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意大利🇮🇹(上)

老猪

<h3>  欧洲历史古迹、自然风景和地中海文化深深吸引着我,为此我们参加了2018年10月10日至21日的12天10晚意大利一地深度游。意大利是欧洲文明古国,罗马文化的发祥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最多的人类文化遗产(54处)。10天的时间里匆匆游览了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威尼斯、米兰等大城市和庞贝古城、苏莲托、波斯塔诺、圣吉米亚诺、比萨、蒙特卡蒂尼、五渔村和维罗纳等小城镇,耳闻、目睹、身感,加深了对意大利历史的了解,初步感知了该国自然、社会、经济与文化特色,收获不少。</h3><h3> 第1天的行程是从北京飞往罗马,航程8435公里,用时11小时。图为当地时间18点30分(北京时间11日凌晨0点30分)到达罗马国际机场,当天住在罗马。</h3> <h3>  第2天,游览罗马市区主要景点。梵蒂冈城国(简称梵蒂冈,拉丁语意为“先知之地”)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上的内陆城邦国家,是目前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小(0.44平方公里),人口最少(据2011年统计,持梵蒂冈护照的公民共有572人)的国家,该国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罗马教廷所在地,它是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并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有外交关系,所以严格地讲我们这次到意大利是两国游。</h3> <h3>  梵蒂冈城国的国界绝大部分建有很高的城墙,图为城墙一角,顶部的浮雕包含着梵蒂冈国徽的核心内容——耶稣交给圣彼得的2把天国的钥匙。</h3> <h3>  我们从这座城门离开意大利进入梵蒂冈。</h3> <h3>  圣彼得广场,因圣彼得大教堂而得名,建于1656-1667年,广场长340米,宽240米,可容纳约50万人。</h3> <h3>  圣彼得大教堂,为纪念耶稣大弟子彼得而建,最早建于公元333年,重建于1506-1626年,由多纳托·伯拉孟特、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多位建筑师和艺术家参与设计,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建筑,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占地23000平方米,可容纳6万人。教堂中央穹顶直径42米,高138米。圣彼得大教堂是天主教会最神圣的场所,是著名的天主教朝圣地。堂内博物馆保存着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艺术家的壁画、雕刻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等大批珍贵的艺术品。</h3> <h3>  圣彼得大教堂可以进入参观,但是观光者太多了,几乎在广场上转了一大圈,图中见到的仅是约一半长的排队者,导游说至少要排2个小时,而我们在此的游览时间只有90分钟。难得到此却不得一见,真是太遗憾了!</h3> <h3>  不得已从网上下载一张圣彼得大教堂内景照片(无版权),豪华精美,金碧辉煌,看了这张照片真是说不清是弥补了遗憾还是更加遗憾了呢?</h3> <h3>  教堂侧门的梵蒂冈卫兵,手持长矛像是中世纪的武士,时间好像一下子往回穿越了几百年。</h3> <h3>  教堂前摆有大量椅子,听说近日将有盛大的宗教活动。</h3> <h3>  圣彼得广场东边连接一条称为“协和大道”的宽阔道路,许多国家驻梵蒂冈使馆就设在路的两侧,但是此路却是属于意大利的领土。</h3> <h3>  边界上拉拉手!石柱围栏左边是圣彼得广场,右边是协和大道,这是梵蒂冈与意大利之间唯一的一段没有城墙的边界。</h3> <h3>  罗马许愿池,原名特雷维喷泉,18世纪由沙尔威设计建造,于1762年完工。