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龙南众多的围屋中,名气最大的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关西新围”,其代表了赣南“国”字型围屋的最高水准,堪称是赣南围屋中的精品典范。</h3><h3> 关西新围,位于江西龙南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关西圩旁,始建于1798年(清嘉庆三年),于1827年(道光七年)完工,历时近30年,系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 后人为与其居老围区别,故称之为“新围”。 </h3><h3> 关西新围现已变成景点,门票:80元。我们在网上得知,龙南县有一个全国摄影大赛,我尝试地拿出摄影证,售票员给我一张门票,上面盖有“免票”二字,哈哈,又省了80元。</h3><h3><br></h3><h3><br></h3> <h3> 关西新围平面为“国”字形,呈长方形,长边90多米,短边80多米。 围墙高约9米,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15米高的炮楼。</h3> <h3> 我兴高采烈地拿着门票走进景区,刚跨入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一座巨大的方形围屋,由于其突兀于广袤的田畴之间,四周又无任何遮挡,故而一眼望去,其规模如同一座小型的城池一般。这就是传说中,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的“关西新围”,果然名不虚传。 </h3><h3> 面对这座规模宏大的围屋,我们并不急于进入其中,实在是怕一下子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我们首先从不同的角度和高度拍摄了关西新围外景。</h3><h3> 关西新围是客家围屋中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客家民居,具有完善的生活功能和鲜明防御特征。</h3><h3> 站在围屋的东南方向望去,围屋的前方是草地、池塘、荷花,远处的草地上隐隐约约有几个人在除草、翻土。</h3> <h3> 走近围屋,立于围墙之下,举头仰视,只见那斧削刀劈般笔直的墙壁,真是无比的高大,围屋四角各建有一座十数米高的炮楼,其上密密麻麻的枪眼、炮窗,真是无比的威风,就这么站在四面宽阔,几无可遮挡之物的围屋外的场坪上,忘着那围墙上如同一双双深不可测的眼睛的窗、洞,情不自禁地一阵阵头皮发麻,这要是里面一起枪炮齐鸣,血肉之躯那是根本无法进前半步……想来,这恐怕也是围屋历经代代乱世却依然完好如初的一个重要原因吧。</h3> <h3> 站在北面的一个观景台上观日落。从高处俯瞰前方下的“关西新围”,见长方形的围屋矗立在天地之间,依山傍水,四下池塘、河流、农田规整分布,一派大好的田园风光;围屋四下高墙环绕,与其内部建筑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国”字,视线越过高墙,只能依稀得见围内屋脊林立,灰瓦层叠,深宅大院,果然是气派。</h3> <h3> 站在东南角山上一个观景台上,从高处俯瞰山脚下的“关西新围”,长方形的屋顶展现在我的镜头里。</h3> <h3> 围屋主门东开,正应了紫气东来之意境。虽然围屋围墙高大,可眼前的这座东门可算不上气派,不起眼的大门上方镶着写有“关西新围”四个大字的门额,不过,你可真不能小瞧了这座围门,细细看去,才发现其竟然暗藏有三层防御系统,名曰:“三重门”。</h3><h3> 围门那对开的门扇上的最外层均镶有一块块厚厚的铁板,真可谓是刀枪难入;门内两侧,设计有五个巨大的凹槽,每当门户紧闭之时,五根粗大的杠子横穿大门,嵌进凹槽里,任你有千钧之力也无法撞开;这还不算完,门内的上方,还装有千斤的闸门,为防火攻,闸门上方还设计有滴水漏,一旦闸门落下,整座围屋便被这道三重防御的围门与外界安全隔绝,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h3><h3> 走进这座围城之前,真的是无法想象城墙之内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h3><h3><br></h3> <h3> 大门边有两个卖土特产的客家老人,两个人叽叽哇哇说着客家话,我好似听天书,一句都没听懂。