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窜胡同随拍

巴图

<h1><b>  11月10日,星期六,下午,天色阴沉,洛阳网和绿野仙踪户外运动俱乐部联合组织40多名网友开展了一次洛阳老城“窜胡同”活动,感悟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b></h1><h1><b> 大家在管理员晴天、版主毛遂自荐等的带领下,对目前还保留的西南隅、东南隅也就是老城区的南半个城池进行了探访,路线由网友“老实”精心安排,“红红”做了精心的解说。 </b></h1><h1><b> 路线: 西大街 —— 魏家街 —— 马胡同 —— 营林街18号 ——农校街32号—— 三复街 ——莲市胡同阮籍故居 ——中和巷10号 ——御路街30号—— 东大街 ——鼓楼—— 177号门楣 —— 乔家戏装 ——149号西典当 —— 132董宣槐 ——128东大街旅社—— 99号东典当 —— 高平南街8号冯云阁 —— 明新街洪家大院 ——洛邑古城鲁班锁。</b></h1><h1><b> 活动很成功,大家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我2006年——2009年在老城工作过近4年,因为喜欢历史文化,曾走过很多胡同;以后随亚修老师游过两次老城,印象深刻;去年,利用周末在老城的东西主干道、南北主干道、南北次干道往返几次,用相机记录真实的老城居民生活,作成15个美篇广泛传播,并在洛阳摄影网、河洛微游等微信公众号发表,为宣传洛阳老城文化也尽了一份力。</b></h1><h1><b> 这次,随拍了600多张照片,选择部分,作成美篇,作为留念。分享给大家,望多提宝贵意见。</b></h1><h3><br></h3> <h1><b>  活动组织者:从左至右,老实、毛遂自荐、红红。</b></h1> <h1><b>  讲解人红红,真名杨志红,退休,热爱历史文化,她说:"四个翰林府邸是洛阳的名片,不能让她成为胶片。11次跟亚修老师游,105次免费讲老城的故事,用脚丈量老城,愿深宅大院尽快开放成为旅游景点。"</b></h1> <h1><b>  与洛阳网文友老城“窜”胡同</b></h1><h1><b> 贾砾</b></h1><h1><b> 古街小巷入初冬,</b></h1><h1><b> 网友邀约访老城。</b></h1><h1><b> 上下千年兴废事,</b></h1><h1><b> 一腔哀愤洒胡同。</b></h1> <h1><b>  从丽景门进入西大街是老集精华所在,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是摩肩擦背人流如潮。走到街上,唯见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异常。街上,一律大青条石铺路、道路两旁店铺罗列、旗幡招展、商品醒目、延续着明清时期的风格,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古城的原始风貌和古色古香。</b></h1> <h1><b>  从繁华的西大街拐进魏家街</b></h1> <h1><b>   魏家街上这个龙璧很有特色</b></h1> <h1><b> 古砖墙,苍桑感。</b></h1> <h1><b>  马胡同</b></h1> <h1><b>  队伍真长,有这么多人喜欢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值得骄傲。</b></h1> <h1><b>  敦志街15号,老浆坊。猜猜看,还能买到不?</b></h1><h1><b> </b></h1> <h1><b> 据说,敦志街从前有个大青石墩子,大官来了,小官跪在墩子上迎接,故名墩子街。解放后改为今名,喻以"为人敦厚,志在千里"。</b></h1> <h1><b>  这个地方,距一中不远,是教师家属院,我朋友的家。我1988年冬天曾随朋友在这儿住过一晚上。</b></h1> <h1><b>  府文庙,以前随亚修老师进去看过。文明街已不存在了,这里有文庙、妥灵宫,四眼井,玉虚观,府文庙有关(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在此建国子监,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建河南府文庙),与孔子的儒家学说有关,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就是“克己复礼”。