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篇值得精读的好文

yhc

<h3> 一 <b>被北欧后的高晓松</b><br></h3> <h3>前不久,高晓松去趟北欧,回来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高晓松说的是他外表,我们会莞尔一笑了之,要命的是,他偏偏说的是自己内心。一个敢于说自己内心很丑陋的人,是需要勇气的。<br></h3><h3> 北欧人的不攀比不讲排场,只关注当下,用极简的生活理念享受着美好的当下,这让高晓松的那些名气才气和财气瞬间派不上用场。在北欧,你穿爱玛仕或者穿优衣库,他们都不会有羡慕或者鄙视的目光。他们只会关心自己今天穿得舒适与否。 高晓松其实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在反省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事实上,导致我们生活越来越繁忙恰恰来自于内心的欲望越来越高,而内心的欲望攀升更多来自于物质的攀比。如果我们都像北欧人那样,面对开着宾利来的朋友,你依然怡然自得地骑着你的自行车,没有了羡慕,那些老是开着宾利车的人也会无聊,说不定下次也会骑辆自行车来与你并驾并驱。 当所有的用来炫耀的部份被忽视后,炫耀者就失去了炫耀的意义,如果炫耀成为被周遭人轻视的行为时,那么大家才能真正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事实上在中国,很多人不是炫耀,而是恐怕被人看不起,所以自己哪怕一个人也得买个大房子,因为在中国,更多的时候,房子不是用来自己住的,而是用来给别人看的。 我们穿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我们吃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我们开豪车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我们的一切都在演一个成功者的戏,而失去了真正自我。 在北欧,那个在中国任何场合都可以侃侃而谈的高晓松,竟然开口说话会脸红了。因为他发现,不管他讲得怎样天翻地覆舌灿莲花,北欧人都懒得来听你,更谈不上什么仰视了。这个时候,他才知道,他这张嘴,只在中国有极大的市场。北欧人只关注着自己生活的感受,才懒得听你这些所谓富人名人去胡吹海侃呢。 被北欧后的高晓松,这个时候才知道,穿名牌驾名车住豪宅然后孩子读名校——这些中国人毕生的追求,在北欧人眼里,根本与幸福是两回事。那么我们要把自己搞得那么匆忙到底是为了什么。 被北欧后的高晓松,也才反省,大人们拼命出去赚钱,举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旗帜,相对于北欧人每天陪在孩子身边享受生活,到底谁才是爱。 被北欧后的高晓松,也终于明白,在美国的大选上,民主党候选人桑德斯在电视辩论上公开信誓旦旦地说如果他当选总统,就把美国建设成北欧丹麦一样的国家,要知道,美国那么大那么强盛那么富裕,而丹麦只有美国一个州那么小。 这个时候,我们相信,被北欧后的高晓松,是开悟了的,没有幸福,那些所谓的物质和金钱,又有何意义。 这个时候,我们也感谢高晓松,让北欧那股清风,吹进了我们的生活,那些混沌的繁复的生活,是该清清爽爽了。 如果是吃,我们吃饱吃舒适就好,不必要为了照顾客人的面子,而点一堆菜放在桌上。 如果是穿,有钱买大牌,是真正的喜欢而不是炫耀,无钱买优衣库是真正的舒适而不自卑。 如果是住,面积能住就行,装修时,一定不会把房子整成一个仓库,装满了一屋等人点赞的物品。 如果是行,公交车也好自行车也罢,只要沿途一路欣赏美丽风景就好。 这个时候,想想前些年那个说“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女子,真的该去北欧一回了。<br></h3> <h3> 二 <b>高晓松的北欧,能救李咏的癌症</b><br></h3> <h3>前几天,朋友圈已经被李咏因癌症去世的消息刷屏,心痛着荧屏上陪伴我们的主持人,就这样离开了。<br></h3><h3> 一时间,所有的群,大家似乎都在讨论和癌症相关的话题。 我也转发给老李,附加了一句, “拿钱换命的人,请看看, 我们有的时候以为自己会活很久,没有想到,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夺走一切。” 老李和大多数中国男人一样,永远抱着生活必须先苦后甜,今天的苦逼是为了明天的幸福这样的念想支撑着。 一次次加班,一次次外派,如今常驻北京,离开家庭,过着和老婆孩子分离的生活。 夏天我去北京探望他,发现,拿着几百万年薪的他,蜗居在北京一个小破出租屋里,冰箱里全部是发霉的菜,因为长期熬夜加班,头顶也快秃了。 北京的夏天接近40度的气温,他还盖着冬天的被褥,原因是,反正将就着,也不是自己的家。 我气得二话不说,就去超市给他买了新的空调被,给他买了新鲜的蔬菜水果酸奶果汁填满冰箱,做了丰盛的饭菜。 我说:你此刻连当下都活不好,又有什么能力能拥有幸福的明天。 前段时间,高晓松去趟北欧,回来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 “在丹麦和瑞典待久了,我越来越觉得,这两个国家真的很有意思。这里的人不聊金钱,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读过什么名校。” 高晓松坦言: “到了北欧没几天,我居然都不太敢跟人说话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很丑陋,很粗鄙。 我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跟人钩心斗角,跟北欧人的境界实在是差太远了。” 高晓松说,在丹麦,人们出行就是骑一辆自行车;在瑞典,人们出行就是开一条小船。 在美国,一个人如果有一艘游艇,大家都觉得他特别厉害。 