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军旅人生(二)

人生有迹

<h3>  军人们有一个永生都抹不去的情节,那就是大家常说的:当一天兵,一辈子就都是兵。</h3><h3>所以,经过战争考验的军人,不管他们穿着军装还是脱下军装,永远都是意志最坚定的爱国力量。</h3> <h3>  2003年,是我脱下军装的第16个年头。有一天,我突然间发现,自己心里始终放不下的,依然是那段当兵的历史,尤其是那段刻骨铭心的参战经历。<br></h3><h3> 于是,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我要收集和整理中越战争的资料,并且开始试着写一些纪实散文、短篇、评论等发在网上。未曾想,受到很受战友和军事文学爱好者们的关注和好评,并不断有读者向我询问中越战争方面的情况。我只好一边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介绍、一边又加紧写成短篇发在网上,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场真实的战争。如此久而久之,也就更加增添了我继续写作的信心。再后来,我慢慢开始尝试着长篇创作。<br></h3> <h3>  2013年,我成功推出37万余字的第一部,描写中越战争的长篇纪实作品《人生有迹》。作品推出后,在读者中,尤其在参战老兵群体里引起了强烈的轰动,成为战后几十年来,较完整描写中越战争历史的书籍,该作品也成为了原兰州军区第47集团军,编写对越作战史的基础史料,并被邀请前去给予指导。<br></h3><h3> 故事以我的人生前二十一年间,参军、参战经历为主线,跨越六十、七十、八十年代社会变迁、战争起伏,再现了中越十年之久的战争起因和发展过程,记录了部分参战部队的战斗经过,真实的人物、事件,还原了一段难忘的历史事件。讴歌了众多为国流血牺牲的英雄群体。用自己坎坷人生经历中的时空碎片,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h3> <h3>  岁月的年轮,犹如一道道深深的时代烙印,见证了我曲折的人生经历,童年、上学、进城、参军、参战、饥饿、贫穷、奋斗,一步步走来。充满艰辛、充满挑战。</h3><h3> 为了祖国的和平与安宁,国家发起了不得已的战争,我和战友们因此走向了不得已的战场。战争不是目的,战争是创造和维护和平的一种手段。被迫的保家卫国战争是正义的。为了这个正义的枪声,军人不惜生命、国家不惜倾尽全力。</h3><h3> 可战争中的生命是渺小的、脆弱的,作为有着保家卫国职责的军人别无选择。鲜花、掌声、荣誉,还有那冰冷的墓碑!是对军人最高的褒奖,为此,战友们前赴后继、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尊严而视死如归!</h3> <h3>  2004年,应战友的邀请,在大家合著的作品《战火岁月》中,发表了自己的文章,并担任了其中一部分作品的二审编辑工作。</h3> <h3>  人生不止是金钱和名利这一杆秤。人生也不止是欲望和得失这一副天平。人生的价值应该在于厚度。</h3> <h3>作者简介:</h3><h3> 王勇,笔名海娃,1966年3月生,陕西省子洲县人,中共党员,榆林市作协会员,原兰州军区第21集团军第61师“铁锤子”团工兵连参加对越作战老兵,战场上立功受奖、并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h3><h3> 2003年开始整理和研究中越战争,并致力于军旅文学创作。2006年推出真实反映对越作战的长篇代表作品《人生有迹》。在此期间发表于报刊、网络、合著作品上的纪实短篇,被军事爱好者和参战老兵广为传阅和转载。《人生有迹》一书中部分内容被第47集团军编写战史作为基础史料。曾被《中国新闻播报》、《中播网》、《榆阳电视台》等报刊、网站、媒体专题报道。</h3><h3>&nbsp;</h3> <h3>  人生经历好似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我的身边轻轻走过,也许有值得让你留步、回眸的时空碎片。</h3> <h3>  作品献给参加对越作战的战友们!尤其是那些为国牺牲的烈士们!他们才是真正不该被忘记的英雄!</h3> <h3>  为公益宣传牌撰文,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传承老山精神,歌颂英雄,宣扬军魂,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场战争的真正意义和作用。</h3> <h3>  回老部队参加活动,成了我最高兴去做的一件事,和新战友们在一起,心情感到无比的激动,看着他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图中亲手为官兵代表们佩戴纪念章。</h3> <h3>  2004年第一次重返昔日的老山前线,这也是我第一次登上老山主峰。因为当年我们师的战场在八里河东山,战时我曾经常往来与东山和老山之间,却从未登上过老山主峰,所以,这次也是完成了当年的心愿。图中是在老山主峰上参观。</h3> <h3>  2015年,是我战后第4次重登老山主峰,怀旧、采风,传播老山精神。重访这片曾经付出过和终身难忘的热土。</h3> <h3>  这是当年我团在八里河东山的团指挥所,指挥所设在一个较大的石洞内,我站的位置是右侧洞口。来到当年的团指挥洞前,再次勾起了那段激情燃烧的记忆。</h3> <h3>  ‘’ 上甘领主峰‘’也就是八里东山的主峰。我军的防线是沿山峰的两侧,众多不规则山麓延伸展开。当时双方的阵地犬牙交错,双方最近的阵地只有十几米。为了守住防线,双方就在各自的阵前埋没了大量的地雷,因此,东山的雷害是整个云南前线之最,被人们称为地雷世界。2015年,我重登‘’八十年代上甘岭‘’主峰。</h3> <h3>  2015年,在第61师红军师采访的时侯,在师首长的安排下,特意参观了61师师史馆,和讲解员战友们合影留念。