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年,是我们老三届知青下乡50周年。从1968年到2018年,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 为纪念那段难忘的岁月,我的母校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几个热心的校友精心筹划组织了这次回乡纪念活动。当年我们知青组5个青涩年龄、稚气面孔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初中68届)如今已年近古稀,但岁月的年轮并没有磨去我们对这块土地及乡亲们的情谊与眷念! 当听说这次回乡活动后,三个早已定居南方的同学徐敏敏、钟炎维和杨徴渭分别从广州、珠海、惠州乘机或高铁于9号下午赶到武汉与我们汇合,10号一大早与一百多位校友分乘两辆大巴踏上了回第二故乡潜江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聊着天,在脑海深处搜寻、回忆着50年前我们在渔阳三桥公社火港四队那一段永难忘却的知青生活: 有欢乐、有苦涩、有无奈、有思索……知青下乡让我们在十五六岁的年龄,就踏入社会,品尝了酸甜苦辣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筹委会的几个同学做了大量细致、辛苦的前期工作:联络同学,联系渔阳镇的领导,还提前驾车去了一趟潜江,定下了住宿的潜江宾馆和各队同学回乡的具体停车点……渔阳镇的领导及原镇长夏文林也非常重视我们这次返乡活动,将活动信息及我们的联系方式提前传送到各个队里。原火港四队的乡亲和同龄兄弟姐妹们听到我们要回队探亲的消息,每天电话、短信、微信不断,尚未回乡的我们早已感受到乡亲们那满满的热情与期盼! 10号中午12点,当我们乘坐的大巴刚刚停稳在离小队不远的快岭路边时,就看见早已等候在公路边的我们队的李圣虎、李义斌两位新老书记带领着同龄朋友们开了三辆小车冒雨前来接我们,让我们感动不已! 50年过去了——半个世纪啊,可乡亲们仍还记着我们,记得当年来自武汉的那5个小丫,还保持着那份浓浓的纯朴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br></p><p>与乡亲们在老屋前合影一张。</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胜泽,记忆中的民兵排长,如今已年过70,轮廓没变,只是岁月的风霜吹老了面容,在他脸上刻下了道道皱纹……看到他就想起了他的父亲当年我们的老队长李德清。我们知青屋与他们家紧紧相邻,队长如长辈一样地关心我们。刚去那会儿,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滴水成冰,遇上了最冷的一个冬天。暂住的小队仓库里,四壁透风。晚上屋内点一盏昏暗摇曳的煤油灯,屋外空旷的田野漆黑一片,北风呼啸着,5个女生相互温暖、壮胆……</p><p class="ql-block">初来乍到的我们柴米油盐什么都还没有,生活一时也难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适应。</span>德清队长当即召开队委会决定,每户社员每天轮流接我们吃一天饭直到开春。就这样,我们5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在那个陌生的远离武汉亲人的乡村里吃着“百家饭”,平安地度过了那个寒冷的冬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腊姣夫妇合影——腊姣是当年我们队财经队长恤寿伯伯的女儿,与我们同庚并同住一个陈家台。当年她经常来我们知青屋听我们唱歌、吹口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时吃着饭端起碗就可以来我们知青屋。</span>遇<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到队里有什么活动,还在月光下的禾场上与队里几个年轻的女孩一起排练节目。就这样</span>一起出工,一起玩耍,朝夕相处成了最好的朋友。她的父亲一位慈祥的长辈,曾带着我们几个人步行20多里去邻县监利新沟镇置办我们的生活用品:锅瓢碗盏橱柜等。一晃虽已过去了50年,那些情景却还历历在目……如今腊姣也事业有成,几十年来走南闯北,做艰辛的服装生意。来过汉正街,去过广州,闯荡过俄罗斯……从最初的替人打工到后来自己开服装厂当老板,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养老定居在武汉。 这次听说我们要回潜江,找了我们多年的腊姣夫妇欣喜地从武汉自驾小车回队陪同我们一天,当晚返汉,次日下午又在武汉宴请我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旁的万桂姐看上去老了好多!记忆中的她曾是队里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手脚麻利,插秧三下两下就可退到最后(最快),挑起麦担脚下生风,曾让我们多么羡慕! 我们初去那会儿才十五六岁,个个循规蹈矩,单纯好学。跟做学生时一个样,做什么都是那样认真,学什么都是一丝不苟希望能学做得最好。但毕竟从没干过农活,干起来不知道有多么笨拙,出过几次险! 记得我第一次割麦时,越想快就越是手忙脚乱,镰刀不听使唤,一镰刀下去割在了右脚的螺丝骨上血流不止,至今留下的伤痕还隐约可见。还有杨澄渭,有一次出工时肩上扛着一把铁锹,右手拿着一个刚煮熟的鸡蛋,边走边在锹把上敲蛋壳,一不小心铁锹从肩上滑落下去正砍在脚后跟上,也是血流不止,幸好没砍断跟腱,否则就残疾了,真险啊! 那时条件差,没有什么好吃的,能赶一趟集买回几个油果子(油条)或包子就开心得像过年!平时很少能吃到肉,唯有鸡蛋我们倒是吃了不少。勤快的我们那时养了一群鸡,因住在禾场边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我们喂养的一群鸡可是享受了最优厚的待遇。