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雕刻造型:一箭客</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影像制作:一箭客</font></b></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文字编辑:一箭客</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水仙花是一种“姿、色、香、韵”具佳,“球、根、花、叶”共赏的花卉,为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以造型雕刻随人意而在群芳中独树一帜,人称“有生命的艺术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二十多年前的一次邂逅,这一水中仙子竟使余一见钟情,为之苦乐颠狂,乐此而忘疲。遂形成了有别他人的独特风格,作品大多以自然雕刻造型为主,较少后期制作,不拼不接,力求神似。特别是微型(一球一箭)水仙花雕刻作品,构思新颖,另辟蹊径,匠心独到,形韵俱佳。</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花不在多,球不在大”,于细微之中营造百态千姿,刘禹锡的《陋室铭》也许对余的创作灵感不无影响。“不尽善则近善,不尽美则近美”,以一叶知求感悟自然的价值取向,正是“一箭”水仙所追求的质朴自然、余韵无穷的写照。后期制作以中国画的样式,题以前人赞美诗句或个人感悟,以助领略作品风韵。</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艺术是相通的。雕刻是一门“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罗丹语)的造型艺术,余以为雕刻水仙花更是一门“溪上清流梳石发”(吴从先语)的水养工夫。雕刻定形,水养成器。水养对于雕刻水仙花来说,是造型过程最长的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前期如呵护襁褓之婴,中期如妆扮待嫁之女,后期如观赏下凡之仙。</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先哲说:“花无百日红”。水仙花灿烂的时刻是短暂的,但她的美却是永恒的。短暂亦永恒。这种美是不应仅为之独享的。现代科技让我们有了将水仙花绰约流韵瞬间定身的“宝典”。水仙花雕刻艺术的成熟,也使古人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词汇而塑造出众多凌波仙子的形象,活脱脱地一一展现!</font></h3><h3><b style=""><font color="#010101">本文作品选自《一箭集》△ 、《百雅集》★,若有同名,请自分辨。</font></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应朋友之邀,本文会不时增添作品赏析</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 工夫茶</b></font></h3><h3> 工夫茶是盛行于我国闽南、潮汕一带的饮茶习俗,其以茶器众多、程序繁多、讲究颇多而有别于其它饮茶方式。</h3><h3> 冲泡品饮工夫茶,重在“品”字。做“工夫”的过程,既是一种享受生活情趣的过程,又是一种欣赏品茗艺术、感悟闲情逸致的过程,更是一种陶冶高雅情操的过程。</h3><h3> 在工夫茶习俗中,“少小而精巧”是其主要特色之一,这也正合作者微型水仙花雕刻作品的创意,作者也想通过“工夫茶”这一作品来进一步诠释一箭水仙花雕刻作品的精髓。“少少许胜多多许”(石涛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小品”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春 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轻罗叠雪,小盏排金,又一番春色</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 · 志润</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词中的“罗”,是指一种轻软而精美的丝织品,它的经纬组织显现着成排的空眼纹。轻罗就是指质地轻盈质量上乘的柔软丝织品(极轻薄的衣裳)了,词中是用来比喻花瓣的。词人以雪的白与洁,金的黄与珍,形象地描绘和赞美了水仙花儿淡雅芳颜、绰约风姿。这水仙本是冬季花卉,词人却从她那顽强坚韧的生命力里,感悟到了春的气息。</h3><h3> 有人将《红楼梦》中的女子与百花一一对应,这水仙配给了贾家四小姐-惜春。余则以为还是对应“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更恰当些。春尚未到来,谈何惜呢?或许是叹生命如白驹过隙,应珍惜。</h3><h3> 此作品选一呈“V”形连体小球,以“回眸”雕刻手法使花儿反向绽放,花、球、根“三白”融为一体,如实显现“轻罗叠雪”。选用一杉树瘤盘为花器,凭添些许山野气息。几片嫩绿未经雕琢的叶子似春雨后的小草舒展身躯,是处春意盎然。几朵小花从雪中伸出头来探索着,似乎在说“严冬到了,春还远吗”。水仙不愧春的使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冰雪精神</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冰霜如许自精神,知是仙姿不污世间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元 · 邵亨贞</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词作者认为,水仙花在冰侵雪催的严寒季节里,能表现出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应是她没有沾染尘世污秽的结果。其实,这是词人以花喻志,表达了一种孤傲清高者高蹈避世、欲摆脱尘世间烦恼的愿望,以及对高洁人生的理想追求。</h3><h3> 冰雪斗士通常是用来赞美梅花的,然水仙也有着与梅花一样的品格。同时,水仙更具有冰雪的本质:洁白无暇,清净不尘,表里如一,透明如镜。在百花中,花瓣白、鳞茎白、根须白,同具“三白”者,唯有水仙。也只有天上仙子、水中女神、青春少女可与之媲美。</h3><h3> 这件作品用的是水仙中重瓣品种,俗称“玉玲珑”,其模样也恰似梅花,再配一老梅桩形紫砂器,引出更多联想。团花在前绽放如盾,一丛小叶在后直立,柔弱中透出刚强,妩媚里蕴藏豪气,一个敢于挑战大自然恶劣环境的斗士形象,跃然眼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香 雅</b></h3><h3> 水仙花之香若龙脑浓而不烈,若兰蕙清而不散,若寒梅幽而不绝,若佳茗纯而不浊,若冰肌爽而不腻。</h3><h3><b>作品赏析</b></h3><h3> 清屠隆《考槃余事》曰:“清香而色不艳者为雅。”在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界里也有“古淡不真,不著一点色相者高雅也”之说。“雅”这一中国传统的审美习俗,有两大特定的标志:一是香清,二是色淡。中国人赏花香为上,香乃花之魂。西方人则讲究色。</h3><h3> 《说文》:香,芳也。《春秋传》曰:“黍稷馨香”。本义为五谷之馨香。用其引申气味芳香、味道好、舒服、受欢迎。也用作名词,泛指一些有香味的东西。由芳香又引申指与女子相关的事物或作女子的代称,如“香闺”、“香艳”。</h3><h3> 水仙的花香有“宁静、温馨、缠绵”之感,超凡魅力更在于其味非常符合古人品香的“四大要素”一一浓、清、久、远。历代文人墨客在赞美水仙时也在“香”字上大做文章。</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春色满堂</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魂是湘云骨是兰,春风冰玉注芳颜</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高观国</h3><h3><b>作品赏析</b></h3><h3> 屈原《九歌·湘夫人》中有“沅有芷兮澧有兰”之句,王逸注:“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于众草,以兴湘夫人美好,亦异于众人也。”湘水女神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坚贞纯洁人格的象征,常有澧兰沅芷(香草类植物)与之为伴。</h3><h3> 兰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抬到了顶尖的位置,美称“花中君子”,是品质高洁的象征。孔子称:“兰当为王者香”。《群芳谱》中说:兰为“天下第一香”。其实兰最为出众的不是她的香气而是气质。屈原当年被罢黜时,人们便佩带兰草以示支持。</h3><h3> 词作者把水仙摆到与兰花同等的位置上。在词人的眼里,这水仙绝对是湘水女神的嫡传(化身)。同时,又与兰草一样具有高贵的气质。还有她那晶莹如冰玉的青春永驻的姣容,是其它花儿所无法比拟的。</h3><h3> “一盆玉蕊满堂春”,是人们常用以赞誉水仙的。小小的一盆水仙如何能使蓬荜生辉呢?不由得使人想起小时常听的一则智慧故事:主人在决定将祖业传给何人时,出了一道“用一吊钱在一天内,买满一屋子的东西”的题考他的三个儿子,结果老三在天黑时带回一支蜡烛,烛光照亮了整个房间。</h3><h3> 这件“满堂春色”虽然球不大、花不多,然用一叶片做了个环形,限制了空间,花在其中不仅满且溢出在外,产生了一种丰满的视觉效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绝 雅</b></h3><h3> 水仙之绝在于色之绝顶,美之绝伦,味之绝佳,质之绝尘,韵之绝俗,非一般凡花可比。</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绝,断丝也。本义为截断(把丝弄断)。用其引申演变为断绝,如《战国策·秦策》:“必绝其谋”。超过,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停止,如唐·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又形容才技特异,独一无二。如《蔡邕题曹娥碑》:“绝妙好辞”。</h3><h3> 绝的穷尽、到极点、独特、全然等义,常用于赞美女子之美貌,“绝代佳人”、“美貌绝伦”、“绝色天生”,有“一时无两,冠绝当代”之意。武平一《妾薄命》诗:“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空谷佳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可但凌波学仙子,绝怜空谷有佳人</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张孝祥</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诗人不仅以出水洛神之比来赞誉水仙的体态和姿色,意在这美丽绝伦的水仙更像那品格高尚的空谷佳人一一国兰。</h3><h3> 凌波仙子,典出曹植《洛神赋》:“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是历代文人们常用以形容水仙花的典故。按说这位出水洛神的体态和姿色已够美的了,但作者却更以国兰相比,以为水仙岂止是学那凌波微步的仙子,简直就是令人崇仰的空谷佳人了。 </h3><h3> 空谷佳人,或许是杜甫《佳人》“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诗句的直接拷贝。然,空谷佳人实为人们对那“孤芳挺立,骨秀神清,气韵远出”生于幽谷之中的国兰的美誉。孔子《家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不芳”。以此作喻,表明水仙不仅姿容娴美、幽香清远,且气质端庄、高雅脱俗,更品格孤傲、不惧严寒。从而流露出诗人对这一品格的赞赏和向往之意。</h3><h3> 这一作品的名称,直接从张孝祥“绝怜空谷有佳人”的诗句中得来。选一瘦长形小球,用常法刻削鳞茎,削去叶片1/3左右,花梗以回眸式雕刻,选一口略小且深的紫砂小件为花器,花球沿一侧半置于花器内,让出一定的器口空间,利用物体空间的自然光影反差,以产生“空洞”的视觉效果。小件上那只俯视的小猴,更有如临山谷之感,高放的花,曼卷的叶,一佳人尤如于“空谷”之中飘然而上,令人怎不绝怜?</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独沐春风</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隆冬凋百卉,江梅厉孤芳</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朱熹</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朱熹的这两句是该诗的首联。赋水仙花一一起笔不急于描写水仙莹韵的清幽,飘逸的风姿,而是运用比兴手法,赞美操守自励、孤芳自赏的梅花来。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意在由江梅引出水仙,进而烘托水仙“清香自信高群品”,具有梅花一样的傲霜斗雪的坚韧品格。</h3><h3> 这位与孔子齐名的理学集大成者,在为花儿题诗时也不忘教育家的身份,拟通过赞誉水仙花外表的丰姿皎容之美和内在品质的刚贞纯洁之美,来劝诫人们应重视人的内在情操的把持。</h3><h3> 时过境迁,朱熹在诗中宣扬的那种烈女贞妇的美德,已不足为今人所取了。然,这种寓劝诫于诗句之中,又毫无生硬说教之痕迹的手法,堪称大家之作。</h3><h3> 这件作品以“回眸”雕刻手法将花儿转向到水仙鳞茎的背面绽放,并在一花独放时将其定格,以突出“独”字。用一老梅桩形紫砂小件为花器,紧扣借用诗句,寓意水仙先百卉而迎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丰 雅</b></h3><h3> 水仙之丰在于其貌丰采超群,其形丰姿绰约,其味丰馨清润,其韵丰标不凡。</h3><h3><b>作品赏析</b></h3><h3> 丰,据考在古时就有简繁之分。</h3><h3> 简者,草盛丰丰也。《诗·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丰草。”本义为草木茂盛并与“封”字同源。后来发展为两类意思:一是表示茂盛之义;一是值树,其目的是为了分界,表示“封”之义。</h3><h3> 繁者,《说文》:豐,豆之丰满者也。其甲骨文字形上面象一祭器盛有玉形,下面是“豆”(古代盛器),表示丰满之意。</h3><h3> 如今“丰”的字义,就是由上述演变而来,引申为丰满、富裕、丰厚、收成好、人的仪态举止,盛多、高大等。</h3><h3> 最早用“丰”形容人的容貌丰满美好,大概出自《诗·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丰”有不少词组是用以形容人,特别是女子的。宋玉《神女赋》:“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丰盈,以形容体貌丰满。