现在府文庙已经升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很可惜,这次大家都未看到,“洛邑古城”已经把这部分围起来了,里面还需继续修缮。文庙、四眼井还在,玉虚观、存放关羽首级的“妥灵宫”已不存在。</b></h1> <h1><b>  院里玩耍的少年</b></h1> <h1><b>  老槐树,游子的根</b></h1> <h1><b>  进入农校街。农校街位于西南隅,西起仙果市街,东至南大街,全长221米。明清时称察院街,因为它是南察院的所在地。1927年,因为洛阳农校在此,改名为农校街。这条街,文物古迹众多。</b></h1> <h1><b>  董家大院,位于农校街32号,坐北朝南,东邻马武毅公祠,西至仙果市街,北至马氏胡同(仁义胡同)。这里是清代董笃行家族的故居,该家族一直兴盛到清末,诗书传家,名冠洛阳。现存董家大院,占地2000平方米,为五间四进式大院,其主建筑长约65米,宽约15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共56间房屋,大院大门位于临街房正中一间,围墙内东西两侧为便道,院北端为后花园。此院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洛阳防疫站征用,曾发生一场大火,后过厅遭损严重,但整体不失旧貌,是洛阳古城现存较大的古院落之一。</b></h1><h3></h3> <h1><b>南察院旧址。察院是明清设立的从行政系统外部进行吏治监察的特殊机制,而监察的目的主要是针对官吏的不法行为。明代,洛阳设河南府、河南卫和伊王府、福王府,并有众多的矿山、屯田,居北部漕运、盐务、茶马交易之要冲,故设了六个察院,分别是位于西南隅的南察院(今农校街14号)、西北隅三皇庙西的后察院、东关外的三所东察院、东大街的中察院。清代,在洛阳只保留一个察院,即河南府察院,占用的是明代南察院旧址,仍称南察院。但是,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举行生员(秀才)考试。其他五个察院俱废,其中,中察院改成了龙王庙。1910年,河南府利用南察院街创办河南府中等蚕桑学堂,1914年改为河南省立洛阳甲种农业学校,1927年年底,察院街改名为农校街。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行政院驻此院。新中国成立后,洛阳农校旧址为农校街小学的校区。经过改造,南察院已灭失。</b></h1> <h1><b>  马武毅公祠,位于今农校街28号,坐北朝南,是纪念晚清名将马德顺的祠堂。马武毅公祠原有门楼、川堂、享殿各三间,后院东西厢房各两间,门内有碑一通。1927年洛阳县第一区第一小学设此,新中国成立后为农校街小学西院,祠堂逐步被拆。门前一对石狮子被移至王城公园,石碑被敦志街一居民当成饭桌,后被洛阳师院收藏。</b></h1> <h1><b> 二十四孝故事,爱的传承。</b></h1> <h1><b>  老房,大门紧闭。</b></h1> <h1><b>  农校街小学,曾经培养过多少人才?</b></h1> <h1><b> 小学门口的狮子,还记得吗?</b></h1> <h1><b> 继续向东</b></h1> <h1><b>  老城从古至今,"有街无路",所有通道都冠以街、巷、胡同之称,而与"路"无关。人们常说老城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古代的"九"为最,这里的"九"只指城中繁华的车马大道,意表老城街巷之多。街巷如迷宫,近千年的光阴使这一方水土厚重而神秘。</b></h1> <h1><b>  穿过南大街,向东进入三复街。</b></h1> <h1><b> 南关工商所</b></h1> <h1><b>  三复街位置在老城南大街以东、河南府文庙以西100米处。</b></h1><h1><b> 据洛阳史志记载:三复街原名叫"三府街",因"三府衙门"都设在同一条街,故称"三府街"。三府即:河南府(以洛阳为中心的行政衙门,与开封府、怀庆府同级)的知府(掌一府之政令和总领各属县的官职)、同知府(为知府的副职,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通判府(朝廷派出监察和控制地方行政、军事的官职)。当时"三府街"是洛阳政治、文化中心。</b></h1> <h1><b>  三府街最早在金朝、元朝兴建洛阳老城之初,明清后,三府先后迁到西南隅、东北隅,并多次转移驻地,三府街改称为三复街。"三复"指古代诗人对自己的诗十分慎重,总是反复三次修改的意思。解放初期,三复街不少院子还都是老门老院,有的是三、四进门的深宅大院,甚至后院直通鼎新街。