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ed2308">----郑州石会娟参加中原名师李玲工作室第三次集中研修感悟</font>
2018年11月4日到11月5日,中原名师李玲工作室成员集中到信阳进行第三次集中研修。在两天的集中研修中,我们工作室十几位成员与中原名师肖婷名师工作室和中原名师郭异斐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共同组成联盟,不仅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部张献臣主编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精彩报告,还听了五节省级阅读优质课,听了各县区教研员对优质课的精彩点评,还有幸一起研讨了联盟成员对现在的阅读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参与了这次活动,对于我的教育教学观又是一次洗礼和升华。<br></h3> <h3><font color="#ed2308">“中国文化孕育了中国教育,同时又依靠教育得以传承和发扬”。</font></h3><h3>“孝悌为本,育德为先,蒙以养正,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相观而善,教学相长,自然无为,欲求自得,圣智兼修,会当有业,学以致用”,中国传统文化已经阐述了教育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理解教育的本质,从百家争鸣中寻求教育的规律,为构筑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提供了固本清源的理念和方法。同时,教育也是发展的,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了解前沿。</h3><h3>对于核心素养我们是不陌生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概念。</h3> <h3><font color="#ed2308">“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font>
我喜欢读古论今。从《论语》的“天下有道”到《大学》的“明德至善”,从“中庸之道”到“孟子教育学说”,从《孟子》的“大丈夫”理想人格到《荀子》的“成人”最高目标,从《学记》的智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到《道德经》的老子“三宝”,从《庄子》的“逍遥人生”,到《墨子》的“志功合一”,我仿佛浸溺在教育的文化浪潮,有种思想的萌芽在慢慢勃发——君子之才,育德为先,即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心正、身正、行正”,更要能培养一个人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方能不断地创造一个充满意义的幸福世界。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回答了为了应对信息化、全球化、知识经济等带来的社会变革,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核心素养重点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跨)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知识和技能、以及价值观念,创造性解决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学习观是从关注碎片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解决。从关注对他人知识的理解或反应,到关注综合运用和主动创造知识。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习和学会学习?从关注自我学习到团队合作和沟通。<br></h3> <h3>“<font color="#ed2308">我衷心地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子女能够成为一个拥有幸福生活的人。”</font>
结合当代教育的现状,要使学校教育满足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求,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准备:“一是要非常清楚地了解我们需要什么,我们预期的目标是什么。二是要清楚在国际大文化视野下,别人在做什么,我们怎样做到‘相观而善’。三是要清楚我们的文化传统,过去我们是怎么做的,现在怎样做到继承与发展。” 从入教伊始,我就明确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前我们学校始终坚持“德能并重”、“先成人后成才”的教育原则,始终着眼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旨在培养中西文化融合、智慧人格并重,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兼备的高素质预备人才。在此基础上追求“整体提升,人人成才”,追求“优一等,高一格”的森林效应,使每个学生成为健康、幸福、向上、向善的管外人,立足终身发展,基奠幸福人生。而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正是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br></h3> <h3>“<font color="#ed2308"><b>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b></font>孔子的教育思路“仁、义、礼、德”,给学生的行为规范以准则。同时,也给我们老师的教育指名了方向。
仁,就是有一颗仁爱之心,懂得感恩与奉献。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主体的自我反思与超越,开启了内在于人心的人格世界。所以,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做的,就是重新挖掘“仁”的价值,以一种潜意识和文化心理习惯的方式,继续影响我们的孩子“修己”、“成己”,最后实现教育的目的。
德者,得也,即怀着一颗仁心按照礼仪的要求,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孔子曰:“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实行自上而下有组织有计划的思想教育,把德育渗透到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等各种教育活动中,才能顺应时代需求,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落实“双基”和“三维”的基础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指向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教育者,我们的思考创新应该落脚到通过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育评价来落实核心素养。
对于一节简单的英语阅读课教学,阅读的文本是学习语言知识的主要载体;拓展文化视野的主要载体;发展阅读技能的主要载体;发展思维能力的主要载体;培养情感态度的主要载体;培养写作能力的主要载体。一定要基于文本,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不能忽视阅读课的功能。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学习文本,不要浅入高出。基于核心素养的阅读教学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增强语篇意识,回归阅读教学的本质。2.加强文本解读,实现深度阅读。3.提高阅读活动思维层次,培养思维品质。4.挖掘语篇人文价值,培养文化品格。5.依托语篇主题语境,培养语言能力。<br></h3> <h3>“<font color="#ed2308"><b>一个人希望做好一件事情,并非真能把它做好,但是我还是坚持做了这件事。这件事到底做得怎么样,还得大家评说吧</b></font>。”身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迎着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怀揣自己的教育理想,坚定地走在教育这条路上,“修正其身”、“圣智兼修”、“诲人不倦”。更力求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寻求落实核心素养之路。个人认为阅读课要抓好Reading for what?语言能力Reading for new words or difficult sentences.当然,如果阅读较难,可以侧重指向中招,如设计两个语境猜生词,如把大纲中要求的复杂句让学生理解。Reading for culture可以为了文化理解而阅读,或者为了情感而阅读。Reading for thinking mode,这个可以联系思维导图或者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迁移。Reading for learning abilities,可以结合学法指导来设计。
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有三种模式:
(一)、bottom-up approach自下而上模式:即生词短语→单句理解→段落理解→全文理解,强调阅读中的语言形式。
(二)、top-down approach 自上而下模式:即全文理解→段落理解→短语单句→生词短语,强调语篇和语义的理解。
(三)、interactive approach互动式模式:也是现阶段教师采取较多的阅读模式。首先运用“自上而下模式”让学生带着生词阅读短文,获取信息,然后再用“自下而上模式”让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语言知识。基于这种阅读教学理论,教师一般采取“三段式”阅读教学。即:pre-reading; while-reading; post-reading。
1、pre-reading
(1)、guess (title,pictures),brainstorm→ prediction,reading expectation
(2)、questions about the main idea → reading with a purpose
2、while-reading
(1)、fast reading ( silent reading,skimming,scanning,topic sentence)→ main idea
(2)、careful reading → ( questions,matching,multiple choice,analysis)
3、post-reading
(1)、language points learning(研究课中,作课教师一般将此步骤略去,留在下节课处理)
(2)、comprehensive activities (discussion,role play,retelling,exercises,writing etc.)
不管是哪种阅读模式,都要根据文本实际情况来融入英语学科素养,落脚到作者写了什么?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你认为作者写得怎样?聚焦语言与学习;聚焦文本迁移与运用。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外国语学校 石会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