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丝路】百年刘茶 丝路飘香

丝路画报

<h3>文/图:Marco馬可</h3> 在格鲁吉亚,人们爱喝一种叫“刘茶”的红茶,这种茶的祖源为中国的祁门红茶。19世纪末,来自中国宁波的茶坊总管刘峻周将茶籽、茶苗带到了黑海沿岸的格鲁吉亚巴统市。他在当地生活了30余年,培育出了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良茶品种,被称为“高加索的中国茶王”。在1900年的巴黎世界展览会上,刘峻周的“刘茶”获得了世界金奖。 1910年,刘峻周在恰克瓦茶场。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恰克瓦是巴统北部的一个小镇,当地的亚热带气候非常适宜茶叶生长。刘峻周身穿富贵气息的黄袍马褂,外套蓝色马甲,脚蹬黑色长靴,头戴黑色毡帽,精神矍烁,显示出移居他乡事业成功的中国海外创业者的自信与勇敢。他的胸前,挂着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章。他的脚下和周围是他自己栽种的茶苗,身后是青青的竹子,这些竹子也一并来自中国,并由他亲自种下。 摄影师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在恰克瓦拍摄的照片有十几张,其中有茶叶厂的蒸汽生产车间、包装车间、储藏车间,还有茶叶厂的茶园和采茶的茶工照片。他对恰克瓦的植物非常感兴趣,尤其对竹子这种植物情有独钟,除了拍摄茶厂前的竹林远景之外,还拍摄了数张特写照片,甚至连加工竹制品的厂房也被他拍摄了下来。作为茶厂主管刘峻周的单人照片背景也不是茶厂的厂房,而是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颇为关注的竹子。 一名中国人与一名俄罗斯摄影师看似偶然的相遇,成就了中国人在海外最早的彩色影像。 在格鲁吉亚说起丝绸之路,总会有人提到“刘峻周”这个中国人的名字。刘峻周,格鲁吉亚茶叶产业的创始人,在近代中格友好交往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增进中格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2015年9月,受格鲁吉亚国家旅游局邀请,“画说丝路·中国媒体格鲁吉亚摄影采访行”记者团前往格鲁吉亚,开启了为期十天的采访活动。在这里,记者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刘峻周、关于“刘茶”的百年传奇。 “刘茶”往事 1901年,刘峻周同母亲、妻子、妹妹在巴统市。 格鲁吉亚与中国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格鲁吉亚语中把中国称之为“秦”,相传这个名称来源于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格鲁吉亚与中国之间的茶交往,可追溯至19世纪晚期。当时,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茶叶需求,俄国(当时的格鲁吉亚属俄罗斯帝国,1917年俄国革命后格鲁吉亚宣布独立,1936年格鲁吉亚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至1991年苏联解体)通过万里茶道,一面加强与中国的茶叶贸易,一面尝试引进中国种茶和制茶技术,在本国发展茶叶生产。但由于当地气候、土壤、水质条件都与原产地不同,茶树生长不良,于是俄商开始考虑从中国引进种茶、制茶人才。 1924年,刘峻周全家摄于巴统。前排右二起:刘维周、刘媛娜、刘峻周。 1893年春,俄国茶商康·谢·波波夫开始在中国游历物色专门的种茶人才,时任中国宁波一家茶场经理助理的刘峻周被波波夫看中,邀请他赴格鲁吉亚发展茶业。刘峻周随后携10余名茶工及几千斤茶籽和15万株茶苗,从宁波南下广州,取道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再从红海经苏伊士运河至地中海,渡过爱琴海、黑海,最终抵达格鲁吉亚的巴统港。从此,刘峻周开始在格鲁吉亚黑海沿岸的高加索、巴统等地栽培茶树,经过3年试验,种植了80公顷茶树,并筹建波波夫茶厂。 1910年,黑海东岸巴统北部小镇恰克瓦,当地人在采摘茶叶,种植的茶树散布在起伏的山坡上。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恰克瓦茶园,采摘茶叶的场景。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刘峻周在巴统市恰克瓦种植的茶园。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897年,受波波夫委托,刘峻周回国又挑选了一批优良茶籽和技工人员,并携全家定居巴统,还带来了中国的油桐、香蕉、柿子、竹子、棕榈等作物,大大丰富了当地的植物品种。