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h3><h3><br></h3><h3><br></h3><h3> 七百年前一奇葩,魂牵梦绕收藏她。近来多少英雄泪,梦断岚桥难回家。要想入囊非易事,悟空金睛把花拔! 大家好!今天咱们所讲的内容是青花瓷的一朵奇葩!元青花!说起元青花来呀,在收藏界,可谓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那他为什么这么大名气呢!就是因为在2005年的时候,英国佳士得拍卖公司拍了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它拍了多少钱呢!大家应该都知道,它拍了2.3亿人民币之多。咱暂且不论这件事情的真与伪,就这拍卖锤落地成交的那一刻起,就形成了蝴蝶效应!引起全场的轰动!一直扩散的到了整个收藏界!造成收藏界疯狂追捧元青花瓷的现象。据当时有关的资料记载就300多件元青花瓷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当中,数量稀少的错误宣传。加上人们的趋利性,造成数千万收藏大军在国内国外疯狂的搜寻元青花瓷,当然了,我也是浩浩荡荡的收藏大军中的一位,当年也疯狂过,为了收藏元青花瓷跑市场,跑博物馆,这样说吧京沪铁路线两面的城市的古玩市场,博物馆几乎都去遍了,许多收藏爱好者为了得到一块元青花瓷片而走遍全国,到处搜寻!不惜高价购买一块元青花瓷片。得到之后兴高采烈藏而宝之!可谓疯狂至极。当然啦这是刚入行的收藏爱好者的普遍心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大部分收藏爱好者还在原地踏步,一少部分人就蜕变成为资深收藏家!一路走来能够品鉴元青花瓷器的藏家也不少!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大都手里面有元青花瓷的整器。绝不是有关资料上记载的几百件。随着民藏的大踏步向前大量精美的瓷器一定会浮出水面,展现在人民面前!彰显祖先的智慧,昭告天下!古瓷器的风景还是我们国内民藏这边最好!下面呢我就谈谈我对元青花瓷多年积累的一点鉴赏自得! </h3><h3> 在元代由于元世祖忽必烈率领大军连年征战,疆域是有史以来中国最大的版图。所征服之地就分封给自己的子孙管理。由于战争不停啊!造成国内商业农业得不到较好发展,所征收税费也很有限。国库空虚。由于在当时景德镇的民窑制瓷业就有对外的贸易。所以元代政府也开始大力发展瓷业出口赚取金钱和供皇室日常使用及赏玩瓷器,还有就是各级官府日用瓷器,在就是分封赏赐用瓷。所以就在景德镇的浮梁县设立了浮梁瓷局专门负责制瓷业务。也开了政府机关正式进入景德镇建立御窑厂的先河。由于元代官府的介入使得制瓷业得到了一个量和质的飞跃。</h3><h3> 咱首先说说烧制瓷器如何用火。瓷器本身就是土与火的艺术!如何用火是制造瓷器的重要一步,下面讲讲古代景德镇烧制瓷器的火工!烧制瓷器的用火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它在整个制瓷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都是从事多年的老师傅掌眼把握火候,才能把成品率提高,才能有收益!元青花瓷的烧制方法都是用木柴为燃料以还原焰烧制方法烧成的。那什么是还原焰烧制呢?咱这里讲一讲 还原焰到底是怎么一会事。还原焰啊,就是木柴燃烧时生成还原性气体的火焰,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氧气供应不足,而使燃烧不充分,在燃烧产物中含有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火焰中含有极少量的氧分子。这种还原性火焰,在瓷器的烧制过程中有特殊的作用。可以较好的提高窑内温度。 和保持温度的均衡。还原焰的浓度主要应根据坯体含铁量的多少和气候来确定。如胚体含铁量较大,气压较低,空气潮湿,还原焰就应浓些;反之,就可以淡些,甚至不烧还原焰。比如我国北方各瓷区,由于原料中含铁量较少,气压较高,空气干燥一般都采用氧化烧成。而陶器产品,因为表面白度等要求不高,故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还原焰就是在木柴全部燃烧起来时限制过多的氧气进入窑內,由于景德镇的气候潮湿气压低,窑内如果进入过多的空气也会导致温度降低,瓷器在未烧成之时温度降低会造成器物胎内的铁元素溢出表面出现发黄的现象,导致残次品较多,所以为了避免温度降低只能限制过多的空气进入窑内,采取闷烧的办法。