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这个响亮的、家喻户晓的名字,激励我国这几代人不断前行。
五一劳动节前夕,江南大学蠡湖退休党支部组织党员赴河南林州参观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重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精神。活动吸引了其他退休党支部的党员、退休教师,以及部份家属。
作为家属,笔者同行。4月28曰下午,我们冒着阵雨参观了红旗渠。虽然笔者在十年前参观过红旗渠,但仍然感慨颇多。
江大蠡湖退休党支部部分党员在红旗渠青年洞合影。 江大蠡湖退休支部部分党员在红旗渠纪念馆前留影。
红旗渠景区由青年洞景区与分水苑景区组成,与十年前相比,景区硬件发生很大变化。
一是在青年洞下的浊漳河(漳河由浊漳河、清漳河两支流)旁新建了游客中心,宽畅平坦的柏油路直通游客中心。
二是游客中心与青年洞景点之间修建了红色天桥,犹如舞动的红色飘带,蜿蜒于山谷绿树之中,分外夺目。既使游客少爬数十个石台阶,又为红旗渠增添一景。 三是新建红旗渠纪念馆,主题展厅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老馆的九倍。
新馆于2012年6月动工,2014年5月1日开馆。与笔者十年前参观过的老馆相比,不但展厅面积扩大,而且展示手段在原来图片、文字、实物的基础上增加了雕塑,以及多媒体、智能触摸、4D动感等现代展示形式。 四是将分水闸、纪念馆等整合为分水苑景区。 更令人感动的是林县(即现林州市,下同)人民劈开太行山,定叫山河换新装的豪迈气魄,以及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 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南省西北角,与山西、河北接壤,耕地近百万亩,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红旗渠开凿之前,水浇地仅1万余亩。
林县曾经十分贫穷,山岭起伏,沟壑纵横,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解放前林县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 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问 题,但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农田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4条河流断流干涸,人民生活用水极度困难,根本无暇顾及农田用水。
想水、求水、盼水,不如找水。残酷的现实使林县县委县政府意识到: 要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水源。
置死地而后生。1959年10月,林县县委决定: 以浊漳河为源,在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设坝截流,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并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令。
当时正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林县仅有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引漳入林"的困难之大,决心之大可想而知。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红旗渠总干渠要以八千分之一的坡度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穿过,测量水准决定工程成败。
县委作出"引漳入林"的决定后,林县的水利技术人员闻风行而动,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勘测线路,设计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短短二个多月就拿出了设计图纸,为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打下了基础。 为弥补测量仪器不足,他们土法上马,发明了"盆面测量法"。 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同意,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引漳入林"实施大会 。第二天,近4万名干部群众在红旗的引导下,手推独轮车,肩扛铺盖、铁锤、丁字镐,浩浩荡荡地开进工地,走在最前面的是旗手,第二位是军号手,紧随其后的是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
"引漳入林"工程总干渠工程正式动工。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工程委员会在工地召开全体会议,将"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 当当铁锤声,隆隆爆破声,打破了太行山亿万年的寂寞,撕裂了干渴的旧山川。
林县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向太行山宣战。
他们以渠为弦,以炮声为鼓,用铁锤钢钎弹奏的重整山河的英雄乐章,在太行群峰间回响。
下图为红旗渠悬崖上的雕塑《太行回声》。 70公里的总渠工地一下子开进近4万民工,住宿成为大问题。尽管沿线村庄腾出民房,仍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有的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搭席棚,打地洞,顶风雨冒飞雪,抗严寒战酷署,度过了修渠的艰苦岁月。他们豪迈、乐观地说: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虎口崖上的神工铺,就是当年修渠民工居住的地方 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顶半边天。战斗在工地上的妇女突击队。 任村妇女突击队的营地。 工地上干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群众同甘共苦,吃苦在前,冲锋在前,成为群众的表率。
在10年的修渠中,住地再苦再难,整个工地没有任何人动用修渠的财物盖过一间房屋。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也是设在一个用几块布撑起的篷子内。
也许读者会问: 1960年2月11日,近4万民工在红旗引导下,开赴总干渠施工现场时,为什么走在第二位的是军号手?
在太行山麓的悬崖峭壁上开凿红旗渠,犹如一场战役的大兵团作战,需要千军万马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军号嘹亮,在太行山回荡,指挥数十里工地上的民工进退有序,一致行动。
工地军号手。
青年洞是红旗渠风景区的核心景点,也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之一。
红旗渠要从陡峭的狼牙山绝壁上穿过,必须凿通一条600多米的隧洞。
该隧洞原有横水公社负责施工。1960年11月,因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暂时停工。为早日摆脱缺水困境,县委决定该隧洞作为红旗渠咽喉不能停工。
于是在全县挑选300名优秀青年组成突击队,坚持继续施工,以愚公移山精神,挖山不止。
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水草充饥。许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
1965年7月15日,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洞凿通,历时17个月,在峭壁上挖凿石方19400立方米,总投工13万个。
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命名此洞为"青年洞"。1973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题写洞名。 总干渠凿通后,1965年4月5日通水。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通水。下图为干渠竣工典礼的场景。
在纪念馆看着这张图片,当年观看纪录电影《红旗渠》中,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渠水奔流,人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的欢庆场面,用网络语言来形容,就是普大喜奔的场面,清晰地展现在笔者脑海。 图为红旗渠分水闸。总干渠的水从这儿流入一干渠和二干渠。三干渠从分水闸上游近600米处总干渠右侧分出。 1969年7月,干、支、斗渠配套建设完成,红旗渠全面竣工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生活的恶劣生存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被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下图为红旗渠沙盘模型和灌溉区示意图。 红旗渠自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先后有7万余人参与,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 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 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红旗渠总、干、支、斗渠总计长1500余公里,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糟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方2225万平方米,被誉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
伟哉,红旗渠! 近十年的修渠通过程中,先后有81位干部群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
壮哉,红旗渠!
图为纪念馆中陈列的81名牺牲者名单。 十年修建过程中涌现出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吴祖太就是其中一位。
吴祖太(1933一1960),河南省黄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1958年从安阳地区水利局调入林县水利局工作。他参与"引漳入林"工程的勘测和设计,不畏艰险,翻山越岭,实地勘测,精心设计,拿出了《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红旗渠动工后,担任指挥部工程股副股长,夜以继日地工作,绘制每项工程施工图纸,成功觧决青年洞、白家庄空心坝等施工难题。1960年3月28日,在察看王家庄隧洞险情时,洞顶塌方,不幸牺牲,年仅27岁,是第一个为红旗渠献出生命的人。
根据吴祖太生前愿望和他在水利建设中作出的贡献,林县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如今的红旗渠,不但是著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而且经过科学规划,全面整修,完善设施,强化服务,成为国家4A级风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美哉,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成,是林县人民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既是有形的物质丰碑,也是无形的精神丰碑。正如1990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纪念红旗渠总干渠通水25周年,应邀为中央电视台和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的三集专题片,题写片名而写的苍劲有力的"山碑"两字所言,如巍巍青山,永载中华民族史册。 从红旗渠全面竣工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尽管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仍然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強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