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圪节之秋》

程林超

<h3></h3><h3><br></h3><h3>  10月26日晚我回到石圪节度双休。 第二天一大早醒来发现天气是那么的通透与晴朗。于是我就想在石圪节的矿区走走,散散步,身心与她亲近,释放对她的思念。这也是我每次回到石圪节的固有模式。</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第一站我来到了“八.一八”公园。没有想到霜降后的秋色依然是那么的浓郁与美丽。于是我掏出手机边走边拍,拍的时候我就想做一美篇。记得我3月27日发了一美篇《石圪节之春》,用石圪节的春天讲述了她的故事。没有想到竟有那么多人转发,点击率达到一万三千多,这也是我发美篇以来最高的点击率了!有好多的石圪节人都是带着感情、带着关注、带着眷恋点赞评论!于是我就想用石圪节之秋再讲讲她秋天里的故事……</h3><h3> 本来我只想用生活区美丽的画面展示石圪节的现在,可想到要讲故事,就要把石圪节的方方面面呈现给读者。于是我拍了两个上午,几乎跑遍石圪节的每一个角落,想把整个石圪节都记录下来。</h3><h3> 石圪节的生活区与休闲公园,在秋装的映衬下是那么美丽,抚慰着我的心灵。尽管是用手机拍摄,但是我很用心,就和拿着相机创作一样,寻找着最佳角度与机位,总想把石圪节的美用最漂亮的画面展示给大家。</h3><h3> 生产区就不一样了,一片荒凉,只有陪伴她们的秋树与荒草显示出秋色的美丽与生机。我尽量变换着角度,用五彩的秋色做前景,但是怎么也拍不出她们的美丽。废弃的工房与设备静静的耸立着,秋树与秋色伴衬着她们,呈现处处凄美的景象。这里曾是机器隆鸣,工人忙碌的热闹场景,如今却悄然寂静。日久失修的建筑、设备披上了废墟的衣装,像童话世界里沉寂的古堡,向我诉说昔日的故事与辉煌。</h3><h3> 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一个人踏入这荒凉之地了,每一次我都随着眼前的现境心情跌入低谷,把我的心里带到那个生产年代。我在井下工作过七年,几乎这里都有我工作的脚印,那时候尽管身体累,但是比此刻的心情要好的多……每一次从生产区出来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沉沉的走不出来。</h3><h3> 记得我今年发了三篇石圪节风貌,每一次我都尽量不选与少选生产区的画面,就是怕勾起大家的回忆,引发大家的感伤。其实我每一次都拍了生产区的场景,今次我就想把石圪节的真实环境与现状全面的记录下来,让关心石圪节的人们与在石圪节工作过的人们在手机上看看石圪节,更加了解石圪节。</h3><h3> (因为美篇只能发100张图片,所以删减了将近一半的画面)</h3> <h3>  石圪节八.一八文化广场的的巨石就是八.一八公园的入口,石头上的字是在石圪节工作过的王森浩矿长题写的。</h3> <h3>  我想把画面更多的突出秋的美丽,所以用了一个特别的框架构图。</h3> <h3>  拍这幅画面时抓住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使画面有一种童话秋色的感觉。</h3> <h3>  公园里的凝翠亭,在一棵黄栌树的映衬下呈现出美丽的秋色。</h3> <h3> 还有东边的望岳亭,被浓浓的秋装包围着。在石圪节工作过的人们大家知道这两个亭的名字吗,你知道这两个亭的名字是谁题写的吗?它是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主席梁东题写的。</h3> <h3> 望岳亭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凉荫走廊,顶棚上架满了紫藤花,每年春天,一簇簇的紫藤花漂亮极了。</h3> <h3>  石圪节矿山解放纪念碑是公园里的主景,我压了前景来衬托她的美丽。</h3> <h3>  郝晓明、屈天富两位劳模的雕像被鲜花拥簇着,守望着公园。