《后汉书·南匈奴传》:“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丰容,以表示容色美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出水芙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拒霜已失芙蓉艳,出水难留菡萏红</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韩维</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北宋诗人韩维的这两句诗,专从色彩上对水仙的花色作了一个精彩的推测。诗人认为水仙原本具有荷红莲艳一样的色彩,只因经历拒霜、出水的洗礼,脱胎换骨,洗净铅华,才有了现在清丽的皎容。</h3><h3> “已失”、“难留”二词,好像水仙处于一种弱者状态。然“拒霜”、“出水”二词却赞誉了水仙“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超凡脱俗的个性。曹植在《洛神赋》中,用“芙蕖出渌波”来形容洛神的光洁动人。南朝宋僧惠休品评颜、谢诗之优劣时,以“芙蓉出水”喻比谢灵运诗风清新鲜丽。后人就常引用“芙蓉出水”来赞美清丽绝伦的美女。</h3><h3> 出水芙蓉这件作品,将水仙鳞茎雕刻成荷花状,叶片与花梗则用穿刺手法控制花形,用深色浅盘作花器,反衬出造型水仙的清秀,以韩诗人的这两句诗作比,让观者更好领略作品的气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趣 雅</b></h3><h3> 水仙之趣若风趣高奇,情趣高致,兴趣高标,志趣高洁。</h3><h3><b>作品赏析</b></h3><h3> 趣,通趋,疾也。本义为快速向某一方向奔去。后演变引申为:意向、意味、旨意、旨趣、兴味、兴趣等。</h3><h3> 《水经注•江水二》:"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指情趣与意味。《韩非子•扬权》:"腓大于股,难以趣走。"是说疾走。《晋书•王献之传》:"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则表示风致。</h3><h3> 《元•张宇•赠皇甫德章》诗:"雅趣钱神外,高情酒圣中。"其中雅趣,就是指高雅的情趣。本作品命名用其倒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风舞翠带</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倚傍小阑闲伫立,翠带风前似舞</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韩玉</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词句中作者为观者展示了一幅令人遐想的画面,一位绝代佳人姿态闲雅地斜靠在门前的矮栅栏上,孤身一人长时间的静候着,只有风儿时不时地扯动着美人身披的翠袖霓裳。静中有动,动静相宜,怎不令人注目呢?</h3><h3> 词人运用了十分形象生动的语言技巧,精彩地描述了水仙若仙子般的惊鸿之美。“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绿波。”有曹植《洛神赋》中的这段经典描绘,已无需再作什么诠释了。</h3><h3> 然而,细品之下却又看出了词中透出的一丝惆怅的情愫来。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採桑歧路间。”这“闲”字古通“娴”,指文雅的样子。但“闲”也表示一种无所事事的空闲,看似闲适,实为空虚。真是“倾城有貌空人晓,寂寞神仙也无聊”,难怪作者在词的最后发出了“千古恨,与谁语”的感慨。</h3><h3> 这一作品以“悬垂式”雕刻花梗,叶片削成曼舞状,用一红色千筒紫砂器容之,形似仙子舞霓裳,借词句之浯命之“风舞翠带”。</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冰 壶</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壶寒露映真色,雾阁云窗立半身</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张孝祥</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这大概是一首最早点到岁末供水仙习俗的诗。那看似一笔轻描养在玉壶里的水仙,竟让人联想到唐代“七绝圣手”王昌龄那首《芙蓉楼送辛渐》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脍炙人口的诗句。玉壶,据说典出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的句子,其意为以玉壶盛冰比喻人的清白与高洁。“雾阁云窗”应该是照应供水仙的地方一一都运判院。</h3><h3> 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水仙的丰姿绝韵,而是以玉壶的莹润,寒露的净洁,楼阁的玲珑,云雾的轻袅,来映衬水仙清秀脱俗的美妙姿容,进而赞誉这婷婷玉立的水中仙子,不独姿色绰约出群,就其品格而言也是冰清玉洁了。特别是那“雾”、“云”二字,人为地把水仙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如坠虚无缥缈之间,似觉若有若无之感,若现朦胧隐约之美,自然不是人间一般凡花可比。</h3><h3> 这件作品选用一连体小鳞茎球雕刻而成。有花箭的大球用“回眸”法雕刻花梗,另一小球则用穿剌手法控制叶芽生长。作品造型如“葫芦”,质感柔润如玉,半身置于一龙泉窑器中,用“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意,命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润 雅</b></h3><h3> 水仙全仗水润泽,得以雅致温润。</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润,水曰润下。本义为雨水下流,滋润万物,使不干枯。如《易·系辞》:“润之以风雨。” 物滋润了,则自然生出光泽来,故演变为:润泽,细腻,光滑。由滋润,用作使动,表示使滋润,使有光彩。又引申为:有益,好处。如润屋:装饰房屋;润正:润色纠正;润笔: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h3><h3> 滋润,有增添水分,使不干枯及舒服的意思。诗圣杜甫《春夜喜雨》那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润字,用的就是其本义。润与他字组合,也造出许多褒义词来。如温润,《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以玉的和润比喻人的品性、容色、言语的温和柔顺。如润续,《大戴记·劝学》:“玉居山而木润续,渊生珠而岸不枯。”表示滋润茂盛,绵延成林。</h3><h3>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太平御览》:“庾(庾亮)风姿雅润。”这雅润,就是雅致温润的意思。本作品冠名将这雅润倒装用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风韵绝俗</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杨万里</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在道教中,神仙划为天神、地祇、人鬼和仙真几类,这居住在天上的谓之天仙。</h3><h3> 天仙也常用于形容人的美貌,如美若天仙,就是形容女子生得绝世绝代,究极美丽,国色倾城,不可方物,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光彩夺目,令人拜倒。</h3><h3> 诗人认为水仙花不沾凡界泥土,只须托根于水中,离尘脱俗,风韵高雅,极具天仙的气质。又因仅靠一碗清水生活,居于水中,一尘不染,借水而得名,称之为“水仙”。这位杨先生不愧为宋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他抓住水仙的“仙”字巧作文章,区区十字,把个水仙捧上了天。可谓构思奇特,寓意深长。</h3><h3> 用风韵绝俗来命名这件作品,仅是想用实物与美言来诠释水仙独具的高雅绝俗的风韵气质。以水淡性,宁静致远,花尚如此,人孰不能?</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娇 雅</b></h3><h3> 水仙之娇在于花朵娇小玲珑,副冠娇黄成晕,叶片娇柔纤翠,根茎娇嫩莹洁,姿态娇美可掬,风韵娇娆妩媚。</h3><h3><b>作品赏析</b></h3><h3> 娇,古通骄,由骄演化而来。古时,马高六尺为骄。六尺高之马,可谓高头大马了。可这“马”边旁换作“女”边旁,“高大壮”却成了“弱小柔”。</h3><h3> 娇的本义为姿态妩媚可爱。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江夏行》:“忆昔娇小姿,春心亦怎持。”是说娇媚纤弱。韩偓《意绪》:“娇娆意态不胜羞”,是指柔美妩媚。</h3><h3> 这娇含有柔弱、任性的意思,又引申为宠爱、美女等。如娇艾:美貌的少女。如娇怜:宠爱怜惜。如娇羞:妩媚含羞。等等,反正就是美得不行。</h3><h3> 这常用于女性的娇小之词,也被许多文人用以形容水仙花了,“碧玉枝头娇处”、“携来深院柔枝小”、“娇小冰肌玉一棱”、“不碍花光小”、“娇黄半绿”等不一而足。</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福禄兩全</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黄庭坚</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据说这首诗是作者在客居荆州之时,因爱上的邻家姑娘他嫁后惆怅而又释然之作。见景生情,眼前那幽香如玉的水仙,仿佛就是貌若天仙的邻家女子的化身,不然诗人怎会发出“倾国倾城”的感叹呢?虽然其中多少有些许“情人眼里”的成份。</h3><h3> “倾城”典出《汉书·孝武李夫人传》:“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极言此女子美丽绝色难得,其魅力足以导致国家倾覆。后人遂用作咏美女的典故。</h3><h3> “含香体素”则表明这位倾城者,不抹脂粉,纯任天然,不仅有使人“喜爱有加,沉迷倾倒”之姿,又蕴“含辞未吐,气若幽兰”之质,更可与寒梅、山矾(山花,极香)为伍,称兄道弟,结伴报春。</h3><h3> 这一作品,用一连体小鳞茎球依葫芦形雕刻而成。为能较好地展示葫芦的造型,有花的大球用“回眸”式雕刻花梗,无花的小球则用“穿刺”法控制叶片的生长,借用葫芦的谐音,取名“福祿两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美 雅</b></h3><h3> 雕刻水仙之美,在于使古人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词汇而塑造出众多凌波仙子的形象,活脱脱地一一展现。</h3><h3><b>作品赏析</b></h3><h3> 美,象形兼会意字。甲骨文下从人,上有羊形头饰,表示形貌好看。而《说文》则谓美,甘也;从羊从大。这就讹化为“羊大为美”。</h3><h3> 后引申泛指好、善之事物。如《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指美德。如《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指善事。如《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指赞美。</h3><h3> 人们在形容容貌姣好的女子时,也直呼其为“美人”。如顾况《悲歌》:“美人二八颜如花。”但古时也泛指美好(印象)的人。如《诗·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张大千有个美女名言:“女人凡三等,一等女人肥白高;二等女人麻妖骚;三等女人泼辣刁。”</h3><h3> 这除一等外的它等也有美可言吗?答案是肯定的。古云:“尤物足以移人。”对此,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早有注解:“尤物维何,媚态是已”。用现代语言来讲就是“态度决定一切”了。</h3><h3> 态出天然,百媚千转,孰不“美”?从现代美学的观点来看,水仙有别于百卉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表现”。经过雕刻而造型的水仙,不仅有着“一等”之美(洁白丰腴的鳞茎、玉润雪肌的质感、高贵典雅的气质),还兼有“二等”、“三等”的万种风情。难怪这“有生命的艺术品”,成了众多仙子美女的化身。</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和 鸣</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来和高吟同楚客,偶逢香草似湘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 · 孔尚任</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诗作者为孔子64代孙,清著名戏曲作家,以《桃花扇》誉满文坛。</h3><h3> 某一日(立春时节),这位孔兄以国子监博士的身份在淮阳疏浚河道时,与水仙仙子不期而遇,飘然起了诗兴,竟学起了屈夫子的雅致来。字里行间不难看出这位孔大人因得到圣上的重用而踌躇满志的样子。</h3><h3> “楚客”一般特指屈原。“湘娥”典出曹植《仙人篇》:“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是指传说中死于湘水的舜妃娥皇女英,后人常用作美人的代称。自宋以来,许多文人把水仙比作湘娥的化身,以赞美其冰清之质与无限风韵。</h3><h3> 《诗·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声闻于天”。鹤鸣为赏鹤的亮点之一,其中尤以爱情鸣唱最为动人,雄鹤昂首振翅,向天发出一个个高亢的单音节长声,雌鹤则伴随着短促的二声复音紧随其后,其声其景,和谐而美妙,百听(看)而不厌。</h3><h3> 这一作品借“来和高吟”的词意,拟用雕刻水仙之形欲达双鹤齐鸣之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妙 雅</b></h3><h3> 这件水仙有藕之形,含莲之质。故借放翁诗句改之“佳偶自天成,妙手偶得之”。</h3><h3><b>作品赏析</b></h3><h3> 查《说文》,竟无"妙"字。《正字通•女部》:"妙,精微也。"其本义当为美妙。又引申为神奇、神妙、奥妙、奇巧。通"眇",表示精微、细微、眇小。《吕氏春秋•审分》中"所知者妙矣"的妙就是眇的意思。</h3><h3> 先人常将好、美、奇、精之物冠之"妙"字。美妙至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称之妙不可言。精微、奥妙的地方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叫做妙处不传。美妙的意趣洋溢而出,呼之妙趣横生。董颖《薄媚•西子词》:"有顷城妙丽,名称西子,岁方笄。""