岁 月 如 歌

博歌

<h3>知青 • 岁月</h3><h3><br></h3><h3> </h3><h3> 岁 月 如 歌</h3><h3><br></h3><h3> 1969.4.15——2017.4.15<br></h3> <h3> 岁 月 如 歌 </h3><h3><br></h3><h3> “ 知青只有年轻而没有青春 ”。这话虽然谈不上特别精辟,细细想来确实也很有道理。岁月在蹉跎中度过,时光在荏苒中流逝,那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像一池清水悄然蒸发而去了。我们短暂的青春已经无怨无悔地献给了伟大的祖国,仍有些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将长期守望在“第二故乡”的土地上了。默默地做出奉献与牺牲,而不图任何回报与同情,渴望的仅仅是社会的理解与沟通。我们曾经年轻……,火一样的年华,花一样的季节, 祖国人民不会忘记。</h3><h3> 几十年的沧桑写在每人脸上会有着不同的效果,有的透着幸福、满足。有的则在脸上写满了艰苦磨砺而刻骨铭心,二十世纪中叶兴起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给了后者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不容忘怀的故事……</h3><h3> 这些在痛苦与欢乐、泪水与笑容、失望与希望、失败与成功、惶恐与挣扎中走过曲曲折折路的人们,都是在那动荡与骚乱,狂热与激情的年代历经磨难,经过十年下乡、回城的升降起伏,又经过二十年的重整旗鼓,组合排列前后三十年,对于漫长的历史不过是弹指一瞬,可对于我们却是一半的人生!曲指算来都是年逾“花甲”的人了,在中国“知青”中间的佼佼者,歌唱家蒋大为,主持人敬一丹,相声演员姜昆……这些比起几千万知青来说毕竟是寥若晨星,更多的则无情地淹没在大都市的人海里。大家回城后,大都和父母挤兑在十分拥挤的房子里,甚至婚后还不能自拔,这些人几乎被社会所遗忘,当年的“知识青年”回城后都被当作“无知识、无文化”的人处理了。他们为自己能找到一份环卫、司机、炼钢工人、街道厂、大集体的工作而感到荣幸,许多人还曾被推到了失业大军的前沿。为了生存他们在社会的夹缝里顽强地拚搏着,默默地工作着,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岗位。到如今大都已到了退休哄孙的年龄,他们咀嚼过别人难以想象的困苦。——愚弄、欺骗,交织着希望、期望。知青不仅仅只是一个过去式……</h3><h3><br></h3><h3><br></h3> <h3>一、两地生活</h3><h3> 历史就是这样经过我们,漫过我们。我们自以为是岸,可以永远乐观地眺望,然而我们最终成为河床,与善良的愿望一起沉埋永世。 </h3><h3> 农大毕业那年我已经26岁了,随着命运的安排我到了察右后旗组织部报到。在一同来报到的数人中,有一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这可是我当时最缺少的精神粮食。经过不断的追求和研磨终于在两年后如愿以偿了,这让我兴奋不已。记得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岳父、岳母大人时那窘迫的样子,双手不知怎样才是正确的位置,虽然二老不是十分满意,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家在千里之外的穷孩子。</h3><h3> 说实话我家里平时生活很拮据,离京时父亲已卧床不起多年,母亲一人上班,姥姥在家照顾四个似懂非懂事的孩子,七口人的重担全部由母亲一人扛着,那时几十块钱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呐。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千缝万补的衣裤,一个个孩子接力赛似的穿着,露着脚指、脚跟的袜子从来都在脚上超期服役。在我们结婚时,没有办一桌酒席,没有满足姑娘“三大件”中的任何一件。她都原谅了我,在她那不露神色的眼神中,我感到了终生难忘的愧疚。</h3><h3> 成家的那年她调到50多公里外的盟里工作了,这应该说是件好事,但也是我们两地分居的开始,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难以想象的泪水泡着我的心,酸、咸、苦、辣唯独没有甜……。我俩工资加在一起仅仅80元,如果在一起生活能够节省一点,我每周日回家一次,扛回来走后门儿买回的大米、白面,挑好满满一缸水,周一早上乘火车赶回单位上班,每月10块钱路费就交给铁道部了。