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的青春

月光光

<h3> <br></h3> <h3>难忘的1968,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起点。1968,我们的青春刚开始扬帆!就在这一年,我们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满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革命豪情,懵懵懂懂地离开了父母,离开了繁华的都市,来到了我们人生的第一站 —— 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赛湖农场)。</h3><h3>赛湖农场位于瑞昌市城东,与九江毗邻。农场面积26.7平方公里。农场历史复杂:1952年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由江西省公安厅在瑞昌县八里铺创办劳改农场,即“江西省第一劳改支队”,对外称地方国营农场。1968年7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接管,开始筹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1969年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1973年兵团撤销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农业建设师一团,隶属关系由福州军区领导改为由江西省军区领导。1975年6月农建师撤销,改成江西省九江地区国营赛湖农场。<br></h3><h3><br></h3> <h3>这是一团部分连队的旧址</h3> <h3>一九六九年四月,指导员刘应华转业前夕与五连全体指战员留影纪念</h3> <h3>我们到底经历的是怎样的青春?有人说是蹉跎,有人说是彷徨,有人说是蹣跚,有人说是抗争,但我们说,更准确的应该是历练。在赛湖的这片土地上撒下了我们太多的汗水,泪水,留下了我们太多的艰辛和徬徨。在那段岁月里,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难忘。<br></h3> <h3>岁月如歌,如梦似幻。当我们翻阅着这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是它又一次唤醒了我们半个世纪以来的难忘记忆,就是这一张张老照片才能将这久远的记忆留住,让难忘的岁月定格在纸上,印记在心里,使之成为过往岁月的真实记录,见证着那流失的岁月。<br></h3> <p>196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也是我们终生难忘的年代,五十年过去了,亲爱的战友,你还好吗?</p><p>经过近半年的紧张筹备,2018年的金秋10月我们终于迎来了五连战友团聚的日子。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然而作为分别了半个世纪的我们来说,却让我们等得太久太久......</p><p>2018年10月16日,五连的战友们从袓国的四面八方,从北京、上海、海南、南京、广州、杭州、福州、深圳汇集到英雄城南昌,开始了我们五十年后的团聚。</p> <h3>2018年10月16日一大早,战友们就从四面八方汇集到集合地点。大家一路欢歌笑语,喜气洋洋,像过节一样庆祝自己的团聚。</h3> <h3>男战友合影</h3> <h3>女战友合影</h3> <h3>历任炊事班的老炊们合影</h3> <h3>聚会筹备组的战友们辛苦了!在长达几个月的筹备工作中,多次开会研究部署聚会活动的具体事宜:从确定聚会的时间、地点到预订酒店住宿、聚餐,从制订服装,会标、连旗,到联系赴赛湖的交通工具,以及到赛湖农场的接待和活动安排等,一一落实。</h3> <h3>会务组的战友当天在聚会现场负责聚会报到签名,为大家发放统一服装。</h3> <h3>战友胡维平在现场发放他为每位战友精心准备的一份珍贵礼物 —— 一枚刻有每人姓名的水晶图章。</h3> <h3>感谢谭秋凌请来的摄影师,感谢胡久妹和姐夫,为我们捕捉到的战友们喜相逢、再相聚的美好瞬间</h3> <h3></h3><h3>十六日下午三点,群主吴远清和徐长林代老五连副连长文瑞全(因特殊情况未能出席),向战友们致五十周年聚会的欢迎词<br></h3><h3> 亲爱的螺蛳港的战友们,兄弟姐妹们:</h3><h3>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兵团战友,欢聚一堂。在这令人欢欣、令人振奋、令人陶醉的幸福时刻,即使用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也无法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但我仍然要用一颗诚挚的心,对大家道一声:战友们,大家下午好!