妙丽"指美女。苏轼《孙莘老寄墨》:"珍材取乐浪,妙手唯潘翁。""妙手"谓技能高超的人。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妙悟"表超越寻常的感悟。</h3><h3> 在书画界,品评书画有"三品"之说,分为"神品、妙品、能品"。这"妙品"应是精美之物了。陆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中的妙手偶得,是形容写作技艺高超的人因灵感意外得到佳作、佳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流觞图</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翠带讵容萦俗客,金杯只合劝诗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徐似道</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诗人在这首咏水仙花绝句的尾联,用浓墨重彩渲染了这花儿的精神。在诗人的眼中,水仙应是“无尘”的,她那翠带一般的叶子,绝不能容纳为俗事所缠绕的人。然对知音之人,水仙又是“有韵”的,那好似金质酒杯一般的花心,天生就是用来劝诗家畅饮美酒的。</h3><h3> 对“俗客”的冷若冰霜,对“诗家”的似水柔情,非常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水仙孤傲倔强,绝不媚俗的高贵气质。世间认为,诗人的情感是最为丰富的,这往往与酒有着极大的关系。“斗酒吟诗”就是古时文人墨客组织的一种文化沙龙。每逢三月上旬巳日,众人常聚会在环曲的流水池旁,在上游处放置酒杯任其顺水流送,这酒杯停在谁的跟前,谁就得取饮赋诗。</h3><h3> 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记载了“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的即时场景。那盼顾生姿的俊秀结体,风度翩翩的潇洒行气,一笔一划无不散发出一种神游物外,迷蒙空灵的韵味。同时,也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曲水流觞图”。</h3><h3> 这件作品就是从这一趣事得到启发创作而成的。觞,也称羽觞,是一种带翼的盛酒器,据说是古人为了使酒杯便于在水上飘流而特制的。作品中的花器就是羽觞的一种,特购于浙江绍兴兰亭工艺品店。</h3><h3> 作品以横卧式将水仙根茎“藏”于花器中,一短叶斜直向前,一长叶略往后仰,产生了一种朝左行觞的动感视觉效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悠 雅</b></h3><h3> 水仙之悠在于其远离尘嚣而悠闲自在,孤傲清香而悠然自得。</h3><h3><b>作品赏析</b></h3><h3> 悠,从攸演变而来。《说文》:“攸,行水也。”本义为洗沐修治。据说古人常于春秋佳日临流洗沐以祓除不祥,这种叫做修楔的活动及其遗俗,或许有点类似当今少数民族的泼水节。</h3><h3> 又,悠,从心,忧思貌。本义为思念、忧思,如《诗·周南·关睢》:“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又形容远长,如《晋书·凉武昭王传》:“江山悠隔,朝宗无阶。”也形容飘扬的样子,如《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辰旒之太常,纷焱悠以容裔”。又表示闲适,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h3><h3> 悠,既安然自得,又韵味长远;既从容闲适,又神志恍惚。悠,常带给人一种深思久远,飘忽无定,或有或无的(避世)感觉。然,那种悠哉游哉、安闲自在的意境,却是令人向往的。</h3><h3> 没有目标即是目标。那个味正如王禹偁《村行》诗中所言:“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脉脉含情</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立小娉婷,默默含情素</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吴承恩</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明代著作大家吴承恩是个撰写神魔精怪的高手,其在《西游记》中笔下形象个个性格硬朗、棱角分明。然描绘水仙花儿,却多情妩媚起来了。</h3><h3> 玉立,指操守坚定,体态修美。娉婷,典出汉·辛延年《羽林郎》:“不意金吾子,娉婷过我庐”。意为姿态轻巧美好,也喻美人。情素,也写作情愫。代表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h3><h3> 词作者面对的是画,还是实物呢?暂不去考证了。开头区区十字,竟把水仙写得极传神。水仙虽是小娉婷,却也挺立不屈。雅洁馨香连梅花也要生出妒意,超凡脱俗堪比洛神。</h3><h3> 脉脉含情这件一箭水仙雕刻作品,正是借用吴大师的《卜算子·题水仙》词意创作而成。那亭亭玉立的一枝高层花向反方向微侧,恰似一妙龄佳丽低眉脉脉,欲语含羞,斜眄传情,暗递秋波。凡人见之,孰能把持心不动?花右侧一大片留白,让观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加上蓝色玻璃器皿用作花器,略添些许浪漫色彩,更将你带入一个奇幻世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飘然风度</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冰姿不许铅华污,淡凝妆,风度飘然</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元 · 沈禧</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古时文人的想象力就是丰富,作者在端详着眼前这位婀娜多姿的水仙之时,却又生出了对那位多情汉水神女的忆念。</h3><h3> 同生于水中而莹润冰清,同不施脂粉而天生丽质,同风度翩翩而高洁雅致,这“三同”,不由得使词人对水仙端庄秀美而不妖冶,风度飘逸绝无媚态之质大加赞美。或许这也正是作者的人生追求。</h3><h3> 铅华,典出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之语。唐·李善注:“铅华,粉也。”也就是古代女子搽脸的粉。不施铅华常用以形容女子美若天仙,根本就不需要靠化妆来掩饰什么瑕疵。凝妆,指得是盛妆。但一个“谈”字,则把这个妆的色彩定了格,是不搽粉的。也正是这一笔淡抹更显水仙之本色。</h3><h3> 这件作品的名称,直接从“风度飘然”的句子得来。冰雪色的鳞茎花瓣,略弧形的直立叶片,特别是那红色彩的瓷质器皿,竟让余联想起一位古代美女一一有“落雁”之姿的王昭君。</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风 雅</b></h3><h3> 水仙花风姿绰约,风骨可鉴,风情高雅。经雕刻的造型水仙则更是风采动人,风流蕴藉,风趣横生,堪称风雅之花。</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风,八风也(古时有`八风′之说,还有相对应的名称一一八面来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本义为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h3><h3> 古人认为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风的繁体字里就有只虫。又引申指像风一样流动传播影响的社会现象,如风气、风习、风俗等。陆游《游山西村》:“衣冠简朴古风存”。又引申指作风、风度、气势。《魏书·杜铨传》:“铨学涉有长者风”。对人有教化作用,犹如风之动物,故又用以称地方的乐调,也泛指民歌、民谣。也指景象、风光、风景。也指消息、风声。中医指病因:“六淫”之一(风、寒、暑、湿、燥、火)。也专指《诗经》的六义之一“国风”。古汉语风通讽,有“委婉劝告”和“讽刺”之义。</h3><h3> 风雅,谓品格,骨气。指人刚强不屈的性格和豪迈的气概。也是古代文艺理论术语一一格调雄健有力而又富于感染力。《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风韵,谓风度韵致,一般多指女子优美的姿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贾宝玉有这么一段:“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影视导演要是挑这么个宝哥哥的扮演者,就得先从眼睛里去找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蓦然回首</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冰肌绰约态天然,淡无言,带蹁跹</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元 · 赵孟頫</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赵孟頫乃堪称与“王”、“颜”齐名的书法大家,是一位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桥梁式人物,其最先将“诗、书、画”三绝合为一体。这首【江城子】,也可看出子昂先生在诗文方面的造诣。</h3><h3> 词一起首,作者就对那默默无语、独处一隅,且随风摇曳、翩翩弄舞的水仙大加赞美。冰清玉洁的外貌,飘逸柔美的风姿,全在于水仙毫不装饰、崇尚天然的本性。“态天然”,既表达了水仙不惧严寒,不怕寂寞,凌霜傲雪,香清益远,不与凡花争奇斗艳,毫无艳羡之色的本质,也透露出作者淡泊人生,对其理想追求不得实现这一命运的感叹。可谓“词眼”。</h3><h3> 这一作品选用一小侧球雕刻而成,以“曼舞式”削切叶片,用“悬垂回眸法”雕刻花梗,用词中“蹁跹”(优美旋转的舞姿)之句,意在定格舞者在旋转之时猛然回头的精彩瞬间,称之“蓦然回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而 雅</b></h3><h3> 任何知识的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才能掌握。然,更为重要的是要去“习之”。只有知行合一,不断地去实践、去创新,那才能不断地得到快乐。</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而,颊毛也。象毛之形。"典型象形字,上面的"一"表示鼻端,"丨"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h3><h3> 本义为颔下胡须。因胡须皆大同,故引申为:如、好像;又进而引申为就是;又借作代词:你、你的;又借作副词:才、只、还;又借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假设、因果、递进、转折、修饰等关系。古又通"能",才能。</h3><h3> "而"字本与"雅"是没有什么搭界的。然,眼前这件水仙的形,恰似戏水金鱼,竟使余想起中央音乐学院赵世民老师《探秘中国汉字》的讲座。赵老师说:"要想破解汉字,就要知道汉字的始意,也就必须找到识别最早的字形。"</h3><h3> 孔子有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而"起到一个递进的作用。胡子软,易转折。那么递进呢?赵老师终在王夫之的《说文广义》里发现了"而"字的别解。先人除了管人的胡子叫"而",也管鱼的鳍叫"而"。当鱼要前进或拐弯的时候,只要拨拉一下它的鳍即可。"而"的转折和递进之义,原来是由鱼的鳍派生出来的。</h3><h3> 传统的水仙雕刻艺术徒承师传,多形似而少神韵,难有古人吟咏的味道。余经多年揣摩,实想另辟蹊径:一是选才上,弃大用小;二是造型上,神形并用;三是命名上,雅俗共存。欲以一箭(球)之味达古人一字(句)之意,就是后期的制作,也想来个抛砖引玉、推陈出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轻盈雅淡</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雅淡轻盈如语,碧玉枝头娇处</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姚述尧</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以仙女写仙花,将花卉人格化,是古人们对水仙花内在神韵的刻意塑造。其一般赋予水仙两种人格象征:一是红颜知己,一是贞妇烈女。</h3><h3> 赏花者所看重的已不仅仅是一个凌波微步的动人外表,更在乎一个无需言语、心灵默契的知己。</h3><h3> 雅淡,亦作雅澹。含有高雅恬静、高尚淡泊、雅致素净等义。明梁辰鱼《浣纱记·游春》:“照面盆为镜,谁怜雅澹梳妆。”这里的雅澹就是雅致素净的意思。</h3><h3> 水仙在这位词作者眼里已然是“洛浦仙子、湘水女伸”的化身,其体态轻盈,高雅恬静。碧玉枝头上的一个“娇”字,更胜那“梨花带雨、海棠醉日”。</h3><h3> 这件水仙作品为突显“枝头娇处”,雕刻时釆用半高层花手法,仅是对花梗上半部作斜刮处理,使花儿旋转一周再绽开,直接引用“雅淡轻盈”句命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沐</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黄庭坚</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水中花卉,自古以来即以其雅洁的姿质备受雅士们的称赞。</h3><h3> 黄庭坚这首水仙诗,开篇就从实描绘了水仙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生长习性一一“借水开花”。借一洼清波,一勺碧水,便能开花放蕊,吐艳流芳,确为花中奇迹,着实令人赞叹。一个“自”字,则更显其无所多求,清香自在的气质。次句香骨玉肌之比则更是怜爱有佳,名贵高雅的沉香,晶莹剔透的碧玉,那外表的风度,那内在的气质,一个具有实感而又栩栩如生的仙子形象,端得跃出诗行。</h3><h3> 黄庭坚之于水仙,如林逋之于梅花,虽不是咏水仙第一人,其不遗余力地将水仙与梅花相提并论,在水仙文学领域起了开创性的作用,他的水仙诗句无论在内容上或是艺术上,都泽被后世。</h3><h3> 这件一箭水仙雕刻作品就是拟黄庭坚这句诗意而创作的。花球养护保持着温润如玉的质感,注意控制根须的生长方向,使其顺一侧向伸展如佳人洗发,给人一种美女沐浴之感。选用一色泽古朴(褐色基调)的紫砂叶形花器盛之,仿佛身置旷野,忽见一仙子在山泉中沐浴,那令人眩目的羊脂玉质,与山野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令人回味。</h3><h3>注:水沉始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沉香,木之心节置水则沉。故名沉水,亦称水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娜 雅</b></h3><h3> “皓如鸥轻,朗如鹄停。莹浸玉洁,秀含兰馨。清明兮如阆风之剪雪,皎净兮如瑶池之宿月。