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 启思 共研 ――道德与法治学科“同课异构”示范交流暨名师工作室献课活动纪实

秦臻

<h3>  2018年11月8日上午,道德与法治学科“同课异构”示范交流暨名师工作室献课活动于五中开始、在三中结束。</h3><h3></h3> <h3>  此次活动经历了11月1日的半天集体备课,11月8日第一节课的预备会,第二、三节课的观课,第四节课的议课等内容,准备充分,内容丰富。</h3><h3></h3> <h3>  在11月1日的集体备课阶段,名师工作室献课小组的五位成员集中到教研中心,在初备《法不可违》内容的基础上,在教研员的带领下,共同研读了教材,解读了课标并研制了教学目标,分析了各个栏目的作用,确定了重难点,把握了知识前后联系,为献课的娜木吉勒和张淑丽老师提供了多种参考建议。借鉴集体备课的建议,两位老师独立修改出体现自己风格的教学设计。</h3><h3></h3> <h3>  11月8日第一节课的预备会阶段,全旗道德与法治教师集中到五中,听取了娜木吉勒、张淑丽老师的教学预设介绍。各校教研组长引领本校教师,根据献课教师的预设介绍,结合教学实际和关注的问题,设计了观课表,各校教师围绕观课任务,自选角度观察课堂。</h3> <h3>  第二三节课的观课阶段,先在五中听了第二节娜木吉勒老师的课,利用间操时间到达三中,听了第三节张淑丽老师的课。两节课都以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好地诠释了新教材的教法,联系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调动学生参与,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h3><h3></h3> <h3>  娜老师的课,注重生活化的情景创设。通过录制学生的现实生活场景、文字编织学生熟知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分析感悟三种行为的含义、特点、触犯法律、违法后果等内容;通过对法官评判、法官提示的回答,得出相应的知识观点。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科与生活的联系。</h3><h3> 娜老师的课,教材处理注重整合重构。用场景的不断变化触及不同违法行为的相关内容,将第一目的判断违法行为与第二目的警惕违法行为有机整合,使学习变得整体、系统,将“学”和“用”、“知”和“行”及时对接。</h3><h3> 娜老师的课,追求知识观点的清晰度。用表格区分知识观点,且表格呈现知识观点采取分步依次进行,一项内容完整呈现后再呈现下一内容,这样处理学生能清晰区分易混点,减少模棱两可的认知对思维的纠缠。</h3> <h3>  张老师的课,学习目标制定规范合理。学习目标全方位体现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结果、行为程度等目标要素的选择和使用,让学生清晰地知道一节课的学习方向、学习路径和学习手段,为明明白白地学打好基础。</h3><h3> 张老师的课,教材栏目使用科学有效。通过对主栏目的分析,设计核心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借助对辅栏目的阅读和为学生提供未知的法律条文,调动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栏目、寻求答案。这样的设计从老师来看整合了多种资源,从学生来看训练了多种能力,栏目的利用效度极高。</h3><h3> 张老师的课,学习过程有思维深度。 用“寻找依据”这一任务将违法行为的知识条目置于丰富的信息之下,学生在寻找众多信息、比较分析合理信息、取舍有效无效信息、组织呈现准确信息的一系列合作探究活动中,思维经历并走向深刻。</h3><h3> 张老师的课,注重了方法的授予和使用。学生借助各种信息得出第一种违法行为的对应观点之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区分和判断违法行为的方法,学生再运用这一方法区分和判断其他违法行为并得出对应观点。过程扎实、自然、实用。</h3> <h3>  第四节的议课阶段,全旗教师集中到一起,先在各校教研组长的带领下围绕观察项目,反馈自己的观察所得,由一人执笔记录,然后由一位代表面向全体阐述。三中老师围绕“过渡语的效果”、四中老师围绕“教材栏目的处理策略”、 五中老师围绕“资源与目标的关联度”、六中老师围绕“教学环节问题的设置和生成的目标” 、七中老师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及策略”做了主题交流。交流有现象重现、有引发思考、有合理建议,对讲课教师和听课老师触动都很大,实现了此次活动的辐射、启思、共研的预期目的。</h3><h3></h3> <h3>  最后教研员就献课老师的表现、观察表的设计、需要弄清的几组问题等方面内容做了会议总结。</h3> <h3>  任何一次活动,只要我们积极参与其中,在“折腾”中历练和学习,就会有所提升;任何一次研训,只要我们明晰其中的意义,让自己带着明确的目的参与其中,就会有所成效。</h3><h3> 记于此,共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