但在瑞典,几乎人人都有一条小船,大家开着小船看看落日,钓钓鱼。 船上也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自己动手解缆绳,启动发动机,把船开出去,过着非常安逸、与世无争的日子。 想想北欧人幸福的生活,再看看中国不断攀升的癌症率,反思一下,生活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离健康和幸福越来越远? 中国人过着越来越繁忙的生活 北欧人只关心今天过得幸不幸福 李咏得癌症,是和他长期的压力有关,还是生活习惯相关? 不要说社会名人,中国每一个中年老百姓每天睁开眼就是压力,工作、家庭、孩子、车子。 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根本就没有停下来喘息的片刻。 有些人说,这都是穷惹的祸,等我有钱,我还用过这种生活吗? 真的是如此么? 前段时间和一个整形医生吃饭聊天,他说他最近失眠特别厉害,整个人焦虑得快要发疯了。 我诧异,以他年薪上千万的收入,焦虑个什么。 他说: 哎呀,你搞不清楚,没钱用啊,你给我十个亿,我就能睡得着了。 对比之下,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 每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地,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 北欧人的不攀比不讲排场,只关注当下,用极简的生活理念享受着美好的当下。 高晓松发现自己的名气和才气在那儿完全派不上用场。 在北欧,你穿爱玛仕或者穿优衣库,他们都不会有羡慕或者鄙视的目光。 他们只会关心自己今天穿得舒适与否。 北欧国家人少地多,但道路却明显比德国要窄。 在城市里,直道很少,大多是小巷。 当地人开的私家车也都以小为特征,很多人则干脆骑自行车上下班,环保对他们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高尚。 当我们内心的欲望值越来越高,物质的攀比心越来越高,幸福就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 开豪车、住大房子、读名校,到底是我们的实际需求,还是因为怕被人看不起而使得自己的物质攀比欲望在不断地攀升。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先生曾经在《活好》一本书中所说: 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一,不在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评价所左右,第三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那么,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有多远? 到底我们穿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还是我们吃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 我们正在失去了自我的同时,更失去了真正的幸福。 中国人买买买成了生活的常态 北欧人的简约生活 降低物质的欲望 回归安静的心灵温度 有一次我们做读书会,当问到书友,你拿什么来宠爱自己。 很多人回答,当然是去Shopping,买买买,吃吃吃。 在中国高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网络环境都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和购买欲。 网红店打卡趋之若鹜,“双十一”爆发式购买。 日本人曾经在一篇报道里分析过中国人消费欲强盛的最大原因:“中国有着想通过消费来确认自由、表现自我的欲望,年轻人更加以炫耀消费,试图证明个人身份。” 相比之下,北欧苛刻的天然环境,使节约的习惯成了必须:饭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钱不能没有,但不必太多。 北欧人的简约传统随处可见,穿衣打扮,不论贵贱,但求合适,符合自己的气质,凸现自我个性。 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米色风衣、呢裙、淑女皮鞋、英国女王式的头巾,气质优雅地走在街上,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位瑞典服装设计师这么解释: “我们从来不会把钱大把地花在时装上,实用和节俭是美德。 在瑞典人眼里,服装是用来穿的,必须拥有,不用鲜艳奇异。 或许有点单调,却让人放得开。 每天都有星期五那种休闲的感觉,每个人都能更放松。” 所以大可不必太在意一时一变的潮流,也不必计较所谓名牌,去购买发自内心真正喜欢、合适并且需要的东西! 瑞典还拥有巨大的二手市场,每个人都有机会淘到价廉物美的用品。 从不多见的瓷器到设计经典,不一而足。 你可能要钻进一堆“破烂” 里,但这就是体验:到设计商店买几件物品是容易的事; 而在布满灰尘的旧物堆里寻得几件宝贝,就需要眼力、决心与耐心。 巷尾街头遇到朋友,咖啡馆是首选。 一杯咖啡15克朗(约合人民币11元),就是一杯浓郁可口的卡布奇诺,也不过25克朗左右。 这样,沐浴着太阳,大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和朋友舒服惬意地打发掉了。 中国人嘴上说着养生,身体却在轻生 北欧人只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平衡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有多少人,一边熬着最久的夜,一边敷着最贵的面膜; 有多少人,一边收藏养生指南,一边拼命加班到深夜; 有多少人,一边天天酒局夜夜买醉,一边往杯子里放枸杞; …… 嘴上说着养生,身体却在“轻生”。 