兄弟姐妹们,您们辛苦了!5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是短短的一瞬间;但是,它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却烙下了半个世纪的步履蹒跚。人们常说,岁月无情,人生无奈。而我却要说,岁月有情,人生无价。不是么?我们能从满头积雪的白发中,寻觅到当年英姿勃发的男知青的靓影;我们能从布满皱纹的脸颊里,窥探到当年清纯秀美的女知青的娇丽。不是么?我们生命的年龄虽然老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坚韧、睿智、大气、成熟与年轻的心态。我们依然可以为社会、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依然拥有丰富、安然的晚年生活。人们常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而我们人生的高楼,则是从当下放知青、从赛湖的螺蛳港开始。我们要感恩知青生活、要感恩螺蛳港,要感恩苦难。是它们,使我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得到了磨砺与淬炼,为我们漫长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感恩同住茅草屋、同吃一锅饭、同耕一块地的知青战友们,是大家的抱团取暖、相扶相携,才使彼此的人生展示出各自的价值,书写了各自的精彩。不是么?50年的时光,会冲刷与沉淀掉数不清的记忆,但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却牢牢篆刻。它成为了每个人生命中永远的牵挂,成为了每个人闲暇时的长长思念。因而,为了实现50年大团圆的难得相聚,大家议论了一两年,准备了大半年,特别是各个组的战友们,为了筹备好这个聚会,均作出了无私的奉献。为了实现50年大团圆的难得相聚,许多战友从北京、从南京、从上海、从福州、从杭州、从深圳、从海南赶来,许多战友克服了家庭的困难或拖着生病的身体赶来。从他们的身上,我们又找回了当年的自己单纯善良,热情真诚的兵团战士。 是啊!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下放知青;我们有着一个相同的职业兵团战士;我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心愿一定要好好庆祝50年后的相聚。如今,这个愿望成为了现实。那么,在这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在这个秋菊盛开的日子,让我们唱起来吧,让我们跳起来吧!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去唤醒生命的热情;让我们用优美的舞姿去书写友谊的永恒;让我们共同祝福,祝老头老太们健康长寿,幸福平安,还要向天再借50年!<br></h3><h3></h3> <h3>原老五连副连长万秋兰向久别重逢的战友们表示祝福,并发表聚会感言</h3> <h3>为了使联欢会能丰富多彩,令人难忘。我们在网上成立了合唱群、舞蹈群,要求参加演出的战友们各自在家先行练习,聚会前外地的参演战友又特意提前几天分别从各地汇集到南昌进行合练和彩排。</h3><h3><br></h3><h3>下午3:30,联欢会开始,主持人杨月光、陈琳热情洋溢的主持词为联欢会拉开了序幕。</h3><h3><br></h3><h3>【主持词】</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五连暨螺蛳港的兵团战友们,大家下午好!</h3><h3>10月的南昌秋高气爽、鲜花遍地,来自祖国各地的兵团战友们欢聚一堂,共同欢度我们自己的节日!</h3><h3>久别了,兵团的姐妹!</h3><h3>久别了,兵团的兄弟!</h3><h3>50年春去秋来,兵团生活是我们最鲜明的记忆。</h3><h3>50年斗转星移,每时每刻都不曾把亲爱的战友忘记。</h3><h3>当我们沉浸在这聚会的换的时刻,怎能不勾起我们珍藏在记忆深处的美好回忆!</h3><h3>50个春秋过去,宛如流星掠过天际,兵团连队的传统在大江南北传递,兵团战士的本色在不同岗位闪光。战友们的情怀,包容着祖国的山山水水,战友们的身手,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h3><h3> 50年的沧桑巨变,50年的风雨交替,隔山隔水隔不断战友的牵挂,国界疆界抹不去战友的情谊。</h3><h3>是螺蛳港把我们的心连在一起,</h3><h3>是微信群让我们找回了当年的记忆!</h3><h3>满满的温馨问候和战友的情谊,让我们牢牢的记在心里。如今我们年过花甲,已奔古稀,享受退休生活,步入了人生又一重境地。</h3><h3>聚会的欢声是那么的愉悦,重逢的笑脸是那么的甜蜜。