</b></h1> <h1><b> 往北进入莲市胡同,阮籍故居。2014年10月22日,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的故居对外免费开放。自此,洛阳又多了一处历史人文景观。</b></h1> <h1><b>  阮籍作为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加之他无人撼动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红学家周汝昌说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人格形象,就能清晰地看到阮籍的影子,而曹雪芹别号"梦阮",更是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梦想并非泛泛。</b></h1><h1><b>  以前进去过两次,是个四合院,阮籍后人保护得很好。这次,大门紧闭。</b></h1> <h1><b>  这几个小朋友求知欲很强,一路上问个不停。</b></h1> <h3><b>  中和巷。这是洛阳寇家老宅。在洛阳,老城寇家几乎是个固定称谓,它所代表的家族,一门三代,文人辈出,书香墨韵萦绕不绝,好比一张洛城文化名片,上有八字注解——“最美家庭”“书香之家”。老城寇家的第一代文化担当人,是寇北锁、寇北辰兄弟。</b><b> 寇</b><b>北锁生于1929年,寇北辰生于1932年,一门双杰,既是书法家,又是民俗学者。寇北锁主攻书法教育理论,寇北辰擅长书法创作,获奖无数。</b></h3><h3><b> 红红老师讲:过去,大年下,寇家大门上的春联经常被人揭走收藏,得准备好多幅。</b></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3><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5><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3><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b></b></span></h1> <h1><b>  周南驿遗址。周南驿是河南府中心驿站,即汉唐的都亭驿,在洛阳城东南隅。这里曾经接待过慈禧太后,林则徐在此住过三次。</b></h1><h1><b> 民国初年,周南驿被毁。(另说,清末有了电报局,周南驿站关闭。民国初年,一部政府用,一部卖给百姓建民居。抗日期间,政府用的部分被日军飞机炸为废墟。)</b></h1> <h1><b> 洛阳巿历史建筑001号</b></h1> <h1><b>  对门槛门石感兴趣的游客</b></h1> <h1><b> 匆匆而过的老者</b></h1> <h1><b>  红红老师知识渊博,讲起老城的名人逸事,滔滔不绝。</b></h1> <h1><b>  御路街,因南端有河南府文庙,过去是供官员到文庙上香,祈求功名的官员专用道。</b></h1> <h1><b> 徐培斋原名徐体育,字培斋(1882-1929),"洛境万安山麓上徐马村人"(今伊滨新区诸葛镇徐马村),是清末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剿匪英雄"、"一代儒侠"。</b></h1> <h1><b>  徐培斋故居位于洛阳老城御路街31号,始建于1922年,院落呈四合院状,其中两层木制楼房,虽经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石刻柱础和木雕莲花等图案美观雅致;更为可贵的是,故居内存有号称民国洛阳书坛"三驾马车"的洛阳翰林、大学士林东郊、举人高福唐、进士李振九以及中州儒宗许鼎臣题写的木雕、砖雕题词,能够集四大名家的题字于一院实属难得。在徐家几辈人的努力下,家具如条几、八仙桌、罗圈椅、古式木箱、立柜等等原汁原味地保存着。</b></h1><h1><b> 一直无缘进入,这次,仍然不让进。</b></h1><h3></h3> <h1><b>  拐到东大街。清朝时,东大街南侧有文庙、儒学,还有玉虚书院、望嵩书院、奎光书院、敬业书院等著名书院,因此东大街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置产安居的首选之地,居住着不少世家大族。</b></h1> <h1><b>  认字啦,豫基阁,明?题</b></h1> <h1><b> 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今青年宫广场前中州路上)。