这应该是中国人的常态,很多人,白天还嚷嚷着健康生活远离癌症,一到晚上拿着手机根本放不开,一刷就是到凌晨。 刷手机只是行为表象,而真正的行为习惯的背后是白天工作学习的巨大压力,导致内心的孤独、压抑、匮乏,找不到排解的出口,而手机成了最好的依赖。 相比之下,北欧人高效与高度自律地生活,十分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北欧人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必然要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更高效,北欧人总是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创新,如何把更多的工作交给机器,而让自己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 瑞典试行6小时的工作制,鼓励工作中的人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来平衡身心。 当我们压力过大,杏仁核就会令人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Fight-or-Flight Mode),不断分泌肾上腺素。 因此,与休憩相关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 它能使人在高速驱动后平静下来。 阅读,踢球、手工活、弹钢琴、画画、饭后散步……这些都是北欧人自我休整、充电的方式。 越经常这样做,越能感受到它的好处,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生活的习惯变得规律,幸福感也倍增。 中国人是丧偶式家庭 北欧人有全球闻名的超级奶爸 家庭陪伴是北欧人最重视的日常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为什么说父爱如山,意思就是当爹的就像座山在那矗着一动不动。 中国家庭,大部分都是“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 多少父亲借着以工作,应酬,朋友聚会为理由不带孩子,即使在家,也是端坐如山,完全不插手带孩子的事。 我们先不用责任来约束任何人,单从健康的角度,这些父亲,正在丢失最宝贵让自己能够减压,身心平衡的最好方式,正在丢失一份最弥足珍贵的快乐。 而在瑞典街头,你可以很容易就看到一手推着婴儿车,另一只手举着咖啡杯的男人。 他们被称为“拿铁咖啡爸爸”。 男人们约伴遛娃,很和谐有没有 家庭中的夫妻关系,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期,大都是在孩子初降临时。 那也是离婚念头的高发期。 平等的两性关系中,夫妻二人合理分摊家务琐事,也能让孩子更健康、幸福,远离抑郁症和不良诱惑。 这种两性关系平等与平衡的认知,基于一个出发点: 无论家庭还是职场中,都不将某项职责以性别为依据加以固化,并视其为理所当然。 北欧人的家庭观念很强,即便是男人也不会以“加班应酬”为由,牺牲与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这样的家庭生活成为他们幸福的源泉。 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度过不开电视机的“家庭时间”。 他们一起做饭,做游戏,讲故事,聚会,很少有人在外留恋。 即使要加班,也以不影响家庭时间为准。 例如父亲宁可选择凌晨3点钟去加班,家里至少还有母亲可以陪小孩吃早餐,父亲也只损失早餐的1小时相聚。 一位叫Fredrik的爸爸说:“我一天不看见我的孩子,不给他讲故事,不在他的小额头上亲一下,我就什么都做不了。 如果错过了孩子叫第一声‘爸爸’,我可能恨不得撞墙。” 他们认为,最好的时光就是孩子们在睡觉之前爬上膝盖,向自己要一个拥抱。 这种时候,他们觉得自己非常有成就感,非常幸福。 高晓松被北欧,李咏被癌症后,我们是否要自我反省呢? 一辈子忙忙碌碌,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什么才是真正最终的追求目标? 没有幸福,没有健康,那些所谓的物质和金钱,又有何意义。 北欧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生活品质”。 中国人总以为,有钱才可以买的来生活品质。 然而,生活品质不是用昂贵的东西堆砌出来的物质,而是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实践,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态度。 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认为:“最好的用钱之道,是把钱浪费在丰富个人体验和感受上。” 因为钱是可以储存的,而时间是不能储存的,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 花时间,用心去认真对待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 一日三餐,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用心地去感受,去体味,去和这个世界,和人发生最美好的链接。 学习北欧人的生活态度,将幸福作为我们的人生目标。 人生短暂,好好生活在每一寸当下。<br></h3> <h3>三 <b>被饭局毁掉的中国男人 </b></h3><h3><br></h3> <h3>有人曾发问,如何让一个花美男快速变得沧桑? 