</h3><h3>让我们在这难忘的金秋10月,享受着盛大的团聚,重温当年的美好记忆,焕发出我们的青春朝气,</h3><h3>让浓浓的战友情在我们心中荡起美好的涟漪,让夕阳下的欢聚将我们的心连接的更加紧密!一路走来当饮当醉当无悔!两眼望去,且歌且行且珍惜!</h3><h3>祝福所有的战友们身在夕阳下,笑在春风里。夕阳长红,生命不息!!</h3> <h3>首先舞蹈《欢聚一堂》把联欢会推向了高潮。大家仔细看,万红丛中一点绿,群主吴远淸也在其中哦!他的一招一式决不会逊色于女战友们,让我们为他喝彩!(表演者:吴远清、夏蔚玉、陈玲等)</h3><h3><br></h3> <h3>大合唱《我的祖国》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指挥:杨月光)</h3> <h3>男声小组唱《游击队之歌》《打靶归来》(王文甫、胡国𨥖等人)</h3> <h3>女声小组唱《映山红》《绒花》(韩美英、鲍远征等人)</h3> <h3>藏族舞蹈《洗衣歌》(熊德梅、李久妹等)</h3> <h3>旗袍秀《黄鹤楼》(龚水花、夏蔚玉等八人)</h3> <h3>老五连保留的传统舞蹈《北京的金山上》(夏蔚玉 陈琳)</h3> <h3>舞蹈《风筝误》(陈玲 周芳芳)</h3> <h3>男声独唱</h3><h3>左:《螺蛳港美丽的夜晚》(吴远清)</h3><h3>右:《天边的骆驼》(王文甫)</h3> <h3>男声独唱</h3><h3>左:《北国之春》(彭智鸣)</h3><h3>右:《红叶寄情》(胡维平)</h3> <h3>女声独唱</h3><h3>左:《故乡是北京》(韩美英)</h3><h3>右:《牡丹之歌》(文淑珍)</h3> <h3>二胡独奏《赛马》(裘名圃)</h3> <h3>萨克斯独奏《我爱你中国》(余维新)</h3> <h3>配乐诗朗诵</h3><h3>上:《我,还有一个名字叫知青》(舒霖)</h3><h3>下:《老有老的骄傲》(杨月光 满守学〉</h3> <h3>太极拳表演(胡久妹)</h3> <h3>四句半《夸夸战友情谊长》(熊明林、胡根水、唐化宇、陈琳)</h3> <h3>2018年10月17日一大早,战友们乘车前往五十年前的兵团所在地 —— 九江瑞昌赛湖农场。战友们一路高歌,群情激昂。<br></h3> <h3>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一团团部(现今的赛湖农场场部)所在地</h3> <h3>原先团部司政后机关的办公平房已经不见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赛湖农场新建的办公大楼</h3> <h3>场部大门口的宣传栏记载了赛湖农场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沿革</h3> <h3>场部门前的另一侧则是赛湖农场的党员教育基地</h3> <h3>战友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争先恐后地在场部门前合影</h3> <h3>午餐后战友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了我们亲爱的战友 —— 贾亚力等七女烈士纪念碑前进行悼念活动。如今这里已经是瑞昌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h3> <h3>1969年7月21日,贾亚力等七位战友在抢救国家财产中不幸牺牲……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暂不作评价,但是此事件夺走了七条鲜活而年轻的生命,他们的父母失去了宝贝的女儿,而我们失去了亲爱的战友......亲爱战友啊!我们怀念您!</h3> <h3>贾亚力烈士遗像</h3> <h3>当年战友廖力力在烈士墓前祭拜</h3> <h3>战友们缅怀七位女烈士</h3> <h3>十七日下午三点,战友们乘车来到了阔别五十周年的螺蛳港。回到了曾经战斗和生活的地方。光阴荏苒,沧桑巨变,如今的螺蛳港旧迹难觅,唯有战友们情谊仍在薪火相传。</h3> <p>战友徐长林说出了广大战友们的心声:</p><p>五十年前,我们虽青涩稚嫩,但是我们朝气阳光。</p><p>五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么的短暂。短暂得,一转眼,就是夕阳西下。</p><p>但是,在人生崎岖的山路上,五十年崎岖又漫长。</p><p>略回首,往事一幕又一幕。</p><p>春耕插秧,有可爱的蚂蟥;</p><p>夏种秋收,有似火的骄阳;</p><p>农闲的冬日,乡愁惆怅,</p><p>象不尽的寒风,挟持着凛冽雪花,</p><p>扑打在兵团战士稚嫩的脸上。</p><p>五十年的磨难与艰辛,如影相随,</p><p>幻化成我们终身的伴侣。</p><p>磨难,铸就了我们的坚强;</p><p>艰辛,炼狱成我们不屈的臂膀。</p><p>五十年,弹指一挥间,</p><p>芲海桑田,螺蛳港巨变。</p><p>螺蛳港变年青了,再也找不到夕日的旧痕;</p><p>昔日的青春少年与妙玲女郞,</p><p>脸上却添加了无量纵皱。