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志愿者的一天

半山隐士

<h3> 2018年11月09日,礼拜五,阴,天刚麻麻亮,我就起床了,洗漱完毕,背上包,急匆匆出门,问我为啥子这么早就走了,告诉你吧,今天我的任务重得很。首先要在早上八点半,到解放碑碑下面集合,与前来重庆的湖北和陕西文保带头大哥一起去扫街,走进重庆母城中心。有襄阳拾穗者、汉江航运博物馆和重庆部分文保志愿者,还有就是汉江航运博物馆馆长刘贵堂、陕西旬阳等老师。我们这次重点就是行走在解放碑及母城中心,一路寻找,一路认识。</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站在解放碑碑下,就先说说解放碑嘛,这可是我们重庆人的骄傲和灵魂!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为了动员民众抗日救国,国民政府于1939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颁布了国民精神总动员纲领及实施办法,开展“精神总动员”运动。国民精神总动员促进会决定在重庆市中心繁华地带建一座象征抗战到底决心,宏扬御辱精神的建筑物,定名为“精神堡垒”。&nbsp;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旋即着手还都南京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决定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建立宏伟的“抗战胜利纪功碑",这是全中国唯一为抗战胜利修建的纪功碑。</h3><div><br></div><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49年11月30日,解放军占领重庆。1950年3月2日,重庆市军管会、市人民政府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将“纪功碑”更名。 6月29日,市公安局向市政府呈送关于《新拟更改街巷名称一览表》报告,报告由市长陈锡联、副市长曹荻秋于7月5日联合签署发布,其中包括将“抗战胜利纪功碑”改为“人民解放纪念碑”的要求。9月18日,市长陈锡联正式向西南军政委员会请示,抗战胜利纪功碑究应改为“西南解放纪念碑”抑或“重庆解放纪念碑”。经西南军政委员会核准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为此题写了碑名。</h3> <h3> 离开解放碑,来到真原堂。真原堂的故事很多很多,现仅存的一幢传教士居住的三层欧式建筑,它沉默不语,却历经磨难,始终挺立在这片命运多舛的土地上。此建筑在上世纪还曾为日本人所用,抗战开始后,从日本人手里没收,作为中英联络处,所以又有中英联络处这个称谓。1949年,真原堂还有房屋88间,总面积9850平方米。1951年全部房产被重庆市公安局使用。近50多年不断拆除、改建的折腾,整个“真原堂”仅剩下这幢三层欧式建筑,曾经是公安局的档案室,2005年重庆市公安局迁至江北黄泥磅黄龙路555号的新址后,此地被划归国泰艺术中心的改造片区。</h3> <h3>  我们来到原重庆市交通局内的国民政府参政院旧址。这处建筑现在是国保级文物!国民参政会,是抗战时期由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组成的最高咨询机关,是一个具有广泛政治影响的议会机构,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小楼在市中心地带,民国三十年代初修建的,是重庆商人王成章的宅子,砖木结构,二楼一底,建筑面积达1459平方。1938年由民国政府征用,归参议会使用。1949年以后,这幢小洋楼交给重庆市交通局使用,以后,又变为市交委办公用房,在市交委搬迁后又出租给富侨,就有了富侨会馆,小洋楼竟然变成洗脚城!如今尘埃落定,该小洋楼回归清静,回归历史。</h3> <h3>&nbsp; 大队人马来到了著名的《新华日报》社旧址,此处文物保存完好,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民生路240号,《新华日报》设立于1940年10月,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的营业部。</h3> <h3>  往出城方向走,就来到了著名的若瑟堂。这是一座天主教堂,位于重庆市中区民生路。始建于1893年,之所以叫若瑟堂,是因为这里尊奉圣约瑟夫(Saint-Joseph)。按照老的翻译方法,翻译为若瑟堂。<br></h3> <h3>  巴蔓子将军是重庆人心中的英雄,他用自己的头颅,成全了一个"义"字,拯救了黎民于水火。俗称“将军坟”,坐落在渝中区七星岗莲花池旁。墓地为拱形石洞,面积约20平方米。墓由石条砌成六角形,棱高约1米。顶为圆形,以三合土封砌。正面嵌青峡石碑,现存墓碑为民国初年荣县人士但懋辛题:“东周巴将军曼子之墓”。</h3> <h3>&nbsp;&nbsp;&nbsp; 通远门正在修缮,搭了脚手架,通远门城墙遗址,也是重庆最著名的景点。南宋末年,蒙古军攻破成都,宋军退守重庆,彭大雅出任重庆知府。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大了两倍,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h3> <h3>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山城巷,顺山城巷一直走到中兴路,一路不停地给外地友人和初次参加扫街活动的队友讲解沿途历史典故,打枪坝、仁爱堂、厚庐、中医校、郭沫若旧居……</h3> <h3>仁爱堂旧址</h3> <h3>厚庐</h3> <h3>  注意了,今天最重要的工作来了,这就是去南岸广阳坝巡查那崖壁石刻。