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font color="#010101">题记:<br> 裹着寒意,走近教室,把窗帘一一挽起来,让秋天的一缕缕阳光透进窗子,照在一张张红润的小脸儿上。于是,一张张小脸儿就像朵朵盛开的花儿,灿烂无比,他们肆无忌惮的笑着、说着、闹着,我的到来并没有影响他们,我便也成了他们其中的一朵。<br> 我们开始上课,一双双眼睛闪烁着光芒,小脑袋里时不时迸发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我全身心投入到他们之中,早已忘掉颈椎的不适、过敏性鼻炎引起的头晕恶习;忘掉了生活的压力、工作的烦扰、命运的多舛,我无比愉悦地享受着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和温暖。<br> 每当这时候,我都想:我是属于他们的,是属于讲台的!四十不惑的今天,我发现我的航向错了——这些年我走了很多弯路,在一条不属于自己的路上追逐、奔跑、攀爬、甚至摔倒,走的很辛苦,才明白那不是自己的道,自己并不是特别的喜欢。认识自己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用去了我前半生,但没有后悔,一切都是积累的财富。认识自己又多么的可怕,可怕到让你心甘情愿放弃眼前的拥有,去寻觅最初的梦。 <br> 学校管理和教学看似一对好兄弟,其实有很大的差别,往后的岁月我愿意把重心放在讲台,站在他们中间,陪他们欢乐,听他们叽叽歪歪,看他们嬉笑怒骂。这里,才真正属于我;这里,才真正能体现出我的价值!<br> 望着窗外的阳光,以往的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就像放电影一样回到我的脑海,我想重新寻找最初的教育模样,追寻教育原本的足迹,还教育本来的颜色。</font></h3><h3></h3> <h3><font color="#010101"> <b> </b><b>一对难兄难弟——素质教育and应试教育</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苦恼:实施素质教育吧,国家有考试制度,给老师要功绩;进行应试教育吧,素质教育又喊的震天响。我们总是左右为难着。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是相悖的兄弟,他们的关系其实好着呢!是我们把它看做了一对矛盾体,而不是结合体。就以小学语文大纲为例,来看看大纲前言怎么说:</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新课标明确表明要我们的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初看教学大纲跟教学成绩一点关系都没有,人家只是给了咱一个总目标而已,但是得有一种手段对我们和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啊!在没有更好的评价体制出台前这就是最好的,我们得尊重事实!目标跟结果我们控制不了,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我们的吧?可惜我们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我们的两只眼睛只盯着考核成绩了,却忘了我们教学大纲这个初心。而且我们几乎还处在排斥、不了解、甚至抱怨的状态来看待这个问题。</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而很多老师、学校团队、地方教育等早就在寻求新的道路、新的方法,掀起两者兼顾的浪潮。因为他们知道,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改革创新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例如:杜郎口“三三六”模式啊、昌乐二中“271”法则、还有导学案啊等,人家改革的方法好不好不做评价,适合人家就行!但改革是必须的,成功与否还得看长期实践、反复完善。再者说,教学大纲里的新课标就是我们的初心,教育目标完美达到了,成绩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你想:你培养的学生具备了各种素养、能力,让他差他能差到哪里去?所有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并不相悖,而是一对好的不得了的难兄难弟。</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b>高效课堂需要改革和创新</b><br> 还有一个实质问题:我们高呼了很多年的高效课堂,理论听了很多,也出门学了很多,但到具体操作和实践还要靠自己去把握?别人的东西真正用到课堂的有多少?真正学到精髓的有多少?所以善学别人的理念和方法这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把学来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特色、适合自己的教学习惯那是一种能力!学习不能停止,灵活善用才是正理。<br> 我99年参加工作,距今教龄也快20年了吧!用我自己的话说:本人天生要强、不安分、对一些陈规旧调总想变一下。记得年轻时最喜欢粘着资质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问这问那,学了很多东西后,发现老教师的有些经验在我身上产生了排斥现象,有些经验不是学不来,是做不到,反而还成了思想镣铐。