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总体概述</font></b></h1><h3> 仝氏家祠位于郓城县潘渡镇仝林村中心街南50米,为明代建筑。始建于大明天启年间,扩建于大清雍正十二年。家祠院落东西长15.2米,南北宽30.6米,占地面积465.12平方米。家祠坐北朝南,由大门和正厅组成。</h3><h3> 大门东西长8.3米,南北宽4.2米,前出廊,廊宽0.85米。重梁起架,硬山结构。房顶为龙凤脊,六兽。额枋上雕有木刻和彩绘。龙凤呈祥,牡丹荟萃,雕饰玲珑、自成一体,画面丰富华丽而不烦碎。门上正中有木雕匾牌,上书金色正楷大字“仝公家祠*光禄寺”,。门两侧为木刻对联,右侧为“祖功宗德留芳远”,左侧为“子孝孙贤世泽长”横批“报本追远”。檐下木刻长梁上有彩绘八仙过海,并有雕梁画栋。门里为三幅内嵌式对开木雕镂空影山门(现已损毁,只剩内嵌式凹槽)。</h3><h3> 大门两侧为东西耳房,耳房外侧无窗,内侧中间为木雕门和窗。</h3><h3>大门外门前开阔广场,东侧为下马石,(明清时期,凡途经此地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两侧松柏四季长青,蔚为壮观。</h3><h3> 祠堂院落中间为神道,大理石材铺就。两侧为砖结构造型铺地。</h3><h3> 祠堂正厅面阔三间,东西长12.60米,南北宽7.30米,青砖灰瓦,莲花脊,五脊六兽,前出廊,廊宽1.5米,两明柱,抬架式,硬山结构。额枋上有木刻镂空避画墙体,通风透气。还有木雕彩绘。门上有匾额,上书金色行书“追远堂”。门两侧前出廊立柱上挂有两块木刻对联。右侧是“克勤克俭积始仁厚基业”,左侧是“唯读唯耕永葆和平家风”。</h3><h3> 大厅正中间是供奉先祖的神龛,两侧悬挂第71代衍圣公孔昭奂真迹</h3><h3> <font color="#b04fbb"> “灿章老表叔</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竹风留客饮 松月伴宾茶</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阙里 孔昭奂”。</font></h3><h3> 现仝氏家祠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标志、记录档案及保护机构、专人看管。该祠于民国年间大修、2004年补修,2018年进行了全面翻漏检修,现保存完好。</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ed2308"><b>牌位供奉</b></font></h1><h3> 祠堂内供奉祖人神位。从一世祖福新公(元顺帝赐号于公曰“华溪”)到十世祖以及大清康熙敕命武德将军十一世文英公神位,十二世松公(官贵州铜仁府守备)之神位,十二世柱石公(仝氏家祠扩建者)之神位,十三世沆公(大清雍正朝湖北当阳县县令,第一次《仝氏族谱》编撰人)之神位。木刻神龛长1.3米,宽1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font color="#ed2308">家祠特性</font></b></h1><h3>1.仝林仝氏家祠是大明天启年间建造,御赐金匾“光禄寺”本为纪念第六十五代洐圣公孔胤植的岳翁仝公讳朝式。</h3><h3>2.家祠右边仝氏墓地上孔胤植为其岳翁立一石碑并题写墓志铭。</h3><h3>3.大清雍正十二年在光禄寺原址旧舍基础上扩建祭祖堂,祭祀一世祖福新公。福新公于大元至正五年随工部尚书贾鲁治理黄河,工部于郓城设立泉货司监工部,福新公及其四子任水监。福新公治理黄河有功,被元顺帝赐号“华溪”。</h3><h3> 仝林仝氏家祠与仝氏墓地融为一体,这在齐鲁大地实属罕见。</h3><h3>4.家祠右侧三十多米处新出土“敕命武德将军”仝公讳文英之墓碑。</h3><h3>5.仝林仝氏家祠是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明代砖木结构建筑。整体结构精美,平面设计,横梁结构,木雕刻画,在整个明代建筑史上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h3><h3> 仝林仝氏家祠的修建采取:内侧巨木支架,双横梁加檩木登顶,外侧砖石填充。这样可确保黄河决口时洪水冲倒砖石墙体,而巨木支架依然屹立不倒。极具元明清时代黄河泛滥区建筑艺术特色。</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font color="#ed2308"><b>价值评估</b></font></h1><h3> 仝林仝氏家祠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明代砖木结构的建筑。整个建筑的平面设计、横梁结构和木雕刻画,在中国的明代建筑史上都具有较高研究价值。</h3><h3>仝林仝氏家祠的修建采取:内侧巨木支架,双横梁加檩木登顶,外侧砖石填充。这样即可以确保黄河决口时洪水冲倒砖石墙体,而巨木支架依然不倒。极具元明清时代黄泛区建筑艺术研究价值。</h3><h3> 整个建筑基础采用石匠打制的石材相互咬合构建地基,经过400年左右的雨水冲刷和黄河泛滥淤积,地基基础没有发生变形和塌陷,整体建筑基础牢固。