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伴着11月的濛濛细雨,我踏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圣地,孔子的故乡——曲阜,开始了为期7天的传统文化学习之旅。</h3><h3> 驻足街头,放眼望去,古城并非我想象中的旅游繁华之地,她恬静又婉约,简朴而低调,儒家庄严厚重的文化气息,使人倍感温暖亲切,让我对这个小城,对博大精深、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平添了几分敬畏与期盼。</h3><h3> </h3> <h3> 报到的第一天,会务组老师便给我们每位学员下发了《四书章句集注》。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溢满墨香的书页,沉浸于修己悟道的美篇章句。</h3> <h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仁爱精神的体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中庸》至真至善的修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治国思想的弘扬;“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是《孟子》民本仁政的终极追求......</h3> <h3>提到曲阜师范大学,不由得让人想起“考研名校”的称号。 但当你真正漫步校园,随处可见传统文化的浸润,你会被那份安静与古朴、踏实与勤奋所感动。</h3> <h3>每一面墙壁、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虽静谧无言却又似乎道尽万语。</h3> <h3>培根,养心,成栋梁。</h3> <h3></h3><h3>一草一木,万物有灵。</h3> <h3>凡是有光的地方,就有学习的身影。</h3> <h3>我们第一天的培训,就从这里开始。</h3> <h3> “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父。”中国人尊师重教,乃久远之传统。老师们身着传统汉服,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至圣先师孔子像行揖礼。</h3> <h3>盛大庄重的拜师礼。</h3> <h3>穿汉服,行揖礼。</h3> <h3>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h3> <h3> 接着,在中国教师博物馆,我们观看了教育历史遗产,领略了教育大家的魅力,找到了教师的精神家园。</h3> <h3> 习总书记说好老师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作为老师的我们,重担在肩,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h3> <h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著名教育家蒋南翔说:“教育的三大条件是教师、教材和教具。”从原始的戒尺摇铃到如今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具伴随着教学活动不断变化发展。</h3> <h3> 黄大年、叶圣陶、鲁迅、田家炳、杜威、苏霍姆林斯基……一代代教育大师,如旗帜般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h3> <h3>鲁迅《自题小像》手稿</h3> <h3>鲁迅《藤野先生》手稿</h3> <h3> 下午,我们在孔子学堂聆听了马士远教授做的题为《农耕文明的早熟与儒家德育传统的发生》的专题报告。</h3> <h3> 马教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拓展了我们的新知,更新了我们固有的观念,更让在座的老师们明白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紧迫和必要。</h3> <h3>学习笔记。深感自己如文盲般的存在。</h3> <h3>同行的老师做的思维导图。</h3> <h3>等车的间隙,留影曲师。</h3> <h3> 特别喜欢《易经》里的这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也经常用这句话去勉励自己,去做一个人,更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强者,更做一个智者。</h3><h3> 让我们撑起学习的船桨,向着传统文化更深处漫溯,让我们满载文化星辉,在星辉斑斓的传统文化中引吭高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