其始来也,炯然层冰出蛟壑;其徐进也,粲然清霜宿琼枝。”花若仙耶?仙若花耶?水中仙子“轻盈、柔美、修长、纤细、妩媚、飘逸”之姿,堪称集“娜”之大成。在这袅袅娜娜、款款楚楚的仙子面前,孰不动容!</h3><h3><b>作品赏析</b></h3><h3><b> </b>《集韵》:“娜,女字。”本义为美貌。“娜”在《说文》中没有记录,在现有的辞书里也少有解释,有的干脆就将“娜”作为女子人名用字及译音专用字。</h3><h3> “娜”有二读,一为nuo,一为na。本文主要解nuo。 </h3><h3> “娜”,早在1800年前就出现了。最早的记录有二说,一是出自(汉末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一是出自(公元222年)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飡。”</h3><h3> 以“娜”字组成的词颇为鲜见,且皆含“盈盈柔美,楚楚动人”之感,极为显见是女子的专属用词。如娜娜:轻柔貌。梅尧臣《依韵和永叔子履冬夕小斋联句》:“到时春怡怡怡,万柳枝娜娜。”苏辙《次韵王巩元日》:“春风娜娜还吹霰。”如袅袅娜娜:形容女子身材苗条,体态轻盈。如婀娜妩媚:形容女子或花本轻盈柔美,姿态迷人。</h3><h3> “娜”的轻柔之感,应该是由草木而生。“袅娜”一词,原本就是形容草木的柔弱细长,后被用以比喻任一轻盈柔美之物(当然女子是首当其冲的)。李白《侍从宜春苑》:“池南柳色半青青,萦烟袅娜拂绮城。”《聊斋志异·红玉》:“女袅娜,如随风欲飘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赞林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读到这两句,竟然使人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活脱一个“娜”形象。</h3><h3> 然,真正的“娜”形象的描述大师应是曹植。曹植在《洛神赋》中是这样写“娜”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这等“娜”的华容,怎能不“忘飡”?宋时有位叫高似孙的水仙词赋高人,仿《洛神赋》写了首《水仙花后赋》,把个水仙花的“娜”味写绝了,“其状也,皓如鸥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茗 香</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盘承露金杯劝,几度和香咽</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元 · 邵亨贞</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水仙的花(单瓣),为六枚白色的花披拱围着一圈金黄色的副冠组成,素有“玉盘金盏”之称。</h3><h3> “玉盘承露金杯劝”,朦胧之中,只见一位楚楚动人的仙子手托玉盘金杯,盛着美酒款款走来,这花儿在词人的眼里仿佛仙活了。句中暗扣“汉武帝造金茎玉盘,接云表之露以求长生”和“金屈卮敬酒”的两个典故,并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水仙高贵的金玉之貌,纯洁的冰雪之肤,殷勤的可人之态。</h3><h3> “几度和香咽”,作者为何对水仙如此钟情呢?词的起首“几年不见凌波步,只道乘风去”一句,道出了词人已有多年未看到水仙了,这就象意中之人几觅未果,心中谁知有几多惆怅,又无处叙说。现偶在山一隅见之,便被其轻盈飘逸的风姿所惊叹。 </h3><h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这样难于言表的欣喜之情,遂使词人写下了这首清新优美、含意深长的词作。个中暗示了作者对高尚纯洁的精神世界的追求。</h3><h3> 茗香为一组合作品,选用的是两粒小花球,以常法雕刻鳞茎,叶片大部削成卷曲形,根据造型需要留一二枝小叶芽,一花梗雕成“卷曲”式,一花梗雕成“回眸”式。两件作品分别以盛行于闽南潮汕一带的工夫茶的茶器一一紫砂饮茶杯和闻香杯为花器,并以一两件庄红木几架将其组合连为一体。</h3><h3> “一瓯细啜真天味”,在闲暇之余,细品若香,那是何等的惬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娥 雅</b></h3><h3> 水仙天生美人胚,可谓“娥眉皓齿,洁貌倾城”。</h3><h3><b>作品赏析</b></h3><h3> 娥由蛾演化而来。蛾,本读Yi,罗也,本义为蚂蚁。后借用以表示像蚕蛾样的昆虫。古人将虫类经蛹化为飞蛾的通称为“蛾罗”。</h3><h3> 因蚕蛾的触须弯曲而细长,世人以为美,遂以“蛾眉”比喻女子长而美的眉毛,又进而引申指姿色美好。至此,有好事之人就把“蛾”字换了边旁,并作为女子的专用字,汉字有不少如此得来。</h3><h3> 娥,有特指。如,娥皇的简称,帝尧的女儿,虞舜的妃子,舜病死苍梧,娥投于湘江化为湘妃。又,月亮或嫦娥,嫦娥奔月的传说故事流传甚广,后来便常以“娥”代称嫦娥或月亮。又,美女、美好,《方言·第一》:“秦晋之间凡好而轻者谓之娥”。</h3><h3> 由娥字组成的词,多用以形容女子的美貌。如《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又《列子·杨朱》:“乡有处子之娥姣者,必贿而招之。”又《题美人对镜图·高启》:“起开妆阁笑窥奁,月里分明见娥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清辉弄影</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盆盎波深,照影亭亭,罗袜不教尘污</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 · 张友书</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这是清朝时一位女词人描写闰房中盆栽水仙的句子。其在赞美水仙坚贞纯洁品质的同时,也是在以水仙自喻并暗示自身的遭遇。辞情宛转哀苦,凄楚动人,极具艺术感染力。</h3><h3> 看到作品名称、引用句、词牌名中的三个“影”字,不由使人想起北宋的著名词人张先,因他的词作品中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的好句子,人称“张三影”。余以为三影中以“云破月来花弄影”最佳。</h3><h3> 其实花本不弄影,都是“月亮惹得祸”。也因此这件作品的名称就叫做“清辉弄影”。明末文人吴从先在其小品格言集《小窗自纪》中说:“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帘影。”</h3><h3> 这件作品用一深色浅盆作花器,也是想造就些水中影。如果少了影子,那是不是减了些许趣味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飘</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罗带无风翠自流,晚寒微亸玉搔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文徵明</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文徵明与唐伯虎等人齐名并称“吴中四才子”,其以书画名世,又精诗文。</h3><h3> 在这首咏水仙诗的一起首,作者就刻意地描写了水仙花茕独孑立的形象一一袅娜妩媚,凄清婉转,罗带自动,翠色飘流,晚寒侵肌,玉簪微坠。恰似一幅哀楚动人的古典仕女图。这同时也是对水仙叶与花的真实绝妙写照。</h3><h3> 诗人在字里行间采用了象征性的手法,句句紧扣湘水女神,又处处照应水仙花,从一侧面烘托营造了一种空灵优美的意境,旨在表现出水仙纯真、多情和坚韧的品质,且通过对含情脉脉、幽怨凄楚的仙子形象的描述,流露出作者怜香惜玉的情感。</h3><h3> 这一件作品的品种恰为“玉玲珑”,因重瓣花重力下垂的形态特征,较为形象地表述了“微亸”二字。然,“飘”的最佳“卖点”是那“罗带无风自飘”的叶片。</h3><h3> 注:亸,下垂状。例:“亸袖垂髫,风流秀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聪 雅</b></h3><h3> “聪悟过花”的水仙,经雕者精制,竟然“察其意,成其形”,可谓聪雅之花。</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聪,察也。”本义指听觉好。《庄子·外物》:“耳彻为聪”。(彻:含通达、穿透之义)引申指听觉灵敏、听得清楚。《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又引申为灵敏、智慧、明智。《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管子·宙合》:“聪明以知,则博。”又表示悟性强。</h3><h3> 聪,早先字源为“悤”。不知是否受古训“兼听则明”的影响,人为地加了个“耳”。《说文》:“悤,多遽悤悤也。”本义为心急遽跳动。进而由心里转得快,引申用以表示聪明。有的还说其字形“似窗户透明,会心里忽然明白之意”。</h3><h3> 从“听曰聪”(《书·洪范》),还原到“闻审谓之聪”(《管子·宙合》)。这从一些以“聪”组成的词语中,多少也能看出点意思来。如聪敏:头脑反应快。如聪明: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如聪明智慧:智力发达,心思敏锐。如聪悟过人:智力超过一般人。</h3><h3> 所以“聪”不仅靠“闻”,还得要“审”,既要耳闻其声,更要心辩其缘。聪的本义应当为“细思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年年有余</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溅水裙儿香雾皱,唾花衫子碧玉寒</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高观国</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词作者全方位地从色、味、姿、韵四个层次,细致生动地描绘了这一花中仙子。</h3><h3> 香雾在汉语中有两个注解:一是指香气;一是指雾气。在这两句词里,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第二指代。唐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为遥念心爱之人的典故)。对这句中的“香雾”,清仇兆嶅有注:“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这水溅起的香雾,应是裙儿(花)自身蕴含的气息。</h3><h3> 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洞箫声绝却骖鸾”,用的是汉刘向《列仙传·萧史》中萧史与弄玉乘鸾升仙的典故。这也暗喻了水仙那沁人心脾的天香,冰肌玉洁的绝色,都因来自天上仙界的缘故。</h3><h3> “年年有余”是我国传统的吉祥用语,表示富足有余。这件作品以一塑有鱼纹图案的紫砂器为花器,并略向前倾,以突出鱼纹图案。6朵花三角排列,每边数为3,以对应数字吉祥符号“顺”和“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巧 雅</b></h3><h3> 水仙之巧,在于“巧不可阶”,其精巧美妙非百花所能及,可谓“巧主儿”。</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巧,技也。”本义为技巧、技艺。《考工记·总序》:“材有美,工有巧。”也表示计谋。《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又引申为灵巧,有心思灵敏,技艺高超之义。又引申为美好。还用作副词,表示正好、恰好等义。</h3><h3> 用“巧”过了头,就有巧诈、虚浮不实之嫌了。以“巧”组成的词,可以说是褒贬参半。巧文:表示工于文辞,善于修辞。《国语·晋》:“巧文辩惠则贤。”巧笑:表示甜美、美好的笑。《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巧夺天工:表示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而“巧黠、巧言令色、巧取豪夺”等,就显然不是什么赞美之词了。</h3><h3> “大巧若拙”,本是道家为了说明“道”的自然无为,“最灵巧的,看似笨拙”。这一对“巧”的经典论述,宋代苏辙有个解释:“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好作品的成功再现,无疑为“其巧必劳”的创作精神,这也是一切成功的艺术创造所具有的特征,“浑然天成,巧夺天工”。</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清嘉风味</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薤叶葱根两不差,重蕤风味独清嘉</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杨万里</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从宋至今,在众多的水仙花诗词中,点名褒奖重瓣水仙的极少有,杨万里的这首诗便是其中的经典之作。</h3><h3> 中国水仙花主要有两个品种:一是单瓣的,俗称“金盏银台”;一是重瓣的,俗称“玉玲珑”。这位杨大人对这“玉玲珑”是推崇备至,认为世人把水仙花统称为“金盏银台”是不合适的,那么俗气的名称只能称呼单瓣水仙,而重瓣的则应冠之一一千叶水仙花。</h3><h3> 他在这首诗的序文中说:“千叶者乃真水仙”。诗文说,从外形(未开花时)看,两种水仙的叶片、根须是一个模样的。但花开后,重瓣水仙的“卷皱”、“密蹙”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味,那“重蕤”的气质是单瓣水仙花所不具备的。</h3><h3> 清嘉,是清秀佳丽的意思。出自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柳永描写杭州美景的经典,据说这还引起了金人的觊觎。</h3><h3> 诗人的惊奇和赞叹,化为“玉玲珑”独享“清嘉”二字。</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寿</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陈淳</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人起句以静态对水仙作了形象的描绘,且巧借婵娟之典,妙用一“小”字,将水仙仙子小巧玲珑、娇憨可掬的姿态临摹到极致。次句则以“檀心”对仗“玉面”,“馥郁”呼应“婵娟”,“多”相对“小”,淡淡两句,寥寥十字,就勾画出了水仙花迷人的风姿,这或许也有诗人深厚的书画功底在其中吧。</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婵娟”一般多形容(女子)形态美好。孟郊诗中有“月婵娟”之句,宋词中遂借为月亮的代称,其经典为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馥郁”则表示芬芳袭人,扣住了水仙花香清益远的特征。</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作者用典借喻新颖别致,着实令人击节。