对研究房屋基础制作和古建复原有鉴见作用。</h3><h3> 圆形巨木柱将整个屋顶支撑,代替墙体,既可以体现整栋建筑木柱支撑的精巧,又使整个建筑在洪水泛滥时即使冲倒砖墙也会因为木柱支撑而屹立不倒。其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体现了黄河泛滥区域元明清三代颇具研究价值的“活化石”。</h3><h3> 看上去有点粗犷的石座,实质上手感细腻,有一种精致磨制工艺的感觉,表现了高超的石匠工艺。屋顶结构过渡自然,弧度科学,给人一种庄重宽广高大的感觉。</h3><h3> 整个建筑木工手工艺精湛,不论是窗户的镂空雕刻和堂内的木工装饰,充分显示了木工手工制作的水平。古砖的烧制部分,此砖是用木柴烧制,每块砖都严格遴选,方方正正,制作手工艺精湛,对研究烧制古砖的手工艺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h3><h3> 墙体古砖的石灰缝细直均匀,打磨精细。后墙上部的加固和装饰,使墙体又牢固又结实,并可起到防地震作用。</h3><h3> 总之,这座始建于明代的仝林仝氏家祠,在设计、布局与营造上具有典型北方元明时代黄河泛滥时期的风格特征,整个建筑肃穆端庄,结构严谨,彰显凝重的历史痕迹。保存完整,为当时祠堂建筑的典范实例。</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相关研究</font></b></h1><h3>1,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避雍正讳改名孔衍植)为其岳翁仝公九世讳朝式撰写墓碑铭。</h3><h3>孔衍植撰《泰岳仝朝式号恒岩墓碑铭》:</h3><h3>人惟世积厚德福寿乃长,有于其君必于其子孙,若蔡雍无子孙矣,亦必有子女以传其业。人道则甚迩,天道亦不甚远也。盖世有达人不贵而富而适,不施而得众,不子而光闾。视夫忮冀于侪耦期集于取偿,有百年之忧而无一日之乐者,所得孰多哉。自圣祖之传或莫及者,亦未有圣祖传远者。呜呼,斯亦天报善人之明,效验与尔。</h3><h3> 岳翁仝氏者,鲁之郓人也。共曾祖大父锜,明寿官,大父金光禄寺录事官,父济川鸿胪寺序班。仝氏于郓为巨族,然以孝友世。其家和族睦,闾聚而能散,厚施而薄望,里党诵其义无已。是以克昌厥后,远而尔繁,盛而尔贤。素封文学,网网乎犹朱东王谢焉。既我岳翁,于诸兄弟行五,其生质和厚平易,事亲有礼,与人交不失敬,盖温然宽厚长者也。善饮,饮必醉,醉不乱,如必往,往必先,来必留,留又款……</h3><h3>2,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仝晰纲于2015年第5期《齐鲁学刊》申发表的“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胤植姻戚仝氏家族考”中对有关人文历史多有记载。</h3><h3>3,辽宁省沈阳市民族文化研究所收藏大清雍正十三年《仝氏族谱》(雍正甲寅当阳县知县佟沆所著)提及“十二世柱石公‘择会中稍有力而愿从事者'在光禄寺的基础上'仿三庙二庙之制,创为家祠',又文`家祠告成矣,在南林之左,旧舍所杨基也'"</h3><h3>4,国家图书馆文津楼收藏《仝氏族谱》记载:我始祖福新公于大元至正五年随丞相脱脱工部尚书贾鲁治理黄河水患,任工部泉货司行都水监(驻山东郓城),因治河有功,帝赐号华溪。福新公四子皆任水监,对黄河泛滥区建筑技术精通。其后代定居郓北仝老家仝林一带,深谙黄泛区建筑之道。对于仝林仝氏家祠的修建采取:内侧巨木支架,双横梁加檩木登顶,外侧砖石填充。这样即可以确保黄河决口时洪水冲倒砖石墙体,而巨木支架依然不倒。极具元明清时代黄泛区建筑艺术研究价值。</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保护及沿革</font></b></h1>仝氏家祠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本为第65代衍圣公孔胤植为其岳翁九代仝公讳朝式所建祭祀之庙,御赐“光禄寺”。<h3>寺庙建成后多年饱受洪水浸溢,匪害焚毁。大清雍正十二年,十二代柱石公在光禄寺原址扩建为家祠,增设祭祖堂,堂号“追远堂”,从此成为仝氏家族祭祀之家祠。</h3><h3>民国时期遭到破坏,后进行维修</h3><h3>2004年进行了重修</h3><h3>2009年9月郓城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首次新发现并进行调查书命名</h3><h3>2012年3月被郓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h3><h3>2018年10月被菏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h3><h3>目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定工作已全面启动!</h3><h3><br></h3> <h3>撰稿:仝西运</h3><h3>编辑:仝锋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