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云”探“案山”

大红袍茶馆(513户外)

<h3>今日513户外一行59人登云岩爬马枕峰,其中参加越野赛的四位大神(野山茶、零点、越行者、飞鱼)还未恢复正常,也与大家一起“骑马观云”;个个玩的忘乎所以,连旁边的猴子都看不下去了,怎么来了一群比“我”还野还没长毛的猴子……<br></h3> <h3>谁是猴子?不是由谁说了算的,看谁在谁的地盘上了,谁在谁的地盘上谁就是猴子。(绕口令)</h3> <h3> 一拳冲天马枕上 两脚稳扎鲤鱼脊 三英笑傲山崖间 四猴坐看狂野人 </h3><h3> ——省得扶</h3> <h3>马枕峰</h3><h3><br></h3><h3>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揽石峰南,最高大,周遭可二十余里,穿云矗汉,遥对三仰,若与争雄。是峰界武夷极南,屏障全山,形家所谓“案山”是也。上有马枕庵,峰半有洞,深数百丈,为走马洞。沿西溪小涧深入五里许,中多田畴,抵峰麓。 </h3><h3><br></h3><h3>什么是“案山”?</h3><h3><br></h3><h3>《武夷山·户外人》探访:“案山”一词来源于“风水学”,哪什么是案山呢?案山 又称迎砂,是指穴山与朝山之间的山,即距穴山最近而小的朝山延伸略高出明堂的这一部分坡地。与案山相对为远者则为朝山。通俗的讲,就是位于墓地正前方的山,其中离墓地正前方比较近的山(矮山)叫“案山”,远处的高山称“朝山”,埋葬死者的山叫“穴山”。按此定义,有许多山峰都可以被称作“案山”。 </h3><h3><br></h3><h3>武夷山景区70平方公里内,大大小小的山峰有上百座,唯有“马枕峰”被称为“案山”,这与马枕峰所处的位置有关,马枕峰处于“前兰村”与“三仰峰”之间,站在前兰村村后的山上,向北眺望,前兰村—马枕峰—三仰峰在一条线上,形成了以远处三仰峰为“朝山”,近处马枕峰为“案山”,前兰村后面的山峰为“穴山”的布局,又因前兰村三面环山,北面是一大片开阔地,犹如风水上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地形,近处有马枕峰,远处有三仰峰,被风水先生看中也就不足为奇,马枕峰山顶平坦、山形又美,又有气势,是为风水先生的理想的“案山”,这种类型的案山,传说百年之后葬在此周围,后人会出文人或富商,不知道这位文人或富商出了没有?<br></h3><h3><br></h3><h3> 案山与朝山要如何匹配才最为理想呢?</h3><h3>   凡案山要取低,朝山要取高。案山之高低以齐眉为准,以近穴为喜,在穴场内望见案山,而案山之高度不可高于眼眉,案山距离穴场二三百公尺内为吉,诀云:“伸手摸手案,积钱千万贯。”<br></h3><h3><br></h3> <h3>《武夷山遗产名录》记载:马枕峰(附大面岩) 马枕峰位于二曲溪南、景区回排路北侧。峰体昂首向东南,西向岩壁横亘,周遭20余里。岩体形似骏马,穿云矗汉,高约80余米,大致分为两层,上层南高北低,像一堵建在山坡的城墙,下层植被浓郁,岩壁有多条斜向裂隙,岩壁斜覆成洞。岩顶较平缓,植被以松木为主。马枕峰与九曲溪北的三仰峰遥相对峙,似欲与其争雄。因其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最南缘,地处偏僻,游人罕至。从宏观上看,全峰好似一扇硕大的屏风,逶迤地遮挡在景区的南端,也好似武夷山风景区的一个骏马形的巨枕,故称为马枕峰,也即堪舆家所谓的“案山”。 马枕峰上层北端岩壁有大面岩,天成石门岩。岩壁略凹,上部大致呈拱形,两侧直立,如大门紧闭的巨大城门,故名。峰半有洞名走马洞,东麓有藏修岩。旧志载,马枕峰上有马枕庵,现已无存。 </h3><h3><br></h3> <h3>马枕庵 《武夷胜迹》记载:马枕庵位于马枕峰东南侧半山,始创时间及创建人失考。 遗址大致可分为上下两块不规则长方形,上层约长18米,宽11米,下层约长23米,宽19米,已辟为茶园,无建筑遗存。地上尚散落有零星的砖、瓦(灰瓦、陶瓦)、陶器、瓷器碎片等,还有一块方形的石门臼。下层靠山处有方形蓄水池,不知是当年遗迹还是后来茶园经营者所造。 </h3><h3><br></h3> <h3>走马洞 《武夷山遗产名录》记载:走马洞位于二曲溪南、马枕峰东壁半崖。为一条长条状的巨大崩塌风化岩洞。长约200余米,深约6-10余米不等。岩洞上覆危岩,下临深渊,踞高临下,站在洞前,眼界开阔,心旷神怡,但见眼前群山起伏,靠背岩、赤霞岩皆匍伏脚下,公馆大桥、前兰村尽收眼底,蓝原涧像一条游龙,从脚下伸向远方,蔚为壮观。 