细品之中,一位美貌淑女的形象跃然眼前,给人一种多重美感的享受。</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水仙历来为岁朝清供传统之佳品,寓意“吉祥如意,兴旺发达,美满幸福”。这一作品选一桃形小球以“回旋式”雕刻造型,其曼妙的白色根须也颇为增色,用一深色浅紫砂器塑成供物状,取名为“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婉 雅</b></h3><h3> 水仙之婉在于姿之婉约,貌之婉丽,仪之婉娩。</h3><h3><b>作品赏析</b></h3><h3> 婉,顺也。有和顺、宛转、柔顺之意,如《左传·成公十四年》:“婉而成章,尽而不污。”又引申为顺从,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姑慈而从,妇听而婉。”再演化为美好,如《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h3><h3> 由婉字组成的词语,大多含有柔、顺、美之意。《国语·吴语》:“夫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婉约:和顺宛转、柔美之意。《晋书·段丰妻慕容氏传》:“姿容婉丽,服饰光华。”婉丽:温柔美丽,柔美貌。《礼记·祭义》:“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婉容:和顺的仪容。</h3><h3>注:婉娩含仪容柔顺之意。如张华《永怀赋》:“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所以可作仪之婉娩,亦可作情之婉娩。</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清 幽</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幽花开处月微茫,秋水凝神暗淡妆</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梁辰鱼</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幽花,指的是生于隐僻之处的花。想来诗人所看到的水仙,大慨生长在庭院一隅。</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生存在幽隐偏僻处的花,却具有着卓尔不群的气质。虽身处幽处,夜深露浓,月色迷蒙,然隐约花影,轻风吹拂,淡淡幽香,仿佛隔帘观美人,展现出一种朦胧之感,美哉!妙哉!</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秋水凝神一句,是说水仙的神韵似秋水般凝结。古人常用秋水来形容女子双眸之清亮。诗圣杜老师在《徐卿二子歌》诗中说:“秋水为神玉为骨”,是称赞徐卿大公子风神灵秀。这位梁诗人认为,水仙虽是冬季之花,却蕴含着秋水般纯洁淡雅的秉性,就从诗圣手中把现成的美言拿来略加变幻,成了赞美水仙的好词佳句。</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或许是这件作品所选用的花器的冷色调感官剌激,不知怎的,我一看这件作品就不由得联想到《红楼梦》中的妙玉。</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又“天生成孤癖人皆罕”。虽处青灯古殿,却溢红粉春色。这藏在栊翠庵中的幽花,再深的庭院也锁不住她的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可 雅</b></h3><h3> 水仙袅袅多姿,盈盈动人,楚楚风流,堪称花中可人儿。</h3><h3><b>作品赏析</b></h3><h3> 可,肯也。本义为歌以助劳,是“歌”的初文。后引申为肯定、许可、赞成,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官奏事如故,宦者辄从辒凉车中可其奏事。”又为适合、适宜、好,如《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又指尽着、能够、可以,如《论语·学而》:“虽百世可知也。”亦有值得、转折、出乎意外、对着、大约等义。</h3><h3> “可”字组成的一些词,其义古今是有所区别的。可怜,现多指怜悯、不值得一提。旧时却同“可念”,含有可爱的意思。如古乐府《孔雀东南飞》:“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杜牧·睦州四韵》:“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可怜。”《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姆抱幼子立侧,眉目如画,发漆黑,肌肉玉雪可念。”</h3><h3> 可人,指有长处可取的人。《礼记·杂记下》:“其所与游辟也,可人也。”亦犹言可人意,使人满意。《黄庭坚·次韵师厚食蟹》:“趋跄虽入笑,风味极可人。”现也指意中之人。</h3><h3> 汉魏六朝时,“儿”通“人”。“可人”亦称“可儿”,即可心之人,令人满意的人。《红楼梦》里美女如云,谁称第一美人?作者把这顶桂冠送给了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压轴人物一一秦可卿。这从曹大师为秦起的小名“可儿”,就可看出端倪。</h3><h3> 书中一首“可人曲”则更为生动地描述了这位让钗黛逊色,令男人神往,人见人爱的可人儿。“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雀之灵</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高观国</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作者在词中借用潇湘仙子和洛水女神的典故,并将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之句稍加改动,用以形容水仙冰肌玉骨、飘飘欲仙的美姿。</h3><h3> 尤其是“背人羞整”这一细节的描写,将水仙待开时花朵微垂的形态刻画得出神入化,形象传神地道出了仙子娇羞的姿态。弱,在这里作“柔软”讲。铢,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尚有多种解释)。六铢,实为六铢衣一一天仙之衣。典出南朝梁萧纲《望同泰浮图》:“帝马咸千辔,天衣尽六铢。”又,佛经中称“忉利天”衣重六铢,极言其轻而薄。后泛指一般极轻薄的衣服,多谓舞衫。词中以“六铢衣”来比喻水仙那轻薄的六片花瓣。</h3><h3> 这件作品完成后,“善于用肢体说话”的舞蹈家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中的形象立马浮现眼前一一低首,收颌,含胸,耸肩,抬肘,垂臂,曲腕,扣指,那一招一势尽在纯净柔美之中,显得神秘而灵慧。遂将这件水仙作品命之“雀之灵”。</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清 雅</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凡心洗尽留香影,娇小冰骨玉一棱</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王夫之</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作者是一位明末清初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曾举过反清复明大旗而未果,便隐居到湘南一个叫做石船山的地方,“不知人世有春波”地做起学问来。这首诗是否是在这一时期作的呢?尚待考证。</h3><h3> 这两句诗乍一看,若从姿、色、味的角度形象地描绘了水仙的风采,细品之下,却透出诗人洗心除虑,排除杂念,超尘出世的情愫来。</h3><h3> 《通俗文》:“木四方为棱,八棱为柧。”棱角,物体的边角或尖角。《南山·韩愈》:“清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这原本娇嫩小巧的世间花,因“凡心洗尽”竟着了些仙气,便显露出其独具的锋芒一一“棱”。这或许是船山先生借咏水仙之名而隐喻自己像冰一样清明、如玉一般纯洁的清白操行和不事凡事、傲然处世的桀骜秉性吧。</h3><h3> 这一作品以“高探回旋式”雕刻花梗,以仅放一花而定格,孤寂的画面添了几许空逸,意在营造一种清雅脱俗、遗世独立的意境,并以紫砂茶器为花器,更流露出一缕古朴的韵味。</h3><h3>注:柧(Gu),棱也,亦指有棱的木。现字废,以觚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如 雅</b></h3><h3> 寓意深邃之花历来为志士仁人所青睐,既为淡泊之情趣,又为致远之寄托。“如醉如痴如皋雉”,“如花如玉如夫人”,知意、遂愿、寄情、明志的水仙花,堪称如意之花。</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如,从随也。”本义为顺从,遵从,遵照。会意字,会顺从人指令之意。有如愿,如常,如命的意思。由遵照引申为往、去。《尔雅》:“如,往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由顺从又引申指如同、好像、似。《列子·汤问》:“日初出大如车盖”。俗语“一日不见如三秋”。又进而引申指比(比得上)、及。又表示宜、应当。虚化为连词,表示若、如果。《广雅》:“如,若也。”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也作为词缀,用同“然”。《孟子·滕文公上》:“孔子三月如君,则皇皇如也”。</h3><h3> 古时,人们称农历二月为“如月”。《尔雅·释天》:“二月为如。”郝懿行义疏:“如者,随从之义,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汉语中的“如夫人”或许就源于此。佛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金刚经》),意谓说法者当如法性而说,勿生心动念也。“如如”,相随而出的样子。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许”,如此、多么、这样的意思。</h3><h3> “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传统吉祥文化是中国人对幸福、美满、平安和财富的积极心理的外在反映,而“吉祥如意”则是最常用的祝福语之一。如意,指满意、如愿、符合心意。如意,也是一种象征吉祥的器物,用竹、玉、骨等制成,头作灵芝或云叶形,寓意想什么、做什么都能够如愿以偿。</h3><h3> 中国如意据说由印度传入,原本是佛家用具之一,和尚宣讲佛经时,常持如意,记经文于其上,以备遗亡。</h3><h3> 宋林逋以梅花为妻,清李渔视水仙如命,寓意深邃之花历来为志士仁人所青睐,……。</h3><h3>注: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典出自《左传》。</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情 缘</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盘金盏,谁谓花神情有限</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韦骧</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单瓣水仙的花儿由6片白色花瓣环绕着金黄色的杯状副冠组成,人称“玉盘金盏”。这花儿在那些文人墨客的眼里,被赋予了“人的形,人的情,人的神”(好友语)。</h3><h3> 词中,作者不仅描写了水仙性格坚强,寒冬不惧,耐得住寂寞的品质,同时又感慨她不类群芳所特具的丰富情感。隆冬时节,百花凋零,惟独水仙娇艳无限,情意无限。那朵朵玉盘金盏般的小花,不正是盛满了万般柔情而含香吐放。此情此景,人见孰能不思不爱呢?</h3><h3> 这件作品由一圆型独头小球雕刻而成。主叶片削去一半,使之向心卷曲,留一小叶芽,任其自由生长直出似剑。圆的花球,圆的花形,圆的花器,五朵绽开的花形如圆月,洁白的圆形鳞茎似望月初升,故取“一见钟情”和“花好月圆”之词意,命之“情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韵 雅</b></h3><h3> 姿而美,色而媚,香而味,韵而醉。雕刻造型水仙是一种“姿、色、香、韵”具佳的观赏品,其韵致淡雅,韵味奇绝,韵度超然,堪称韵雅。</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韵,和也。”本义为和谐(悦耳)的声音。《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h3><h3> 声音的和谐关键在韵母,故又特指韵母。由韵调的和谐,又引申指气派、情趣、风度。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也指诗文书法的气韵。黄伯思《东观馀论·晋宋齐人书》:“逸少之书,凝之得其韵。”也形容风雅、美、标致。辛弃疾《小重山·茉莉》:“莫将他去比荼蘼,分明是,他更韵些儿。”</h3><h3> 一些用“韵”组成的词语,多在“精神”层面说事。如韵事,风雅之事。指文人诗歌吟咏及琴棋书画之类的活动,亦谓男女私情为风流韵事。《儒林外史》三十回:“花酒陶情之馀,复多韵事。”如韵度,风韵气度。《世说新语·任诞》:“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如韵味,声韵所体现的意味、情趣、趣味。如韵致,风度韵味、情致等等。</h3><h3> 韵,具有含蓄、节奏、情调、品味之美,其妙多凭意会。雅韵,指雅正的韵律,亦指风雅的韵致。蔡邕《琴赋》:“指掌反复,抑案藏摧,于是繁絃既抑,雅韵复扬。”李商隐《高松》:“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本标题“韵雅”,用其倒装。</h3><h3> 作为观赏花卉,一般应具备“姿、色、香、韵”四个要素。姿而美,色而媚,香而味,韵而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泉</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所托清泉白石,冷香浸,高洁谁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 · 徐大镛</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作者在这首咏水仙词的开篇,就以“搓玉成肌,镂冰作骨”的花姑仙子和“凌波微步”的洛水女神的形象来寓喻水仙,并认为水仙的洁净纯洁缘由其立足容身于清泉白石之中。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婀娜优雅的姿态,孤傲高洁的气质,谁能与之比肩呢? </h3><h3> 冷香,一般指带着清香的花。王建《野菊》:“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水。”高洁,为高尚纯洁之意。《三国志·吴志·贺邵传》:“贺邵厉志高洁,机理清要。”词人在观赏水仙之时,是否从中参悟出什么?