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公元897年至公元902年,由于南诏连年用兵,曾西掠骠国,两陷安南、掠邕州、攻黔州。四次攻打越嶲、成都掳掠抢杀,民怒沸腾,终于引起广大奴隶和百姓起义,南诏清平官郑回七世孙郑买嗣在广大人民反对南诏统治者的大势下,先后杀了南诏王隆舜及其子,夺得了政权,改元圣治,改国号“大长和”。号为“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疆域包括今云南全部、四川大渡河以南大部、贵州西部,以及缅甸北部那加山脉和萨温江以东、寮国北部等地。</h3> <h3>桓帝郑买嗣『公元?-909年』又名郑昶『chang』、郑泉,乃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的七世孙。</h3><h3>太上帝郑旻(公元889-926年),又名郑仁旻,郑买嗣之子。其父于公元909年病死后,他于同年8月继位,称肃文太上皇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始元”郑旻继位后,不顾国力,国库空虚,对外用兵。公元914年发兵进攻前蜀国境黎州,被蜀王王建击败,大长和军被俘、被斩首共数万人,争走渡水时又溺水死数万人。</h3><h3>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郑旻求婚于南汉,当时南汉对吴越、蜀等国常遣使通好。南汉高祖刘龚以宗室女曾城公主嫁他为妻。郑仁旻在位末期,不再妄动干戈,息兵养民,偏安一隅。公元926年8月郑旻服食金丹暴卒,终年38。葬处不明,史称太上帝。</h3><h3>恭惠帝郑隆亶(公元?-公元928年),郑旻之子。其父于公元926年病死后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 “天应”,公元926年-928年在位,计3年。郑隆亶续位时,由于年纪幼小,大长和国国政掌握于清平官赵善政以及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手中,因此实为傀儡。公元928年郑隆亶被部下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杀死,谥号恭惠皇帝,葬处不明,史称恭惠帝。</h3> <h3>大长和国(公元902年-公元928年)历经27年而亡。嗣后杨干贞立白蛮赵善政为王,改国号称大天兴国(兴源国),史称大天兴国悼康帝。</h3><h3>历代帝王</h3><h3>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h3><h3>圣明文武威德桓皇帝 郑买嗣 中兴安国 902年,910年</h3><h3>肃文,太上皇,帝 郑仁旻 始元天瑞景星安和贞祐初历孝治 910年,926年</h3><h3>恭惠皇帝 郑隆亶 孝治天应 926年,927年</h3> <h3>郑回(生卒年不详),唐代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人,是荥阳郑氏在唐朝中期的重要代表人物。郑回于玄宗天宝中举明经,天宝(742-756)年间为西泸(今四川西昌)县令,后为南诏所俘,押解到太和城居住(今云南大理南)。郑回学识渊博,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也得到了南诏王室的赏识,并促成唐朝与南诏结盟,影响了南诏王国数代人,使得郑回官居宰相,他的后代也世袭这一重要的职位。到了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郑氏家族完全控制了南诏政权,建立了大长和王国后,实行汉化教育,并与中原王朝发展友好关系,客观上加强了中原与西南边陲的经济文化交流。<br></h3><h3><br></h3><h3>公元757年,安史之乱时南诏攻陷巂州,郑回被俘。阁逻凤以其有儒学,甚爱重之,任为王室教师。异牟寻即位后,任为南诏清平官(宰相),秉政用事,积极推进汉化,主张在各个方面仿效唐朝,促使南诏与唐恢复友好关系。他还亲自起草了《南诏德化碑》,在碑文中清楚表明了南诏愿与唐恢复友好关系的愿望。德宗贞元间,劝南诏与唐修好,十年,与唐盟誓于点苍山神祠。</h3><h3>794年,南诏在洱海边的点苍山神祠与唐朝使臣举行盟誓,南诏之主异牟寻面对天、地、水三大自然神与五岳四渎之灵,率文武大臣发誓:“请全部落归附汉朝(即唐朝)”,南诏管辖的各部落首领也表示:愿归清化,誓为汉臣,永无离贰。唐廷册封异牟寻为“南诏王”,赐“南诏印”;以南诏统领的疆域设置“云南安抚使司”,政区长官为“云南安抚使”,由剑南西川节度使兼任,南诏由云南安抚使节制。</h3><h3>《新唐书》记载南诏之主异牟寻“遣弟凑罗栋、清平官尹仇宽等二十七人入献地图、方物,请复号南诏。帝赐赉有加,拜仇宽左散骑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册异牟寻为南诏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节领使,成都少尹庞颀副之,崔佐时为判官;俱文珍为宣慰使,刘幽岩为判官。赐黄金印,文曰“贞元册南诏印””“相者引异牟寻去位,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退曰:“开元、天宝中,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为唐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