喷泉上方的雕刻叙述的是海神的故事,罗马人传说,如果人背着喷泉右手拿硬币从左肩上方向后投入水中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许愿池在电影《罗马假日》中登场亮相,使其知名度不断升高而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h3> <h3>  游人成群结队,十分拥挤,要想找到静下心来许个愿,求神赐福的感觉可不容易。也正因游人多投出的硬币也多,有资料说每天平均有8000余名游客来到许愿池,向池内投入总额逾3800欧元硬币,其中不乏日元和美元,每年许愿池都能有约140万欧元的“进账”。</h3> <h3>  圣母无染原罪石柱,它反映了基督教内部对原罪论是否适用于圣母玛利亚的争论。</h3> <h3>  西班牙大台阶,罗马的一座户外阶梯,与西班牙广场相联接,建于1721—1723年,台阶分12段共137个石级,顶端是天主圣三教堂。一说到西班牙台阶人们就会想到电影《罗马假日》,其浪漫情节使这里风靡于世,游客如潮。</h3> <h3>  电影中的格里高利·派克与奥黛丽·赫本的迷人风采,我们这代人心目中真正的“帅哥靓女”。</h3> <h3>  感动与浪漫之情油然而生,老两口也要“秀”一把!</h3> <h3>  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公元315年,是罗马城现存的三座凯旋门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为庆祝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12年彻底战胜他的强敌马克森提,并统一帝国而建的。 虽然时间已过去17个世纪,但是建筑上的浮雕依然保存良好,似乎没有烈日、风沙和酸雨的侵蚀,令人惊奇。</h3> <h3>  罗马斗兽场,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它建于公元72-80年间(相当于我国东汉期间),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斗兽场是椭圆形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188米,短轴156米,周长527米,围墙高57米,可以容纳近9万名观众。 如此庞大的建筑建成已近2000年,中间还经历战争和破坏却能较完整地保存至今,古罗马的建筑设计技术和工程质量令人惊叹!</h3><h3><br></h3> <h3>  罗马斗兽场正面。斗兽场里面也是可以排队购票参观的,但缺的是时间。</h3> <h3>  罗马城内的古迹很多,有的经过修复仍在使用,有的则处于自然状态,随车拍几张(车窗玻璃是淡蓝色)。</h3> <h3>  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h3> <h3>  这个古迹大概是处于“原生态的”。当晚仍住在罗马。</h3> <h3>  第3天,早上8点半出发,向南行车220公里,3个多小时后到达庞贝。古城庞贝,世界知名,令人向往,源于它奇特与悲惨的命运。庞贝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后发展迅速,到1世纪70年代人口已超过2万人,成为闻名遐迩的酒色之都。79年10月17日,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厚约5.6米的火山灰迅间将庞贝埋没,将其从地球抹掉了。随着岁月推移古城也逐步被世人遗忘,直至1748年被偶然发现,古城才得以逐步发掘重见天日,至今展示的只有全城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二还埋在地下。2016年6月,庞贝古城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图为我们正走向古城的入口。</h3><h3> </h3> <h3> 士兵训练营区,一间间营房,一根根石柱,显示着当时的规模。</h3> <h3>  可容纳数千人的半圆形剧场。</h3> <h3> 古城主街,修建的十分规范和牢固,道路笔直两旁是商店、作坊和洗浴、妓院、服务业店铺及部分住宅。</h3> <h3>  路旁的供水设施十分实用,体现了当时城市化水平。</h3> <h3>  行人过马路时踩的“斑马石”。