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b></h1> <h1><b> 乾隆年间,洛阳县将东门内大街改为古楼街。鼓楼上原有两层木瓦建筑,后因台上建筑长久失修,于1972年拆除(据老人们说在此前后还拆除了南大街和老集两座城楼)。只剩下大铁钟在楼台上风摧日晒。</b></h1><h1><b> 2002年,市政府开始恢复老城明清风貌,又按原样,重新修缮鼓楼上的楼台。鼓楼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经过数次修缮,现在的钟鼓楼已重现了昔日的风采。钟鼓楼是古时用于白天报时,夜间报更,其基础是用大青砖砌成三丈余的高卷台,台下拱券门洞为行人通道,宽一丈五,高二丈,券台两边修有三尺台阶登楼之道。拱券门洞之上,东端镶一石匾阴刻"就日",西端石匾为"瞻云",均为楷书。为金代中京留守亲书。</b></h1> <h1><b>  鼓楼东侧,还住有人。鼓楼一直没上去过。</b></h1> <h1><b>  这师傅,制作“坐婆”,每个200元,以前拍过多次。</b></h1> <h1><b>  曾经的“幸福里”,变身河洛书苑。</b></h1> <h1><b> 去年拍的,应为绝版。</b></h1> <h1><b> 画师,真有耐心,佩服!</b></h1> <h1><b> 深宅大院,步履蹒跚的老太太,院内堆满废品。</b></h1> <h1><b> 研讨、观念碰撞。左边,洛阳车人;右边,晴天老师。</b></h1> <h1><b> 董宣槐,非常出名。</b></h1> <h1><b>  东大街老槐树,树身遍布疤痕,就剩下半张皮了,树枝扭曲向上,硕大的树冠碧绿,向南约倾斜25度,于半街撑起一把巨伞,仍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b></h1><h1><b> 这就是洛阳人敬仰的汉朝清官董宣的祠堂旧址,目前的住户说有1000多年,专家考证古槐树龄大约600多年。看见老槐树的样子,就能想到董宣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个性。</b></h1> <h1><b> 看看,这么多热爱历史文化的人,壮观吧!</b></h1> <h1><b>  进入深宅大院拍几张</b></h1> <h1><b> 还有人居住。</b></h1> <h1><b> 历史遗迹, “不忘阶级斗争”</b></h1> <h1><b> 东大街旅社。  洛阳老城东大街和民主街交叉口,有一处古建筑群,它们是董公祠和义泰银号旧址。董公祠,为纪念东汉洛阳令董宣而建,始建年代不详,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重修。后来,董公祠改建为洛京旅社,这是一家非常著名的旅社。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考试院院长戴季陶曾驻此旅社一年,当时又称戴公馆。1934年2月,韩籍军官学校在洛阳成立,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也迁到洛阳,租住洛京旅社,金九、安恭根等临时政府要员均居于此。1948年春,洛阳解放,洛京旅社收归国有,改名为东大街旅社。多年前,东大街旅社停业后,这里成为一个大杂院,已面目全非。</b></h1> <h1><b>  民主街南段,美食多多。</b></h1> <h1><b> 拐进高平南街。</b></h1> <h1><b> 著名摄影师田园老师</b></h1> <h1><b> 右边是著名诗人贾砾老师</b></h1> <h1><b>上联:爆竹四起接五福</b></h1><h1><b>下联:梅花一枝报三春</b></h1><h1><b>横批:大年吉祥</b></h1> <h1><b>  洛邑古城后门,刷身份证免费进入。红红老师带部分游客参观古城墙,讲解鲁班锁。天已下雨,我不去了。</b></h1> <h1><b>  沿东大街、十字街、西大街返回。</b></h1> <h1><b>  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象征,又赋予它的新生。丽景门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b></h1> <h1><b>  发田园老师几张图片,已征得本人同意。</b></h1> <h1><b>  巴图就是我</b></h1> <h1><b>  发几段视频</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