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巴尔干之塞尔维亚(上)

慧眼看世界

<h3>  相信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对南斯拉夫这个国家名称应该都不会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从街闻巷知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经典台词,到脍炙人口的老歌《啊,朋友再见》的熟悉旋律,南斯拉夫对于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既亲近又遥远、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1992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先后分裂为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六个独立国家。四十多年风云际会、沧桑巨变,“南斯拉夫”成了“前南斯拉夫”,而我们也已从懵懂孩童跨过了知天命的门槛。</h3><h3> 如今借着塞尔维亚、黑山、波黑三国对中国游客实施免签证的便利(其中波、塞两国为个人免签,黑山共和国为团队免签),是时候踏足这片曾经战火纷飞的土地亲身探访一番了。</h3> <h3>  9月23日中秋前夜,我们搭乘卡塔尔航空,经多哈转机飞往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抵达时,机舱外正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h3> <h3>  贝尔格莱德是塞尔维亚最大的城市,1921年成为前南斯拉夫首都,南联邦解体后于2003年成为了塞尔维亚首都。</h3><h3> 尽管建城超过1600年的历史,但战争始终是她的关键词,历史上曾经历了115次战争,44次被夷为平地。这座地处“欧洲火药桶”巴尔干半核心位置的城市,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冲击使其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巴尔干之钥。</h3> <h3>  吃过午饭先去圣萨瓦教堂打卡。它是巴尔干半岛规模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也是贝尔格莱德全城最宏伟的建筑。</h3> <h3>  该教堂的建造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早在1895年塞族人就决定修建这座大教堂来供奉和纪念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圣萨瓦,但由于战争及其它原因,直到1935年才真正开始奠基动工。1941年二战爆发后工程被迫中断,直到 1985年才重启修建。但之后由于1992年南联邦的解体,教堂的修建工程再次被搁置,直至2000年塞尔维亚新一轮总统大选后,停工多年的教堂才再次开工。2003年12月底教堂主体建筑的外部修建工程完工,但教堂内部的装饰工程至今仍在缓慢进行中。</h3> <h3>  圣萨瓦教堂左前方的这栋方正建筑是国家图书馆。</h3> <h3>  图书馆门前的夹道喷泉和馆内的大堂中庭。</h3> <h3>  国家图书馆附近的街心花园已是满地落叶,满目秋色。九月下旬的贝城秋意已浓,从摄氏30多度的魔都一下子飞抵不到10度的贝尔格莱德,感觉就像盛夏天直接走入了寒气逼人的冰库,虽然外套裹身,却依然在凄风冷雨中冻得瑟瑟发抖。</h3> <h3>  瑟瑟秋风中,迎面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手拄拐杖,步履蹒跚,虽然天气寒冷,却依然裙装在身,优雅得体。</h3> <h3>  看过大教堂,我们坐车前往贝城最著名的景点卡莱梅格丹古城堡参观。</h3> <h3>  城堡位于贝尔格莱德老城西北角最高点,像一头猛兽几乎盘踞了整个山头,兽头恰好正对着萨瓦河与多瑙河的交汇处,居高临下扼守着两条水上航道的咽喉。</h3><h3> 站在城堡高处远眺,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流中一条泾渭分明的分界线,远处泛黄的河水是多瑙河,近处泛绿的河流为萨瓦河,两河在此交汇而不交融。</h3> <h3>  绝佳的位置让这座城堡自凯尔特人统治时代起就一直是重要的防御工事。它是贝城历史的最好见证,阅尽了这座悲情城市数千年来的沧桑变迁、荣辱兴衰。</h3> <h3>  历史上这座城堡曾经历过多次修缮和扩建,至今仍可见古罗马、奥匈帝国的建筑遗风,但目前所存大部分遗址则主要是土耳其统治时期修建的。