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秋色大美》之十五:火热的吐鲁番(上)

白桦树

<h1 align="center"><b>吐鲁番——坎儿井——交河故城大遗址</b></h1><b></b><h3 align="right">&nbsp;<br>2017.09.26<br>吐鲁番&nbsp; 晴 14~25℃</h3><h3 align="left"><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早上9点半,火车抵达吐鲁番,出站就见到关导来接我们,再上王师傅的大巴,倍感亲切!<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今天游览内容丰富,首先前往市区东面的坎儿井参观。侧脸看窗外,白色的风力发电塔架、绿色的高速公路栏杆,还有公路上来往跑着的红色、蓝色大货车,给这平坦无际的茫茫戈壁增添了色彩和活力。<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路听关导介绍,吐鲁番, 维吾尔语“低地”之意,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火焰山呈东西走向卧于盆地中部,把盆地分成了南北两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又介绍,吐鲁番享有几个全国之最:<b>海拔最低</b>,盆地南部山麓的艾丁湖面低于海面154米;<b>温度最高</b>,夏季最高气温有过49.6℃的纪录,中午的沙面温度,曾高达87.2℃,故自古便有“火洲”之称;<b>气候最干燥</b>,年均降水量16.4毫米,因太阳辐射强、日照长,年均蒸发量为2837.8毫米,其中土克逊县年均降水量仅6毫米,年均蒸发量为3600毫米;<b>葡萄最甜</b>,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葡萄,总产量占全疆的52.84%,全国的五分之一,含糖量高达28%。</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再介绍,吐鲁番是<b>古丝绸之路</b>上的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当时吐鲁番的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并渐渐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下来。据《史记》记载,生活于吐鲁番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是姑师人。他们在吐鲁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师(后称车师)国、狐胡国、小金附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现在是个多民族区域,维吾尔族人占70%以上。<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公路边上如此警示司机注意安全,的确触目惊心!</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沿途看见许多长长的葡萄干晾房,红砖砌就,通透的格子窗。关导描述:吐鲁番气候炎热而干燥,用砖搭成的晾房四面墙上有许多墙洞,中间是木棍搭成的支架,将成熟的无核葡萄搭上,经过一个来月的热风吹,就能得到高质量的葡萄干。而在日光下晒干的葡萄干容易发酸,口感不好。当然,晾房里出来的葡萄干要贵一些(120~150元/公斤)。有些商贩卖得便宜,实际是用硫磺和催干剂加工出来的葡萄干,所以一定要买那些大型水果加工企业出来的葡萄干,质量比较有保证。</h3> <h3>拉近了看晾房</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吐鲁番,堪称“世界葡萄植物园”,现有葡萄品种有无核白、红葡萄、黑葡萄、玫瑰香、白布瑞克等500多种,仅无核白葡萄就有20个品种。</h3> <h3>“坎儿井”牌矿泉水生产基地</h3> <h3><p>路过交河古驿站<br></p></h3> <h3>这个驿站应该是复建的</h3> <h3>维吾尔族姑娘雕塑</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抵达坎儿井民俗园,这是一处以展示坎儿井文化为主题的景区,其主要建筑是坎儿井的原型和博物馆。</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著名的坎儿井,始于西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荒漠地区一种特殊的灌溉系统,是古代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史上汉武帝的主要功绩之一是开发了广大的西北地区,当时把移民戍边和修渠屯田作为抗击匈奴侵扰的组成部分,西北地区成为仅次于关中的水利重点地区,水利工程技术也大大提高。新疆特殊的水利工程型式——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就是在内地“井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等地区,尤以吐鲁番地区最多。先前在路上,关导指给我们看坎儿井,却因距离太远,看不清楚,从这张鸟瞰图上可以看到吐鲁番坎儿井的规模之大。展板上介绍:全疆的坎儿井总数达1784条,如果连接起来,总长5272公里,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目前全疆有水的坎儿井还剩614条,其中吐鲁番地区还剩404条,年出水量2.31亿立方米,在一些乡村仍然是灌溉、饮水和维持生态的主要水源。由古至今,坎儿井在吐鲁番人民的心中,是“生命之泉”、“母亲之河”。<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博物馆内展示了坎儿井的工作原理、挖掘过程等。