这样潮湿的空气进入的少使温度有效提高满足含铁量较高的胎质不会有泛黄的现象,满足烧成条件降低残次品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要用还原焰烧制瓷器原因。</h3><h3> 说完元青花的烧制方法下面说说元青花典型的绘画用钴料 ,就青花瓷的钴料而言就有元代政府从波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也称苏伯尼青)。还有灰淡的国产料,由于进口料发色纯正蓝艳,又漂洋过海来之不易,当时就非常珍贵,和黄金等价。由于当时的青花瓷受到青花钴料产地伊斯兰教各国的青睐!再由于青花钴料的稀缺,在当时的外域商人好多是带着青花钴料和器物纹饰样本来景德镇订货。所以现在的伊朗和土耳其的博物馆中出现的元青花瓷器好多都带有伊斯兰教的纹饰。由于进口青花钴料的贵重所以也有和国产料混合着使用的。但出口和当时的官府用青花瓷,绝大部分都是使用进口钴料绘画。进口钴料的发色纯正幽蓝,色泽浓艳,是一种高铁低锰的成份。绘画出来的纹饰颜色在烧成瓷器以后特别的抢眼,使人看了以后特别的舒服,所以说,在当时官府用磁和比较高档的瓷器都用进口料绘画 。 </h3><h3> 元青花在烧制过程中,钴料和胎釉发生化学反应,钴料浓重之处在釉面形成下凹现象,局部有铁锈斑出现,斑点有黑色、褐色和灰色之分。在高倍放大镜下有不规则的网格纹路,这种纹路是年代久远所形成的,这也是微观鉴定元青花瓷的一个要素。由于当时是人眼看窑内火焰的颜色以及火昭,来掌握温度,所以说,每窑的温度都不是很准确,即使是同一窑内它的温度也不是均衡的,也有温度高点的地方,有低点的地方,你比如说窑的中间温度比较高点,而且均衡,窑炉的靠外围温度就低点儿,在温度高点的地方,器物绘画纹饰上的浓重之处就有钴料、釉水形成的蕴散和流散现象,在纹饰的底沿呈不规则的流淌现象出现。由于当时的青花钴料为天然矿石形态,研磨技术落后,不是很细腻,其中有小颗粒残留,用毛笔绘画时把小颗粒代入纹饰当中,所以在烧好的青花瓷,画面上经常出现小浓蓝点。这种小浓蓝点就是钴料中没有研碎的小颗粒,所形成的,也就是现在行内所说的串珠现象。这些现象在当时是想极力避免的,但由于当时没有电动工具是纯手工研磨,而且钴料矿非常坚硬总会有细小残留,这也是当时的一个缺陷。由于天然进口钴料的绝迹这种当时的想极力避免的毛病也就成为现代人鉴别元代青花瓷的一个要点了。现在仿品呢也想仿制什么“串珠、铁锈斑、吃胎”等效果,把现代化学青料中参入铁元素,故意点染斑点,都是人为刻意形成的。所以画面无法达到那种自然天成效果。</h3><h3> 元青花的釉色莹润多为亮青釉,由于当时的施釉方法是蘸釉、刷釉、滚釉工艺,所以釉水比较肥厚。再由与使用柴火和还原气氛烧窑,使釉下气泡比较丰富,在高倍放大镜下大中小都有。由于距今650多年的原因,很多器物釉面气泡都有一定程度的老化破损现象,有的气泡中呈现出污渍,但是这种污渍必须是自然侵入的那种感觉,由于年代久远真菌的感染里面的污渍在高倍放大镜下是呈珊瑚状的形态。有的器物由于在碱度较高地域造成气泡内有结晶体,关于气泡的的特征也成为一项鉴定元青花瓷器的过程。由于当时的施釉方法是采取蘸釉和刷釉、滚釉工艺,所以釉面肥厚莹润。景德镇御窑元青花的胎质为白灰色,是当时麻仓山的土质加磁石二元配方~分段接胎而成。所成器物不易变形,比较规整。成品率得到了有效提升。元青花瓷的器型以大器居多,观之震撼。型制也非常多样。好多器物令人见之称奇。你比如说元代青花瓷大盘最大的有直径有一米之多,这种器物汉人是不能想象的,也无法使用,你想啊,汉人的桌子有多大呀?桌上面放一个大盘子,一米多直径的大盘子,就什么也放不了了,那种场面可想而知吧,所以说一件器物他是为了满足一个民族的人文生活需要而出现的只有蒙古草原民族才能出现这种大器物的使用,因为他没有桌子就是坐在草地上,或者在蒙古包内席地而坐,围一圈人中间放个大盘,里面放上烤羊肉,手扒羊肉那种场面。庆祝节日啊扩张的胜利啊,那场面多热闹,你要是用汉人用的小盘子一尺多直径盘子往中间一放,根本就无法使用,所以说他必须把盘子的尺寸加大才能满足他们游牧民族的生活。还有一种器物,你比如说元青花瓷的蒙古包,这种器物是蒙古包的一种缩小版,它把蒙古包缩小用瓷制成。他这种器物没有什么使用价值,完全是一种观赏性器物,所以汉人看了这种器物,感觉非常奇葩,还有就是象耳瓶,它的尺寸有一米多高的,总之,元代制瓷一改前朝的风貌,从绘画到器物的尺寸都是前所未有的,大型的器物出现也彰显了蒙古族的粗犷豪放的民族特征。那么元青花胎体的成型呢?他有三种,第一种是模具成型,器物里面平滑无痕。这种工艺是先做一个蜡质内模,外面这个模型要几片组成,比里面的那个模型要大一些,里面的模型和外面的模型中间的空隙就是瓷器的壁厚,然后把这种空隙四周调的非常的均匀了,以后再往里面灌入瓷土泥浆,由于陶质的外模吸水性较好,泥浆的水份容易散发,胎体晾干以后把外面的模型撤掉,就形成了瓷器的初样,这时开始修胎,绘画上釉然后再入窑烧制。