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阿尔伯特·艾利斯是一位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他首创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这是完整的叫法,起初时没有“行为”两个字,被称为理性情绪疗法,简称RET,国内心理学界提到他的理论时也习惯称理性情绪疗法。</h1> <h1>1913年,艾利斯出生于匹兹堡,4岁后移居纽约。他是孱弱多病,孩童时曾九次住院。同时,他父亲是一个很少在家的商人,母亲其实很顾家,但艾利斯还是在这种情形下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自己做早饭,自己去学校,他把这些视为自我考核的指标,能做好就感觉很好。</h1><h3><br></h3><h1>任何时候,当遇到问题时,艾利斯都会想该怎么解决。青春期时,他非常害羞,不敢接触女孩子,于是他给自己布置了一个自我考核的新任务:一个月内和一百个女孩子说话。虽然最后还是没约到女孩,毕竟这是并不能由他的意志说了算的目标,但他完成了自己的考核。他曾害怕当众讲话,而他用类似方法克服了恐惧,并爱上了演讲。</h1><h3><br></h3><h1>艾利斯大学毕业后,最初试图靠写小说为生,屡屡受挫后,他修订了目标,改为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并读了相关专业,最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开始了心理咨询工作。最初走的也是精神分析路线,后来觉得精神分析效率太低,转而发展自己的道路。</h1><h1></h1> <h1>1956年,他43岁,正式提出了自己的疗法,一开始叫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后来修改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再后来修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目前,他的理论已经是一个颇受欢迎的认知行为治疗流派。</h1><h3><br></h3><h1>艾利斯的理论可以简称为“ABC理论”:你的情绪和行为,不是由外在诱发事件决定的,而是由你的内在信念所决定。完整的治疗模型,则是“ABCDEF模型”,A代表活动事件,B代表信念,C代表情绪和行为结果,D代表辩论,E代表效果,F则代表新的感觉。</h1> <h1>艾利斯的治疗重点在于和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辩论,把这些辩论重塑成理性信念,然后就有了效果,进而引出新的感觉。他认为我们自身之外的各种事物,包括我们的身体,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但我们可以控制信念,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奉行这些信念。</h1><h3><br></h3><h1>艾利斯根据他的临床经验,总结出西方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11种非理性信念,分别是:</h1><h3><br></h3><h1>1,自己绝对要获得周围的人,尤其是周围重要人物的喜爱和赞许;</h1><h1>2,要求自己是全能的,在人生道路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成就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h1><h1>3,世界上有许多无用的、可憎的、邪恶的坏人,对他们应该歧视和排斥,给予严厉的谴责和惩罚;</h1><h1>4,当生活中出现不如意的事情时,就有大难临头的感觉;</h1><h1>5,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困苦,人的责任和压力太重,因此要设法逃避现实;</h1><h1>6,人的不愉快均由外在环境因素造成,因此人是无法克服痛苦和困扰的;7,对危险和可怕的事情应高度警惕,时刻关注,随时准备他们的发生;</h1><h1>8,一个人以往的经历决定了现在的行为,而且是永远无法改变的;</h1><h1>9,人是需要依赖他人而生活的,因此,总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人让自己依附;</h1><h1>10,人应十分投入地关心他人,为他人的问题而伤心难过,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h1><h1>11,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一个精确的答案和完美的解决办法,一旦不能如此,就十分痛苦。</h1><h3><br></h3><h1>这些非理性信念,主要表现为对自己、他人、周围环境的绝对化要求。这些要求针对自己时,一旦达不到,就会引来各种自我攻击;而拿这些要求针对别人时,如果别人不能符合,自己就容易生气,并对别人充满敌意,因此导致自己的情绪困扰,也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困难。</h1> <h1>后来有学者将它们概括为三类:</h1><h3><br></h3><h1>第一类绝对化要求,有时是非常直观的自恋,如“我必须获得成功”、“谁都不能对不起我”,都是希望自己的意愿必须得到实现。有时则貌似是持有了一个看着很对的观点,如“社会上不应该有不合理的现象存在”、“男人应善待女人”等,但其实这些说法需要加上这么一句“我认为”。也就是说,我持有这个看起来无可挑剔的观点,只是为了显得“我是对的”,而我持有这样的观点时,自然就是“我比你强”。</h1><h3><br></h3><h1>第二类过分概括化,也就是以偏概全,通常是根据一次得失就做了个大总结,特别是一件事没做好,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例如一次考试失败、一次演讲失败、一次求爱未果,就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产生严重自卑感。对他人和环境也是这样,遇到一件不合理的事,就推理出“这个世界没救了”。艾利斯认为,这也算是一种法西斯主义。他认为,我们该学习把事情和人分开,知道一件事只是部分而已,不能因为部分不够好就从整体上否定一个人。这也是我们俗称的“对事不对人”。</h1><h3><br></h3><h1>第三类糟糕至极,是指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要崩溃了。糟糕的本意是“不好,坏事了”,但当一个人认为“糟糕透了”的时候,这意味着他觉得这是最最坏的事,是百分百的坏,甚至可以说是灭顶之灾。艾利斯指出,首先从逻辑上讲,这是错的,因为一定会有事比你经历的事更糟糕。</h1> <h1>理性情绪疗法的学者们认为,各种非理性信念都可以找到上述三类特征。那找到后该怎么办?艾利斯的办法有四个阶段:</h1><h3><br></h3><h1>1)解说阶段:指出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并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知识。