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深秋——南疆万里行

kong 行者无疆

<h3>  自古文人骚客,以感怀悲秋、伤秋抒怀者多,也更有赞美秋的万千诗句,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唯新疆独占六分一国土面积,壮美风光,历史人文,民族风情等等,来吧,跟我一起出发,不辜负这金秋时节,一路向西:深秋南疆行。</h3><h3> 曾经分别在春、秋两季走过北疆。此行专程要走南疆。 自京城出发走京藏路,然后并入京新高速,一路自东向西,横穿河北、内蒙境内、甘肃北部,过巴音淖尔,抬眼望去便是茫茫戈壁,再过阿拉善向哈密方向,经过177公里无人区,以日行千里的速度行进,再由哈密过吐鲁番,达板城。两天半的时间完成2700余公里,到达第一目地的,乌鲁木齐。</h3><h3> 到达指定酒店后,看到贴好标识的小伙伴儿的车辆,已经先于我们到达了,很是兴奋。卸下行李器材进入房间的第一件事,洗去一路风尘,然后准备迎接第一顿团聚的小酒,此时,大脑里已经生成了大盘鸡、洒着红红辣椒面儿的羊肉串的画面……!</h3> <h3>自京城一路行进至乌鲁木齐,需要休整两天,边等待小伙伴儿的到来,边寻找好吃的地方美食,因为接下来的行程是值得期待和快乐的,也是艰苦的。记得这是第三次来乌市了,每次到来,必到之处就是二道桥的国际大巴扎。这里民族气氛浓郁,地方产品、各种吃食相对集中,新疆没有太多复杂的烹饪手段,大多是简单直接,不造作的菜肴,我喜欢这种风格,比如烤肉串,馕坑烤肉,或将几种食材以洋葱、尖椒、西红柿等为主,制作日常三餐,还有胡萝卜羊肉手抓饭,拉条子、炒面片儿等等,这些在大巴扎几乎都包括了。</h3> <h3>  经过两天的休整,已满血复活,车队也全部到达指定酒店位置,五辆丰田霸道越野,一辆商务车为机动,防滑链、拖钩,户外救援等装备一应俱全,检查好所有车辆和装备,信心倍增。出发!因为前方的路是未知的而兴奋,这也正是旅行的魅力所在!既然选择了在路上,就尽管风雨兼程!</h3><h3> 库尔勒与31团需要解释一下:50年代初,20万大军就地转业分布在新疆各个区域的其中一部分,如今已成这一地区的名称,可想而知当年这里的荒芜,罗卜人村不足三千人,也并未行成一个民族,而千年的胡杨林却证明着过去和今朝。</h3> <h3>  从库尔勒继续向西南方向,去轮台县更为原始的胡杨林,此处须背着器材沿几公里的河道,徒步而行。在没有路的胡杨林里穿行,保持队形是不可能的事情,只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户外经验判断前方是否可行,依自己的阅历、情怀和视角去发现,面对荒野湖泊,还有夕阳映衬下纯原生态的环境,选择与众不同的镜头感,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h3><h3> 当带着一身泥土和荆棘返回终点时,相信大家都会有所收获。差别在于以怎样的表现方式,展示自己心中的胡杨林!</h3> <h3>  从轮台县到库车,这是我们行程中的必经之路,需要走近一整天的路程,因为路上风景而放慢车速,也因为还有大大小小的关卡和检查站,行驶本、驾照、身份证,一个不能少,包括乘坐人员等,所以走走停停,一小时也只能行驶几十公里。</h3><h3> 走在这个地方,不由得想起库车是当年的古龟兹国,唐玄奘西行取经的必经之地,他也曾在这里停留并讲经说法。由此继续西行。其实自进入新疆境内后,就一直是这样的行进速度。库车休息一晚继续向阿拉尔方向,走在沙漠公路上,道路两旁或无边的沙漠层递起伏,或无际的胡杨千姿百态,象这片荒芜之地忠实的守望者。</h3><h3> 前方未知的路,吸引着、召唤着车轮不停的向前,对大自然的敬畏和随遇而安的好心态很重要,以最好的心情去看最想看到的风景!车队鱼贯而行,适合的地段不时秀一把车技,给旅途增加了许多欢乐!</h3> <h3>从阿拉尔经和田到达于田地区,在这里进行补充食品和饮用水等必备物品,做好充足准备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清晨车队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在没有路的路上,越过沙丘穿过大大小小的胡杨林,一定要下午时分越过克里雅河流,否则河水上涨,车队将滞留在这大漠荒野之中。当我们到过达里雅布依村不足3个小时,天色已暗。果然河水上涨,听说有车辆被困河中,当地向导前去救援,我们也出动一辆车跟随前往,一来帮助对方,二来也是查看一下水势,为返回路线做一番勘察。</h3><h3> 行走在路上,互助友爱最重要,虽不相识却都是拥有同样情怀的同行者,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特别是在遇到困境时更可贵!