在离巴统14公里的恰克瓦,经过反复试验,刘峻周在当地红土山坡上培育出了适应当地气候、产量高、品质优的茶种,后人称之为“刘茶”。从此黑海沿岸茶林漫山,格鲁吉亚成为茶叶基地,“刘茶”蜚声全俄。 1910年,生产将军茶的恰克瓦茶厂。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格鲁吉亚黑海东岸巴统北部的恰克瓦茶厂,进行包装和称重的场所。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恰克瓦茶厂制茶车间内景,用来洗茶的桶状设备和盛放晾晒茶叶的木屉。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恰克瓦茶场的茶叶烘干室。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恰克瓦茶场的分拣室。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00年,刘峻周茶厂生产的茶叶参展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在中国茶叶缺席的情况下,“刘茶”一举荣获金质奖章,引起轰动。由于刘峻周在种茶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俄沙皇政府1909年授予他“斯坦尼斯拉夫三级勋章”——刘峻周成为了未有俄国国籍而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人。十月革命后,苏联政府重视发展茶业,刘峻周担任苏联政府国营茶厂经理。因为种茶成功,刘峻周曾被列宁三次接见,并获得了苏联政府授予的劳动红旗勋章。刘峻周在格鲁吉亚工作生活了30多年,一直保留中国国籍。1925年他举家回国,定居哈尔滨。 1910年,恰克瓦茶厂的竹制品加工车间。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恰克瓦茶厂为竹制品加工提供蒸汽的车间。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生长在巴统北部小镇恰克瓦的竹林以及站在林中的伐竹工人。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1910年,刘峻周在格鲁吉亚巴统市小镇恰克瓦的居所,背靠茶园,面朝大海。 摄影: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 沙皇俄国的摄影师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1863年8月31日出生于现在称为弗拉基米尔州的穆罗姆,1944年9月7日于巴黎去世。 他曾拍摄过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彩色影像。1909年,他受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召见,沙皇和皇室成员对他拍摄的彩色摄影作品十分欣赏,沙皇开始支持他在全国范围内拍摄沙皇时代的彩色影像。为了方便拍摄,沙皇俄国交通部为他的拍摄配备了摄影专列,专列车厢上有可以冲洗易碎的玻璃底片的暗室,也可以宿营,这极大地方便了他的拍摄。他为沙皇拍摄的具体时间是1909年到1912年,以及1915年。 实际上早在1905年,谢尔盖·普罗库金·戈斯基就有了使用自己掌握的彩色摄影技术记录俄罗斯帝国的想法,这可谓是他的雄心壮志,他想要通过“可看到的彩色投影技术”来展现俄罗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发达的现代工业,而我们在百年后所看到的部分影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这一理想。1911年,他曾说过:“通过感光板所带来的艺术灵感,借助其丰富的颜色、迷人的色彩以及独特的个人天赋,我们将向我们的后代提供有价值的文献。” 1958年,格鲁吉亚出版了《来自远方的朋友》一书,汇集了刘峻周在格鲁吉亚活动的各种珍贵文献,并赞誉刘峻周是中格友好使者。刘峻周在格鲁吉亚开辟的茶叶种植和加工业持续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格鲁吉亚拥有6.23万公顷茶园,年产量超过50万吨,占苏联总产量的95%,除供应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外,还出口至土耳其、德国等国家。 “刘茶”探源 巴统市诺贝尔兄弟科技博物馆,这里曾是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的住所。 格鲁吉亚国家档案馆内至今保存着刘峻周当年撰写的报告。