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人喜欢海</h3><h3>而我 更喜欢山,</h3><h3>喜欢山的巍峨 喜欢山的深沉。</h3><h3>因此</h3><h3>我一次次投进大山的怀抱</h3><h3>行走在山腰 穿越丛林</h3><h3>爬上山脊 远望山脉连绵</h3><h3>它的每一寸肌肤</h3><h3>仿佛都在诉说</h3><h3>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换</h3><h3><br></h3><h3>行走在大山脚下</h3><h3>我喜欢听溪水潺潺的絮语</h3><h3>爬上山巅</h3><h3>我喜欢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h3><h3><br></h3><h3>我喜欢山</h3><h3>喜欢它棱角分明</h3><h3>层次井然</h3><h3>我喜欢山</h3><h3>喜欢它坚韧不拔</h3><h3>立地顶天</h3><h3> ——题记</h3> <h3> 大禹治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神奇的传说,济南藏龙涧就是其中的一个。相传,大禹治水时追赶一只管下雨的龙,追到山间,龙看见山洞就往里钻,可是山洞深度不够,尾巴露在了外面,大禹上前抓住龙尾使劲往外拽。大龙挣扎着,出来时,龙爪在山间乱抓,身体也使劲的晃动。一番打斗后,大龙被擒住了,这山就成了现在的模样。人们便把这称为龙洞,龙身和龙爪挣扎划过的地方就形成了这藏龙涧。藏龙涧谷深涧幽,奇景叠出。为了一睹其神采,11月10日我们孟村户外小分队一行32人在凌晨6点出发,直奔济南。</h3> <h3> 真可谓是一路顺风,不到九点就到达了浆水泉风景区。一行人下车从西侧的驴道上山。走过一片郁郁青青的柏树林,便是一大片黄栌树。可惜,我们来得晚了些,大部分红叶已经落尽了。如果提早10天,相信这里一定是层林尽染,蔚为壮观。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兴致,大家满怀热情的往山里进发。</h3> <h3> 沿曲折的山路走了好长时间,路上都是土石相间的山,山上摘种的也大都是柏树,间或有几株悬铃木、核桃树。有一处林子,树叶变黄,大概是桑树。看着这些小山,想起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所说的:这些小山太秀气!是啊,比起前不久,我们穿越的保定小黄峪,济南的山真的是太秀气了。</h3><h3> 我走的有些累了,但也不敢停步。我知道过了疲劳点就好了,于是咬着牙,继续三步并作两步的走(这样可以节省体力)。走了一段下坡路,山石很奇怪,非常不平整,而且像被雨水滴嗒成花的样子,后来知道那就是雨花石。哦,果然名如其石。</h3> <h3> 走着走着领队说不走小路了,大家一起攀着石头和树上山顶,于是大家一窝蜂般的往山上爬,置身其中,眼见那阵势真的像电视上鬼子包抄山头似的。山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象,忘了从什么方向又下山,走到一处往下看,才见有大块的石头,参差不齐,给人渐入佳境之感。从石缝里下到底部,因才见这么有特色的景,不少队友在此拍照。返回的时候我才知道沿此处寻着石头左去,就可进入藏龙涧。也许是为了看更多的景色,也许是为了挑战一下自我。我们却朝另一个方向走去。藏龙涧离济南市区只有一步之遥,除了远近的驴友喜欢来此探险,近几年,附近的市民也经常来此游玩。这样来的人多,路就多了。岔路多,就很容易迷路。藏龙涧景区经常发生游客被困的事件。前几天还看到网上有人说遇到鬼打墙的事情。这无形中给藏龙涧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且不说鬼打墙是不是真有其事,只说在山里一旦迷路,就不是三里五里,这样一走,我们比原计划(13.7公里)多走了十公里路。(本次活动的领队,是首次带路。收队念青其实是我们的领队,他为了锻炼新领队,任由领队带着我们走。在这浅山里,也没有什么危险,时间又充裕。领队咨询了他好几次,他都说怎么走都可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把我们这些菜害惨了。不过正是因为新领队的带路,才使得这次活动增添了无限的趣味,试想一马平川的走下来,还有什么意思呢?那样可以选择跟旅游团的。😄)</h3> <h3> 11点左右,来到一处山腰,再次打乱队形直接包抄山头。可是这次,山势较之前陡峭很多。我们再次手脚并用,往上攀爬。爬着爬着不知是谁,踩动了一块活动的石头,石头滚落下来。“闪开!闪开!”有惊无险,一块石头滚下山去。突然,我脚下一沉,也踩到一块活动的石头。我赶紧挪开脚,避免了一次事故的发生。赶紧提醒下面的队友不要随意踩石头。这时,大家发现大多石头都是活动的,这为攀爬增添了难度。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爬上山头。这是一处平坦的山脊,布满了野草,大家决定在此野炊。我脱下冲锋衣晒在石头上,因为没有穿速干衣,里面早就湿透了,手机屏上都是汗水。</h3><h3> 尽管并不饥饿,大家依然纷纷拿出所带的食物补充能量,领队和收队给大家煮面条。在这里拍照、休整了近一个小时,大家收拾行装,把垃圾装在包里带下山去。