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且行且思考</h3><h3> ——记南通“国培”有感 </h3><h3> </h3><h3></h3> <h3> 2018年11月1日,有幸东出四川,穿越荆楚大地,来到了教育之乡——南通,参加为期15天的四川省乡村教师访名校2018“国培计划”培训。国家对于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利用此次“国培”机会给我们边远山区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为今后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开路”“充电”。</h3><h3> 初到南通既听得这样一句话“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 为什么南通的教育会走在国之先列?南通的教育有何过人之处?南通人是如何将教育做到极致的?带着诸如此类的疑惑,开班典礼后开始了我的培训之旅。被誉为“特级教师之父”的严清局长为我们做了《解密南通教育》的专题讲座。他站在宏观的角度,顶层的高度从“盘点”、“溯源”、“反思”、“展望”四个方面旁征博引、引古论今,分析了南通教育优劣态势,良性发展新思路。从反思的角度中他诚恳地谈到:一、“应试教育是挥之不去的现实存在,是一个暂时不能超越的历史现象。应试教育转轨和‘人民满意’之间也是纠结的”。分析后不难看出这些问题有体制的原因,有文化的原因,有教育的责任,更有社会的责任。现在能做的,也只能找到“平衡点”和“突破口”缓解矛盾。二、“南通的教育优在教师,也忧在教师”教师外流现象在教育教学领先的地域同样存在。三、学生负担问题仍然成为困扰。他谈到如果学习是孩子人生的一场马拉松比赛,小学教育只是这场比赛的起点,目前的普通状况是孩子已经奔跑在高考的马拉松起跑线上了,如果我们把马拉松竞赛当成100米短跑在玩命冲刺,那越是到初、高中阶段往往冲劲滞后。试想:有谁会建议马拉松运动员从起点就开始冲刺?要是在起跑之初就耗尽了体力、磨尽了斗志,这场长跑是否能坚持到最后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孩子们需要留足学力存量,培植冲刺后劲才能跑到终点。那小学阶段该如何学?他谈到“认真”即可。在认真的基础上同样需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最重要的是学习兴趣不能被浇灭,高中阶段则需全力攻坚、冲刺终点。于我看来“认真”二字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并非能拿捏得度,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想学生不累这恐怕需要自上而下的制度优化,全面展现教育教学的艺术魄力……</h3><h3> 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团队的力量才是强大的。在严老的讲座中我认识了更多的南通历史教育名人:胡瑗、张謇、李吉林、李庆明……南通的教育能取得可喜的成绩,应是带着历史的根脉与神奇,载着文化的隽永与醇厚,应是他们深深的文化自信,对学术浓厚的研究兴趣,对教育不忘初心的默默坚守,有这样一群志同道合者,这样一个务实求新的团队,大美的教育情怀,南通教育怎能不脱颖而出,行走在国之前列?作为西部教育相对弱势的我们,如何向南通教育学习,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我们的省情不一样,师资水平不一样,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如何借鉴南通优质的教学理念为我们所用,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我们不单要取其精华,更要学会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内化为我们的行动指南为我们所用才是深思的问题。</h3> <h3>李伟忠老师做的专题报告《每个人的学》。</h3><h3> 他提倡:一、让学生充分参与,平等享受学习,让学生个性化学习;二、暴露相异构想,充分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设计导学活动单,暴露学生的相异构想,从而因需而教;三、以人为本,用三只眼睛关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对于学校的评价:如果好的成绩是通过加重学生负担而获得的将降低评价指标。他还通过数个案例的分享,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即把日常的小事(包括学生常犯的系列错误)往多处想,全面想,勤于收集记录,日积月累就是科研。</h3> <h3>蔡宏圣老师做的专题讲座《为理解而教》。</h3><h3> 蔡老师围绕: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展开了交流活动。为什么?从课程标准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的现实窘境,数学学习的特质告诉我们数学要为理解而教。