走马洞前岩麓有一条大致“T”字形的山谷。东西横向长约百米,南北纵向长约500米,宽约60-20米不等。原有几户外地人在此居住,开荒种田,名走马坪。现住户已全部迁走,谷内辟为茶园。 </h3><h3><br></h3> <h3> 云岩 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记载:在仙岩左。其东北距四曲李仙岩不远,上有石室可容百人,名云岩洞。相传昔为巨蟒所踞,有詹法师者驱之,仍创庵曰“云岩庵”,今废。</h3><h3> 路径:自更衣台后南行约三里,可达其顶。 【诗】 云岩 〔明〕郑主忠 巨蟒驱教出石门,缁流从此习雷文。 谁知今日游人到,只见空岩锁白云。 </h3><h3><br></h3> <h3>云岩 《武夷山遗产名录》记载:云岩位于九曲溪八曲与九曲相汇之处南岸。从星村江墩桥东,沿小路北行约十多分钟即达岩麓。云岩为条大致东南一西北走向的岩体,高约60米,长约180米,总体看如一只卧伏山岗的巨狮,岩壁上有多条纵向裂隙,明代诗人王应槐《题云岩》诗道:“山如屏,水如玉,石洞嵚崎倚溪曲。云来逼青霄,云去见岩麓。万里天风吹不断,白衣苍狗空中逐。高人何事抱云眠,为割云根结茅屋。”形象地描绘出其风光景色。南麓有崩塌岩洞,名为云岩洞,相传古时被巨蟒所踞,后为一詹姓法师驱走巨蟒,并创建云岩庵,现尚存遗址(详见《七十二洞》)。 </h3><h3><br></h3> <h3>云岩洞 《武夷山遗产名录》记载:云岩洞位于九曲溪南、云岩南壁。为山体崩塌形成的巨大岩洞,长约120米,深处12米,高约20余米。西部形成高大的石门岩,东部洞中有云岩庵遗址。 据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载“相传昔为巨蟒所踞,有詹法师者驱之,仍创庵曰云岩庵。”明时名道兰复在此庵坐化。庵的构建绝大部分镶嵌洞中,仅有前庭及庵门伸出洞外,庵门块石垒砌,条石门柱,门外加建廊室,构建坚固庄重。庵内经堂神龛相共,全依洞凿成,后部为卧室及藏经室,岩壁下又有一低矮岩洞,深约5米,宽8米,高仅米余,人需弯腰入内,洞深而阴暗,且曲折深邃,传即当年巨蟒藏踞之所。明诗人郑主忠游此有诗道:“巨蟒驱教出石门,缁流从此习雷文。谁知今日游人到,只见空岩锁白云。”清时庵废,后陆续有游方道士蛰居。现遗址尚有石墙、石门、石砌水池及石砌和就崖打凿的台阶等。 </h3><h3><br></h3> <h3>云岩庵遗址 《武夷胜迹》记载:云岩庵位于九曲溪南云岩洞中东半部,始建于唐代。 原为一处深邃的大岩洞,高达20米,长12米,深3—12米。据清董天工《武夷山志》载:“相传昔为巨蟒所踞,有詹法师者驱之,仍创庵曰云岩庵。”明时名道兰复(字信之,号虚白)在此庵坐化。庵的构建绝大部分镶嵌洞中,仅有前庭及庵门伸出洞外。庵门块石垒砌,条石门柱,门外加建廊室,构建坚固庄重,庵内经堂神龛相共,全依洞凿成。后部为卧室及藏经室,因洞深而阴暗,且曲折深邃,确似巨蟒所踞之所。明诗人郑主忠(号三峰,莆田人)游此有诗道:“巨蟒驱教出石门,缁流从此习雷文。谁知今日游人到,只见空岩锁白云。”清时庵香火废,后陆续有游方道士蛰居。 现遗址长约50米,宽约10米,就洞内地势西高东低。遗址建筑大体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又分两层,有石墙和两处石门,上层石门宽1.15米,高2.46米,由门础(2块)、门框(2块)、门托(2块)、门额7块凿石构成,下层石门已倒塌,只有门础和部分石墙。门内有石砌水池一处,承接洞顶岩壁上渗出的泉水,又有石砌照壁一处,壁上有两处龛位,龛位两侧书有楹联:“观空有色西江月,听世无声南海潮”,似是近年所为。门墙后有一处双锅灶台。两层之间有石砌和凿石台阶相连。 下部也分为两层,石墙、石门。门额钉有木板,上书“虚空地母第二重天门”,内有神案,供有太上老君、观音等神像。神案后即传说当年巨蟒藏身之洞。洞前有山泉自岩巅滴下,形成小水帘。 </h3><h3><br></h3> <h3>100公里越野大神</h3> <h3>一根绳子上这么多猴子是很危险的,最好没有下次。</h3> <h3>猩猩来到猴子的地盘上,与“猴子们”一起攀爬。</h3> <h3>鲤鱼脊</h3> <h3>户外多美好, 青山步步高。 日出云海深, 峰巅更妖娆。<br></h3><h3> ——徐舒郁</h3> <h3>如果我们一路同行,那便风雨同舟。</h3> <h3>是鹰你就该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