几乎所有的回答都绕不过一个关键词——饭局。 在中国,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这是大家的共识。如果有,那就多吃几顿。 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推杯换盏,言笑晏晏,看似简单轻松的场景,里面的水却很深。 入座、点菜、敬酒、递烟和吹牛,每一项都要把握得恰到好处,小心翼翼。 所以,每个久经饭局的男人都有一身好本领,那就是把正事拐着弯地谈,坏事换着法地绕,话里藏锋,步步为营,小心试探,稳健摸索。 这在圈子里,叫作“炼心”。 当然,你炼不了心也没关系,油腻和肥胖,同样会让你的身体变得千疮百孔。 -01- 前不久,央视在节目中说道,由于暴饮暴食,工作压力和久坐等等原因造成的肥胖都被列入工伤范畴,工作应酬也在原因之中。 结果引起公众热议。 但事实上,在工作应酬中,饭局带来的健康问题可远不止肥胖这一种。 现在心血管疾病人数普增,年轻化现象明显,特别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很容易成为三高,肥胖症的潜在患者。 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工作应酬,而且不健康的饮食和作息方式,往往也让这些经常混居的人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肝病和胃病症状。 前几天就有一个朋友和我感叹,说自己去医院做检查的时候,出了一堆问题,又是轻度脂肪肝、又是血压偏高、再加上他自己本来还有胃病,心理别提多难受了。 但难受归难受,身体有了毛病,慢慢调养至少还能好好过完下辈子。 最惨的是,有说有笑地赴局,结果有命进去,没命出来。 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由于酒精中毒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人,而导致这些人酒精中毒的原因,大多是因为饭局。 2015年8月,身价40多亿的南阳通宇集团董事长死于突发性脑溢血,生前应酬极多的他早就成为了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长期如此,累积的病症自然使身体瞬间崩溃,再多的金钱也无济于事。 再往前看: 2014年8月,47岁的荣程联合钢铁集团董事长突发心脏病死亡,身价百亿; 2010年4月,59岁的江民杀毒软件创始人心脏病突发,带走了过亿的资产; 2006年1月,36岁的上海中发电气集团董事长死于突发性脑血栓,也有5亿身价。 有钱人各种养生尚且如此,普通的职场蝼蚁又如何能躲避饭局带来的危害。 几乎我身边的所有男性同胞都有一个痛苦,那就是害怕参加饭局,饭没吃多少,烟酒倒是被别人劝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你心疼自己的身体,别人又不心疼你。 -02- 不得不说,饭局正在慢慢成为中国男人的刑场。 这种伤害,既在肉体,也在精神。 近两年由于种种原因,明面上的大排场和铺张浪费几乎消失不见,但事实上,各种饭局只不过是换着花样,又变成了酒局、烟局。 桌上放几碟小菜,剩下的全是烟酒,吃完之后,还有泡脚,按摩,k歌等等选择作为后续,一场饭局背后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 很多没有自制力的人,慢慢就走入了歧途,养出了一身坏毛病——酗酒,抽烟,出入风月场所…… 我认识一个建筑行业的朋友,当年大家都还是菜鸟的时候,他常讲自己跟着老板如何“见世面”,我们也都当作听故事,一笑了之。 慢慢的,他开始觉得那些“常规项目”没趣了,开始找各种刺激,最终陷入了赌博的泥潭,欠了一屁股债,外逃至今,音讯全无。 职场上不知还有多少类似的人,一开始迫于种种压力走进了这样的饭局,耳濡目染之后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成长成游刃有余的老手,在酒池肉林里沉醉,俨然活成了前辈的模样。 饭局上养成的习惯就像毒瘾一样,一旦沾染就很难戒掉,之后反而要变本加厉,主动追求更大的刺激。 饭局是职场里的染缸,把中国男人一个一个浸染成了他们当初最讨厌的样子。 -03- 而且,饭局应酬在消耗男人生命的同时,也在消耗他们的家庭幸福。 大量的应酬,占用了男人下班后的大部分时间,无暇顾及家庭成为很多职场男性的一种常态。 即使回家也是一身烟酒味,让人难以接近,极易破坏家庭关系。 之前就有驻马店的一个丈夫,在一家饭店门口被妻子捅死,其原因就是丈夫业务忙,饭局多,妻子对此积怨已久,甚至怀疑老公出轨。 事发当天晚上,丈夫又在外有饭局,妻子通过朋友找到了丈夫的下落,虽然那天老公只是和朋友吃饭,却也被妻子误解,在争吵中被匕首捅死,留下家中十几岁的孩子,无人照看。 类似这样的悲剧一再地上演,网上也有不少妻子就这一现象求助他人,人们把目光聚集在妻子身上的同时却忽视了长期在外有饭局的丈夫。 家庭矛盾不是一个人造成的,可怜之人也必有其不可取的地方,如果不是每天身陷饭局,让妻子独守空房,怀疑也不会发生,如果可以做到不把外面的习性带回家里,家人积怨自然也无从谈起。 现在的夫妻,丈夫只要说晚上有应酬,妻子就难免担惊受怕,无奈的同时只得一遍又一遍无力地重复,少喝酒,别抽烟,早点回家,但是做得到的又有几个呢。 一个真正有责任感的男人,是绝不该混淆自己的底线,放纵自己,搞不清工作和家庭的。 -04- 所以说,为了自己,为了孩子,也为了家庭,千万不要做一个被饭局毁掉的男人。 和不搭界的陌生人吃饭,你以为收获了人脉,实际上浪费了时间,消磨了家人的耐心; 和嗜酒如命的老板吃饭,你以为赢得了赏识,实际成了陪人消遣的工具,给身体徒增压力; 和酒肉朋友一起吃饭,你以为巩固了友情,实际上是无谓的娱乐,在变味的饭局里逢场作戏。 每一场不必要的饭局都是对生命的透支,是慢性的自杀。 真正有责任感的男人,一定是既有养家糊口的能力,又有平衡事业家庭的智慧。 