</h3> <h3>  商店、作坊或民居各有其特征和标志,验证了当时城市发展的成熟度。</h3> <h3>  地面上铺的马赛克十分精美,可以想象当时的建筑水平和豪华生活。</h3> <h3>  规模宏大、装饰豪华、设计精美的公共浴池。</h3> <h3>  商店或民居各有其特征和标志,验证了当时城市发展的状况。</h3> <h3>  用石膏灌注法复原的遇难者体态和表情,令人唏嘘!</h3> <h3>  市中心广场,远处的山就是维苏威火山。这个山神一时美如仙女,一时又恶如猛兽。</h3> <h3>  午餐安排的是特色披萨套餐,很期待。第一道就是颇有名气的“玛格丽特”披萨,端上来一看原来就是番茄酱加奶酪,味道还不错。</h3> <h3>  第二道是意大利面加几个海红,比较一般。</h3> <h3>  第三道,油炸大虾鱿鱼圈加蔬菜沙拉,原料新鲜味道美。</h3> <h3>  第四道,甜品意大利冰淇淋,口感细腻,味道浓郁。</h3> <h3>  看来老伴吃得挺满意。这是意大利人的典型餐食,体现他们的饮食文化,餐厅里的许多老外也吃一样的饭,就是多了一杯啤酒。</h3> <h3>  餐后的行程是攀登维苏威火山,看看那张吞噬庞贝古城的“大嘴”,这是我此行重点关注的景点之一。维苏威火山是世界最著名的火山之一,被称为“欧洲最危险的火山”,海拔1281米,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市东南约11公里。自罗马时代以来,维苏威火山已经喷发过五十多次,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最近一次喷发是1944年,当时那奇妙景观使得正在山下激战的同盟国军队与纳粹士兵停止了战斗,成千上万的士兵跑去观看这一大自然的奇观。</h3> <h3>  中巴沿着崎岖的山路爬了半个多小时,到达了接近山顶的停车场,这里距火山口还有2000米的步行山路,往上看,希望就在不远的地方了。</h3> <h3>  但是没想到迎面泼来了一盆冷水,走了不到200米山路就被拦住了,我们被告知因为前几天下大雨 ,冲毁了道路 ,不知什么时间才能修好,绝望了!</h3> <h3>  没办法,只能在停车场路边留个影,就算到过维苏威火山了。</h3> 实在不甘心,还是从网上下载了维苏威火山照片(无版权),看看火山口和登山路,填上心里这个空缺吧。 <h3>  利用未能爬山的时间到那不勒斯市里逛了个大超市。买点水果,也顺便“检查”一下物价,感受意大利人的日常生活,图上标注的价格是欧元/公斤,水果(图片上部分)、蔬菜(图片下部分)。</h3><h3> </h3> <h3>  水产(图片上部分),肉类(图片下部分)</h3> <h3>  那不勒斯是个意大利南方港口城市,在港口附近看到不少华人贸易公司,据说原因是因为这里交通便利,房租也较意北部便宜,我们的晚餐就是在这里的“华侨饭店”吃的。</h3> <h3>  晚上入住在那不勒斯的一个山顶酒店,4星级,房舍花园,错落有致,面积不大,小而精致。</h3> <h3>  第4天,上午9点出发,前往距那不勒斯60公里的小镇苏莲托。苏莲托又称索伦托,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的一个市镇。这里临海,风景优美,许多建筑都建在面海的悬崖峭壁上,被誉为“那不勒斯海湾的明珠”。我自己对苏莲托的记忆来源于年青时熟悉的一首爱情歌曲“重归苏莲托”。</h3> <h3>  小镇的中心广场,很有模样。</h3> <h3>  从广场顺城下道路望海,好像海面已高及建在悬崖上的房屋。</h3> <h3>  繁华的商业小巷,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以食品和小商品为主。</h3> <h3>  水果是老伴的最爱,大柠檬是苏莲托的特产。</h3> <h3>  各类各色各味的冰淇淋任你选,几个欧元就搞定。</h3> <h3>  小镇的商业主街,以品牌店和服装为主,游人反而没有小巷多。</h3> <h3>  从小镇的悬崖海边公园遥望维苏威火山,感受美丽的苏莲托,在暖阳下迎着海风,眺望美景,回味那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话语,那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h3> <h3>  在公园中小憩,光线正好适合逆光照,就叫“情留苏莲托”。</h3> <h3>  镇中心广场的酒吧餐桌摆到了大街上。