</h3> <h3>  公园里的旗帜丰碑浮雕着石圪节的历史画面,向游园的人们陈诉着石圪节的光辉历程。</h3> <h3>  这里曾是石圪节的旧粮站与养猪场,如今已经变成休闲遛弯的绿色通道,大家看到路两旁的树叫栾树。</h3> <h3>  这棵矿山槐就是我在《石圪节之春》里第一幅画面的那棵矿山槐,到了秋天很美,我正想好好拍拍她,从树下走过一家子,我赶忙抓拍了这一幕。</h3> <h3>  这是公园里的一块文化广场,有灯光音乐,人们在这里晨练太极拳,健美操,晚上在这里跳舞。</h3> <h3>  这是石圪节托儿所围墙露出的艳丽秋色,大家知道这红色叶子的树叫什么吗?其实它不是树,是一种灌木花卉,叫紫薇,花开在七、八月份,可漂亮了,没有想到它秋天的叶子有这么美丽。过去石圪节广场西南角的变电所院里有好几棵这样的紫薇花,大家想想它开花的样子。</h3> <h3>  这是石圪节的老俱乐部,后来改成招待所,教育科,一楼宿舍,后来又住进家属,现在已经封闭了。</h3> <h3>  美丽的公园一角。</h3> <h3>  公园里的健身器材,我曾经晚上来这里锻炼身体。</h3> <h3>  在公园转了一圈后,我抄小路向西来到石圪节的平房家属院区,这是目前是石圪节现存最早的家属区了,路过遇到两只小狗,它们用陌生的目光审视着我……</h3> <h3>  从老家属院穿出来是通往石圪节小学的宽广马路,此刻的小学大门与平房建筑在画面中被秋色遮掩着。</h3> <h3>  从文化宫前向西,我来到大坡上的三岔口,向南望去,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山城饭店还在,只是远处的围墙变了,我稍稍等了一下,过来一辆车,等车的比例适合画面要求时,我按下了快门。</h3> <h3>  广场东南角的这棵矿山槐是那么茂盛,我估计她的生命在一百多年,她见证了石圪节的历史与发展,墙上的迎客松喷绘画是我在石圪节宣传部做的,表示石圪节的人们热情好客。</h3> <h3>  办公楼是石圪节的标志性建筑,我曾拍摄过无数次,拍她的时候总有肃然起敬的心里。我用树枝做前景把办公楼包围起来,拥簇着她,生怕她孤单的感觉。拍到这里已经是11点半了,第一天上午拍摄就结束了。</h3> <h3>  28日上午九点,我开始了第二次拍摄,我先从石圪节菜市场开始拍的,也就是过去的东北楼,这张图片我主要想反映今年建成的休闲走廊,我见到了三处这样的走廊,这是第一处。</h3> <h3>  石圪节菜市场门口卖凉皮的女人,人们都说她卖的凉皮是方圆几十里最好吃的。</h3> <h3>  从菜市场往东,右边往南是一条休闲大道,这里的秋色很美,我停下来等了等,一位女性从我身边走过去,点缀了美丽的秋色。</h3> <h3>  尽管我用的是手机拍摄,但还是惊恐着休闲散步的人们,他们看到我在路中间拍摄,都随岔路拐走,我赶忙用手机对准他们。</h3> <h3>  拍了一张后,我就小跑着追到岔路口,可惜他们已经走远,比例太小了,尽管秋色很美,但是点缀的人们不合我的心思,我拍矿区风景有个习惯,每一幅画面都要有人的点缀,使画面更有生机与活力,拍石圪节就更需要人了。(这里曾是石圪节的东沟,过去沟里住着许多职工家属,后来矿上用矸石填沟,覆土绿化,营造了优美的休闲环境)</h3> <h3>  这是石圪节后来建的科技休闲广场,画面中打动我的是“血脉”两个字。</h3> <h3>  我换了个角度拍下科技广场的另一面。</h3> <h3>  这是石圪节三天轮的模型,但是很逼真,为了拍出她的气势,我蹲下用了仰视的角度。</h3> <h3>  石圪节门楼在银杏树与蓝天的映衬下风采依旧。</h3> <h3>  一转身,看到一个推三轮车卖菜的,光影很好,就抓拍了真实的百姓生活。</h3> <h3>  由西向东,逆光拍摄了石圪节门楼,这样可以看到“永安门”三个字。</h3> <h3>  转身向西,是石圪节最宽广繁华的街道,秋色很美,正要拍之,刚好走过来两位老人,于是连拍三张。</h3> <h3>  路北是石圪节的矿山公园。</h3> <h3>  石圪节矿山公园早期在煤炭行业是很有名的,公园里还是如画的风景。