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话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就是1969年的初冬。沈阳市铁西区应昌街的一个工厂家属宿舍大院,一个普通的人家,十几个十岁左右的孩子,端着碗拿着盆叽叽喳喳的吵闹着,正在等待分配任务;他们的任务是到各个副食品商店,去买八分钱一斤的大酱。</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那个年代物资十分匮乏,计划经济,市民生活必需品的大酱八分钱一斤,国家是要给食品厂倒挂的,所以每人每次只能买二斤。</h3><h3><br></h3><h3> 这家人家,为啥找来这么多孩子买大酱?买多少?买这么多干什么?</h3><h3> 话还是要从头说起;原来1968年9月,沈阳第四十一中学,有一批初中还没毕业的孩子,插队到辽中县满都户公社胡家屯大队。</h3><h3> 那时农村虽然种粮食,但是,去了交公粮,社员的口粮也就所剩无几啦,有的还得吃返销粮,生活是相当贫困。有的社员脑瓜活,会算计,听同学说沈阳的大酱才八分钱一斤,就琢磨开来,思前想后,有个韩姓社员,就和知青小米同学提出了买大酱的请求,思想单纯的小米,二话没说满口答应。</h3><h3> 事情远没有小米想的那么简单,他们每天吃住在房东家的大娘,也有了买大酱的想法,你给他买不给我买,说不过去呀?这个小队四个知青,俩男俩女,另一个男知青小王,也只好接下回城买大酱的重任。</h3><h3> 临离开村子那天凌晨,两位知青在社员家饱饱的吃了一顿饭喝了壮行酒,骑上二八的自行车顶着晨雾,踏上了回家买大酱的艰苦征程。</h3> <h3> 花有两朵咱各表一枝,两个男同学回城买大酱去了,女知青小兰同学立马坐早班长途汽车返回沈阳家里。把事情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和爸爸、妈妈一说,爸、妈可愁坏啦,这个任务有难度哇!两个男同学四个大水桶,每桶装四十斤大酱,那就是一百六十斤啊!每人每次只能买二斤......<h3>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小兰的弟弟、妹妹听说了这件事,动员自己的同学和同院子的小朋友,端着碗拿着盆的都来啦,于是就有了我开头讲的那一幕。经过两天的忙乎,大酱终于买好了,小兰的爸、妈松了一口气。</h3><h3> 第三天的早上四点,小兰同学的家热闹起来;小兰的爸、妈,小兰的弟弟、妹妹,小王同学的爸爸,小米同学的哥哥都来了,大家一起动手用塑料布把大酱桶封好,绑到自行车车上,一切准备完了,兰妈妈看着两个孩子狼吞虎咽的吃完了自己亲手做的饭菜,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两眼噙满了泪花......</h3><h3> 爸爸、哥哥费力地推着自行车送了一程又一程,最后来到沈辽路兴华街的路口;两个孩子骗腿骑上自行车的横梁,爸爸和哥哥使出浑身的力量,分别在车后推着自行车助跑了二十多米,看着驼着大酱的自行车渐渐地远去,消失在茫茫的晨雾中,两个成年男人眼里有一股热流在涌动......</h3><h3> 那一年,两位同学才17岁,还不是成年人。他们却要过早地担起生活的重担,这就是我的同学——大酱的故事。</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