有一次我回家从车站扛着买回的粮食、鸡蛋躬着腰吃力地往回走,看到她早已坐在胡同口翘首企盼,这次不同的是她在不停地难受呕吐,我立刻明白其中的含义。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在两地生活艰难困苦阶段,我开始劝说她放弃这个孩子,可她本着母亲的执着拒绝了我的建议。孕期对于大多数妇女来说,也许就是暂时的身体笨重不适而已,她却有着强烈地反应,从开始呕吐到后来的卧炕昏迷、不吃不喝。三天假期时间到了,看着躺在炕上的妻子,原本漂亮的秀发散落在炕上无心梳理,一个多月的折磨使她失去了往日青春的光彩,试想,连养活自身都感觉艰难的当时,怎敢奢望请一位保姆呢?吻别时当我望着她那憔悴而近乎绝望、无奈的眼神时,心里防线全部崩溃了,紧紧握着她的手贴在自己脸上不亚于生死离别。生平第一次感到是那样的无助无奈。明知生活不相信眼泪,仍任眼圈噙满泪水。那心如刀绞、万箭穿心的精神折磨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体会到了。</h3><h3><br></h3> <h3><br></h3><h3> 50公里路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说起来不算什么,可在当时就彷佛有孙悟空的本事也难以完成。一次临别时她嘱咐我要进入雨季了,等你下次回来修理一下屋顶吧,我答应着走了。两天后突然乌云密布下起了瓢泼大雨,心里蓦地一紧暗暗叫苦,等接到她电话搭车赶回去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当拖着疲惫的身子踏着泥泞的落汤鸡回到家看到的情景让我惊呆了,在微弱的“嘎石灯” (气焊乙炔臭电池)下,她身上披着湿漉漉的棉被坐着,火炕上下摆满了接雨水的器皿,见我回来了一下子扑到我怀里,忍不住的眼泪伴着满肚子的委屈竟像个孩子似地呜呜地哭起来,那凄厉地哭声伴着屋内如泣如诉的滴雨声在阴雨人静的深夜飘出很远、很远……</h3><h3> 我不知从哪儿学来的一句话安慰她:“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咱俩相依为命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地活下去……” 说这话时,我感觉自己的心都在不停地颤抖。人不可能总倒霉。憧憬着未来有朝一日总有时来运转、苦尽甘来的那一天!</h3><h3><br></h3> <h3><br></h3><h3>二、过大年</h3><h3> 我们这些老知青大半生的岁月,青年时代的向往、挫折与挣扎,中年的奋斗,磨砺与蹉跎,都已逐渐化成了一丝一缕的彩色经纬,被一年年一月月地编织进了历史。我只希望在所有人的未来岁月中都能有更多一些亮点而少一些暗色……</h3><h3> 过大年是孩子们企盼、大人们最高兴的日子,可我在那个时候从来不知道什么是高兴。乌兰察布的春节异常寒冷,它不仅使我的全身发抖,而且让我的内心都是冰凉的。</h3><h3> 越是小地方越是格外重视这个传统佳节,人们在准备过年的腊月是最有生活情趣的,为了省钱,只要自己能动手做的都自己解决。家家户户炸麻花、压粉条、写春联那红火热闹的场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我记忆最深刻的大年是这样度过的: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大年三十这一天,带着托人买的一斤猪肉揣在身上沉甸甸的彷佛是生命的斤两。搭上了单位给我家拉煤的拖拉机,沿着砂石道一路颠簸,火车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它走了整半天,中午时分到了我家的胡同口。房子是建在山坡上的,顺着胡同往上爬到第四排第二户的十平米小房就是我家了。这房是妻子欠了不少人情债借来的,为防盗门窗上布满了铁栏杆,看上去彷佛是个监牢。然而,漫长的捣煤生涯开始了……</h3><h3> 妻子拖着产后虚弱的身子坚持要给我铲煤,五吨煤堆在胡同口小山似的,我每次挑着满满两筐煤往家运,一下午的劲头还挺足,深知孤立无援、背水一战。天渐渐黑了,远处传来了过年的鞭炮声,附近的邻居们也开始点灯熬年了,“小山”已被削掉了一半,在我的一再劝说下,妻子回家准备过年了。这时,我就成了孤军奋战。煤已经把我染得像个黑头蒙面人,口异常的渴,肚子饥肠辘辘,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威仍让我大汗淋漓,身上湿淋淋的,散发着浓浓的男子汉气味儿。肩膀已磨破渗出殷红的血来。这时北风不断的袭来漫天飞雪飘了起来,雪花当空舞着纷纷扬扬地覆盖下来,似乎要掩盖人间的一切缺陷……。