</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坎儿井,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一种很古老的集水建筑物,主要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即,在盆地边缘由高向低打若干口立井,再将立井逐次从地下挖通连成串,水便从地下引出地表。如此借助山坡地形,不用任何动力,便可以将地下水引出地面来灌溉农田、维持生命、孕育绿洲,古代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太厉害了!</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林则徐,虎门禁烟虽有功,却惨遭诬陷,成了朝廷“罪臣”,被贬黜发配到新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踏上戍途。他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不顾年高体衰,“西域遍行三万里”,实地勘察了南疆八个城,发现坎儿井这种引水灌溉的建筑,是解决新疆地区干旱问题的好方法,于是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推广坎儿井。</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林则徐的大力推动下,吐鲁番、鄯善、托克逊新挖坎儿井300多道,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起了重要作用。鄯善七克台乡现有60多道坎儿井,据考证多数是林则徐来吐鲁番后新开挖的。为纪念林则徐推广坎儿井的功劳,当地人把坎儿井称之为“林公井”,以表达崇敬感激之情。</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十九日,林则徐在吐鲁番视察时写下的日记。</h3> <h3>进入地下的坎儿井通道,现场观看坎儿井的工作原理。</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里的坎儿井水,是天山雪水溶化后渗入地下,再经过暗渠流出,经过千层沙石自然过滤,最终形成天然矿泉水,富含众多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当地居民千百年来一直饮用至今,不少人活到百岁以上,因此,吐鲁番素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名。</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坎儿井开挖在地下,不易蒸发,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坎儿井水质清澈见底,听说甘甜爽口,可惜够不着,否则真想尝一口!</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坎儿井,工程浩大,古代施工条件差,尤其是掏挖暗渠最为艰难。暗渠的作用是汇聚地下含水层中的水,一般是按一定的坡度由低往高处挖,这样水就可以自动流出地表来。暗渠一般高1.7米,宽1.2米,短的100~200米,最长的达25公里。在开挖暗渠时,为确定方向减少弯曲,吐鲁番的先民们创造了木棍定向法、油灯定向法。暗渠越深空间越窄,仅容一个人弯腰向前掏挖而行。由于吐鲁番的土质为坚硬的钙质粘性土,加之作业面又非常狭小,因此,要掏挖出一条25公里长的暗渠,不知要付出怎样的艰辛!据说,天山融雪冰冷刺骨,而工人掏挖暗渠必须要跪在冰水中挖土,因此那年头长期从事暗渠掏挖的工人,寿命一般都不超过30岁。</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坎儿井,体现了人类与干旱作斗争的不朽精神,同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聪明智慧!</h3>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博物馆外,竖着一截树桩,走近才知道是一尊硅化木。</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硅化木,形成于距今1.5亿年前的侏罗纪,树木随着地壳的变化下沉,被泥土埋藏并隔绝空气,在长期重压下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成为“石树”,它的外形依然保持着树木的原状。这是一棵红松变为的硅化木。</h3> <h3>  博物馆周围是坎儿井乐园,给孩子们寓教于乐。</h3> <h3>葡萄长廊<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接着,我们来到交河故城大遗址景区。<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 ,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车师前国都城,为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中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196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br></h3>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遗址景区由游客服务中心、交河古村、情人谷(雅尔湖景区)和交河故城遗址四部分组成,我们先进入服务中心浏览交河文物历史展。</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交河城是车师前国都城,故有王城之称。车师地理位置特殊,交通意义显著,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面对这块“宝地”,大汉、匈奴谁也不想撒手,在公元前108至公元前60年近半个世纪中,先后五次在车师大战,抢夺所属权,史称“五争车师”。公元前68年,大将郑吉攻破车师,车师归汉。后来,郑吉成为西汉第一位“西域都护”,我们在乌鲁木齐的新疆博物馆曾看到他的塑像(见本人美篇《西域秋色大美》之二)。