在过片“仙风雅操”、“清净色空”的词句里,或许能看出作者有向往着远离尘嚣的隐士生活的意向。</h3><h3> 这件作品命之为“泉”,多少受到法国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于1856年创作的一幅油画杰作--《泉》的影响。画中,一位托着水瓶的少女伫立在山崖泉水边,清清的泉水从瓶里流出,既寓意少女的纯洁轻灵又使画面保持着和谐流畅的韵律。那匀称的身材,细腻的肌肤,端庄的容貌,超然的表情,使整个画面显得圣洁而典雅,把观赏者带进了一个无邪净化的精神世界。</h3><h3> 当然,顶尖级大师的画作是无与匹敌的。但这件水仙之泉也试想营造一种澄澈、洁净、冷香、流畅的意境。</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清 韵</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质金相清韵绝,端可拟,月中仙</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元 · 邵亨贞</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有一则苏东坡与佛印斗禅的故事:一日,苏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一尊佛。”苏东坡则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佛印禅师笑而不语。苏自以为占了上风,回到家中向苏小妹炫耀。小妹说:“为兄输了!凡有禅之人,眼中所见实为心中所想。禅师心中装的是佛,而你的心里装的却是牛屎。”</h3><h3> 这位水仙词作者心里装的或许都是美貌绝伦的仙子吧。在其眼中,水仙无论是外在的色泽形态上,还是内蕴的神情气韵里,都有一种仙子般的感觉。故大在“仙”字上作文章,由江畔水里之仙,进而到天上月中之仙。</h3><h3> 玉质金相,一般用以形容诗文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完美,也比喻人的外表和内在气质都很好。王逸《离骚序》:“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刑灭者矣。”这个典故原是赞美屈原之词的,在本词中活用该典来赞叹品质脱俗的水仙。</h3><h3> 这件水仙作品,白色鳞茎若盈盈满月,绿色叶片如翠袖霓裳,婀娜姿态似嫦娥起舞,直引水仙词中语命之“清韵”。</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清 雅</b></h3><h3> 色之清淡,味之清馨,姿之清丽,意之清趣,神之清纯,韵之清逸的水仙,堪称“岁朝清供”的清雅之品。</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清,朗也,澄水之貌。”本义为水清澈纯净,无杂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指其它液体或气体清澈。引申泛指纯净,洁净,纯洁。水平静才显清澈,故又引申指平静,安静,寂静。也特指天下太平无事。水清则无杂质,又引申指清白,无瑕,单纯,纯净,不复杂。《庄子·田子方》:“缘而葆真,清而容物。”由清纯又引申指廉洁,品德高洁。清纯不混乱,故又引申指明白,明晰,清醒。用作动词,指清理,一点不留,去掉不纯的。也指声音清亮。</h3><h3> 当代文人文怀沙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文子认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可用“正清和”三字概括,而“清”则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修身境界。清静无为,就是强调克制外欲,清神静心,顺应自然,一切不可强求。</h3><h3> 从一些以“清”组成的词句也可窥端倪,如清白:操行纯洁,没有污点。如清高: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如清致:高雅的风度与情趣。如清标:清高脱俗的风度。如清新:清雅新颖,不落俗套。如清雅绝尘:纯洁高雅,一尘不染。如清风两袖:衣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喻为官清廉。如清似玉壶冰:喻人品质高洁。</h3><h3> 李白在一首古风诗中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业界一位浪兄把个羌寨妹妹--尔玛依娜用网络包装成“天仙妹妹”而一举成为“网红”,个中的最大看点就是那个“天然去雕饰”的清纯之感。还是这位诗仙在一首《襄阳歌》中吟唱:“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这等尽情受用自然美景,多少有些许“清狂”,却又是何等的潇洒、适意与清致呢。</h3><h3> “清供”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人们于节序或祭祀时,以清香、鲜花、素食等为供品,以祈吉祥。色之清淡……。</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四喜花篮</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黄庭坚</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这是一首堪称经典的描写水仙的诗。窈窕的新月,朦胧的寒水,一位婷婷婀娜的少女在水上盈盈踯躅,这是一种多么绝美的意境!</h3><h3> 诗人以其新奇的想象,绝妙的词章,生动的喻意,传神的刻画,用拟人化的手法在人们面前塑造了一位体态飘逸,罗袜生尘,孑然茕独,超凡脱俗,神情悠然,轻盈步月的栩栩如生的神女形象。使得人们不必亲睐水仙那娇矜淡雅的柔姿,也不必赏评她那庄凝不溢的清馨,只要从“凌波仙子”的芳名联想,对水仙的倾爱之情,便油然而生。</h3><h3> “云想衣裳花想容”、“人面桃花相映红”,以花喻人,是先人们对貌美佳人的赞誉。而以人(美女)甚至神(天仙)来喻花,赋予水仙花以“凌波仙子”的佳号,并为后人所推崇,则当属宋代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与豪放派的代表者苏轼并称“苏黄”的,堪称水仙知音的黄庭坚为“开河”之人。</h3><h3> 诗人透过表象,观察入微,想象新奇,挖掘出一介芳草深邃的内在美感,抒发了独特的感受,堪为传神奇句。</h3><h3> 这一作品虽属传统的造型方式,但就其微型而言,应是名符其实的。三粒(连体)小球,一箭四花。依余寡见,还末见过比之更“袖珍”的“花篮”了。作品巧妙地利用两粒小鳞茎球作篮筐,两枝小叶芽作篮提,篮里盛着4枚鲜花,名之四喜。</h3><h3> 四喜,典出曹植《谢入觐表》:“臣得出幽屏之城,获觐百官之美,此一喜也。背茅茨之陋,登阊阖之闼,此二喜也。必以有靦之容,见穆穆之颜,此三喜也。将以梼杌之质,察受崇圣之训,此四喜也。”又出《容斋四笔·四喜》的诗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然现时人们常说的四喜,虽版本众多,一般来说为“福、禄、寿、禧”这一人生的最高境遇的“人生四喜”。<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媚 雅</b></h3><h3> 水仙之媚,乃媚而不俗,媚而不妖,媚而不腻。</h3><h3><b>作品赏析</b></h3><h3> 媚,《说文》:“说(悦)也”。本义指美好、好看,为典型的象形字。其甲骨文似一女子长着大眼睛长眉毛非常好看,令人喜欢的样子。</h3><h3> 看来“大眼睛、长眉毛”作为美女的标准,渊源挺久远的。《尔雅》:“媚,美也。”《广雅》:“媚,好也。”这个“媚”,则侧重于婀娜多姿,妩媚纤弱,迷人可爱。</h3><h3> 媚,不仅仅是用来形容美女的,也泛指景物。陆机《文赋》:“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谢灵运《过始宁墅》:“绿筱(竹)媚清涟”。元好问《梨花海棠》:“意态工媚妩”。媚的引申义有喜爱、亲爱、取悦等。《诗·大雅·下武》:“媚兹一人”。繁钦《定情诗》:“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何思澄《南苑逄美人》:“媚眼随娇合”。</h3><h3> 以媚组成的词是褒贬参半,媚妩:美好可爱。媚眼:娇媚迷人的眼睛。媚靥:女子两颊讨人喜欢的酒窝。明媚:景物鲜明可爱,眼睛明亮动人。媚秀:娇美秀丽。媚娇:容貌声音妩媚动人。媚趣:优美动人的意趣。媚眼:娇媚迷人的眼睛或眼神。媚骨:奉承阿谀的格调。媚惑:以美色迷惑人。媚态:故意做出的引人喜爱的姿态。</h3><h3> 媚也假借为“魅”,表示具有魅力、诱惑力或吸引力。</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素 雅</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香中称淡妙,花里最清寒</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钱澄之</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吾怜六瓣单”,作者在诗的一开头就表明了对单瓣水仙花的偏爱,而其之偏爱正是因为这种水仙的“香味清新而不浓腻,花色雅淡而不妖艳”,进而由偏爱到怜爱至赞赏,最后竟发出了“不敢醉时看”的感慨。</h3><h3> 这或许是诗人被这花儿纯洁高雅的内在气质和飘飘欲仙的灵动风姿所折服,怕酒气会逼迫、玷污了这位仙子吧。</h3><h3> 俗话说,“大味必淡”、又“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国文人在审美观上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历来就崇尚“香清色淡”。水仙味之淡,实在清新幽远。水仙色之寒,实为清冷雅致。加之这水仙偏又绽于寒冬,那超凡脱俗的秉性正偶合了诗人孤傲面世的性格,自而然之物化为寄托人精神情感的载体。</h3><h3> 这一作品选一冷素质朴的仿古紫砂器为花器,意在烘托出水仙的“香清色淡”之感,并命之“素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慧 雅</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寒风料峭,百花寂寥之时,冰姿绰约的水仙“知时节”地先春而放。待到春回大地群芳斗艳之际,“春的使者”又杳然别去,这就是“大智慧”。</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慧,儇也。”(儇有轻捷伶俐之义。《诗•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本义指聪明、机敏、有才智。引申指狡黠。又作为佛教用字,表示了悟。《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这个“慧”表示智慧。侯方域《李姬传》:“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这个“慧”就形容聪明。</h3><h3> 中国传统文化以为,“智”与“慧”的词释义虽接近,但仍有区别:智一一把握的是世界的状态、关系、发展方向和应对方案,其表现为“能与不能”;慧一一把握的是内心的想法和欲求,其表现为“该与不该”。智所说的是“明了于物事,通达于物事”,偏重于“道”。慧所讲得是“明了于心”,偏重于“释”。故在佛教中“慧”用得很普遍,如慧性、慧心、慧眼、慧光、慧寂、慧剑,甚至用于称呼。当然,佛教中的“慧”(般若),不只是说聪明智慧,而是指超越一切的大智慧。</h3><h3> 后汉的贾谊对智慧做了个界定:“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为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为童(蒙昧)。”说得是智慧--是指人对未来祸福的深刻预见和敏捷详察的思维能力。有人认为,知识和经验是意识的,而智慧则是潜意识的。知识和经验可以言传,而先天潜力的智慧则要受到刺激后方能被激活。每一生命体内都有“慧”的潜在能力,而要使这个潜力起作用,则要靠选择环境和抓住机遇了。</h3><h3> 《方言》:“知或谓之慧”。古训:“格物致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当时人称“行知先生”,他遂将原名“知行”改为“行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鸭先知”。说得就是常在江中戏水(行)的鸭子,最早感觉到(知)气候的变化。行而知,行而慧,未行怎能知道“慧”或“童”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岁寒之友</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最是雪残春欲去,潇庭明月自吹香</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文彭</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文彭是明正德年间“吴中四才子”之一文徵明的大公子,善书画,精篆刻。这句题水仙的诗,赞美起水仙来,颇有岁寒之友之味。</h3><h3> 人们通常将松竹梅并称“岁寒之友”,这是因松--经冬不凋,竹--清高挺拔,梅--傲雪吐芳,均具有一种傲骨绝尘的君子之道。这些优秀的品格正是人们所敬重、所景仰的,常用以比喻文人雅士的清高节气。</h3><h3> 水仙花不与群芳争艳,不畏冰雪风寒,冰肌玉骨,淡雅清幽,同具松竹梅的秉性,这“三友”又多一友了。</h3><h3> 岁寒之友这件一箭水仙雕刻作品,就是仿文彭这句题水仙的诗意创作而成的。花器选用一松竹装饰的黄色紫砂杯,暗喻花与装饰物间的同属关系。一枝未经雕刻的小叶芽直立向上,道出了“四友”共同的坚忍刚直的性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容 雅</b></h3><h3> “云想衣裳花想容”,雕刻水仙不仅是一门“把多余的部分去掉”的造型艺术,更是一门“溪上清流梳石发”的水养功夫。雕刻定型,水养成器。不可太过,不可不及,方可成就雍容尔雅的月貌云容。</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容,盛也。”本义为盛纳,容纳。《左传·昭元年》:“以敝邑褊小,不足以容从者。”</h3><h3> 辞书解:“容”会意兼形声。甲骨文从“内”,从“口”,会盛纳于器中之意。金文从“页”,是容貌的本字。篆文从“宀”,从“谷”。“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由此引申为收留,宽容。《书·君陈》:“有容,德乃大”。又引申为允许。用作副词,表示有可能,可以,允许,或许。又引申指模式,礼仪。也泛指样子。用作动词,指修饰,打扮。《诗·卫风·伯兮》:“谁适为容?”</h3><h3> “容”据说在古文中借为“颂”字,表示容貌,仪容。《后汉书·华佗传》:“年且百岁,犹有壮容。”既然是“仪容”,就得修饰。清李渔在《闲情偶寄·声容部》中,就“修容”作了精彩的表述,“三分人材,七分妆饰”,就是有绰约天姿般的十分人材也还得“修容”。但有个大原则,“不可太过,不可不及”。或浓妆,或淡抹,得因材施“容”。