就形成了瓷器里面没有手拉胚的痕迹,非常的光滑。这种蜡模成型的工艺也是延续了青铜器的制造方法。在元代这种器物较少见。第二种是手工拉胚成型,这种工艺人们就普遍知道了,器物里面有明显的手工拉胚炫纹。一般是小件器物使用手工拉坯工艺。大件器物使用的是外模分段对接方法成型工艺。由于人工和泥造成胎内有气体空隙出现。在元代瓷片的截面就可以见到。还有一种是模印成型的,比如四、六、八愣的玉壶春瓶和梅瓶,还有内有模印龙纹的高足杯和大碗,内部模印龙纹非常精美,栩栩如生。这种印纹是古代艺人纯手工刻制的模具纹饰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元代瓷器的重量非常可手!给眼和手的感觉基本一致。器物底足由于修足不够精细看着比较粗糙,但用手一摸如抚儿童肌肤一样非常腻滑!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在高倍放大镜下胎质洁白温润,如同白玉。</h3><h3> 精品元青花瓷器画工那可以说是精湛飘逸、大气磅礴!加之进口钴料的蕴散效果有瓷上国画之美。元青花瓷以人物故事画面特别丰富而著称。再就是花卉、鸟、兽、鱼、虫应有尽有一改前朝绘画风貌!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动感十足。一草一木都带有灵气!图纹层次较多的有十几层之多,画面以满画设计居多。画师用笔非常娴熟,可以说是快、准、狠!可见当时匠人技艺高超,功底深厚。所成之物神韵十足!使后仿者望尘莫及。元代青花瓷的幽蓝!给人一种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而且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越看越喜欢。因此当时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远销海外,也受到外国贵族群体的挣相购买藏而宝之!为元代政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达到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历史高峰期,当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给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宝!</h3><h3>在几十年的大发展之中使得大量古瓷面世!各地窖藏、盗掘、工程所出不计其数!元青花瓷器在其中也占了相当的比例!现在只要是真正的藏家基本都有元青花瓷的收藏。有的出土瓷器根本就没有使用过,釉面温润如玉,宝光四射。给人一种崭新的感觉。一般的收藏爱好者很难分辨真赝。只要你真正悟透掌握了古瓷器的神彩和神韵,就能够准确的判断真伪。这个神采和神韵也就是古玩界公认的望气,望气就是从一件器物映入眼帘的那一刻起,通过它的器型、画工、釉色、胎体、彩头这些直观的信息,然后再在大脑里储存的大量的基础信息当中,进行非常快速加工和提炼,迅速的形成一个准确的断代断真伪的过程!这种现象好像是人的第六感觉!但又是结合客观事实的存在所形成的一种过程。而且非常的准确。这就是望气。也是神韵的掌握。要想练就望气的火眼金睛必须要过眼和过手大量的真品,在大脑当中形成大量的各个朝代器物特征的准确的信息,做为基础数据,以供参考和提炼,这就好像是马云所说的大数据平台,他说的那是电脑大数据平台,我说的这是人脑的大数据平台。这种人脑的大数据平台必须要有较高的悟性的人才能在大脑里形成。才能够达到这种鉴赏古陶瓷的最高境界!有的时候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啊!这就是古玩界所说的火眼金睛,也是玩古玩的最高境界了!</h3><h3> 以上是我多年来对元青花瓷器的研究总结的一点见解,和大家共享。总之我们不要单纯为了利益而收藏,我们要在收藏中学习,在收藏中进步!先收藏后传承!我们做为后人以管窥史,只见一斑!不能以未见而否定,要以物证史!我们期待历朝新品种的出现。以严谨的态度进行对待研究,为祖先留下的宝物证名。我们应不辱使命的保护好祖宗留下瑰宝!把她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从而达到光耀中华民族智慧目的!</h3><h3> 谢谢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