</h3> <h3>  园内展示的一战和二战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大炮,时刻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堡曾经作为军事重地的属性。</h3> <h3>  在面向萨瓦河的一处高台上矗立着直插云霄的胜利者纪念碑,顶端的胜利者雕像左手托着猎鹰、右手握着长剑,这是1928年为了纪念一战胜利十周年而修建的,现已成为贝尔格莱德的城市地标。</h3> <h3>  山丘之上登高望远,可将河岸边的宜人景色尽收眼底。据说这里是看夕阳、观日落的绝佳场所,只可惜天公不作美,云厚天阴,雨大风急,怕相机镜头淋雨,只能用手机匆匆留个影。</h3> <h3>  城堡内还建有多座东正教的小教堂,一眼望去,造型玲珑,错落有致。</h3> <h3>  教堂外墙用巨大的石块砌成,并镶以色彩鲜艳的马赛克拼贴画做装饰。</h3> <h3>  教堂内烛光摇曳,幽静肃穆,空间虽然不大,却因穹顶及四壁饰满了色彩绚丽的精美壁画而显得富丽堂皇。</h3> <h3>  时至今日,卡莱梅格丹城堡已经由军事要塞转型成了著名的开放式城市公园。</h3> <h3>  公园内古树参天,浓荫蔽日,花园各处散落着许多造型各异的人像雕塑和花亭小屋,现已成为当地市民喜爱的休闲场所,同时也是外来游客必去打卡的旅游景点。</h3> <h3>  据说周末以及天气好的时候城堡公园会很热闹,可能因为大雨和工作日的缘故,我们在公园里溜达时四周冷冷清清,游客寥寥无几。</h3> <h3>  当晚我们被安排在位于斯卡达利亚步行街的一家餐厅享用风味烤羊肉餐。可惜我平生从不吃羊肉,用手机拍过也就算吃过了,不过这家的巧克力慕斯蛋糕超级好吃,也算聊补一下主食的小遗憾吧。</h3> <h3>  对我来说,餐厅外的这条步行街比美食更有吸引力。油光铮亮的鹅卵石小路,装点着创意壁画和涂鸦的建筑外墙,还有街道两旁装饰时髦的餐厅酒馆,无不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h3> <h3>  因为周一闭馆的缘故,行程中参观铁托墓园的计划被调整到了第二天。庆幸次日一早醒来酒店外阳光灿烂,感谢老天终于放晴了。</h3> <h3>  “铁托”这个名字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位曾经叱咤国际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在二战期间领导了南斯拉夫武装力量反抗法西斯的斗争,1943年获得元帅军衔,1945年南联邦成立后,铁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就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总统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总书记,直到1980年5月4日在卢布尔雅那病逝。</h3><h3> 作为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全球的政治影响力甚广,来自全世界128个国家的209个代表团参加了他的葬礼,代表团成员中有3位国家元首、4位国王、8位国家副主席、6位王子、22位总理、11位国民议会议长、12位副总理和47位外交部长。(以上数据来来自网络)</h3> <h3>  遵照铁托生前愿望,人们没有为他专门修建陵墓,而是将原总统官邸内的花房改建成了他的长眠之地。铁托生前酷爱养花,办公之余最喜欢待的地方就是这间花房。</h3><h3> 花房简单而朴素,阳光从中庭的玻璃顶棚洒下来,令本不算大的花房显得明亮而宽敞。在花房的正中间,白色灰纹大理石铺就的地面上安放着一座同色大理石砌成的长方形棺椁,没有任何装饰,没有任何评价,上面只刻着“Josip Broz Tito1892—1980”几个鎏金大字。</h3> <h3>  铁托第三任夫人约婉卡的墓棺被安置在铁托棺椁的左侧(图下左),花房两侧的纪念展馆里陈列着铁托生前用过的一些物品,如铁托穿过的元帅服(图下右),使用过的办公桌和书柜(图上),以及专为其出行打造的蓝色豪华专列的模型(图中)。</h3> <h3>  馆内还展出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h3> <h3>  陵墓左侧的陈列室里,长条桌上陈列着一排样式各异的火炬。一旁的玻璃柜中还收藏有整整一面墙的火炬,均用纸张精心包裹着,并按上面标注的年份分门别类地陈列在柜子中。</h3><h3> 据介绍,前南斯拉夫每年都会在铁托生日这一天(5月25日)举办火炬接力仪式,各民族青年采用奥林匹克接力的方式,把革命决心书装在火炬接力棒内传到贝尔格莱德,然后作为礼物送给铁托。铁托去世后,这个活动还持续了六年,一直到1986年。</h3> <h3>  此外,纪念馆里还有一个很大的陈列室,专门用来展示各国领导人馈赠的礼物以及铁托生前喜爱并收藏的的各式枪支。</h3> <h3>  墓园内绿草茵茵,松柏蔽日,花园各处安置有许多造型优美的雕塑,据说这些雕塑都是人们送给铁托的礼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铁托身着军大衣的雕像(图中右),英武挺拔,令人望而生畏。