它们整天悠然自得、欢快地在禾场上嬉戏疯闹,惬意地享用着最美味的谷物佳肴。每到下蛋的旺季,一只只母鸡抢窝下蛋,“咯咯哒,咯咯哒”声此起彼伏,那是我们最爱听的交响乐,曾让多少社员羡慕不已! 记得我们还曾喂过一头猪。每天收工回来的路上,我们身披霞光,沿着百里长渠寻觅几把猪菜,回家和着碾米的糠壳麸子喂养那头猪。到春节回家前,小猪喂养得比一只肥一点的狗大一些。社员们经常打趣我们,说我们喂养的这头猪长得小、精致……按现在的标准那可真是没喂任何添加剂、激素等混合饲料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道的</span>纯绿色生态猪啊!社员帮我们把猪杀了,虽然每人只分了十几斤猪肉,但还是乐不可支! 那可是我们自己喂养的平生第一次的劳动所获!连同我们养的土鸡每人一只一起带回家,孝敬远在武汉时刻牵挂着我们的父母与家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万桂、万珍姐、腊姣、玉珍一起合影。看到玉珍我就想起了她已病故的妹妹现珍。1976年我返城后随区文教局同事去宜昌开会途中特地在潜江县城下车回队看望乡亲,离队时就是现珍和圣喜这对叔伯姐妹依依不舍地把我一直送到快岭上车。现珍,一个脸上常带着笑,真诚可爱、重情义的妹妹,这次再也看不到她了!😥 …… 遗憾这次回乡也没有看到跟我们同住陈家台的同龄好友兰子,她嫁到外村去了,这次也没能回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明用小车接来了已80多岁的当年我们火港大队的李德康书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认识这是谁吗?……认识,这不是钟炎维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个一个辨认,在乡亲们提示下差不多都还记得👍 这是杨澄渭……</p><p class="ql-block"><br></p> <p><br></p><p>马丽敏……</p><p><br></p> <p><br></p><p>这个呢?</p><p><br></p> <p><br></p><p>我想想……</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哦,徐敏敏,徐敏敏……</p><p class="ql-block">当年,火港大队5个小队都安置有知青,我们4队的5个女生平均年龄最小只有16岁,同属武昌实验中学初中68届。虽然来自初中68届一、四两个班,之前都不熟识,但自从老师将我们拼组下到农村,竟然感觉那么投缘!相互照顾,亲如姐妹。除了一起出工,我们还一起做饭,一起种菜,一起养鸡喂猪,相处和睦,生活安排井井有条,出工基本满勤,曾被评为五好知青小组。</p><p class="ql-block"><br></p> <p><br></p><p>李德康、李圣虎、李义斌老中青三任书记主持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我们在队时,中间的老李书记正值年富力强,如今虽已80多岁了身体还很硬朗。</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乡亲们在队部屋前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br></p><p>队里的盛情招待</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城里难以吃到的绿色蔬菜和肉类,记忆中的味道就是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br></p><p>百里长渠上当年晃荡的破木板桥如今已换成了石板桥……</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我们一起合影的黄锦松(桂兰伯伯的儿子)、黄海军(义娇的先生)、李明(德清、兰娇伯伯的三儿子)、万桂姐和腊娇等。</p><p class="ql-block"><br></p> <p><br></p><p>金姑子、金枝姐等</p><p><br></p> <p><br></p><p>记忆深刻的百里长渠:每年5、6月份在禾场上打完麦子,全身上下都是麦芒和灰尘,又脏又痒,穿着短裤圆领衫的我们就忍不住跳进禾场边的百里长渠这个最好的澡堂和游泳池里,洗一洗,游一游,好痛快! 这时就会引来许多好奇的眼光和尖叫声😳😀</p><p><br></p> <p><br></p><p>队里盖了不少楼房,有的门口停着小车,变化真大,今非昔比……</p><p><br></p> <p><br></p><p>谈不完的过去……</p><p><br></p> <p><br></p><p>过去那些有趣的、温暖的、伤心的往事:初到农村——想家思亲——学干农活——养鸡喂猪——蔬果满园的自留菜地——五好知青小组——特殊年代招工中的坎坎坷坷……</p><p><br></p> <p><br></p><p>说不完的话……</p><p><br></p> <p><br></p><p>到处走走看看。找寻我们当年居住的禾场,禾場没有了,上面已盖建了新房; 找寻我们当年的菜地,菜地也没有了,为了发展经济,菜地已围成了虾塘。潜江的龙虾已做成了品牌,名扬四海。为做大做强“潜江龙虾”品牌,推动潜江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队队都养起了小龙虾,市里每年的6月都会隆重召开龙虾节,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小龙虾之乡”——潜江。我们衷心祝福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们经济发展,生活幸福安康!</p><p><br></p> <p><br></p><p>晚上回到潜江县城,与这次一起重访第二故乡的校友们欢聚一堂,共进晚餐。</p><p><br></p> <p><br></p><p>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会场。