</h3> <h3>  公园水池里的汉白玉雕塑犹如一件精美的艺术瑰宝,带给人们美的享受。</h3> <h3>  公园一角的一组太湖石在竹林的映衬下很有质感,犹如三个动画怪兽在守护着公园。</h3> <h3>  穿过竹林,我来到公园东边的凉亭,这个亭子一共有两层,造型很美,曾经在挂历上看到她美丽的身姿,我在二楼拍下了这张图片。</h3> <h3>  我把手机伸出窗外,拍下了窗外的秋色。</h3> <h3> 从凉亭的楼梯往下走的时候我看到圆形的墙体上有好多的菱形透明孔,菱形方孔框取着一幅幅如画的秋景。在石圪节生长、工作过的人们,你们有印象吗?</h3> <h3>  从凉亭下来看到路边一片金黄美丽的银杏树,一抬头看见竹子与银杏相交如画,有岁寒三友的画意,于是就拍了这张艺术效果。</h3> <h3>  上次拍《石圪节之春》时也拍了猴山,听说有一只猴子不愿意走,留下了,可是我等了好久也没有见到它,今次一眼就看到它了。</h3> <h3>  手机画面小,在猴山上很难看到那只猴子,于是我拉近拍了一张,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面貌。它用陌生的眼神看着我,我也很同情它,它让猴山、公园有了生机,可是它才是真正的孤独者。</h3> <h3>  绕过猴山,来到公园的东北角,这里曾经是几只梅花鹿的栖息地,如今映入眼帘的是4只可爱的小狗,小狗虽然不是观赏动物,但是它们让公园增添了几分热闹。</h3> <h3>  这组三连体凉亭造型很独特,很有创意,是一件建筑艺术品。</h3> <h3>  从猴山返下来,看到公园里有好多人们在健身器材傍边锻炼、放故,这也是公园里碰见最热闹的场景了,这里原来是农林科的花房改造的。</h3> <h3>  快出公园时我想再拍拍秋天景象,正好走过一位老人与孩子,她们穿的衣服很艳丽,使画面更加出彩。</h3> <h3>  出了公园,我看到公园傍边坐着一排休闲的老人,赶忙跑到他们的对面树下抓拍,我不想打扰他们,用树做掩护,我想真实的拍到他们的表情,这张图片是当前石圪节最有代表性的现状写照。</h3> <h3>(编辑图片文字占用了段落空间,一个美篇只能容纳150个空间,所以下边的图片说明文字在图片上边,请大家谅解)</h3> <h3>  回过头来我向东拍了一次这条街景,左边红色的建筑是过去的营养食堂。</h3> <h3>  艳丽的秋色吸引着我,再次由东向西拍了一张。</h3> <h3>  招待所前边的休闲长廊,这是停产以后石圪节的主要工程,家属的生活区逐步改进。</h3> <h3>  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我换了个角度拍摄了一张,这个长廊最大的优点就是两边的排椅,老人们可以坐下休息聊天。</h3> <h3>  我随着招待所的路往北走,拍了一张小区的秋色风景。</h3> <h3>  这是石圪节的电线电缆厂,因为是礼拜天,院子里很寂静。</h3> <h3>  从电缆厂出来,走到招待所路口,我想拍一下中兴小区的门牌,画面这个人是我在宣传部的同事,也是我的好友,他看到我就站住了,走到一起几句亲切的问候后我们一起往西北楼走。</h3> <h3>  这是石圪节的涂料厂,我为了突出秋天景象用竖画幅把这棵树框取进去。</h3> <h3>  石圪节的供应科,我想进去院子里拍一拍,结果大门紧锁,只得放弃。</h3> <h3>  向东望去,秋色是那么诱人。我再次按下了快门。</h3> <h3>  来到西苑小区(西北楼)我把镜头对准休闲的老人,右边的老工人叫李明德,看到我拍照就笑呵呵和我打招呼,问我拍照干什么。</h3> <h3>  路南的休闲长廊下坐着一群老人的聊天。</h3> <h3>  西北楼的休闲广场空无一人。</h3> <h3>  石圪节中学的教学楼庄严耸立。</h3> <h3>  为了拍到中学的秋意我把镜头对准北边的雕塑与秋树。</h3> <h3>  从西北楼出来,再次路过涂料厂,我透过大门拍了一下院内的场景,院子里焕然一新,一看就是有生机的场景,这里曾是石圪节修造厂。