在恰克瓦,刘峻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现在是格鲁吉亚科学院茶叶科技研究所。 从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市到巴统市需要近8小时的车程,刘峻周的传奇经历一路激发着记者的好奇心。 巴统市诺贝尔兄弟科技博物馆二层的刘峻周历史展厅。 巴统市位于格鲁吉亚西南部的黑海东岸,是一座海港城市,往南15公里便可到达土耳其。在巴统市诺贝尔兄弟科技博物馆的二层,丰富的图片和实物展示了刘峻周在巴统种茶、制茶的历史。见到来自中国的记者,博物馆馆长塔玛拉热情地为记者们做讲解,还破例取出了馆藏的一块110年前恰克瓦茶厂生产的“刘茶”让记者们拍照。 巴统市诺贝尔兄弟科技博物馆展出的恰克瓦茶厂在110年前生产的茶叶产品。 由塔玛拉馆长作向导,记者一行还参观了刘峻周在巴统市的故居和恰克瓦茶厂。 位于巴统市恰克瓦镇的刘峻周故居,重新整修后将设立刘峻周纪念馆。 位于巴统市恰克瓦镇的刘峻周故居,屋后是巴统通往第比利斯的铁路。 刘峻周故居是包括地下室在内的三层砖混建筑,正在重新整修当中。 刘峻周故居坐落在巴统市北部的恰克瓦镇,面朝一望无际的大海。这座二层建筑是波波夫专为刘峻周所建,由德国建筑设计师设计。据介绍,刘峻周在此居住时房后是占地300平方米的花园。刘峻周一生爱马养马,恰克瓦茶厂生产的茶砖上,马的压印图案一直沿用至今。1925年,刘峻周举家回国后,这座居所转由他人居住,现由格鲁吉亚政府收回,准备重新整修后设立刘峻周纪念馆。 恰克瓦茶业公司的生产厂房外景。安德烈介绍说这些厂房设备就是在刘峻周的茶厂基础上几经扩建,发展至今。 刘峻周的茶厂原址也在恰克瓦镇。历经时代变迁,陈旧的厂房、沉寂的设备静述着厚重的历史。据在恰克瓦茶厂工作了35年的财务经理安德烈介绍:1898年,恰克瓦茶厂建成并开始生产砖型绿茶;1902年,茶厂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新厂,开始生产高档茶叶;1924年,恰克瓦人民庄园茶厂划入苏联国有资产;1991年,恰克瓦人民庄园茶厂归属格鲁吉亚国有资产;2005年,恰克瓦茶厂由私营公司买下,成立恰克瓦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茶砖主要出口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 恰克瓦茶业公司的茶砖生产车间内景,陈放着茶砖压模及烘干设备。 恰克瓦茶业公司的茶砖压模流水线设备。 恰克瓦茶业公司的茶砖压模设备。 恰克瓦茶业公司用来生产茶砖的压印模具。刘峻周一生爱马养马,恰克瓦茶厂生产的茶砖上马的压印图案一直沿用至今。 刘峻周当年创立的恰克瓦茶厂成了现在的恰克瓦茶业公司。在产品库房里,码放着长方形茶砖。目前,这种茶砖产品主要销往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 恰克瓦茶业公司生产的印有马形图案的茶砖。 恰克瓦茶业公司生产的茶砖。茶砖上印着苏联的俄文缩写“CCCP”,正中央是锤子与镰刀的标志。 恰克瓦茶业公司产品库房,弥漫着浓郁茶香。巴统市诺贝尔兄弟科技博物馆馆长塔玛拉拿着印有苏联的俄文缩写“CCCP”的茶砖向我们展示。虽然距离茶厂不远,塔玛拉也是第一次来到恰克瓦茶厂。 巴统市恰克瓦茶业公司财务经理安德烈(右)和其助手列佐。安德烈在恰克瓦茶厂工作了35年,我们是他第一次接待来访的中国人。 说起恰克瓦这个地名,安德烈解释说是“茶叶从石头上长出来的地方”,恰克瓦的“恰”就来自中文“茶”的发音。 恰克瓦连绵起伏的山坡,曾经是郁郁葱葱的绿色茶园。 生长于巴统植物园的竹林,也是由刘峻周当年从中国带来到巴统种植的。巴统植物园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植物种类最多的植物园之一。 站在巴统市植物园的山顶俯瞰黑海美景。 巴统港口的货轮装卸码头。 巴统市清晨的黑海海滨浴场。 巴统市有着三百多公里的海岸线,沿着岸边的公路前行,随处可见身着泳衣在海边避暑的游客。 如今,为吸引外资发展格鲁吉亚茶叶产业,格鲁吉亚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拨专项资金用于扶植本国茶叶生产企业、为茶叶生产企业设计长期发展规划、将格茶叶产业列为免税特殊产业等。随着各国共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被格鲁吉亚人民引以自豪的茶叶定会继续飘香在高加索的土地上。 “刘茶”让友谊发光 第比利斯古城奠基人的高大骑马铸像坐落在库拉河畔,与公元四世纪建成的纳瑞卡拉城堡隔河相望,相映成辉,气势非凡。 从巴统市回到第比利斯,记者拜访了80岁高龄的旅格华侨、第比利斯自由大学教授刘光文——她是刘峻周的孙女。刘光文的母亲是格鲁吉亚人,中文名字叫刘媛娜。刘光文1958年赴格留学,并在格成家立业,多年来致力于对格汉语教学和传播中华文化,桃李盈门,延续着其祖父从事的中格友好事业。