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之学堂”第76次讲座实录

刘立飞

<h3><b>   即之学堂周至同学尚文鹏和刘小维伉俪,早就诚邀王即之老师和同学们去他们周至豆村游学,由于王老师讲学事务比较多,从初夏到晚秋,总算于2018年11月4日(星期天)成行了。同学们按提前安排好的编组和路径,准时从各自家里出发,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周至豆村刘小维家行进。</b></h3><h3><b><br></b></h3><h3><b> 我们几个坐张富荣同学开的车8点从西安出发,大家一路看着色彩斑澜的美景,兴奋的说“现在这季节出门看风景最合适,风景如画,气候宜人,期盼今后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游学活动”。大家说笑着,看着美景心情好舒畅,不知不觉就到了既有隆郁的现代化气息,又似花园般的豆村了。</b><br></h3> <h3><b>  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豆村。豆村源于《豆》,《豆》者,古代盛食器皿也。《豆》作为一种盛食器和礼仪明器,在华夏数千载的悠悠史海中,有着及其重要的食用价值和礼仪价值。此器盘口高圈足,主要盛放食物和果馔。其用途相当于今天的盘子。其用途有三:一是盛食(这里泛指熟食,如饼等。)供人们享用,其盘口高圈足之形(估计古人蓆地而餐,便于抓取食物而制作)。二是用于礼天地日月、山川河泽以及风雷雨电等神明。三是作为明器随葬亡者,(因古人有视死如生之思想观念)所以葬之以安亡者其魂,以慰生者其心。</b></h3><h3><b><br></b></h3><h3><b> 这个以《豆》取名的豆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号称天下第一村。南依秦岭,北临108国道,东接终殿路,西临终台路,总面积约27平方公里,人口15000余众。下辖豆一、豆二、豆三、豆四4个自然村,有35个村民小组,南北21条大街,东西长约1.75公里,南北长约2公里。有南北两条出村干线,称中心一路、中心二路,其主要出村大道为中心二路。有公交车[100路]途经,交通很方便。豆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周至其它任何一个村落都不可比拟的。并且村名自古至今一直称豆,从未易名。</b><br></h3> <h3><b>  刘小维、尚文鹏同学、夫妻俩热情地接待我们,并急切地把我们带进书房,给我们介绍了早就在书房等待我们的83岁高龄的老学者、周至县委宣传部退休老干部尚文哲,西周中学副校长马千里,豆村小学校长李华斌、副校长翟建设,豆村陶器馆学者、书法家庞周陇,明日之星培训中心老师尚培娟,西安市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尚昌军等老师。其中尚昌军老师正在书写即将悬挂的横幅。</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西安市书画艺术研究院副秘书长尚昌军书写横幅</font></b><br></h3> <h3><b>  按预定计划,10点西安和咸阳同学都到齐了,大家一家人似的其乐融融地来到二楼布置得很有文化氛围的教室。尚文鹏同学为大家一一介绍今天他们豆村参加上课的人员。王即之老师介绍了特邀嘉宾、著名书法家、西安市雁塔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项文老师和“即之学堂”的同学们。 </b><br></h3> <h3><b> 王即之老师首先解读了“即之学堂”的来历:“即之学堂”是以自己的字“即之”命名的,而且是经过工商行政部门正式注册的。自己在1980年代对学书法有些走火入魔,几年间反复读一本书《中国古代书法家故事》,从中读出苏轼的《题二王书》诗,其中的“笔为冢,墨为池,不及王羲之即献之...”深深的打动的自己,遂自作主张,为自己取了一个”字”——即之,直到现在还在日复一日的用着,以至于外界的人们已经基本不知道自己的本名王卫民了。当然,随着阅历和知识的增长,后来才从《论语》中读出“即之”二字更深远的来源: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b><br></h3> <h3><b>  王即之老师继续娓娓道来,他讲到由于自己天生爱读书,见什么都想学,特别是“即之”这个“字”的牵引,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除了工作就是写字画画、学习和创作诗词楹联,还吹笛子、拉二胡。俗话说“年箫月笛当日笙,三年胡胡不中听”,十来岁时学拉二胡,像杀鸡一样难听,父母还能容忍,哥哥有些不能接受,自己傍晚就在院子把二胡用棉花塞住偷偷练习。由于没有专业人士指导,至今也是业余水平,但在单位联欢会上表演还是可以拿出来的。总的来说自己不喜欢做官,天生就喜欢做学问。从七岁父亲启蒙激励自己好好学书法到现在六十岁了,基本没有放弃书法,从二十来岁又学画画,从三十岁又学诗词楹联,之后又直入中华文化的原点先秦经典。一路走来,充实而幸福,艰辛而辛酸,其中个味不足为外人所道也。好在现在国家提倡文化自信,自己纯粹的各人爱好也正好早早迎合了这个迟早会到来的时势,自己现在也就很幸福的“吃国学饭了”,歪打正着,全是造化,感恩上苍,感恩父母,感恩生命中的贵人!</b></h3><h3><b><br></b></h3><h3><b> 王老师又讲到1990年代自己在商洛工作时,听到时任商洛报主编、杂文家若白先生讲到“平仄很难学,商洛地区懂平仄的人据自己所知只有一个,就是商洛师专的牛教授”。若白先生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下点燃了自己攻克“平仄”的梦想。决心一下,立即实施,翻箱倒柜找出收藏已久的林岫女士关于平仄格律十讲的刊物,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把梦寐以求想解决的但一直没有解决的平仄问题基本解决了。这样自己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楹联的草原上狂奔起来。在那一两年间自己写了几百副对联,其中有一些在报刊杂志发表。受到时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张过先生的青睐,老人家亲自给自己写信约见。这样自己很快就成为张老的门生,成为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咸阳市楹联家协会的主席。