窜天的烟花划破夜空如同白昼,各家的旺火冲天点燃噼噼啪啪响个不停。由于体力大量透支,这时我挑着煤拖着铅重的步子开始感到脚跟不稳不住地打晃儿,眼前也不住地冒金花。我认识到这是在挑战极限—也是在挑战人生,我想,对一个家庭负责任的男子汉来说,就是累死在这肩负重担的路上也要永不言败!有苦嚼碎了,自己咽进肚里;有泪,默默地自己吞进肚里。我已经听到了各家亲朋好友碰杯时的开怀大笑,我还看到了这冰冷陌生的世界像荒漠一样袅无人烟。捣煤运动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1点结束。整整12个小时,这场战役给了我更多的人生启示和新悟。让我学会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抗争!我想世界上什么都不会是永恒的,困境肯定是暂时的,有种的硬汉决不会屈服!</h3><h3> 回家后简单洗了一把脸,倒在炕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不知过了多久一觉醒来,看到妻子和小宝宝都依偎在我的身边那甜甜的睡眼,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和满足。我轻声问妻子,在这世界上自己不过是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你把终生托付给我,知道我靠得住吗?——她想了想说:“我只知道寸草遮丈风啊!……”</h3><h3><br></h3><h3><br></h3> <h3><br></h3><h3>三、两步调动</h3><h3> 1981年秋我来到黄河边,久久伫立在大河岸边,任凭波浪打湿裤脚,凝望着滚滚东去、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不禁浮想联翩、感慨万千:在她身边,古往今来曾演义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篇。那“昭君出塞”、那“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事都曾发生在这块古老又神奇般的土地上。而在这里度过了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回想当年的 “上山下乡”改变了一代人的人生轨迹。如今,已是时过境迁烟消云散。随着知青大返城内蒙兵团也不复存在……这一切都如付诸东去的大河,这其中的成败得失、功过是非以及一代人的付出与奉献,多少年后谁人还会知晓?我们这些没完全作古的 “活化石”们虽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将来的历史学家们会解读清楚吗?</h3><h3> 对于支离破碎的家庭来说团圆是最重要的。两地生活造成的痛苦让我愁肠百结,但谁能管你这些个人小事呢?心里清楚 “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公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这些耳熟能详的道理。于是,我和妻子就去上门求助亲戚朋友,希望能够在盟里找一个接收单位。记得那阵子几乎每天总要提着东西一家一户地串,也记不清吃了多少闭门羹,遭了多少白眼,也记不清说了多少好话,送了多少礼物……。我俩的真情终于感动了上帝,七月一日这一天调动成功了,当我拿着办好的手续飞似地跑回家报喜时,妻子正在灶旁做饭,她看到我高兴的情绪立刻就明白了一切,毫无顾及地紧紧抱着我,鼻子一酸眼泪再也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百感交集,感到嘴唇在不停地颤抖,对她瓮声瓮气地说:“好了,好了,不哭了,今后咱们永远也不分开了!” ——是的,生活又翻过了一页,将迎来新的一天。“记住今天是党的生日,我们肯定是托了党的福!”激动的心情让我俩又重新鼓起了生活勇气的风帆,再次看到了未来和希望。</h3><h3> 内蒙古的天气十分寒冷,每年有六个月的取暖期,家里这间小黑屋经常有“三烟”,即灶火烟、炉子烟、“嘎石灯”烟,这三烟加在一起使人透不过气来,墙壁因长年累月烟熏火燎已呈褐色。每天早上可以从鼻孔和嗓子里清理出大量的黑色沉淀物……就是这样的住处,还要经常遭到房主催促腾房的勒令。这样的日子又熬了两年,终于盼到了领导开恩给了一间三手房,全家又一次沉浸在欢呼雀跃中,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不再寄人篱下低声下气地 求助房东了,第一次如释重负的感觉,原来生活是可以这么好的……人,是多么容易满足的啊!