</h3><h3> 近来,“舍得”一语颇为流行,“有舍才有得”被人们视为智慧。然,真正的士智慧应为“容得”。“舍得”靠气势,“容得”凭度量。《庄子·田子方》:“缘而葆真,清而容物。”一事欲“成其大,成其高,成其远,成其善”,就得“不择细流而成江海,不辞寸土而成高山,不耻下问而成渊博,不掩过失而成善美”。</h3><h3> 人云“心中接纳多少,就能拥有多少;心中包容多大,就能拥有多大”。这是对禁烟名人林则徐的名言“有容乃大”的最佳诠释。</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小 憩</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洛浦凌波,汉皋捐珮,想象冰肌映玉颜</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 · 查慎行</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清时,也许水仙雕刻艺术尚处在初级阶段,这位查大人所见的水仙花应该是未经雕琢的。这首沁园春词对水仙鳞茎和叶片的描写过于随意,难怪自说戏填。</h3><h3> 然,这位大人对水仙的花儿却情有独钟,前人对水仙花的赞美词句直接引用词中。上面借用词的头两句,就点了曹植笔下的洛水女神--“凌波微步”和刘向《列仙传》中江妃神女--“汉水捐佩”的两个典故。</h3><h3> 这两位仙子都是传说中的绝代佳人。这世上除了曹植与郑交甫不知在何种场景中与之有过面交外,其他人等同查大人一样只有通过观赏水仙花来想象仙子那冰肌玉骨般的姣容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水仙花也确实可人。</h3><h3> 小憩这件一箭水仙雕刻作品,用一只天鹅形白瓷小件作花器,仿佛一只天鹅正在花草丛中暂作休息,观者是大气也不敢出的。</h3><h3> 她在想什么呢?也许醒后她将振翅直上九天,你跟着她或许有幸能一睹想象中仙子的芳容。</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朴 雅</b></h3><h3> 水仙色泽朴秀,秉性朴实,素以“淡抹”取胜。既有淳朴之美,又蕴古朴之味,质朴实在而毫无浮华之感,堪称“朴雅”。</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朴,木素也。”本义为末经加工的木材。《论衡·量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又,树皮。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李善注引《苍颉篇》:“朴,木皮也。”引申指未经改变的本质,本性,本真,真性。《老子·道德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又引申指纯真,敦厚,质朴,不加雕饰。《孔子家浯·王言》:“民敦俗朴”。也指原价,本钱等。</h3><h3> 古人还把没有晾干的鼠肉称为“朴”。《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现代人一说到“朴”,就会联想到“质朴,纯朴,朴实,朴素”这些词来。</h3><h3> 不少以“朴”组成的词,多含褒义。如朴拙:质朴真率。《宋史·苏轼传》:“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如朴壹:朴实专一。《商君书·农战》:“国大民众,不淫于言,则民朴壹”。如朴素:质朴无华、俭朴。《后汉书·明德马皇后记》:“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h3><h3> “返朴归真”,不仅是道家,也是仁人志士“修身”的终极目标,说的是要使人的心性返回到人原初的纯朴纯真的状态,“不为物欲所诱惑,不为杂念所困扰”。</h3><h3> “一碗清水便能放花”,水仙这天生的物性,恰与“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晋·嵇康·《幽愤》)的淳朴之真十分吻合,故深得历代文人墨客所钟情。</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天女散花</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早于桃李晚于梅,冰雪肌肤姑射来</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刘攽</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这首虽为咏水仙的诗,通篇却未及水仙二字。诗人构思奇特,化实为虚,以象征表述,以借喻修饰,巧妙地表达出水仙花的高雅神态和摇曳风姿。</h3><h3> 诗起句,看似平淡无奇地道出水仙开花的时节,然实为诗人对水仙花的赞赏。其既描写了水仙敢凌霜傲雪的斗士精神,又蕴含了水仙先百卉而发的孤傲秉性。意在言外,未细推敲,难品其妙。</h3><h3> 次句,诗人就直接以仙界的女神来赞誉水仙花。“姑射”,是庄子作品中的神山。据说居住在姑射山中的仙女,个个神态绰约飘逸,肌肤晶莹似雪。在尘世间,只有水仙方可与之貔美。</h3><h3> 文学中,多是以花喻人,这里却是以仙喻花,难怪水仙叫“水仙”。</h3><h3> 这是一件悬垂式水仙花雕刻作品,人们常以倒挂金钟类命之。而用高脚玻璃器皿作花器的一箭悬垂式作品,所产生出的一种轻盈飘逸的视觉效果,全无倒挂倒扣之感。那具有“3S”线条魅力的美,多象一位圣洁的天女,带着吉祥美好的祝福,来到大千世界,把缤纷的花雨洒向人间,那神态就是梅大师见了也会惊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一帆风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凌波乍见乘槎使,照水曾闻瓠子歌</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 · 孔尚任</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看来《桃花扇》的著作者孔尚任也是个水仙花的拥趸者,在雪雨交加的立春时节公干时,也不忘望两眼婀娜的水仙。更甚,闲看多了还生出些许所思来。</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中,诗人不正面描绘水仙的型姿体貌,这两句则更是浮想翩翩,从水仙凌波微步的婀娜姿态,似乎眺见乘木筏登天的使者。由水仙依水的倩影,仿佛耳闻汉武刘彻吟唱的《瓠子歌》。</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乘槎,亦作“乘楂”。典出晋·张华《博物志》,指乘坐竹、木筏。也指登天,后用以比喻奉使或入朝为官。《瓠子歌》,汉武帝时,黄河于瓠子(今河南)决口,武帝亲临治河并作《瓠子歌》。诗人活用这两个典故,既生动地描述了水仙与仙为伴、临水而居的风姿神韵,也暗示了自己治理(苏北)河道的重任。个中或许还有些必不负使命的踌躇满志、得意轻狂。</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帆风顺,语出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本指帆船一路顺风。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也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件一箭水仙雕刻作品就是仿木筏子扬帆的样式造型而成。愿诸位欣赏她的朋友,心想事成,一帆风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乐 雅</b></h3><h3> 水仙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风霜,表里内外无不透出一种超然物外、宁静淡泊、自得其乐的意境。</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h3> 乐,古为五声八音总名。本义当为乐器。其甲骨文如木上张丝弦之形,表示为一种弦乐器。由此引申出音乐,“金石丝竹,乐之器也”。也特指《乐经》(儒家六经之一)。因“丝竹之乐”能使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乐”(Yue)就成了“乐”(le)。如:喜悦、喜欢、喜好、快乐、安乐、乐意、爱好等,都表示“乐”(le)的意思。</h3><h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大精神支柱“儒、道、释”,都讲究“乐”。如儒家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道家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下)由大美而得大乐”。释家的“人乐、天乐、禅乐、寂灭乐”。虽然诸家的教义不一,但在乐的根本要旨“和谐”里,却是可以找到共同之处的。</h3><h3> 世间常说的“乐”,有自知满足而感到快乐的“知足常乐”;有高兴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乐不可言”;有快乐得忘返(忘本)的“乐不思蜀”;有沉迷其中而不感到疲倦的“乐此不疲”;有快乐得忘掉了忧愁的“乐以忘忧”;有在艰苦的环境中强作欢乐的“苦中作乐”;……林林总总,不一而足。</h3><h3> 然,何为乐的最高境界?余以为今生在世当首推“冇米乐”(南方方言俚语)。试想,在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的环境中,精神上却仍感到满足,这大概就是“大道无极”了。那些推崇“独善其身”的圣人恐也是难以力行的。</h3><h3> 寒冬时节,水仙仅凭几粒石子、一碗清水,便能放花,这在群芳中也算个“极致”吧。水仙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经得住风霜……</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舞 鹤</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偶趁月明波上戏,一身冰雪舞东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杨万里</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杨万里的诗风清新活泼,自然洒脱。在这首咏水仙花的诗中,诗人把水仙说成是一位天界的仙子因爱慕人间的美景,私下凡间并在月光的映照下,踏波起舞。</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那冰雪般的肌肤在溅起的水雾和如银的月色衬托下,舞姿是那么的优雅。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多么和谐宁静的世界,好一个人世间的伊甸园。然而,上述这些都是诗人那丰富的想象罢了。</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自然界中常在冰雪里起舞的优秀舞蹈者,惟有美丽、高贵的(丹顶)鹤。这件一箭水仙雕刻作品,那高昂的头,弹跳的脚,多象一只“舞动的鹤”。诗人的这两句诗,好像就是为这只舞鹤量身定制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隐 雅</b></h3><h3> 水仙在百花争艳时“隐”,在万物凋零时“见”,隐而不争,隐而不退,隐而择时,堪称智慧之隐。</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隐,蔽也”。本义为筑墙掩蔽。《左传•襄二十三年》:“踰隐而待之”。这个“隐”就指矮墙。由此引申泛指隐藏、藏匿、归隐。《荀子•王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由深藏又引申指精微、深奥、精深。《易•系辞上》:“探赜素隐,钩深致远”。又引申为凭倚。《庄子•齐物论》:“隐几而坐”。由此又含有安定之意。</h3><h3> 隐逸文化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根基,其崇尚的是个性张扬、心灵自在的真生命。隐士一一这么个人群就这样产生了。如陶渊明,如东方朔……人们一般把隐士说成是隐居不仕之人。他们遵循“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宗旨,把隐逸生活作为主体解脱的惟一选择,追求一种隐居求志、超然洒脱的生存境界。</h3><h3> 然,《论语》:“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孔子认为,避世隐居以求保全其心志的人,只听说过,还没有见过。时下,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在《百家讲坛》里说的“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超隐隐于网”,却成了“热”语,为那虚拟空间的“虫”们张扬、养性,提供了“可隐之几”。</h3><h3> 老子算是隐者的鼻祖了。《史记•老子传》:“老子,隐君子也”。老子《道德经》:“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如而自来,坦然而善谋”。余以为,他老人家的“隐者观”,不是“不仕”,而是“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可见,隐士在现时词典里的解释是有些许偏差的。</h3><h3>王立群教授在前面说的,是“隐者”由低到超的多个层次,讲的是欲“隐”者在空间上的选择。其实,在时间上还有更智慧的隐者,不是“避世”,而是“避时”。“智隐隐于时”。</h3><h3> “岁华摇落物萧然”之际,“寒香寂寞动冰肌”的水仙兀傲而开,不由得使人将其视为“兰、梅”同类,倍受历代文人墨客所赞赏。这就是智慧性的避时之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戏水游香</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小龙潜开水晶殿,玉杯凉露承华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邹亮</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人以其极为独到的丰富想象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水仙的花(花箭)与叶的形态生长特征。那翠绿色的叶片(花箭)如小青蛇,无声无息地从洁如水晶宫般的白色鳞茎球中探出。那绽放的小花又似玉杯盛着琼浆,款款动人地邀请观赏者出席丰盛的晚宴。</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蛇,历来有“小龙”之别称。一个“潜”字,把水仙叶片(花箭)的生长过程说活了。水晶殿(宫),典出南朝·任昉《述异记》卷上:“阖闾构水晶宫,尤极珍怪,皆出自水府”。在历代诗词中,常用水晶宫喻指月宫,也借以比拟晶莹洁白的环境,在这里就专指水仙鳞茎了。“凉露”,就是琼浆玉液。凉,古代六饮之一。