感觉在意大利,无论大城还是小镇,餐吧、酒吧、咖啡吧都是最多的店面,这反映了意大利人悠闲的生活方式,也是意大利一景。</h3> <h3>  午餐后,改乘公交中巴前往苏莲托附近另一个海边小镇波西塔诺,混行山路很窄,路旁还停着一排车,当地人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真是很厉害。</h3> <h3>  见图中,公交中巴走的就是对面山中这种“挂壁路”,看着真悬。</h3> <h3>  中巴停在半山腰,我们要穿行一段不太短的山路小巷下山观景。</h3> <h3>  小路很窄,但从大门可以看出来房子很精致。</h3> <h3>  设计也要巧妙才能充分利用狭窄的空间。</h3> <h3>  路旁鲜有的空地上长着多种仙人掌,估计是野生的,会不会这就是波西塔诺的原始状态。</h3> <h3>  终于到达波西塔诺最佳的摄影位置。波西塔诺是位于意大利阿马尔菲海岸‎的一个小镇,城镇主要部份背山面海,这里的海岸线蜿蜒曲折,岸上山岛耸峙巍峨,山谷与海岬交错,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浓密山林中散落着许多如诗如画的小镇,而其中最漂亮的就是波西塔诺。此时此地视野宽,光线好,角度也好,手中相机的快门不停的按着。</h3> <h3>  还要原路返回爬到半山腰公交站,气喘吁吁,满头大汗,风景虽美,但是住在这里也很辛苦。当天晚上返回那不勒斯山顶酒店住宿。</h3> <h3>  第5天,上午乘火车去佛罗伦萨,离开酒店前给房间的钥匙留个影,一把钥匙加一个又大又重的铜制标牌和一个取电插头,加在一起有好几两重,真有点文物的感觉。</h3> <h3>  进出山顶酒店都要走这条路,窄得连中巴都过不去,只能换乘酒店的吉普车才行,可是酒店照常营业,山多路窄占路停车可算是意大利不少市镇道路的一大特点。</h3> <h3>  手端相机随拍那不勒斯市街景和古建筑(车拍)。</h3> <h3>  快到火车站了(车拍)。</h3> <h3>  那不勒斯火车站内景,两侧布满商店和餐吧。</h3> <h3>  这是我们将要乘坐的私营法拉利极速火车。</h3> <h3>  不需安检,不用检票,排队上车,但需防盗,这是站台上张贴的防盗警示标识。</h3> <h3>  2等座与国内1等座差不多,一边两个座,前后左右都比较宽敞,八张笑脸心里美得很!</h3> <h3>  屏幕显示火车时速达到300公里/小时。</h3> <h3>  中午到达佛罗伦萨市,图为火车站内景。</h3> <h3>  穿过繁华拥挤的市区商业主街。</h3> <h3>  下午的主要节目是参观世界级的艺术殿堂乌菲兹美术馆,这是全体团友的共同愿望,为此出国前还专门找旅行社商量调整参观日期以防遇上闭馆日。该馆位于佛罗伦萨市的乌菲兹宫内,以收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其他各画派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提香、乔托、丁托列托、伦勃朗、鲁本斯、凡·代克等作品而驰名,并藏有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作品,素有“文艺复兴艺术宝库”之称。</h3> <h3>  参观乌菲兹美术馆不能不提到美第奇家族,该家族是大银行家,被称为佛罗伦萨的“无冕王”,实际统治佛罗伦萨近3个世纪。家族有着爱好、扶植和保护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几百年间家族成员把从各地搜集来的艺术品集中到1559年建造的4层楼—乌菲兹宫,并于1581年对外开放。后由于无嗣,美第奇家族末代继承人安娜玛利亚于1737年将藏品全部捐赠给佛罗伦萨政府,并要求一件也不能离开佛罗伦萨,从而形成了乌菲兹公共博物馆,共有45间展厅,藏品10万件以上。</h3> <h3>  台湾籍女导游(后排左2)讲解的挺生动,特别是关于如何欣赏画作,领会其文艺复兴时代内涵的介绍听后颇受启发。</h3> <h3>  14世纪著名画家乔托1310年的作品《圣母子》,在乔托的笔下,圣母穿了一件漂亮的内衣,这件内衣并不来自天国,而来自现实,另外圣母的位置有一种空间的纵深感,画中的人物在二维的空间里就变得立体起来,这种透视法对以后的绘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h3> <h3>  达.