</p><p>矫健的脚步,变得步履蹒跚;</p><p>皱纹,已无休止地爬上脸庞;</p><p>如霜的银丝悄无声息的伏在知青不再年青的头上。</p><p>我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p><p>没关系,不惆怅,</p><p>战士面对落日,依旧灿烂辉煌!</p><p>今天重阳,我们是欲火重生的火凤凰。</p><p>思不断,理还乱,</p><p>让我们乘上量子飞船,穿越时光列车,</p><p>回到五十年前的螺蛳港。</p><p>那监舎,在哪里?</p><p>怎不见漆黑围墙上的铁丝网?</p><p>怎变成雪白光亮的四合院与打谷场。</p><p>港边威严高耸的炮楼,不见了,</p><p>港内,是漂亮新移民村庄。</p><p>港外,杨柳依依,微涛絮岸。</p><p>杨柳湖依然象美丽的少女,</p><p>张开了初恋的翅膀,欢迎单恋五十年的新郞。</p><p>当年的“黄鹤楼”,不似那么高大了,</p><p>今天依然象执勤的战士,永远在大堤旁站岗。</p><p>当年封锁犯人的大堤,变成了宽阔暂亮的双向道。</p><p>大堤的北面,湖水絮叨,依稀能听到“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p><p>大堤南面,绿波未见,却演变成了能发电的太阳能硅电场。</p><p>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p><p>烈日下的螺蛳港,脱变成知青故里的移民港。</p><p>五十年呀,半个世纪,</p><p>螺蛳港情结把我们“老港友”,从大江南北,从长城内外,凝聚在滕王阁下,又凝聚在螺蛳港。</p><p>久别重逢,友情难忘,</p><p>双手相握,彼此珍重!</p><p>老骥伏枥,志在千里。</p><p>港友们,乐在当下,常保重;</p><p>胸怀全球,多旅游。</p><p>港友们,保八进九不是梦,</p><p>闯入百岁是目标!</p><p>让我们同样张开矫健臂膀,</p><p>去迎接落日依然燦烂的壮士暮年!!</p> <h3>在老五连知青宿舍楼合影</h3> <h3>在赛湖农场战友们还见到了久别的原赛湖老管教干部郑汉彪、刘德厚等老同志。由于兵团是由原劳改农场改编,劳改犯撤离农场后,原来管理劳改犯的管教干部就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都是连家带口,全家都生活在农场,他们中能力强的有的当了连队的领导,手把手地教兵团战士如何种水田,种棉田、种杂粮以及搞副业等工作。当年他们在政治上教育兵团战士们要上进,在生活上处处关心大家。管教干部郑汉彪夫妻俩每年在春插气温低,比较寒冷时,都主动煮姜汤慰劳大伙儿,有时食堂没有饭了,还请到家里去吃。他们把知青当成自己的孩子和亲人。知青们也忘不了管教干部的关心,直到现在有些兵团战士跟郑汉彪一家还像亲戚一样的走动、来往。<br></h3> <h3>十月十七日下午在赛湖农场,原五连炊事班程晓娟的弟弟特意找到姐姐的班长卢洪遐合影留念。他说今天看到姐姐这么多战友重返赛湖特别激动,心里既高兴又难过。姐姐如果还活着,也能看到今天的场景该有多好啊!据老司务长王文甫等战友介绍,晓娟原来在五连炊事班时就是一个懂事可爱、工作踏实、任劳任怨的小姑娘,大家都喜欢她。晓娟的弟弟还说,我姐姐虽然不在了,但这次战友们重返赛湖、战友重逢的场面她一定看到了!姐姐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受到战友们的情谊和关爱!也一定会保佑所有战友健康快乐,永远幸福!</h3> <h3>这是当年程晓娟在赛湖与部分战友的合影</h3> <h3>这次聚会,我们还迎来了老五连唯一一对战友结成的伉俪 —— 祝家舜和罗庆林。让我们祝福他们,祝他们天长地久!祝他们永远幸福!</h3> <h3>同时也祝福这幸福快乐的一家子!</h3> <h3>这次50周年聚会,许多战友也带上了老伴,让他(她)也一起分享我们相聚的快乐!</h3> <h3>为制作通讯录,筹备组要求每人提供新老照片各一张。而当我们收到战友郑江云发来的这一组从18岁到68岁的组合照片时,大家都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原来照片竟可以这样保存。可见郑江云真是个有心人!然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聚会中还听说他为照顾因病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妻子几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精心照顾,我们真的感动了!他不仅是有心,而且还有责任、有担当!</h3><h3>正如郑江云个人感言:青涩成熟老年。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且行且珍惜。</h3><h3>让我们也道一声:江云,辛苦了!珍重!