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在重拾点滴的遗憾喟叹之外,是追忆似水年华后的释然放怀。</h3><h3> ——母亲,念您一如既往</h3><h3> 很多人听过或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看看人家的孩子,都是那么听话。”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优秀的。优秀的孩子永远是别人家的。我和你们不一样,我没有听过母亲对我说这句话,我听这句话是开家长会的时候,同桌的妈妈对我同桌说的。我同桌面皮薄,趴在桌子上哭了好久,而我,看着她哭,然后继续沉默……<br></h3><h3> 思绪被拉回到初中三年的时光。那会儿有幸上了县城里最好的初级中学,父亲那会儿别提有多开心,母亲虽然不识字,但是跟她讲那是所很好的学校,母亲也跟着开心。那会儿,刚开始,我并不住校,因为父亲在离学校不到十公里的地方做着卖瓦的生意,我来回坐公交车。夏天还好,只是到了冬天,真的好“艰难”,父亲为了不让我迟到,总是骑自行车送我到一个大车站,再回去。我坐在车后面,时刻担心我会不会被摔下去。又担心父亲往返的时候是一个人。我的脑袋瓜里都是些奇奇怪怪的想法。</h3><h3> 后来,功课越来越紧。要求我们到校的时间也越来越早,我跟公交车的时间配合总是矛盾。索性一纸申请,开始了住校之旅,以八人为单位的宿舍,还蛮不错的,住的都是学霸,所以总是在学霸的路上拼命追赶。</h3><h3> 住校的日子总是活在思念里,想家想妈想老爸,甚至院子里花花草草都在我思念的范围里,每次打电话都要平复好久才能不让母亲听出我的颤音。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总会惦念那些当时不在乎的嘘寒问暖,体验分开后的依依不舍。人,就是作的。</h3><h3> 后来的后来,应学校要求,初三那年,希望家长陪读,另一个原因也是因学校殴打事件弄得人心惶惶。我倒也不觉得有什么影响,以讹传讹的人传的没意思了,也就作罢了。可母亲依旧说服父亲,租了间离学校不远的房子,来陪我,母亲的意思我是万万不敢违背的。小小的房间,只有一张简易的木板床,一张书桌,一个火炉,一个橱柜,还有一个单筒洗衣机。简单的陈设,只是为了陪我关键的一年。大概那会儿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没有现在那种很怀念的感觉,那会儿的我,有多开心就有多落寞。我所谓的陪伴,是母亲一直在那间小屋等我放学,送我出门上学,可是理想化与现实版终究不该混为一谈,母亲虽然人在陪我,可心却惦记着家中的大大小小的事,知道母亲不易,可是心里还是不免嘀咕。很多的时候,我都是自己一个人在那间房子里,自己烧炉,自己做饭,自己做功课……为了节约时间,我晚上要做好第二天中午的饭,回来自己一热,吃完再跑回学校,从刚开始的不适应过渡到啥都能应付,我与小姑娘这个身份渐渐背道而驰。但,现在想来,从无后悔之意。</h3><h3> 我们一周的生活所需,是来自老家。我周五放学,一路小跑回家,母亲已经打点好行囊,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换身衣服,和母亲挤上那辆明明是公交车却要被当成橡皮车的“强大战车”,一直摇啊摇,摇到不知道是什么时辰,才踏上了老家的那条刚修的水泥路……在老家忙碌的两天过去后,装了土豆,锅盔,蔬菜,和母亲打点行囊,又开始那段“车与人”的大战,跻身于“无硝烟的”战场。</h3><h3> 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我和母亲坐了公交车,我手里提着十来个土豆,基本都是大个的,车一站一停,晃来晃去,我脚底下也没地儿放手里提的袋子,结果,车再一次刹车的时候,“啪嗒~”袋子断了,袋里的土豆终于“重见天日,”像一个个好奇的小屁孩一样,开始对周围的环境好奇,在没有手脚的前提下“各奔东西。”而我,憋红了脸,俯下身,去寻找“散落在人间”的孩儿们……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个个把它们找回来的,也不记得车什么时候到站的,和母亲说及此事,母亲笑得直不起腰,而我,气鼓鼓的并不想理会母亲,感觉丢脸丢大发了,这件事后来也就没有后续了。因为功课的加重,我回不了老家了,换成了去车站接背着大包小包的母亲,再也没有一次经历让母亲那样开怀大笑,那个笑,是看到了女儿在遇到棘手之事,能静下心来,尽自己所能去处理的会心一笑。感谢有你,在一次次的做事之中,让我自己学会去处理,而不是第一反应就叫出声来,也许就是从那会儿开始,我开始成为“别人家的孩子”。</h3><h3> 母亲一生,大概是受奶奶那辈儿人的影响,生活并不要求很奢华,人吃饱穿暖就行,母亲是一个目光看得很远,很有想法的人。家里的大小事儿都是她做主,老爸都没有母亲顾虑周全。这也是母亲说,父亲脾气很犟,但到了母亲那儿就柔了,不是说父亲“妻管严”,而是母亲能力的胜任。父亲也说,母亲一辈子心气儿高,啥都依着她,准没错。</h3><h3> 爱,最好的阐释不是相濡以沫,而是性格脾气互补。可惜,父亲也不会再遇到第二个你,世上也不会再有第二个你……</h3><h3> </h3><h3><br></h3><h3> (未完待续)</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