</h3><h3> 走进大门,映入眼前的“欢迎到关西围屋”的宣传牌,很醒目,感觉的不伦不类。</h3> <h3>墙上挂着围屋的简介。</h3><h3><br></h3> <h3> 穿过东门,进入围屋,向左拐便是一道不宽的巷子,一侧高墙耸立,另一侧则是屋脊层叠</h3> <h3> 往前走几步右手边的围墙上呈现出一座朝东的院门,从这里步入,眼前顿时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场地中央坐落着客家围屋中最重要、最精华的建筑部分--祠堂。</h3><h3> 坐南向北的大门两旁蹲有一对栩栩如生的青石狮子,一边的公狮昂首张口凶猛威武,另一边的母狮则是雍容大度端庄肃穆,若是细看,可见两个石狮身上雕刻的花纹图案各不相同:雄狮的左脚踩着“官印”,雌狮的右脚踩着“元宝”,双狮如此的造型据说一切都与客家人的文化有关。</h3> <h3> 我们慢慢拍,慢慢等,功夫不负有心人,太阳终于眷顾我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也非常知足。</h3> <h3> 围屋内的居民大都搬出去了,只有西西散散的住着几个老人,好不容易碰上一个年轻少妇,和她聊天时得知:她是重庆人,几年前在广东打工时和老公相识相爱,嫁到这里,现在老公在外打工,她在家带小孩,还兼做点小生意,主要经营冰棒、矿泉水。</h3> <h3> 这个老人,姓徐,是徐名钧的后人,至于是第几代,他说了,可惜我忘记了。他每天坐在祠堂边卖一些书、土蜂蜜和一下土特产,生意清淡。</h3> <h3> 我们就是在这位大姐家吃的中饭,我们刚走出来,她就脱下客家衣服,扛起锄头、竹筐去土里翻土摘菜。</h3> <h3> 你的出现,打破了围屋的寂静。</h3> <h3> 好想偷窥里面的故事。</h3> <h3> 跨世纪的锁,牢牢锁进记忆里。</h3> <h3> 这一把把具有年代感的门扣,不知道扣住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h3> <h3> 美醉了的木雕门窗,总能给人带来诗和远方!</h3><h3> 这些的木雕门窗,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一扇窗,每一扇门,都是一幅画,一段人文故事。</h3> <h3> 这些石柱,是四方形的,每一面都是工匠们精心雕刻的各种有寓意的动物,栩栩如生,呈现于我们的眼前。</h3> <h3> 圆是天,方是地,天地方圆之间是万物。</h3> <h3> 由于是旅游淡季,游客不多。 我们在围屋内不慌不忙,走走拍拍,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一不小心就来到这位热情好客、 勤劳的客家女人———张大姐农家柴火饭店吃饭,老板、员工都是她。她给我们杀了一只鸡,鸡的口味就是我小时候的味道,好好吃,现在想起来还咽口水。饭后我们一起聊天,她很健谈,告诉我:她的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这是她们家老屋,新房子在围屋外,自己在家没事,就回到老屋做点小生意,(柴火饭、特色客家风味小吃:米果、糍粑、烫皮),既可以帮游客解决肚子问题,自己又有点收入。节假日游客比较多,空闲时候就做做家务,干点农活。她还告诉我们: 客家妇女从不受汉族女人缠足的约束。田头地里干活,从来一双天足。只有走亲访友时,她们才穿绣花鞋。客家妇女穿的绣花鞋的样式很像唐宋时期的“鸾尾凤头”鞋。她很热情地翻箱底,将她婆婆的客家衣服翻出来,穿上给我们当模特。</h3> <h3> 客家女性服饰,没有很多色彩,以蓝、黑、灰色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粗布。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这也许就是客家人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体现。</h3> <h3> 刘姥姥进围屋,装模作样。</h3> <h3> 不知不觉逛到了西门,原来围屋有两道门,我们进来的是东门,西门是后门了。</h3> <h3> 西门外面是“小花洲”,是徐老四用来休闲娱乐的。