</h3> <h3>  昔日的战场,如今两国都建起了雄威高大的国门,在国门内我方一侧还建起了边贸城,供两国人民自由贸易往来。</h3> <h3>  边殭采风活动中,受到了边防团领导们的热情接待,这是由边防团安排的,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仪式,在为牺牲的战友们上香,敬酒,祭奠他们的亡灵。</h3> <h3>  2015年,为了采集资料,前往原139师师史馆参观。139师是一支著名的红军师,是当年兰州军区参加轮战的两个主力师之一,战后军改中师改为了旅。</h3> <h3>  2016年,中国新闻联播报上宣传了我的事迹,后我被其报社聘请担任了一年多时间的特约记者。</h3> <h3>  2016年,创作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不该忘记的战争》。</h3><h3>故事简介</h3><h3> 高考落榜之后的葛晓勇决定去部队发展,可他万万没想到参军几个月后就赶上了战争。军校毕业后又赶上了“对越防御作战”,在两次残酷无情的战场上,他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和生与死的离别,几次在生死关头是战友舍身相救才得以幸存。在战斗中他渐渐变得坚强、勇敢、成熟起来。为了报答战友的救命之恩,在随后的战斗中他冲锋在前、奋勇杀敌、主动让功。从战士、组长、副班长、班长、排长、副连长升至连长。他在一次战斗中,率队执行穿插任务时偏离了方向,误入敌纵深。情况危急时刻,他果断下令对敌阵发起突袭获得成功。可在战评时,因战斗中的一些细节上,与某领导在个别观点上的不同发生了争执,由于方法不当,造成了不良影响,最后功没立成还付出了降职的代价。参战结束后,为了报恩、为了照顾一位牺牲战友的亲人,他谢绝首长们的挽留,毅然选择了转业,完结了一段精彩的军旅人生。</h3> <h3>  2016年6月,和妻子一起回老连队参加活动,与老连长和时任连长一起合影留念。</h3> <h3>  2017年,在北京与当年我连的喷火班长,一等功臣王书广战友久别重逢。王书广是当年参加‘’10.19战斗‘’的突击队员。在战斗中为夺取敌55号阵地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为当时的残敌退守进了天然的洞穴内继续负隅顽抗,一般火器很难消灭他们,这时的喷火枪就成了最佳的攻击武器,于是,王书广枪枪都成了扫清顽敌的利器。</h3> <h3>  在部队参加活动中,与班里的战士们一起交流,有点像当年开班务会的感觉。</h3> <h3>  和我们连的两位一等功臣,一班长马自勇、战士李承辉,及原守备二师时最要好的穆如峰战友,一起相聚于兰州。</h3> <h3>  当年司机班的几位战友,站在新式军车前心情是无比的激动。</h3><h3> 左起:廉金城、我、李希文、王忠社、刘永旗。</h3> <h3>  2017年6月4日,我成功地组织了一次老兵回连队的活动,活动受到了老连长、时任连长和指导员的积极配合,让新老战友们欢聚于老连队,活动获得了大家超出预期的满意和成功,这是红军团工兵连的部分新老官兵们,在营房前合影留念。</h3> <h3>  给老部队的官兵们赠送,我的《人生有迹》和《不该忘记的战争》两部作品。</h3> <h3>  活动中,荣幸地和卢连长、马指导员、马班长一起,接受部队官兵们的献花。</h3> <h3> 2017年11月, 在河南省扶沟县采访老指导员马瑞锋(中)和冯广乾(右)战友。</h3> <h3>  在采访中受到老指导员马瑞锋的热情款待,战友们举杯共贺几十年后的久别重逢。</h3> <h3>  在陕西省大茘县采访原工兵连的几位班长和副班长。左起:二班长吕春民、四班长刘亚平、我、三班长张社强、二班副郝义平。</h3> <h3>  2017年,创作完成了我的第三部长篇战争小说《侦察大队》。</h3><h3>故事简介</h3><h3> 在八十年代的中越战场上,我年轻的侦察兵部队,面对装备精良、实战经验非常丰富的越军精锐特工,他们发扬我军不畏强敌,敢打敢拼,不怕牺牲的顽强作风,越战越勇、机智勇敢地与越军特工展开了较量,打出了国威、打出了军威,同时也积累了特种作战经验、锻炼了部队,就此开启了我军特种部队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向世界呈现了中国侦察兵的英雄形像。</h3> <h3>  2018年,应邀给文山州地方史料作品中投稿,做一点小贡献。</h3> <h3>  2018年9月,这是我在战后的第五次重返昔日的老山前线,也许今后还有第六次、第七次……</h3><h3> 可每次都和第一次的心情一样,都是那么的激动天比,每一次身临其境后都会有,又踏上战场的感觉,当年的战场画面就会时不时地出现在眼前,这说明,其实我的心里和很多战友一样,还没有完全走出这场战争。</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军营里常说这么一句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其实脱下军装的军人,并不代表他心中的军旅就此结束了。恰恰相反,不管时间长与短的军旅生活,都会给每位军人留下,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和影响力,因为军营这个大熔炉里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每位进炉励练过的军人,不管他的未来怎么走,军人的风格、军人的气质、军人的一切优点都会始终伴随着他,会让他一生受益。</h3><h3> 我的军旅文学之路能坚持至今,也正是受此影响,正是军人不屈不挠的精神鼓励着我,不服输的性格和勇气支撑着我,使我一步步朝着理想的目标奋进着。我不求什么名利,只求在有生之年多记录一些战友们的英雄事迹,让更多的人们能记得我们这一代,甘愿无私奉献的军人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