《周礼·天官·浆人》:“掌共(供)王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郑玄注:“郑司农云:凉,以水和酒也”。露,用花、果、药材等制作的饮料。古人亦称酒为露。</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件作品,用玻璃器皿为花器,意在营造一种透明洁净的氛围,以突出显示水仙鳞茎的晶莹感,因一叶片生长得酷似一游动的小青蛇,蜿蜒在清波香花丛之中,故取名为“戏水游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精 雅</b></h3><h3> 微型雕刻水仙之精,在其制作精工,造型精致,姿态精巧,韵味精妙,可谓精品,堪称精雅。</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精,择米也”。本义为上等细米。《论语》:“食不厌精”。</h3><h3> 引申指精华,《淮南子·天文训》:“火气之精者为日”。古人认为神魂是人的精华,故又引申指人的精神。由精神,又引申指神灵,鬼怪。再引申指人的灵气,聪明。再引申指纯净,明朗,精良。再引申指精妙,美好。进而引申指精细,工致,细密,精锐,精熟等。《公羊传·庄公十年》:“粗者曰侵,精者曰伐”。亦指用功深到而专一。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亦指精诚,纯一。《管子·心术》:“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h3><h3> 精,从其褒义来说,大致含有“灵巧、聪慧、美妙、绝伦、细密、至诚、纯净、韵味”等成份。出色的,可称精彩。洪惠《冷斋诗话·诗忌》:“今人之诗,例无精彩,其气夺也”。最精最美的,可称精粹。《汉书·刑法志》:“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者也”。事物最精粹的部分,可称精华。精神与外物相应合的,叫精合。《荀子·正名》:“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杨惊注:“精合,谓若耳目之精灵与见闻之物合也”。充满活力而有韵味,叫精神。方岳《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纯洁无瑕的心灵,称精白之心。巧妙得无与伦比,称精妙绝伦。绝妙进入了神化的境界,称精妙入神。</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秀骨清姿</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谁翦就芳姿,悠然素质,俯首情殊许</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莫秉清</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首咏水仙的词,大概是作者倚在寒窗前所见有感而发。</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在这位词人的眼里,水仙浑然就似那凌波弄舞的湘妃,冰洁素雅,绰约风姿,不由得使其放下文人清高的架子,特别心仪之。词中竟然还用“映雪含冰独立”、“恐错认梨花带雨”等句子来形容水仙,这是何等夸赞的词语。</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杜甫在赞美王宰所画的山水图时赋诗,“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这“剪”字遂成了文章赞美用词。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陶潜《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素质,指本质,亦指白色的质地。杜甫《白丝行》:“已悲素质随时染,裂下鸣机色相射”。这些字句用在这首词里,除了表达作者对水仙的仰慕之情,或许也在表白自己恬淡旷远的襟怀吧?</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水仙花不仅在“形”上秀色可餐,而且在“质”里秀骨含芳。杜甫:“嶷然大贤后,复见秀骨清”。这“秀骨清姿”的优异品格,在水仙花的身上也是能够寻觅到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和 雅</b></h3><h3> 俗话说:四和(天和、地和、人和、己和)方可事成。水仙跻身传统花卉十强之列,与兰、菊、菖蒲并称“花草四雅”,应得益于其姿、色、香、韵和一具佳,球、根、花、叶和谐共赏。</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和,调也”。指音乐和谐。又:“相应也”。指口相应。本义为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h3><h3> 和,也是古乐器名。《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又,变宫亦称和。“变宫”系中国古代七声音阶中的一个音级。引申指乐声和谐。《礼记•乐记》:“其声和以柔”。又引申指和睦、协调、和顺、平和、太平。如和鸣,鸣声相应,应声而鸣叫。比喻夫妻和美、婚姻美满。柳永《集贤宾》词:“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敛翠啼红”。又引申指温和、和缓、谦和。如和风,温和的风。多指春季的微风。杜甫:“薄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由和谐又引申指恰到好处、适中。用作动词,指调和、调味,进而引申指搀和。又表示连带、并列、跟着等义。又特指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内容写诗词。</h3><h3> 和合,表示和睦同心。《墨子•尚同》:“内之父子兄弟作怨仇,皆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在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图案中,有两位均为蓬头笑面,一持荷花,一捧圆盒,象征吉祥如意的欢喜之神,人称“和合二仙”。其有两义:一为家人和合,平安幸福;一为婚姻和合,夫妻相谐。这两位神也是有名号的,一曰寒山,一曰拾得。据说,现在苏州寒山寺内一青石碑上,还能找到二仙的踪迹。</h3><h3> 俗话说:四和方可事成(天和、地和、人和、己和)……。</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一枝独秀</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枝轻举,便亭亭烟表</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清 · 李傅元</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是否是一粒独头的且只有一箭花的小鳞茎水仙花球呢?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这一枝花的独特之处,吸引了作(观)者的眼球,使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词人用寥寥几字,便把水仙描绘成一位貌美色佳且体态轻盈的仙子,由碧波之中飘然而上,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兀傲尘世,卓尔不群的高贵气质。</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水仙出自淤泥,生于清水,有着荷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秉性。水仙临冬而发,历寒吐芳,更有着梅花般“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品德。水仙这种不与群芳争艳,“独先天下而春”的表象,实为其性格使然。这亭亭玉立的仙子到了文人墨客的眼里,不仅是容媚姿美,更有着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神韵,便把水仙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情感的寄托。</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一枝独秀,表示为特别突出,超群出众。这件作品以传统的“一枝独秀”的雕刻方法,雕刻鳞茎、叶片和花梗,以独花的插花方式置于一深色紫砂器皿内,表现出一种“表独立兮山石上”(《楚辞·九歌·山鬼》)之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仪 雅</b></h3><h3> “不秾不纤,美色含光,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是前人常用来赞美水仙的好词佳句。随着水仙花雕刻艺术的日臻成熟,这些古人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优美的词汇而塑造出的凌波仙子仪态万千、令人心仪的形象,得以活脱脱地展现。</h3><h3><b>作品赏析</b></h3><h3> 《说文》:“仪,度(法度)也”。本义指人的姿容、举止、风度。《诗·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引申指威仪,礼节,仪式。《管子》:“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也泛指行礼用的礼物(贺礼)。又引申指法度,准则,标准。《国语·周语下》:“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也指仪器,天地两极。《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也指忖度,推测,向往。《汉书·外戚传上》:“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h3><h3> “仪”,大多表现在仪容上。如仪止:仪表举止。沈约《齐司空柳世隆行状》:“风质洞远,仪止祥华,动容合矩,吐言被律”。如仪范:仪容风范。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如仪态万方:谓容貌、姿态美丽多姿,无限美好。也形容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也称仪态万千。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h3><h3> 然,“仪”的最典型的表现在“度”上,类似一种规范程式性的东西。《楚辞》:“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荀子》:“上者,下之仪也”。如法度标准,称仪准。如作为典范,称仪范。如礼节仪式,称礼仪。如礼仪秩序,称仪序。进而发展到与礼仪形式有关的任何物件都要冠上一个“仪”字,如仪马,如仪刀,如仪剑,如仪驾……。可见,“仪”应堪称典范,可为表率。</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玉贝蕴珠</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江妃虚却蕊珠宫,银汉仙人谪此中</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杨万里</h3><p style="text-align: left;"><b>作品赏析</b></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黄庭内景经》注曰:“蕊珠,上清境宫阙名也”。这蕊珠宫便是道教传说中,天上上清宫内蕊珠仙子居住之处。</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诗人的想象力非今人能比。诗人认为,水仙清秀俊逸,冰肌玉骨,高雅超俗,绝非凡间之物,肯定来自天外。</h3><p style="text-align: left;"> 杨万里在这首咏水仙的诗中,将这玉洁冰清的水仙花先说成是神女江妃幻化而成,接着又说这江妃原本是天界的蕊珠仙子,或擅离宫阙,或因罪被谪,来到现在的两湖地区。</h3><p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来自天外的必是宝贝。玉贝蕴珠这件一箭水仙雕刻作品,就是从珍珠的生长过程一一“蚌生珠”联想创作的。</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选一海蚌壳作花器,用“回眸”雕刻法和“背光”莳养技术,突出了水仙鳞茎球末雕刻一面的完整性,呈现出一种球状物的视觉效果,让人产生遐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惠 雅</b></h3><h3> 水仙不仅容颜惠美,色泽惠丽,其形态(雕刻)则更是会人意、遂人愿,堪称聪惠之花。</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有凤来仪</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玉为丰骨翠为裳,丽质盈盈试淡妆</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明 · 文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淳 雅</b></h3><h3> 水仙之淳,在于其形淳备不僵,其味淳和不烈,其色淳正不华,其质淳白不染。</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真香清绝</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味真香清且绝,明窗相对古冠裳</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游寒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灵 雅</b></h3><h3> 水仙之灵,既有外在灵巧秀丽,亦具内里灵敏聪慧。精心雕刻的水仙花,则更是与作者心有灵犀。</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醉美人</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瑶池来宴老仙家,醉倒风流萼绿华</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 · 来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闲 雅</b></h3><h3> 水仙之闲,不仅是那姿色上的闲丽妩媚,更是那骨子里的不受尘事羁绊、尤如闲云野鹤般的气质。心静方可心闲,心闲方可心清,心清方可神逸。“春伴垂杨依水,夕随落日衔山”。雕琢水仙如人之修身,有了悠闲的心情,方能领悟超逸的兴致。如此闲情逸致,那是何等安闲洒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