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逝去的繁华……

静心沉淀

<h3>这个美篇,就从这站台上的标志牌说起吧。石拐,蒙古语的发音为喜桂图,汉语说起来顺口就叫成了石拐。这里曾经是一个以煤矿而闻名的地方。</h3> <h3>明代以前,石拐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的地方。明朝初年,明太祖派兵北征阴山以南的土默川,如今的石拐地区才开始有汉族人迁入定居。</h3> <h3>石拐区境内主要矿产为煤炭。截至目前,煤炭探明储量7.2亿吨,工业可采储量3.4亿吨。石拐是内蒙右自治区开发最早的煤矿区,清同 治年间,本地百姓掘煤燃火,揭开了石拐煤炭开采的历 史。</h3> <h3>一九一三年晋西镇守使国民军第九师师长孔庚发起创办了漠南矿业有限公司,石拐煤炭生产、销售也就从此形成了一定规模,石拐也伴着她地下宝藏的开发而名驰塞北。</h3> <h3>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这块煤田进行了掠夺性开采,煤田遭到破坏。现如今的石拐矿区,仍然遗留着日本人修建的煤矿指挥部、公路桥、暗堡、邮电所等建筑。</h3> <h3>解放后,饱经苦难历程的矿山回到人民的怀抱。一九五六年包头矿务局的前身,包头煤矿筹备处成立,作为与包钢配套建设的“一五”国家重点项目,位于石拐地区的大青山煤田的开发和建设如火如荼拉开了序幕。经过四十年的艰苦创业,大青山煤田成为包头市重要煤炭能源基地,为包头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h3> <h3>伴随着煤矿的开采,石拐区的铁路交通发展迅速,包石铁路干线43公里可与包兰、京包、包白铁路对接,区内支线分三条可延伸到驻区三大矿,货运能力十分可观。</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受高瓦斯、采空区等困扰,煤矿生产逐渐滑坡。矿区群众逐步向外搬迁,人口从鼎盛时期的十几万减少到目前的不足万人。繁华也日渐逝去!</h3> <h3>目前采空区基本搬迁完成后石拐境内煤炭工业和生活遗址遗迹十分丰富,涵盖了清末、民国、日伪、新中国、文革时期、“一五”期间、上世纪70、80、90年代近百年的历史,甚至还有苏俄时期的建筑遗址遗迹仍然保存完整。</h3><h3>  </h3> <h3>遗址主要有日伪时期的桥梁(洋桥),20世纪50年代的煤炭转运站,60年代的井架、铁路、煤炭转运站、火车站,旧石拐机械厂、运输队等。</h3><h3>  </h3><h3></h3> <h3>遗留的生活设施有:日伪时期商埠、邮局旧址,50、60年代矿工俱乐部、银行、食堂、医院、照相馆、理发店、澡堂、学校、粮站、办公楼等,还有旧石拐德厚义商号旧址,工人村土建处大院;民居有:大发街道办事处、五当沟街道办事处民房等都保存完整。</h3><h3>  </h3><h3></h3> <h3>战争遗址有:炮楼、碉堡、日伪护矿队旧址、日伪医院、旧石拐小学贺龙指挥部、旧石拐原日伪宪兵队旧址等。</h3><h3> </h3> <h3>矿山文化区片有:大发街道办事处(原包头矿业公司长汉沟矿)。鼎盛时期人口4万。目前,辖区内人口基本搬迁完毕,部分民居、历史文化遗址保存完整,其中包括:原包头矿务局中学矿三中、大发小学、邮电所、商铺等。</h3> <h3>下面的图片集中采拍于“三矿”。这里曾经辉煌一时,矿一中、矿务局医院、四小、百货公司等都是当年石拐区的骄傲,如今她的繁华已逝……</h3> <h3>这座小楼,虽然不起眼,但它的历史和传说,只有老石拐人才讲得清楚。</h3> <h3>这些图片中的建筑,曾经伴随着包钢一起辉煌,如今她已成为过去。但她的烙印却深深地刻在老一代人的记忆中~~包钢粘土矿!</h3> <h3>未完待续!!!</h3><h3>欢迎转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