刘光文的住所位于第比利斯库拉河东岸老城区,依山势建于高处,从其露台放眼望去,库拉河与第比利斯老城区的美景尽收眼底。谈及祖父刘峻周及家族对中格友好往来的贡献,刘光文娓娓而谈。 矗立在山头的格鲁吉亚母亲雕像。她屹立在第比利斯东南部的山巅上,高20于米,在万木葱茏映衬下雄伟壮观。她俯视全城,面容坚毅慈祥左手托着斟满葡萄酒的酒杯,右手擎宝剑,寓意为用美酒迎接远方的客人,用利剑对付入侵的敌人,是格鲁吉亚人民热情好客和英勇不屈民族性格的象征。 刘峻周能去俄国种茶,他的母亲发挥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刘峻周的父亲在广东是一名军官,在一次任务中去世,当时刘峻周还未出生。所以,刘峻周的母亲不愿自己的儿子再去参军,希望刘峻周能继承家族的茶庄产业,就把刘峻周送到了浙江的茶厂学茶。一年后,刘峻周就掌握了栽种茶树和焙制茶叶的全套技术,升为茶厂的副厂长,而且考中了武秀才,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干。刘峻周的母亲听说俄国茶商波波夫来中国寻找种茶技师的消息,就托人极力向波波夫推荐刘峻周,并请波波夫到浙江的茶场考察。刘峻周自小失父,事母至孝,母命难违,母亲的坚持并承诺会陪着他一起去俄国,坚定了他信心,从此把种茶制茶作为终身的事业。 第比利斯市老城区山顶的纳瑞卡拉古城堡。 跨越第比利斯库拉河的“和平桥”是由意大利建筑师和法国照明设计师设计的。这座用玻璃和钢结构建造的步行桥连接了第比利斯老区和新区,是格鲁吉亚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标志,是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桥梁。这座闪闪发亮的桥梁以其海洋生物般的外形匍匐在河上,成为第比利斯的一个现代设计地标。 刘峻周1920年在回忆录《我生活劳动的五十年》中曾这样写道:“我欣然接受了建议。一个新的国家吸引着我,在那里我将成为种茶的先行者……最后决定走的有12人,我、我的译员和10名懂得种茶制茶技术的华工……” 第比利斯市中心的普希金雕像。雕像后方的白色观景露台建筑是刘光文教授的住所。 刘峻周种植的是茶树,传播的是文化和友谊。他的后人们也在为丝路上的友谊贡献着力量。 刘光文教授住所的一层庭院,墙面的红砖已被岁月磨去了棱角,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古朴而典雅。 刘峻周的长子刘泽荣被带往俄国时年仅5岁,后毕业于彼得堡大学数学物理系,十月革命后组建“旅俄华工联合会”并任执委会主席,曾以“中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名义先后参加了共产国际第一、二次代表大会,是共产国际里的第一位中国人。 刘光文教授居所的客厅墙壁上,悬挂着家族旧照和书画作品。 刘光文教授向我们展示家传下来的中国瓷器。 1945年,刘泽荣回国任外交部驻新疆特派员。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外交部条约委员会委员、外交部顾问。周恩来总理曾称赞其为“了不起的中国人”。1958年,65岁的刘泽荣加入商务印书馆,担任《俄汉大辞典》的主编。他的女儿刘华兰继承父业,多年来不断补充修订这部大辞典。 刘光文教授住所的书架上,摆放着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馆赠阅的由人民画报社出版的俄文版《中国》杂志。 刘峻周的次子刘维周,也就是刘光文教授的父亲,是兰州大学教授,曾在中国西北创办大学俄语系和筹建中苏友协。抗日战争时期,当苏联志愿飞行员在汉口和兰州上空飞行时,他是地面主要接待人员。刘维周精通俄语,熟知俄罗斯人的生活习惯,志愿飞行员们都忘不了这位“刘同志”。 山东画报出版社于2002年8月出版的《老照片》(第二十四辑),封面的老照片是刘峻周与母亲的家庭合影,书中的《农娜·扎哈罗夫娜的中国情结——记刘媛娜先生》一文讲述了刘峻周家族经历。刘媛娜是农娜的中文名字。农娜即是刘光文教授的母亲。 刘光文教授的母亲刘媛娜,兄长刘光杰、刘光彦都曾在中国的大学里教授俄语。 从刘光文教授家的二层露台上放眼望去,库拉河及第比利斯老城区的风光尽收眼底。 刘峻周的玄孙刘浩,在莫斯科大学取得俄罗斯语言文学副博士学位后,进入了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第比利斯自由大学教授刘光文先生,仍在延续着祖辈的传统,继续为增强中格两国友谊和促进文化交流而努力。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刘光文教授担任“丝绸之路——格中文化交流中心”主席,为增强两国友谊和促进文化交流而继续努力。她希望把祖父“高加索的中国茶王”刘峻周开创的友好之路走得更远。 (本篇图文刊载于《人民画报》201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