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理解的含义:理解永远在路上。怎么办?是蔡老师重点跟大家分享的观点。蔡老师从自己所教的课例中阐述教学要善于促进深入思考,善于让学生形成概念表象,善于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善于运用直观解释抽象,并与大家分享了怎么教的教学策略:善于打比方说清楚数学道理;善于利用几何直观;善于揭示内在联系;善于将学习差错转化为教学资源。</h3> <h3>李庆明老师的专题讲座《我的田园教育梦》。 首先请允许我们称呼他为我们的李庆明老师,这位花甲之年的博士,是位“无所谓”学者。百度百科上有属于他的词条,他说:“ 我不做专家,我要做学者,一个一直学习着的人。”正如他所说,他是一位一直学习着的人,博古通今,琴棋书画、歌剧芭蕾、诗歌创作无所不会,无一不晓。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全能”的人却不停的学习着。李博哈耶克、黑格尔、诺瓦利斯,这些我们曾经熟知的教育家,哲学家,在他口中就如同他的一位位老友。</h3><h3> 他的“教师八喻”中把教师喻做知更鸟,就像泰戈尔说的:“信念 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他希望我们在工作中守望圣洁情怀。又把教师喻做狐狸和刺猬,希望我们既要有狐狸的“博”,又要有刺猬的“钻”。还将教师喻做特立独行的猪,要我们拥有知识分子人格,耕耘田野智慧的蚂蚁、拥有思想气质的猫头鹰、富有艺术素养的云雀、具有创新精神的海豚,这些比喻无一不形象深刻....</h3><h3> 他说:“中国乡村教育不解决永远不能称为教育”,因此他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田园教育,他是一位真正的梦田里的守望者。于学生他是一位慈祥的尊长,于弟子他则是一位近乎严苛的导师,近距离看到他时,一张神采飞扬的脸和一双布满红血丝的双眼,那一刻我震惊了,是什么支撑着这样一位已经威望无人可及的学者继续学习?他说是对教育的忠诚。在讲座快要结束时他说“你们看我这样年轻,我保持年轻的秘诀是不睡觉!”那刻的他笑得像个孩子。</h3> <h3>吴建英老师的讲座《用课程促进成长 用阅读点亮人生》。</h3><h3> 此次讲座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思想的共鸣,心智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吴老师有前瞻性的课程研发理念,宏观的顶层设计,灵动的创新思维,新颖多元的阅读指导,她清新的语言不禁让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她对汉字的情怀对阅读的倡导和为课程研发所做的引领示范更让我佩服不已;</h3><h3> 吴老师说要让学校变成图书馆,要为孩子们的童年播下美妙的种子。她的理想、她的坚持、她的付出,终让梦想开出了绚丽夺目的花朵。的确,阅读对于童年的孩子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多彩的阅读更能激起小读者的欲望。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涉足到课程研究领域,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和爱上阅读,吴老师铺就了一条路径,沿着这条道路老师们将会为更多孩子播下阅读的种子。</h3> <h3>刘昕老师的专题讲座《基于儿童母语审美教育思想的小古文教学策略》。</h3><h3> 她谈到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有享受幸福、享受玩的权利。如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学习知识正是她研究的课题。她谈到用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学习小古文的兴趣,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品味古诗的意境,比精讲死记更能还原诗的灵性;她还讲到如何用学科素养化解生活矛盾,如何有机地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以及做为一名教师必须应具备的古诗文素养,还要博览群书才能在课堂上驾熟就轻、游刃有余......</h3><h3> 她还谈到如何处理职业、家庭、个人三者间的矛盾,让教师潜心教育做豁达之人。</h3><h3> </h3> <h3> 从“幸福”二字出发,我将重新考量,审视自己,努力做一个让孩子们幸福,让自己和家庭都幸福的人。也许我永远达不到导师们对于教育的崇高境界,也无法企及他们思想的高度,心灵认知的广度,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愿意循着导师们的足迹一路向前去追寻我的“幸福教学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