不该去的酒局果断拒绝,这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br></h3> <h3>四 <b>人到中年,生活教会我2个字</b></h3> <h3>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你的《大卫》是怎样创造的? 他回答说:我去了趟采石场,看到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于是,我凿去多余的石头,只留下有用的,《大卫》就诞生了。 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更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 人生活到一定年龄,才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想法简单点,无需在意别人看法。 做事时,动机越简单,目标就越明确,最后也就容易成功。 心思简单点,生活本不需复杂。 有一次《凤凰网·非常道》栏目,采访陈道明。 主持人何东问:“《围城》前后,你说跟钱钟书,有过几次接触,九零年以后的文化观有所改变,跟钱钟书先生有直接关系。 我想请问,他的什么地方影响到你,文化观,还是人生态度?” 陈道明说:“恬淡,很恬淡。他们家唯一响的东西,在那个年代就是药锅子,到点‘啵’——药锅子就响了,录像机什么的都没有。”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 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 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梭罗说:“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买的。” 其实,人生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些简单的东西,例如,阳光、空气、健康和很好的睡眠。 一代大学者钱钟书和夫人杨绛,一生淡泊名利、不追名逐利,活得怡然幸福,令人羡慕。 有个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智者求教。 智者给他一个空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就照着智者的指示去做,然后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智者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 智者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求来的东西,但是你拾得太多,如果不能放弃一些,简单前行,你的生命将承受不起。” 蒋勋说:“不去附加太多的负担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反而更清楚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美在哪里。” 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索求太甚。 舍去过多的欲望和杂念,回归简单,灵魂方能从“求不得”和“放不下”里走出来。 去发现天地万物的美,丰盈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宋代有一位禅宗大师,叫青原惟信。 他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这其实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生最初的时候,看问题简单,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人生的第一重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然而人越长大就越觉得世界复杂,在利益的交织中身心疲惫。为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疲于奔命。这就到了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看透世事,返璞归真。这是人生第三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林清玄说:“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让湖光山色去清秀它们自己吧!让人群从远处走开或者自身边擦过吧!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 人到中年,方明白生活不过就是简单二字。 《中庸》里说,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任你如何广大、高明,最终还是要回归简单。简单、中庸、平常,这才是真正的高明。 人出生的时候,赤条条,简简单单,什么都没有;人死的时候,孤零零,寂寂寥寥,什么也抓不住,带不走。 不念于情,不困于心,心无挂碍,惬意悠然。不计较得失,不贪恋尘缘,不痴迷情爱。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没有样样顺心的事情。简单的我,简单地过。 生活越简单,生命越丰盛;心思越简单,心里越平安;人生越简单,活得越喜乐。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这个古老的道理: 简单才能活得自由,简单才活得满足,简单才能活得幸福。<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