占地1600平方米,仿苏州园林风格修建的小桥流水、宝塔假山,一应俱全,是休闲、观鸟、下棋、读书的好地方。可惜现已成废墟。</h3> <h3> 小花洲,相传是徐老四专为其苏州、扬州爱妾张氏所建。 </h3><h3> </h3><h3> </h3><h3><br></h3><h3> </h3><h3><br></h3> <h3> 穿梭在这遗址中,梦里雾里的感觉到有人在观鱼、赏花、品茗、遛鸟、听书......</h3> <h3> 从现场的残恒断壁中印证了历史的变迁,感受岁月的沧桑,结合小花洲的由来、故事,给人留下遐想的空间......</h3> <h3> 穿过小花洲,便看到山坡上的西昌围。西昌围俗称“老围”,是关西新围的祖屋,是赣南围屋中不规则型围屋的代表。 现在西昌围大多数的住户都搬到新围居住,因为年久失修, 西昌围被列为世界遗产保护区。</h3><h3> 围屋土墙上的口号很醒目。这是上世纪40年代目最流行的一句:一定要解放台湾!我在想,如果台湾同胞看到会不会捂嘴而笑。</h3> <h3> 走进西昌围,迎面碰上这位老人,他到现在还住在老围,他很热情,自愿给我们做讲解员,讲解时眉飞色舞,骄傲之情溢于言表,仿佛和这老屋一起焕发起了青春的气息!</h3><h3> 西昌围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关西新围创建人徐名均(俗称“徐老四”)的祖居地,是其祖辈、父辈及其兄弟们逐渐建起来的一座不规则形围屋,直径约87 米,占地面积约5257 平方米,以祠堂为中心,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周围共建有6 幢厅堂和一幢烧香祈福的观音厅,各厅互不相连,因山就势,自成一体。西昌围建于明末清初,为徐老四父亲及其兄弟共建的一处围屋,因建于徐姓风水宝地——蛤蟆形上,故其围屋外形状似蛤蟆,并设有乾门和坤门(也叫大围门、小围门),为蛤蟆的眼睛。围内以主祠堂为中心,前后左右各建有六幢厅堂和一幢围内人们烧香祈祷平安的观音厅,建筑时间和风格各不相同。</h3> <h3> 西昌围的祠堂,以这里为中心,依就山势,老围呈蛤蟆形。</h3> <h3> 这些的天花板彩绘和颖环板雕刻是龙南围屋中的精品。</h3><h3> 由于年久失修,只能依稀可见。</h3> <h3> 西昌围保存了明代建筑的结构特点,窗扇、门页、门柱、天花上的彩绘雕刻十分精美,堪称精品。</h3> <h3> 岁月在门上留下历史痕迹。</h3> <h3> 鸡、鸭、猫、狗出进的门洞,客家人称为“财洞”</h3> <h3> 如果没有老人做向导,我想:我们是不可能找到“天下第一围”这几个大字。这几个字比较隐蔽,不显眼,稍不注意就檫肩而过。</h3> <h3> 客家竹编艺人。</h3> <h3>关西围屋的外景。</h3> <h3> 太平桥位于杨村街北面三里许的太平江上,为两孔三墩、四拱双层重叠组合石拱桥。该桥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主体桥身完好。重建的太平桥,造型奇特,用工精细,四拱重叠组合,分砖木和砖石双层结构,全长50米,面宽4米,通身高17.2米。下层两孔三墩,以精磨花岗石为料,桐油、石灰、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h3> <h3> 这是很有建筑特色的一座古桥,最初由王阳明批准建造。尽管是重建的,仍然有很多年的历史。桥墩的迎水面建成契型,利于抵挡洪水激流,比较少见的设计。</h3> <h3> 传说中从桥上通过可以平安、太平,所以我就从桥上穿过,希望我们这次自驾平安。</h3> <h3> 古桥静静矗立安静的小村里,别有一番风味。</h3><h3> 熟语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次龙南客家围屋行,让我领略了客家特色建筑的无限魅力,让我体会到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内涵,让我对客家有了更加深的了解。行走在这些宁静壮美,玄机暗藏,回廊迂转,庭院深深的围屋中,让人不知不觉沉醉迷失其中........</h3><h3> 由于家里发生了突发事情,我们不得不选择提前结束龙南客家围屋行。再见龙南围屋,希望你能依旧保存完好。</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