</h3> <h3>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245公里处,生活着一个不足1400人一个叫达里雅布依人的村落,这个不能简单归类到任何一个民族的人群,他们很可能是这大漠深处最后的守望者,目前很难断定他们是哪个民族分支出的后裔,(现暂且归类为维吾尔民族)难以想象竟然能在有“死亡之海”称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依托克里雅河流,繁衍生息400多年。</h3><h3> 我们一行分别住在村里房屋相对宽松的人家,所谓房屋就是用木框架构成,四周墙壁再用芦苇和泥土建起的。因沙漠之地干旱少雨,这种房屋能够长期居住。与他们共同生活的两天里,为这里小学校的孩子们送去一些书包、铅笔之类的学习用具,以购买当地土产也算不上扶贫的方式,增加一些他们的收入。他们朴实纯净的眼神,欣然面对眼前的生存环境,安然到无欲无求的状态,感染和触碰到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神经,五味杂陈!</h3><h3> 在这里渡过的48小时的生活可以不洗漱,可以用炉火照明兼取睡的和衣而睡,但内心和精神上的收获与感受,远比身体所付出的艰辛要大的多……!</h3> <h3>穿越出沙漠后,一方面欣喜战胜种种困难走出这段难忘之旅,回到正常生活环境中来,此时唯一期盼的就是快快回到酒店,痛快淋漓的洗个热水澡,然后狂吃一顿有滋有味的晚餐,那简直就是幸福爆棚了。日常生活中如此常态的生活场景,在此却成奢望,有时幸福竞然是如此的简单。另一方面,当我将疲惫的身躯搬到舒适的床上后,并未酣然入睡,毕竟这一经历既精彩也惊险,既艰辛更难忘。回想着大漠深处克里雅布依人的村庄,回想着与之相处的日子,回想着在泥土房的深夜里,坐在火炉旁不停的烧柴以获取室温的情景,久久难以入睡……。</h3> <h3>再继续由于田经叶城至麦盖提,600公里用了近一天的时间,特别一提麦盖提的十二木卡姆, 这一古典的集音乐、诗歌、说唱艺术等集于一体的表演方式传承至今,是对维吾尔民族灿烂文化艺术的一大贡献。</h3><h3> 转天到达喀什古城,期待着能够好好休整一下,慢慢的将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西域古城细细的走走看看。虽说有“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这一说法有些过于夸张,但从另一侧面也说明喀什很能够体现南疆区域的民族特征和风土人情。比如古老的制陶工艺,手工打铁制造工艺,百年老茶馆等,都是有年代传承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也散布在老城周边。民族风情浓郁,历史文化深厚。</h3><h3>清真寺广场飞翔的鸽子、晨曦中安静的街巷,缸子肉、烤包子,坐在老城的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我仿佛就是这里的一份子,又仿佛看到一行满载货物的驼队,正由远及近的向熙熙攘攘的城里走来……,这里是喀什!</h3> <h3>  </h3><h3> 深秋的胡杨,在阳光下绽放着灿烂耀眼的金黄,在库尔勒、在库车、在轮台……,深秋的沙漠,走过于田,走过阿拉尔,走过戈壁无人区,穿过克里雅河流,走过“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深秋的达里雅布依村庄,老者的安然,妇人的勤劳,孩童的欢乐……,还有麦盖提的十二木卡姆古典史诗般的民族艺术,喀什古城街头漫步,红茶伴着午后的阳光,不时传来手工铁匠敲打的声音……,每一块土城砖都承载着南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一路走来,难以忘怀的场景与感受,用镜头和快门将这一切定格在瞬间。</h3><h3> 背负着近30斤的器材,行走在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新疆大地,十几天的行程,累计万余公里,也只不过是她的冰山一角。虽然是第三次进新疆,常规下也算是南北疆粗略的走到了,但春起帕米尔高原的杏花,塔吉克民族的热情豪放,万马奔腾的草原,还会牵引着前行的脚步……,万水千山间,足迹会使胸怀更宽广,艰辛旅途中,更知生命为何物!</h3><h3> </h3>

民族

胡杨林

深秋

新疆

南疆

喀什

到达

库车

麦盖提

车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