记得那时候带着学生在外面玩个游戏还总被说成“年轻人就是坐不住,不照号!”岂不知,我们是边玩边背数学口诀!既然不适合自己就想其他适合自己的办法呗!于是一闲下来我就思考:如何把复杂的教学简单化?如何出陈拓新?如何解决教学矛盾?如何我开心学生也高兴?如何玩着玩着就完成了学习目标?如何不愧对自己也给领导一个交代!有些矛盾是可以用思考解决的。<br> 比如:十几年前,我嫌写教案太麻烦、浪费时间,不如在书上批注、精确备课好,于是就大胆的把教案改写成简案,就是那种只有目标、方法、大致流程的教案,但我不抄袭教参,自己编写教案,开始不被领导们接受,后来成绩名列前茅,也就被默认了,几年里还被评为优秀教案!对于写教案我还是提倡自己写的好,过程捻熟于胸,上课自然就会事半功倍。如果经验不足、对文本不熟悉还是写复案的好,要量力而行。接着我又嫌批改作文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我辛辛苦苦用几节课批改的作文发放给学生后,他们连看都即使看了也没起什么作用!好吧,你们不看,我就逼着让你看!于是让学生分组批改作文,人人参与,每一组发放几本作文,按我的批改要求进行评改,(可补充字、词、句等)还要推荐好的作文给我,让优秀的学生上台读一读,我当堂做点评。慢慢就养成了评论作文的习惯。后来发现,他们对作文上心了,不仅知道哪个句子有问题,哪个分段不正确!作文水平竟也提高了,我的那些作文辅导证就是那些年孩子们的恩赐。 <br> 再后来,我更懒了!因为我的这届学生是我从一年级开始教的,他们非常优秀,到四五年级我索性直接把课堂给他们得了!于是我就做起了教师培训工作,指导他们写教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我则坐在教室后面倾听、点评、补充、维持秩序、辅导。很像现在那些综艺节目里的导师!这群四十人的孩子不负我所望,初中三年后,竟15人考上高中,十三人是平价生。当二十几个孩子邀请我聚餐时,纷纷提到当年自己当老师的情形,说那是他们最快乐最长能耐的时光了,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能力,我的班长大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一直是班长,其他同学在学校主持个节目、开展个活动之类的不在话下。我乐了,嘿,别说!我这懒方法还不错!那年,我以《潇洒懒一回》为题写了一篇论文,荣获省一等奖。<br> 再再后来,我调到另一所学校,接了一届四年级学生,教了人家两年。当时,他们总体成绩其实也不错,就是拔不了头筹。校长就把这个班给了我,那就对症下药拔拔高呗!那些年正流行导学案,我就在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些改革,避免了一些麻烦!当时教两个班的语文还兼一个班的班主任,还要做学校的教务工作,太忙了!怎样拔高,怎样做到我忙时学生不闲,不耽误他们的学习?于是,我开动脑筋,把导学案改成了以预习、引导、练习为课时步骤的“预导练”相结合的模式,备课一备就是一单元,用A4纸打印,每人一份。我忙了发给他们按学习要求自己预习练习。直接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练习水平!我忙时也不耽误他们的正常进度。那两年考试一直是镇第一!当然,也跟校长的大力支持有关,教学上、思想上领导鼓励创新,物资上、财力上也是倾力支持。所以,学校曾创造过一次镇统考,就八个第一的辉煌成绩。<br> 说这些经年旧事,不是想证明我有多优秀和勤奋!而是想告诉大家几个领悟:一是遇到问题开拓创新、打开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很重要,墨守陈规、一成不变注定一事无成,态度决定了一切。二是想告诉大家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是解决问题教育教学的关键。三是,你把时间放哪儿了,哪儿就会出彩!例如,我课堂轻松了,但我没有闲着,我把观察到的学生情况一一做了记录,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所以我写了好多班级情况记录、感悟、反思。为我教育教学积累文字方面的经验。<br> 当然,真正推动我们改革创新的不仅仅是新课标,还有一届届参差不齐、素质不一、能力有别的学生。<br> 我曾接过一个班因为多种原因换了好几个老师,合班又分,分了又合。造成班里人多、基础差,十几个考试不及格、光鸭蛋就7个,智障生四个,普遍学生拼音、生字掌握不牢靠,认知水平有限,连个造句都不能流利的造出来,课文不会读,甚至二十个作业经常不写,怎么办?抱怨领导分给这样一个烂班,不公平?还是埋怨同事没本事没教好?都没有用!给你了就是缘分、就是责任!而且当时,我又是学校的一名副职领导,事比较多,我不可能给他们补课,也没有时间一个个看着。更不适合再用“预导练”拔高法,于是我只能细工慢活,把成绩先往后放放,首先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纵向比较,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何把成绩和培养素质有机结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弥补或再现以前的知识空缺,又不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如何把培养听、说、读、写、用等能力素养与提高成绩有效结合?<br> </font></h3><h3></h3><h3></h3><h3><br></h3> <h3>字数有限,不能喷了,看下一篇吧——《教育原本的颜色》(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