</h1><h3><br></h3><h1>2)证明阶段:向来访者证明,他的情绪困扰是因为他自身深处的非理性信念。</h1><h3><br></h3><h1>3)放弃阶段:不断与来访者对峙,帮助来访者认清其非理性信念,最终达到让来访者放弃这些信念。</h1><h3><br></h3><h1>4)重建阶段:帮助来访者学会理性思维,以替代非理性思维,从而使他们建立更理性的生活哲学。</h1> <h1>欧美国家做过很多关于咨询效果的研究,理性情绪疗法的疗效还不错。但也有人难以接受用理性情绪疗法教育来访者,和来访者辩论,把一套所谓理性信念传输给来访者的这种逻辑。有研究表明理性情绪疗法不适合心理问题严重的人。所谓问题严重的,就是严重活在全能自恋的一元世界中的人。</h1><h3><br></h3><h1>实际上,理性情绪疗法适合已经进入到二元世界但还残留着全能自恋想法的人,他们已经具备认识现实的理性思维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教育、辩论而改变他们的非理性思维。至于那些基本停留在全能自恋的一元世界中的人,理性情绪疗法就失去了价值,因为咨询师会被来访者排斥。</h1><h3><br></h3><h1>对于发生的事物,有一个简单的二分法:你能控制的和你不能控制的。认识清楚你能控制的事物,并在此范围内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好”,还要认识清楚你控制不了的事物,不要瞎较劲,或者怨天尤人,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理性,也是一种清醒而优雅的活法。</h1><h3><br></h3><h1>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也是秉持了这个原则,我们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让它更具理性,这样就会减少情绪上的痛苦,以及荒唐行为。</h1><h3><br></h3><h1>那么,什么是非理性呢?就是处于一种严重的分裂中,对别人和世界的情绪情感与判断,主要是一厢情愿,并且是建立在全能自恋之上的,这不是真相也不是真理。</h1><h3><br></h3><h1>这样的人在和现实世界相处时不断受到挫败,他们发现世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运转,可又不能接受这个真相,于是转而活在自欺欺人的想象中。毕竟,在想象世界里一个人是可以为所欲为的。然后,又拿这个想象世界的东西,去强加给真实世界,而且强加时特别有情绪情感,这就是非理性了。</h1> <h1>话语、文字、理性和思维是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不是从逻辑上形成更理性的人生哲学,来指引自己,而是能够更好地探究人的体验。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精神分析则发现,那些不被意识所接受的体验,压抑到潜意识深处,继续影响着我们。</h1><h3><br></h3><h1>三种心灵过程中,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实体,而思维过程是镜像,是投影。我们不能停留在思维过程,仅仅在思维过程中做工作。思维过程是最容易捕捉到的,所以我们可以从这里开始,想办法打一口深入到体验和潜意识的深井,然后在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中去做工作,才能带来深度改变。</h1><h3><br></h3><h1>捕捉自动思维,就是这样一个技术。自动思维,就是事件发生后,我们头脑中一闪而逝的第一时间的念头。咨询和练习中,需要捕捉住自动思维,顺着它去做自由联想,看看自己会从这个想法开始,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直到碰触到深刻体验,回到当时的过程中,在安全、被支持的情形下,不断去体验当时堪称可怕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让淤积住的、受伤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情感充分流动起来,从而内在体验就发生了变化,而头脑上的思维作为投影,也就有了变化。</h1><h3><br></h3><h1>建议大家可以做一个“捕捉自动思维”的练习,步骤如下:</h1><h3><br></h3><h1>找到一件让你一直以来都有些不舒服的事;回想最近一次,你再次遇到这件不舒服的事的情形;问问自己遇到这件事时,脑海中第一个冒出的念头是什么?为了保险一点,你不妨再问问自己:这真的是第一个冒出的念头吗?如果不是,就再向前推,直到找到第一个自动冒出的念头;让自己放松下来,闭上眼睛,从这个自动思维开始做自由联想,看看它会让你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不止是要想到更多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它会唤起你什么样的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让身体感受和情绪情感自由流动,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做一下总结。</h1> <h1></h1><h1>有时候,我们惧怕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之所以惧怕一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感觉,经常是因为这件事和以前的某件事很像,唤起了自己以前的某种感觉。所以,诱发事件经由一个完整的身体过程、情绪过程加思维过程,导致了当下的情绪反应。</h1><h1><br></h1><h1>一个人活得怎么样,是否快乐,在于这个人的人格、思维方式、价值观。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从容豁达;还是活得局促艰难,活得犹如困兽,活得以付出者心态把自己摆在受害者位置上,觉得全世界都欠自己的 —— 取决于你的认知体系,你的内心,而不是现在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br></h1><h3><br></h3><h3></h3><h3></h3><h1>因此,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不开心,是不是自己把有些事情想得太严重了,或是会错了意呢?换一种想法,心情也一定能随之发生改变。</h1><h3><br></h3><h1>也许,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入手,向潜意识深处挖出一口通向心灵的深井,真正了解感受的源头,这样才能彻底从体验层面改变我们的感受,才能真正的有所改变。所谓于无声处听惊雷,就是这种感觉吧。</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