这就是驴友跟普通游客不同之处,我们热爱大自然,更保护大自然。</h3> <h3> 出发的时候我们向西走去。很快就走出了大山,眼前一片开阔的空地,没有什么植被。推土机嗡嗡的响着,几个工人在忙碌着什么,远处是大大小小的山包。(后来猜想,那里应该就是大小岭。)收队说,翻过对面的山包,就是回家的路了。听收队这么说,大家议论纷纷。“藏龙涧就这个样子吗?”“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图片,到现在,一点都没看到呢。”我也在心里想:“涧”的意思是山间流水的沟。到目前为止,哪里看到了水沟呢?这样,怎么可以回去?收队见大家都意犹未尽,离预定结束的时间还有四个小时。于是决定返回,继续寻找藏龙涧。</h3> <h3> 寻找的道路是艰辛的,我们沿着人工开凿的坡路前行。拐了一个弯,又爬过一个山头,还是没有涧的影子。东边是一个个小山包,布满绿色的植被。往西望去,小山包上光秃秃的,毫无生气,远处有公路和楼房,我想那里是不是所谓的扳倒井。如果是的话,我们离藏龙涧还远的很呢!</h3> <h3> 走着走着,有人发现了“黑峪”的字样,按照指示箭头应该由此向左下山。于是收队变领队,带领大家往下走,没走多远,前面没有路了。只好后队变前队,原路返回。走着走着又不对了,再次后队变前队,如此折腾了几次,才又走上人工开辟的坡路。坡路平坦,但是接近60°,长时间走这样的路,又累又没意思。有的队友厌烦了,我也累坏了,双手柱着登山杖,坚持着走。下山的时候,脚下都是碎石,还摔了一跤。</h3> <h3> 已经忘了是怎么找到的那条羊肠小路,小路上大多都是雨花石。偶尔会遇到一两个游人,这次或许是正确的。前面出现倒塌的石头房子,不是一处,是一排。队友说,这是一个村庄。我忽然想起网上说的黑峪村。果然,前面是个小饭店。一头小毛驴拴在树上,墙壁和房子上挂满各处驴友的队旗。我们在树下休整了一下,又开始行进。路旁有收获完的大豆,豆秸像藤条似的,还绊了我一脚。</h3> <h3> 一片奇特的芦苇,又吸引了大家的视线。</h3> <h3>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脚趾头被鞋子顶的生疼。不知走了多久,前面有人喊:到了,到了!的确,对面是一座半环形高山,层层山岩交错迭起。下到谷底,只见树木丛生,凉爽宜人。大家说,这才是藏龙涧啊,总算是找到了。等到所有队友全部到了涧底,大家向右边走去。藏龙涧真是名不虚传,处处怪石嶙峋,峥嵘参差。有的地方因光照不足,阴暗潮湿,生了苔藓,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滑倒。澗底的岩石一层一层很分明,我不认识岩石,沉积岩这个名字闪现在脑海里。</h3> <h3> 前面有一个山洞,里面有石凳石桌,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在此修炼。</h3> <h3> 在一转弯处,有很多比西瓜还大的碎石,内行的队友说,这种地方不要逗留,要小心再有碎石落下。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我们犹豫不决,到底从哪里继续前行呢?最后决定向左侧走,因为左侧是通往浆水泉方向,那是我们的出发点。</h3> <h3> 走着走着,前面一处水潭,拦住去路。水潭里的水质很差,绿幽幽、脏兮兮的。要想继续前行,得走过水潭,爬上四米开外的高处。领队从水里的石头上走过去,因为坡度太大,又没有可抓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劲,才爬了上去。于是她又在上面指挥帮助大家往上爬。因为带绳索的还没来到,徒手进行,速度又慢又费力,不知是谁发现了左侧还有可走的路。爬上几米高的岩石,有一条窄窄的路可走。但是路太窄了,尽容一个人通过,下面四五米处便是那个脏兮兮的水潭,稍不注意,就会滑下去,掉进水潭。我们的领队是位体育健将,身手不凡,她指挥我们右脚踩住石窝,然后把登山杖递给她,她再拉我们过去。这是这次活动难度最大的一处,上来之后,澗底变得很窄,我们从石缝里攀爬到十几米的高处,再回望来处,只能听见队友们紧张的喊声,这就是所谓的一线天吧。剩下的路就好走多了,三点半左右,我们走出藏龙涧。又走了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那个大家拍照的地方。</h3> <h3> 在回去的窄窄的山路上,偶遇一个摩托车骑手,骑着山地摩托车在人都不好走的山路上骑行。</h3> <h3> 不到五点,我们全体安全下山。藏龙涧寻踪之旅圆满结束。</h3><h3> </h3><h3><br></h3><h3>后记:人生有太多的遇见,每一次出行都有不同的收获。让我们把人生途中所有的际遇当做一次次修行吧。</h3><h3> (作者:刘秀兰)</h3> <h3> 感谢摄影六剑客</h3> <h3> 本次活动的领队——生活充满阳光,没找到正面照。这次活动念青为了锻炼这位新领队,全部行动都由她做主。因为是浅山,时间也充裕,真是锻炼的好机会。经过这次活动,她迅速成长为合格领队,大家无不为她点赞。</h3> <h3> 本次活动的收队念青</h3> <h3> 骑行出国门的绛珠草姐姐</h3> <p class="ql-block"> 这是平时喜欢舞文弄墨又胆小如鼠的我,自从走进户外,也是女汉子一枚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