</h3> <h3>  铁托墓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城南的小山上,离市中心不远,因所处位置较高,放眼望去居然看到了前一天我们在风雨中到访过的圣萨瓦大教堂,兴奋地用200mm端镜头拉个沐浴在阳光下的教堂近景看看。</h3> <h3>  参观完铁托墓园,我们坐车赶往90公里开外的塞尔维亚第二大城市诺维萨德。</h3> <h3>  诺维萨德为塞国北部省份伏伊伏丁那自治省首府,是巴尔干半岛上的一个水陆交通枢纽,它扼守着多瑙河上下游和两岸的交通运输,就如同扼住了塞尔维亚这个“欧洲十字路口”的喉咙,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必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h3> <h3>  同时自十九世纪起诺维萨德就是塞尔维亚文化的中心,被誉为“塞尔维亚的雅典”。</h3> <h3>  我们抵达诺维萨德已是中午十分,直接先去位于市中心的香港楼午餐。餐厅外有一个很大的露台,用餐之余可以270度或俯瞰周边的城市街景,或远眺这座城市著名的地标性建筑,或以此为背景拗个造型拍个合影。</h3> <h3>  用完午餐,我们前往诺维萨德最著名的观光景点彼得罗瓦拉丁要塞游览。</h3> <h3>  下车后沿着这条石子铺就的上坡路走了十多分钟才到彼得罗瓦拉丁要塞的入口处。</h3> <h3>  一路上遇见成群结队秋游的小学生们,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国泰才能民安,只有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才会享有这样幸福快乐的童年。</h3> <h3>  彼特罗瓦拉丁要塞屹立在多瑙河右岸的一处岩石上,这里的地理位置非常险要,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被称为“多瑙河上的直布罗陀”,几个世纪以来经历过多次战争,现在已经功成身退成为观光景点。</h3> <h3>  该要塞始建于十三世纪,1692年开始重新设计修建,之后经历了长达94年的漫长岁月才全部完工。1948年彼得罗瓦拉丁要塞被列为国家保护历史遗迹。</h3> <h3>  要塞内的建筑和城墙用大型石块砌成,看上去非常厚实坚固。</h3> <h3>  整个要塞内有十几道大门,分布在不同的角落和方位。</h3> <h3>  进了城门远远看到一栋大气典雅的奶黄色方正建筑,这是维萨德城市博物馆。</h3> <h3>  这个博物馆主要收藏了大量关于要塞的历史文物,同时也有展示民间文化艺术的展厅。</h3> <h3>  一层中庭是个民族乐器馆,感觉塞尔维亚的传统乐器与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器有几分相似。</h3> <h3>  阳光从玻璃顶棚洒下来,令简洁的白色大厅显得愈加开敞和明亮。</h3> <h3>  整个二层展厅陈列的全部都是从民间搜罗来的十八、十九世纪各种不同款式风格的家居装饰用品,虽然这些旧家具算不上珍稀富贵之物,但优美的造型设计和精良的制作工艺,依然令人赞叹不已。</h3> <h3>  地下一层有一个建于1775年的防御工事,在狭窄逼仄、盘绕迂回的巷道里侧着身子猫着腰行走,仿佛掉进了小时候看过的电影《地道战》里的场景,内心充满了一丝探险的兴奋。</h3><h3> 最特别的还是地道内部有一个深达60米的水井,水井直通要塞外的多瑙河河水,从井口望下去深不见底,设计之精妙,考虑之周良,令人叹为观止。</h3> <h3>  据说要塞地下的巷道总长达到16公里,上百条支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可以去往要塞的各个角落。博物馆地下一层供游客参观的只是其中一小段。</h3> <h3>  要塞面积很大,是全欧洲30多座大型古城堡中最大的一座。</h3> <h3>  整个要塞布局复杂,构造缜密,无论建筑工艺还是军事功能都堪称经典。</h3> <h3>  据传1813年奥地利国王在抵抗拿破仑的进攻时,就曾将王冠藏匿在这座号称全世界最完美、最无法攻陷的要塞之中。</h3> <h3>  这座要塞曾在无数次攻打和防守中损毁,之后重建,再损毁,再重建。如今,方石砌就的防御工事里的每一个要道、每一处机关至今都还完好存在。</h3> <h3>  要塞的高台上矗立着一座有百年历史的钟塔,它也是诺维萨德城市地标之一。钟塔上的大钟非常特别,长针指“时”,短针指“分”,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时钟完全相反,据说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多瑙河上的船家能在较远的位置看到钟点。