</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东汉建武元年(25年),车师前国吞并了吐鲁番境内诸国,交河成为吐鲁番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南北朝和唐朝时,交河达到鼎盛,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元末察合台时期,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1389年蒙古贵族海都等叛军带领十二万铁骑进攻交河,交河城毁损惨重,终于被弃,交河城1600多年的历史就此结束,留下了一曲交河千年遗韵!<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展厅里有尊张骞的塑像。张骞 (前164年前114年),陕西汉中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将中原文明传移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目标、石榴、胡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高昌回鹘时期(唐代)吐鲁番地区佛教盛行,当时交河人口不过6000,僧人就有1000多,家家礼佛诵经,是名副其实的佛城。展厅里的这尊交河人供奉的佛像,不见佛面只见一双大佛脚,游客们都去摸摸,说是“临时抱佛脚”,好运跑不了!<br></h3> <h3><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交河古村,是以吐鲁番交河历史文化和维吾尔浓郁民俗风情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院群。</p></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沙漠之舟——骆驼,是交河人劳动生活中的主要伴侣。<br></h3> <h3>古村落的残墙断壁</h3> <h3>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生黄土和木材</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古村民居内的壁画,反映古代交河人的生活场景。</h3> <h3></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这尊精美的佛像可以看出,佛教为交河后期的主流文化,成为当时的佛教文化圣地之一。1398年的“圣战”,伊斯兰开始统治该区,并以强制手段对佛教文化进行清洗,彻底粉碎了该地的古老文化基础,从此整个吐鲁番地区一蹶不振。可见,交河不仅是一座古城的毁损,更有精神文化的毁灭。</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维吾尔族的花帽极富民族特色,女性的花帽斑谰艳丽,男性花帽淡雅朴素,青年花帽活泼华丽,老年花帽则凝重端庄。<br></h3> <h3>  好眼熟啊!后想起在乌鲁木齐新疆博物馆里看到的彩绘伏羲女娲绢画(唐代),几乎一样的图案。</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维吾尔族民居,都是用生黄土砖坯建造的,土坯的住房、土坯的院子、土坯的圆粮仓、土坯的龛阁,连廊架和坐凳都是土坯的,全用黄泥抹的一溜光滑,整个土黄色的世界。土砖砌成各种样式的花纹,镂空出奇特的窗子,留有伊斯兰风格的小尖顶,一种简朴的异域乡村风情。<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所谓 “巴依豪宅”(“巴依”泛指有钱人,类似于汉族的“地主”)。门窗由红砖镶装,屋内墙上留了许多嵌入的方格,用来摆放各种小饰物,土炕上、土凳上和墙壁上均有厚薄不等的毛毯,还有雕花的木质小桌柜。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住宅就算十分豪华了,现如今维吾尔族普通百姓的住宅也比它强多了!<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出交河古村,才发现广场上有一座雕塑——卵石砌筑的圆形花坛中立着一把巨大的锄头和车轮,象征着维吾尔族悠久的农耕文化。</h3> <h3>  2014年6月22日,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交河故城遗址,位于吐鲁番市雅尔湖乡的雅尔乃孜沟中。雅尔乃孜沟是远古时代由洪水冲刷而成的一道河谷,经过千百万年冲蚀,在河谷中央形成了一个平面呈柳叶形状的河心洲,交河故城就坐落在这个高出地面约30米巨大的土崖上,沟水在土崖北端分流,在南端合流,故汉代称此地为“交河”。<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跟着景区导游从南门进入。<br></h3> <h3>  南门遗址位于故城南端崖壁上,门道为东西向石现存阙口宽约6.8米,门道长约11米。北侧生土门壁高14米,存有2处拱顶壁龛遗迹。南侧门壁高5.2米,有4处拱顶壁龛遗迹。门后有高6米用于防御的挡壁,内有院落、墙体和台基。南门向内直通中央大道,外与南界道路相联,是交河城最主要的通道。</h3> <h3> 故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保留着宋代以前我国中原城市的建筑特点 。</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故城中间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中央大道,从南门到中央大塔并延长伸至大佛门前,路宽约4米, 分为南北两段,从南门至南部佛寺遗址为南门大道, 向北为中央大道。</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交河故城的建筑布局由三个部分组成:贯穿南北的中央大道是故城的中轴线,把古城分成东区、西区和大道北端的寺院区。</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道东区,南部为大型民居区,北部为小型居民区,中部为官署区;大道西区,除大部分为民居外,还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实,眼前都是些黄土墙和洞穴,不看路边的解说,则很难揣测出原建筑的样子和用途。