</h3> <h3>五连诗人张正夫,爱好诗歌和摄影,他的作品多次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他现任江西省诗词学会散曲专业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江西散曲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中国诗词协会散曲创作研究会秘书长,南昌市诗词学会顾问,省老文艺家协会枫叶文学社副理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江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h3> <h3>张正夫为了表达对这次50周年聚会辛苦工作的筹备组成员的谢意,给每人赠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h3> <h3>战友胡维平更是个有心人,为了表达对战友们的情谊,专门赶在聚会前为每位战友刻了一枚水晶图章,并到现场亲自发放,令所有战友都十分感动。</h3> <h3>别看一枚小小的水晶图章,里面竟然刻有“青春永飞扬”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州军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一团五连 . 一九六八~二0一八”的字样</h3> <h3>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群主吴远清爱好广泛,退而不休。近几年又开始热衷于驾驶房车周游全国乃至世界了。</h3><h3>这是去年南昌市长李豆罗在家乡西湖李家为房车车队参加海南万辆房车露营大会送行时与吴远清的合影。</h3> <h3>房车在行动</h3><h3><br></h3> <h3>战友王文甫的退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不仅喜爱摄影,经常外出搞摄影创作,还参加了社区合唱团,有空也常常外出旅游。他善于动脑子,接受新生事物快,这次五十周庆典联欢会整个舞台背景的设计和制作就是他的杰作,非常完美,维妙维肖,给战友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必须为王文甫点一个大大的赞!</h3> <h3>近几年,舒霖和老伴一直过着令人羡慕、向往、舒适的候鸟般的生活,他们的养老做法给战友们树立了榜样,开了一个好头,我们都应该向他们学习!</h3> <h3>陈琳仍然稚气不减当年,经常干着别人都不敢做的事</h3> <h3>在文小平提出的“保八进九争百岁”的人生目标和他亲自带动下,吴远清、文瑞全等更多战友也加入了畅游赣江的体能锻练的行列之中了。</h3> <h3>今年夏天战友们几家人相约到北戴河农家乐消暑度假,他们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战友家庭加入。让我们都能向这几位战友学习,趁着现在还不算太老,趁着腿脚还利落,迈开双腿,走出家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h3> <p>五十周年聚会,已经成为历史,成功载入五连螺蛳港史册,成为我们永生难忘的记忆。</p><p>五十周年聚会也将成为我们乐享生活,保八进九争百岁新征程的新起点。</p><p>让我们紧紧围绕“保八进九争百岁”的既定目标,开展科学实用的养生养老,探索一条适合老知青自己的养老养生新模式。</p><p>经历磨难的部队,特别有战斗力。让我们“向天再借50年”,朝着“保八进九争百岁”的目标奋勇前进!</p><p> </p> <p>【后记】自从2018年的金秋10月兵团战友50周年聚会以后,战友胡维平又突发奇想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创作了兵团生活系列铅笔画,共编辑了四个美篇,入选80幅画,每幅画都维妙维肖、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我们曾经的难以忘怀的兵团生活。</p><p> 胡维平在他的美篇中说:“自从螺丝港战友50周年聚会开始,战友们就用以各式各样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青春年华。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留下来的老照片寥寥无几,但是我们在螺蛳港劳动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像电影一样,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能否用绘画的方式展现我们当时的情景,来纪念我们已经逝去的青春。”</p><p> 由于篇幅所限,只能将维平的部分绘画裁剪拼图成简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