</h3> <h3>  站在钟楼旁边的平台上可以饱览整个诺维萨德的城市风光,全景俯瞰贯穿于这座城市的多瑙河河段,并能将横跨于多瑙河上的两座大同时收入眼底。</h3> <h3>  城堡一边的旧建筑充满了年代感,这些掩隐在绿林中的斑驳墙瓦记录着诺维萨德的历史风云。</h3> <h3>  换个角度仰望钟塔,钟塔前河景餐厅的玻璃窗反射着蓝天白云,一旁设计墙上这个巨大的创意眼镜架在天空的映衬下更显独特和有趣。</h3> <h3>  从高处俯瞰,多瑙河的悠悠河水流淌而过,壮阔河景一览无遗。</h3> <h3>  这条在奥利地看起来温柔多情且充满灵性的母亲河,在流过塞尔维亚时却略显悲伤,她清洗过太多战火留下硝烟和鲜血,让人记忆犹新的最近一次劫难是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塞尔维亚进行了狂轰滥炸,河上的桥梁全部被炸毁,只留下孤零零的残存桥墩,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乃至整个国家难以忘却的伤痛。</h3> <h3>  今天战争已然远去,昔日的军事要塞已变身为历史文化古迹和城市休闲场所开放给游客和市民。蓝天之下,多瑙河之上,这片土地如今呈现给世人的是得之不易的祥和与宁静。</h3> <h3>  在这个曾经战火纷飞、刀光剑影的军事要塞里,人们可以悠闲自在地行走在阳光下而不需要再躲进不见天日的地道。</h3> <h3>  恋人们可以整天依偎在一起而不需要再经受生离死别的煎熬。</h3> <h3>  孩子们可以在父母的呵护下安然成长而不需要再过颠沛流离、担惊受怕的生活。</h3> <h3>  城墙边,穿着婚纱、礼服的新郎新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h3> <h3>  城墙下,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或身穿古装手拿道具在排演拍戏,或聚精会神饶有兴致地玩着某种团队游戏。</h3> <h3>  沿台阶走下城墙,换个角度仰望要塞,在其恢宏硬朗的外观下透着一丝孤独的沧桑感。</h3> <h3>  出了要塞,在横跨多瑙河的自由大桥上俯瞰河岸边随波起伏、悠悠飘荡的小船,回望不远处充满传奇色彩的彼德罗瓦拉丁要塞。</h3> <h3>  离开要塞,我们回到诺维萨德老城区参观伏伊伏丁那博物馆。</h3> <h3>  该博物馆是伏伊伏丁那自治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h3> <h3>  整个博物馆参观包括考古学,历史学和民俗文化三部分。</h3> <h3>  博物馆收藏有超过40万件藏品,其中包括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众多塞尔维亚以及其他欧洲画家的珍贵作品,被称为塞尔维亚文化和伏伊伏丁那历史记录的活化石。</h3> <h3>  馆内展出的精美欧洲瓷器。</h3> <h3>  伏伊伏丁那博物馆西面不远处是当地最有名的步行街。</h3> <h3>  步行街不长,街道两边都是各种餐馆、咖啡馆和各类小店铺。</h3> <h3>  沿步行街走到底有个小广场,广场上有街头艺人在演唱。</h3> <h3>  小广场一侧的这栋红砖建筑是东正教主教宫。</h3> <h3></h3><h3> 毗邻主教宫的圣乔治教堂是诺维萨德东正教的主教堂。</h3> <h3>  沿着主教宫门前正对的步行街往西走几百米,就来到了诺维萨德老城区的中心——自由广场。从十八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集会和举行庆典的场所,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广场有不同的名字,直到二战后才改称自由广场的。</h3> <h3>  自由广场周围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古老建筑,市区主要的景观都在这附近。</h3> <h3>  位于广场东侧的这栋哥特式建筑是圣玛丽大教堂,这座教堂的前身建于1742年,后来在1849年的轰炸中遭到严重破坏,钟楼完全被摧毁,于是索性推倒重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教堂是1894年建成的。</h3> <h3>  这是一座罗马天主教教堂,是诺维萨德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73米的高度、色彩艳丽的尖顶以及教堂内的壁画让它成为塞尔维亚、甚至中欧地区同类型教堂中的佼佼者。</h3> <h3>  塞尔维亚大多数都是东正教教堂,像这样的哥特式天主教堂还是比较少见的。</h3> <h3>  黄昏时分,步行街区开始热闹起来,街道两旁露天餐馆的服务生们忙着张罗晚餐的各项准备工作,诺维萨德这座文化小城的夜生活即将拉开序幕。</h3> <h3>(以上图片均为本人原创拍摄,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