</h3><h3>匆匆忙忙吃过午饭,我们南岸巡查队员四位队员,廖老师、上善若水老师、四月天老师、渝洲老师和我,与大部队分手,风雪夜归人老师前来接我们,上车后又速速赶往广阳坝,这是我们每月必须要去的工作的地点,我们受南岸文保所委托,对南岸区全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定期定点巡查。<br></h3> <h3>而今天去的地方又远又偏僻,因早有约定,在广阳岛大桥前,全体队员聚集,然后驱车进入广阳坝。按惯例首先巡查定点文物,并与相关单位的负责项目经理沟通,并按规定打卡。</h3> <h3>正在维修的广阳坝美军兵营,那个时期的口号还清晰可见。</h3> <h3>维修好的广阳坝美军兵营</h3> <h3>广阳坝飞机场美军兵营走廊</h3> <h3>&nbsp; 在我们的巡查线路上,有一处文物点我们始终没有找到,前后起码去过五次,象捉迷藏一样,始终如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就是塘坎村抗战摩崖题刻。</h3> <h3>所幸的是,我们巡查队伍里有陶老师,他就是一个活地图,有南山三老:南山行者,南山老翁,剑老师,这四位老师加上风雪老师,老庄老师,正渝老师,七位老师,个个身怀绝技,如同北斗七星,有他们一同发力,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找不到的地方!!</h3> <h3>但寻找这塘坎村抗战摩崖石刻,真是历经千辛万苦,首先是因为那里正在搞建设开发,新修建了一个东港码头,各种道路巳挖断,连这个摩崖石刻的小地名:重庆南岸广阳镇塘坎村新二组玉米洞,早巳荡然无存,当地老百姓也随开发建设而远走他乡,就是极少附近点的乡民,也只能说个大慨,遥指一个大方向。</h3> <h3>&nbsp; 我们有活地图陶老师,川江上的故事王。费尽周折,找到大慨方位,不幸中万幸,终于在这里还没夷为平地前,找到山脚,找到山崖。大家早已被这崎岖道路颠簸得七荤八素,同去的车长也累得直喘不过气来。在山脚下车,略略缓缓神,大家互相鼓励着向山上前行,这长满荆棘的小道,处处都是羊粪,说是羊肠小道,真不为过,又窄又滑,每处都有羊粪。陶老师在前带路,我们戏称他是王二小,廖老师,上善若水老师,四月天老师,这几位女同志走中间,阿东帅哥殿后,大家屏住呼吸(羊粪太大味),闭住嘴巴(节省体力),认真看道(随时有摔跤的可能),经过近三十分钟艰苦跋涉,终于来到一处崖壁前,崖壁前的空地也只可以过一个人,如俩人过,必须侧身。</h3> <h3>稍微休息一下,再看这崖壁上的石刻,每位队友真的感慨万千,起码我被震撼了,感觉一股冷气从背上窜过!!崖壁上的题字是一句抗战时期的口号,这口号就是:抗战必胜,建国必成!</h3><h3>而在渝中区中一路上的抗建堂,就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根据这条口号题字《抗建堂》!</h3> <h3>阿东帅哥,你在拍那点,注意安全,荆棘已掩盖了你小腿,后头是悬崖哟!</h3> <h3>哦,原来阿东在拍我,当时我觉得心慌并且有点早博,身体不适,趁队友不注意,悄悄吃下速效救心丸,被阿东看见了。</h3> <h3>南山行者孙老师,在山下做好准备工作,跃跃欲试,准备登山,年龄虽奔七十,但也是一个七零后,为南岸文物巡查,从不叫苦叫累,是队里年轻人学习的榜样!</h3> <h3>胜利的喜悦挂在脸上,终于登上来了,看到了这崖壁石刻标语。</h3> <h3>不容易呀,南山三剑客,又可叫南岸文物巡查最得力的三位老师,今天终于看到了这:抗战必胜,建国必成!!!</h3> <h3>渔舟老师记录下海拔和经纬度。他心细,又是一个摄影大师。</h3> <h3>上山时,大家几乎是手脚并用,埋头喘气一步一步攀登,大家你拉我,我扶你。但下山却不能这样了,得隔开一定距离,以防万一有人摔倒了,不会造成一串人摔倒,不然连滚带爬地滚下山就不是好耍的,这张照片不晓得是那位老师照的,把帅哥照得如此狼狈!</h3> <h3>廖老师,一位热爱文物保护的女同志,跟到我们也登上山,看到这标语,她好感慨。</h3> <h3>下得山来,风雪老师仍拄着棍子,他腿脚不太好,多走路,腰腿痛,但也不哼一声。</h3> <h3>南山老翁,一头白发,英姿勃发,老帅老帅,别看他头发白了,他可是我们南岸文物巡查队的主力军哟。</h3> <h3>上善若水老师,女同志,前期巡查不落队,后台文案好出色,多面手,登山时,同伴们又拉又拽,也上山顶了。</h3> <h3>陶老师,活地图,川江故事第一人,这次寻找这个巡查点,亏得他带路,我们谐称陶老师是王二小。</h3> <h3>剑老师真不容易,最近剑老师还在生病,但为了寻找这崖壁石刻标语,也是拼了,夫人有点担心他身体,为此,陪他来,终于,如愿以偿!谢谢剑老师!!</h3> <h3>老庄老师,全面掌控,与相关单位协调,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又管理好南岸文物巡查工作。</h3> <h3>看风雪老师,杵着棍,上山来,他可是多面手:文案,向导,安全,法律,车长,样样精通。</h3><h3>他杵的也是“打狗棍”,除了防身防狗外,也能在下山坡时减缓对膝盖的冲击,另外轻便结实的木棍也能在队友上坡时助一臂之力,两便。曾经受伤的腿脚已恢复得很好,且在大足荒山野岭中寻找非著名古代石刻的路上经受住一次次的考验。</h3> <h3>打卡,照像,大家山呼口号,趁着天还没黑尽,赶快下山,路太不好走,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真的难,忽然间,思想又跳跃到毛泽东诗词里:横断山,路难行……</h3> <h3>当我们的车开到到大道上时,天巳黑尽,回家的路,早已是华灯初上,今天的工作结束了!但文物保护的道路还很崎岖不平!还很长很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