虽然自己在诗词、书法、绘画等领域都有所追求,但在楹联方面相对讲成就和名分还是要高一些,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好老师在引导着。</b><br></h3> <h3><b>   随后,王即之老师又讲到自己昨天应邀参加在西安曲江贾平凹馆举行的、由西安市委宣传部指导,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总策划,陕西禧福祥品牌运营有限公司总冠名,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西安曲江管委会联合主办,西安市埙乐学会(终南埙社)、汉唐乐社、贾平凹读书社承办,“禧福祥·贾平凹邀您共读书”全民阅读公益活动第89期,“见证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出版25周年暨《废都》意象·埙乐广播——倾听来自泥土的声音”大型活动,并对这次活动进行了概括性的解读。 </b></h3><h3><b><br></b></h3><h3><b> 王老师简要介绍了1993年“陕军东征”的背景和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五位作家的五本书《白鹿原》、《废都》、《最后一个匈奴》、《八里情仇》、《热爱命运》几乎同一时间在北京、上海等地出书和五位作家的情况,介绍了五本书的横空出世引起中国文坛大地震的情况。</b><br></h3> <h3><b>   他特别讲到其中贾平凹老师《废都》的畅销、查封、解禁、再度火热的情况。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虽然埙古已有之,从未中断,但近些年来应该是《废都》和贾平凹把陕西半坡出土的7000年前的陶艺乐器“埙”的声音传播到更大的层面甚至世界各地的。尤其是自己亲近演奏现场,深深地被埙乐所陶醉乃至几度泪花盈盈。可以说埙乐悠扬、苦涩、沉郁、哀婉的音调与一个人尤其是一个文化人在孤独、苦闷、彷徨、无助状态下的心境特别契合,催人泪下,催人遐想,也催人振作精神,反戈一击,成就功名事业。</b><br></h3> <h3><b>  从咸阳来听课的知名书法家、秦都区书协主席王飞虎同学传递纸条,请王老师把他昨天在活动现场讲到的孔子关于“乐”的几句经典,给大家再深度解读一下。王即之老师遂用毛笔板书了昨天自己在活动现场引用的孔子语录:</b></h3><h3><br></h3><h3><b>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b></h3><h3><b><br></b></h3><h3><b>王老师解读说,“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之道、仁道、王道、大道,也就是说立志要高远;“据于德”是说以道德作为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和做人的凭据,也就是说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以人道为底色,行为举止合乎天道。“依于仁”是说依傍于仁,具有仁爱之心;“游于艺”是说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悠游,也就是要多才多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如孔子那样“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b><br></h3> <h3><b>二、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b></h3><h3><b><br></b></h3><h3><b>王老师说兴于《诗》指一个人的成长起于“思无邪”的《诗经》,以诗歌来感发意志,端正心态。兴就是起、开始的意思。孔子在《八佾》中还说过“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里的“起”,等同于“兴于诗”的“兴”,表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更好的立德修身。</b></h3><h3><b><br></b></h3><h3><b>王老师继续解读说,一个人只有遵守礼仪规则,不断增强个体向善趋仁的自觉性,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上站住脚根,实现梦想。《礼》即是人类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等。孔子在《论语》中还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也是这个意思。只有学礼守礼,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这就是“立”。这样最后才能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完成最高人格的塑造。</b><br></h3> <h3><b>  总的来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关于如何学习《诗》、《礼》、《乐》的过程和步骤,诗书礼乐是中国封建传统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和践行。当然了,这里的乐不纯粹指音乐,更多的是指音乐的秩序。因为礼是规则,乐是秩序,一个社会有规则有秩序,才会长治久安。王老师还列举了药家鑫事件,说药家鑫无疑是音乐学院的高材生,但他只知音乐的业务,不知音乐的秩序,所以在突发事件面前失去了方寸,酿成了命案,他自己也含恨九泉,为他自己的家人,也为对方的家人造成了永远难以弥补的伤害,令人唏嘘不已。</b><br></h3><h3><b><br></b></h3><h3><b>三、子日: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lt;&lt;诗&gt;&gt;教也。”《礼记·经解》</b></h3><h3><b>意思是:孔子说:“进入一个国家,他们的礼教就可以知道了。他们的人民做人温柔诚实淳朴,是《诗经》教化的结果。</b><br></h3><h3><b>这是孔子论六经的教育作用。