</h3> <h3>  来到石圪节公安科(旧址)的路上看到澡堂上的“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回家”12个红色大字,这是针对下井工人的安全标语。这排黑板报是我在宣传部负责牵头更换的,每个月换一次,她们就像见到主人一样列队欢迎,又像在向往诉说心语一样的感觉,我也和见到亲人一样,亲切的凝望着她们。左边的这棵树叫丝绵木,到秋天果实壳呈红色崩裂,就像花朵一样,很漂亮。</h3> <h3>  为了让大家看清这棵罕见的丝绵木树,我拍了一张局部近景,其实这棵树的果实就和花椒树的原理一样。</h3> <h3>  机分厂院内的龙门吊静止的耸立着,远处的三天轮与她互望相伴。</h3> <h3>  记得我参加工作时机分厂院内总是堆积着满满的机电设备,如今已经是野草丛生。</h3> <h3>  在院内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一簇枯黄的野草,在黑暗的背景下很有画意。</h3> <h3>  石圪节医院已经换了门牌,改成“石圪节社区服务站”了,我在矿上的时候就很冷清了,人们有病都去集团总医院看了。</h3> <h3>  石圪节车队还正常运营着,一看门面就能想到。</h3> <h3>  生产区里长满了荒草。</h3> <h3>  主斜井上的“牢记规程,安全提升”八个大字已经脱落。</h3> <h3>  污水站的龙门吊永远定格着。</h3> <h3>  站在污水站的围墙边向南眺望,可以清晰的看到王庄矿与长钢的全貌。</h3> <h3>  返回的路上我再一次拍了三天轮。</h3> <h3>  到了广场我想拍拍文化宫,正好有两个人路过,我赶忙抓拍,还有一辆绿色的中型客车停在广场,这是802公交车,它承载着石圪节人下山的交通。</h3> <h3>  我站在路边拍摄广场,等了好大一会儿才等到国旗飘扬。</h3> <h3>  一只狗从广场穿过。</h3> <h3>  石圪节调度楼已改成派出所了。</h3> <h3>  看到一颗美丽的秋树,我就跑到树下,用树枝压前景拍摄了办公楼,这也是我今次拍石圪节比较满意的一张片子。</h3> <h3>  这棵树生长在变电所旁边,并不大,是一颗国槐树,没有想到国槐树的叶子到了深秋也很漂亮。</h3> <h3>  洗煤厂的大门紧闭着。</h3> <h3>  洗煤厂的车间大楼还是那样巍峨耸立。</h3> <h3>  向南望去,石圪节大坡没有了坡度。这个画面吸引我的是路中间那只休闲的狗。</h3> <h3>  煤场的大门紧锁着。</h3> <h3>  我把手机伸进门里拍了这张片子,我在石圪节工作了三十年了,从来没有见过煤场这样空荡平坦。</h3> <h3>  石圪节南大门也就是永兴门,尽管路过经常见,但是永安门与永兴门常常分不清。</h3> <h3>  石圪节的南大门依然是那么庄严靓丽。</h3> <h3>  石圪节油库,这张图片让我最亲切的是油库北墙上的“严禁烟火”四个大字,这是我用了两天时间搭架书写的。</h3> <h3>  返回的途中我再次拍摄了三天轮井架,蓝天,围墙,秋色拥簇着她苍老的身躯,我的眼睛湿润了。</h3> <h3>  南苑小区景象。</h3> <h3>  一九七八年建成的俱乐部如今已经四十年了,还是那么庄严宏伟。</h3> <h3>  石圪节篮球场。</h3> <h3>  石圪节广场的中式古建魅力无限。</h3> <h3>  花园式矿山。</h3> <h3>  石圪节旗帜高高飘扬。</h3> <h3>程林超</h3><h3>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h3><h3>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理事</h3><h3>山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h3><h3>长治市摄影家协会理事</h3><h3>长治市民俗摄影家协会副主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