</h3><h3><br></h3> <h3>  集宁虽然是盟公署所在地,但它是一座县级市。在这里安顿下来,日子如水般过去一晃就是十年,在十年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打拚、抗争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唯一没有忘记的,仍就是叶落要归根的天性。我开始试探寻找一条回京之路,这可是一个大胆的想法,经过北京亲朋好友的联系,五上北京乞儿般地找门路、陪笑脸、摆困难……我发现大城市的忘性从来都大得很,似乎早已忘记了当年是怎样给我们送喜报、戴红花,登报纸、敲锣打鼓的欢送场面。当我看到满街 “北京欢迎你” 的标语时,好像是对自己的戏弄与嘲笑……。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睁眼,幸运的天平再一次向我们倾斜过来,1990年4月全家调动成功!这是历史的时刻。北京-我的母亲!您的孩子在外漂泊21年后又重新回到了您的怀抱!历经重重磨难、饱经风霜。20多年来从没有忘记对母亲的思念和向往。有所不同的是:离开时是独身一人,回来是拖家带口娘儿仨……。原来我看到小鸟飞了一圈又落回了原地总觉得它们好笑,想想自己现在不也是这么做了吗。</h3><h3>四、一声感叹</h3><h3> 内蒙古激励了我,不知为什么我曾经诅咒过内蒙古发誓要忘掉它,可是我忘不掉。到北京后才深切地感到内蒙古那段经历是难忘的。在我的身上已经潜移默化,冥冥之中带有不可抗拒的内蒙古热血,在那里的风雨泥泞,也化作了一缕温馨的梦。</h3><h3> 不管怎么说,我终于回来了!虽然尝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九死一生。想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他们把生命都留在了边疆。而我,大家不都说我命大吗?命大就是福!想到这些,我心里非常平静、非常知足。</h3><h3> “知青”作为文革的产物,伴随着曾经波澜壮阔的“上山下乡” 运动载入了中国历史的长卷,我们是永久的见证者。每每回忆起那段挥之不去的梦幻,不知历史该以怎样的诠释而昭示今人与后人。多少年过去了,只知道与命运拚搏、抗争,原以为这些比什么都重要,而忽视了当初的理想。现在发现自己身前身后竟是一片如内蒙古一样的生荒地,既无当年所企盼的辉煌业绩,又无自己今天最有价值的位置。自己竟是两手空空始终没能修成正果,而人生已走过了大半生……有时也感到我们这些人也太不走运了: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正是继续上学的年龄,赶上了“文化大革命”;正是青春美好年华的时候,都接受了“再教育”……比年长的“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人家可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比年轻的,他们还有时间拼搏,……是的,这些人付出的与得到的太不成比例了——不公平,老天对我们实在不公平!</h3><h3> 我们这群人痛苦过,犹豫过,彷徨过,也奋斗过。我们位卑而心不卑,默默地忠于职守,默默地工作,默默地奉献给祖国一片赤诚。如今我们已步入“夕阳”,人生苦短岁月过得真是飞快,但是对于这一段与共和国命运交织在一起的生活将会刻骨铭心,并已渗入了我们的血肉之中。既便当着满堂儿孙讲起这段生活,我们也会毫无愧色而自豪的说:“我们曾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也许,这个时候会有人以为这早已成为一段十分遥远而又陌生的故事,但所有善良的人们一定会为我们洒下真诚的热泪!</h3><h3> 作为成熟的当事人,每个人都是一部打开的书,向人们敞开着平凡却又意味无穷的故事。对知青岁月的思考将是任何一代后人引以为据的基石。四十多个春秋过去了,就像昨夜的梦一样,追忆又使之心痛的这段难以割舍的历史情结,让我一声声感叹。饱受世态炎凉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一切都视过眼烟云平淡如水了。笑对人生,岁月如歌!仰天长啸,引吭高歌:</h3><h3> 春 归 去</h3><h3>岁月峥嵘如梦,飞沙烟柳无情。塞外边陲舞长风。天涯孤雁远,千里感飘零。四十年春归去,再宽容笑人生。回首花开花又落。秋叶浮晚霞,泪眼渐朦胧。 </h3><h3> </h3><h3> 张博文</h3><h3> 2017年4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