芬奇1472-1473年的作品《天使报喜》采用了一种肃穆的表现手法,画面色彩凝重,玛利亚身后高大的建筑和面前摆放着雕塑精美的几案衬托出庄严的气氛,天使加百列传达神旨的姿态烘托着救度世人的耶稣来临是一件无比严肃和神圣的事情,而玛利亚微抬的左手显示了她内心的瞬时惊讶,整洁美观的庭院和华贵的建筑以及雕花桌子都经过仔细的推敲用焦点透视法来展现的。</h3><h3><br></h3> <h3>  波提切利作品《维纳斯的诞生》完成于1485年,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中代表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从大海中诞生的场景,作品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人体曲线的描绘超凡入化有浅浮雕的感觉,另外维纳斯似有羞怯和幽怨的表情,表明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作者矛盾心理世界的反映。</h3><h3><br></h3> <h3>  米开朗基罗1504年作品《圣家族》。作为他早期的板上宗教画,可以说也是一首美丽的天伦诗。《圣家族》是一个传统题材,主要是描绘圣母、圣约瑟和圣婴基督,不过在米开朗基罗这幅画上三个宗教形象已成了民间生活的普通人物了,作者把约瑟、马利亚表现在专注于圣婴的天伦乐趣之中,得到了和谐的世俗化体现。</h3> <h3>  拉斐尔作品《金翅雀圣母》。倚在圣母怀中的小耶稣和小约翰,抚弄圣母膝上金雀的动作,自然而贴切地传达出圣母对幼小孩童的呵护情意;圣母左手拿着祈祷书,视线一时从书上移开,转向两个孩童,则是时刻关注的表现。在这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圣子的脚轻轻地踩在圣母脚上,这种身体的接触充满了亲情,动人心弦,表现了人情与天伦乐趣,作者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h3> <h3>  提香的作品《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有资料说该作品中的画中人,人们推测是当时的一位贵妇人,名叫艾列奥诺拉乌尔比诺夫人的肖像,她不是神,而是追求资产阶级生活享乐的上层妇女形象,从其平静而微带挑逗的神情可以想象出当时上流社会的奢靡之风。但是导游讲解时说画中人是一个妓女,不管是谁,画中反映的当时社会现实却是相同的。 </h3> <h3>  画家布伦奇诺为美第奇家族柯西莫一世夫人埃莱诺娜和儿子乔凡尼.德.美第奇所作画像。画中对夫人服装色彩、褶皱、明暗和饰品的细致入微的描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h3> <h3>  《拉奥孔》又名《拉奥孔和他的儿子们》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古希腊罗得岛的雕塑家阿格桑德罗斯和他的儿子波利佐罗斯及阿典诺多罗斯三人集体创作的一组大理石群雕,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特洛伊之战的故事,因拉奥孔告诫特洛伊人勿将木马拖入特洛伊,而遭到希腊保护神派出的巨蛇咬死。雕塑1506年在罗马出土,现收藏于梵蒂冈美术馆。乌菲兹美术馆摆放的是名家雕刻的复制品。</h3> <h3>  馆中之馆的藏品,未能近距离观赏。偌大的美术馆只安排参观了一个半小时,导游只较详细的介绍了十几幅名画和雕塑,真是意犹未尽。</h3> <h3>  佛罗伦萨市内阿尔诺河景色,很美。</h3> <h3>  阿尔诺河上最古老的一座桥,称之为老桥。该桥建于1345年,桥上两旁是商店(主要卖金银首饰),商店上方,架有一条瓦萨利走廊,连结在河两岸的比堤宫和旧宫之间。 </h3> <h3>  老桥中央路旁建有16世纪佛罗伦萨最著名的雕塑家、金匠切利尼(1500-1571)的雕像,不知道栏杆上的那些锁头是要表达什么意思。</h3> <h3>  老桥路边的首饰店一家挨一家,各种精美首饰金光闪闪,十分诱人。</h3> <h3>  回酒店的路上见到了熟悉的摩拜单车,但是数量没有国内多。</h3> <h3>  晚餐安排的特色餐是牛排加红酒,行程顺利已经一半,大家举杯干一个!晚上住在佛罗伦萨。(未完待续请看下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