到一个地方,看到这地方人民的思想行为的各种表现,就可以知道他们受了那一部经典的教育影响。</b><br></h3><h3><b>一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无邪。”</b></h3> <h3><b>  王老师还讲到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孝经》)。他说,音乐对人的教化,是入脑入心式的、春风化雨式的、润物细无声式的,从骨子里边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高度发展、精神不匹配于物质的年代,我们大家更应该重视音乐、乐教在移风易俗、风气引领方面的独到作用。</b></h3><h3><b><br></b></h3><h3><b> 讲座即将结束,王老师用毛笔板书的四尺整张宣纸课徒稿尚未写满,东道主刘小维同学提议把这张纸写满,自己可以装裱起来挂在书房,以经常感染自己。王老师就很配合地写下了1990年代为贾平凹、陈忠实先生题写的嵌名联:平顺艺涯全托灵气;凹凸山路只走鬼才。忠附生活慧眼独识原上鹿;实为造化丹心屡谱关中魂。</b></h3><h3><b> 王老师并郑重其事的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为这张课徒稿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b><br></h3> <h3></h3><h3></h3><h3></h3><h3><br></h3><h3></h3><h3></h3><h3></h3> <h3><b><font color="#ed2308">项文老师写的书法作品</font></b></h3><h3><b>读“豆村”历史文化,为“豆村”,铭“豆”:豆,器也,承也、载也,承载历史,承载文化。</b><br></h3> <h3><b>孔子孟子及之即之</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项文老师的书法作品</font></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项文老师书法作品赠送陶器馆庞周陇先生</font></b><br></h3><h3><b>承载文化<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 <h3><b> 中午12点,尚文鹏和刘小维伉俪盛情款待大家,吃完午饭。我们又参观了豆村陶器馆,欣赏了学者书法家庞周陇先生收藏的陶器。庞老师给大家介绍说,古往今来,这里不断发现一些陶制或瓷制的古代器物,主要有:鼎,鬲,罐,瓮,簋、钵,盆,盉,樽,镭等其年代上限新石器中期,下限到战国末期,时续跨度达五,六千年之久。</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豆村陶器馆,学者书法家庞周陇讲解收藏品</font></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 咸阳秦都书协主席王飞虎先生给尚文鹏、刘小维伉俪赠送书法作品</font></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咸阳秦都书协主席王飞虎先生给西周中学副校长马千里赠送书法作品</font></b><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咸阳秦都书协主席王飞虎先生给豆村陶器馆庞周陇先生赠送书法作品</font></b><br></h3> <h3><b>  之后夫妻俩又安排大家参观楼观台,我们在老子亲自植的千年银杏树下合影。欣赏里面的字:“大道西夷”“天下第一福地”,并不失时机地留下照片留作纪念。最后我们一行穿过一片茂密,曲径通幽的竹林,吸收天然氧吧,心情顺畅,大家感觉这真是一个修道的好地方。</b><br></h3> <h3><b>  最后,我们来到王君先生于1998年代,自己花3600万盖的药王宫,宫依山而建,设计风格古色古香,对称相望,实在是一块如仙境般的风水宝地。小维把我们带进一个墙上挂满书画的房间,见到朴素的王君先生。王即之老师以前认识,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的到来。王君先生介绍建药王宫的经历,给我们讲《道德经》,讲哲学。大家都认真仔细的听讲,收获很多。王君先生说人这一辈子做善事、做善人,修行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给世人留下这富有特色的古建筑,再不遗余力地传播中医,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最后他给我们每人一本他的书法作品集,我们满载而归。</b></h3><h3><b><br></b></h3><h3><b> 感谢尚文鹏、刘小维伉俪精心组织策划这次有意义的游学,令我们终身难忘! &nbsp;</b></h3><h3>(整理 刘立飞)<br></h3> <h3><b><font color="#ed2308">咸阳秦都书协主席王飞虎先生给药王宫王君先生赠送书法作品</font></b><br></h3><h3><br></h3> <h3><b>七律.豆村赞</b></h3><h3><b>作者:李芝娥</b></h3><h3><b>豆堡之雄天下夸,</b></h3><h3><b>八门乡邑几千家。</b></h3><h3><b>散盘一座传今古,</b></h3><h3><b>陈醋三杯醉海涯。</b></h3><h3><b>白马金牛鱼米硕,</b></h3><h3><b>周王姜尚殷商塌。</b></h3><h3><b>欣逢盛世生活美,</b></h3><h3><b>跳舞吟诗耍蜡花。</b><br></h3><h3><b><br></b></h3><h3><b>《周至游学记》&nbsp;</b></h3><h3><b>作者:刘立飞</b></h3><h3><b>层林尽染踏歌行,</b></h3><h3><b>周至楼观中药兴。</b></h3><h3><b>论道研学心悟透,</b></h3><h3><b>出新融旧慧相惺。</b></h3><h3>( 2018.11.4于 西安)<b><br></b></h3> <h3><b>郭锐同学写联:</b></h3><h3><b>问道楼观修心学艺;</b></h3><h3><b>传经周至继世读书。</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