<br></h3> <h3><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型院落区位于城址台地南端,面积约4.9公顷,包括若干院落遗存,建筑物多以“压地起凸法”建造,地下挖深达5米左右。建筑一般分为屋顶、居室和地下窑洞三层,遗存包括院墙、隔墙、窑洞、壁龛等。<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央大道以东、交河故城中部是官署区,面积约2公顷。遗存包括具有官庙性质的寺院区、官吏住宅区、官署中心区和附属建筑区。官署区由多种建筑技法建造,在多个时期沿用,其布局形式最具有中原城市的特征。</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官署遗址,是官署区现存主要建筑。院落呈长方形,围合面积约1150平方米。遗存包括地上围墙、庭院、建筑,以及地下的地坑式窑洞、隧道等。院落东向开门,中部为庭院,南部为一组地坑式窑洞,北部为地上厢房。<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是一座从地面向下挖掘的地下庭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专家推测,该遗址为车师前国王宫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官署所在地。想象一下,当年门禁森严的情景。</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大门南侧的这个窑洞也许是卫兵置身之地,顶端斜上方有个天窗,古人称为“明窗”。</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地面上看窑洞的“明窗”,这个窗棂自然是现在做的,保证参观者安全所需。</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庭院北部这个洞向深处延伸,是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外面南北大道相通。</h3> <h3>  这是当年的土台阶,数百年了,依然完好。<br></h3> <h3>  官署北部的地上厢房,院落的南墙、西墙设门与周边院落连通。</h3> <h3>院墙门洞</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官署区西北方有一处奇怪的墓地,那里埋葬着200个婴儿,人们称它为“婴儿墓”。交河城内有很多谜,婴儿墓据说是最难解开的谜。</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央大道的北端是规模宏大的寺院群,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最北部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北端正中耸立的高塔是中央大塔。寺院又称大佛寺,中央塔又称为大佛塔,是全城规模最大的建筑物。</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实在没有脚力,就站在观景台远眺这些错落有致的佛教寺院建筑了。</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头看南部佛寺,与中央大道北端的大佛塔相对,为洞室式佛寺,寺外观为一座方形覆斗顶生土台,边长17-20米,高7米。北壁正中为主洞,洞两壁上开侧室,东侧1个,西侧2个,侧室开凿年代晚于主室。西、南、东三壁开小型洞窟,现存7个。</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通往北部寺院区的中央大道,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h3> <h3><br></h3> <h3>中央大道东边的次干道</h3> <h3>  见过许多遗存的古城,各有不同特色,而交河故城的奇特在于: 一是没有城墙,四周崖岸壁立,形成天然屏障,但街道两旁都有防卫围墙,可以称其为没有城墙的军事堡垒;二是大部分建筑物包括宽大的街道,都是从原生土中掏挖出来的,这是吐鲁番人利用大自然的特点,采用这种最低成本而最有效的建筑方法,挖出的一座城市,创造了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不得不钦佩先辈们的聪明智慧!<br></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听说,交河故城曾出土不少文物,有用古回鹘文写的文书、唐代莲花瓦当、莲花经卷等。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故城保护性发掘中,又发现一座地下寺院和车师国贵族墓葬,并出土海珠、舍利子等一批珍贵文物,也许以后会有展出的吧!</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看这高高的窗洞,不禁让人想起罗马斗牛场......</h3> <h3></h3><h3> 据记载,汉代班超父子、唐代玄装法师,以及边塞诗人岑参等都到过这里,留下千古佳话和不朽诗章。“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明永乐年间,吏部员外郎陈诚出使西域曾到这里,看到废墟一片,留下了《崖儿城》诗一首: “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数百年的风吹日晒,这些残垣犹同一个个黄土老人,正在叙说着交河的盛衰往事......</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交河故城大遗址景区出口,有当地老乡摆摊卖维吾尔民族乐器,没来得及问个价,好懊恼!</h3> <h3>  车师归汉大功臣、西汉第一位“西域都护”将军——郑吉</h3> <h3><p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 left;">  我们再去下一个景点——苏公塔!</h3></h3><p align="right"><b>(待续)</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