</p><p><br></p> <p><br></p><p>小组同学来一张合影。从50年前下放潜江那时起,就决定了我们这一辈子的缘分——同学加姐妹。</p><p><br></p> <p><br></p><p>炎维、敏敏碰到了她们初一(四)班的高光莉同学。</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纪念会上碰到了50多年没见面的同班同学王伶,太让我们惊喜了! 下放时她随高年级的校友去了渔阳高湖公社 ,从此50年杳无音信。66年文革中,我和王伶曾经与同班另外8个女生还带着一个同学的妹妹共11人坐火车去北京串联。人山人海的火车站,难以插足的车厢,行李架上、桌椅走道旁、座椅下面到处是坐着、站着、躺着的一个紧挨一个的串联学生!我们11人好不容易随人群被挤上了火车,谁知却坐反了方向南辕北辙被带到了株洲。只好东进上海,最后辗转到了北京。幸好那时到哪坐车都不用买票,吃饭免费,也不担心有人贩子。13岁多的我们第一次出远门20多天,没有哪一家父母着急担心! 那时候物资虽贫乏,社会却很安全,夜不闭户,少见欺蒙拐骗! 11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就这样初生牛犊不怕虎相约一起去北京见毛主席!😊</p><p class="ql-block"><br></p> <p><br></p><p>敏敏碰到了一起招工上来的同学。</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会上我和杨徴渭又意外地碰到了我们班已50年未见的5个男生崔明、栾杭志、张靖、潘开泉、金晓西。这要感谢四班高光莉同学。她与我班男生招工到一个单位,又与我们知青组几个女生同班,若不是她的介绍,50多年没见面的同学都不一定能叫出名字! 也难怪,我们68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长就文革开始。虽说省实验中学当时是武汉少有的住读学校,同学们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来自武汉三镇,上课、用餐、晚自习、住宿都在学校里,每周只回家一次。但正逢那个思想封建禁锢的年代,男女生之间都不怎么说话,文革期间各有组织、各自串联,下农村又各奔东西……相隔50年后曾经的同窗能重逢在这次知青上山下乡纪念会上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友书法家林子序写了几幅字赠与潜江友人以示感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知识青年下放50周年活动筹备组的几位热心的同学及当地领导合影</p><p class="ql-block">从左往右:</p><p class="ql-block">1.刘传雄:68届高一同学,下放三桥</p><p class="ql-block">2.杨建沾:66届初三同学,下放苏湖</p><p class="ql-block">3.张维齐,66届高三同学,下放拖市</p><p class="ql-block">4.夏文林,原渔洋镇付书记兼付镇长</p><p class="ql-block">5.柳英发,66届高三同学,下放高湖</p><p class="ql-block">6.罗传斌,原高湖公社回乡知青,潜江市委组织部长,市人大付主任</p><p class="ql-block">7.吴汉东,67届初二同学,下放高湖</p><p class="ql-block">8.马一先,67届初二同学,下放高湖</p><p class="ql-block">9.陈 宁,66届初三同学,下放高湖</p><p class="ql-block">10.林子序 66届高三同学,下放高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览潜江景区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班同学合影一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班的也来一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别50年没见的我班的6个同学:从左至右金晓西、崔明、王伶、栾杭志、张靖、潘开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失散50年的同班同学一起合影一张。</p><p class="ql-block"><br></p> <p><br></p><p>重返潜江的校友们合影。</p><p> 感谢这次活动组织筹划的校友! 因有他们的无私付出才有了 这一次与同学与乡亲们的重逢!</p><p> 感谢第二故乡的乡亲们,感谢他们的热情与真诚! 自从1968年那个寒冷的冬季我们来到潜江县渔阳区三桥公社火港四队,从此便与这块土地及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乡亲们结下了不解之缘……</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德康、李圣虎、李义斌老中青三位书记主持了一个简短的欢迎座谈会。</p><p class="ql-block"><br></p> <p><br></p><p>圣和、圣喜等开车送我们到快岭。小车后备箱里装着大伙送给我们每人一箱的百枚土鸡蛋。乡亲们的一片心,情意深深……</p><p><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会 主持人校友陈宁(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组织者之一“实中”知名校友栁英发讲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潜江市人大常委会罗传斌主任讲话。原高湖公社回乡知青</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