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牛镇村文化之陶瓷

牵牛人家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源于瓷土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融于水火</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塑于人工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font><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成于天意</span></h3> <h3>  没有任何一种商品,可以比陶瓷更能代表中国,甚至在英语里,中国与陶瓷就是一个单词(China)。说起陶瓷文化,必称五大名窑(钧,汝,官,定,哥),必提景德镇。殊不知,山西阳泉也有灿烂的陶瓷文化,也有一“镇”,即“牵牛镇”。在民间素有“南有景德镇,北有牵牛镇”的美誉。更被《阳泉市志》誉为阳泉的“瓷都”。<br></h3> <h3>  牵牛镇陶瓷业的历史相当久远。始于何时?始祖为谁?现从年代典故,文献文字,历史遗迹,民间文学等方面逐渐上溯,以寻大概。</h3> <p>一:年代典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记载早在唐代即出产白瓷。有村松树坡轩辕庙,千年古柏(据今已1300年)为证。相传,轩辕为中华人文之祖,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756在位)下旨,全国各地要建轩辕庙。敕示“三皇五帝,创物垂范,永言龟镜,宜有钦崇”。《史记》载“黄帝命宁封为陶正”。《吕氏春秋》云“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物原》说“轩辕作碗碟”。如果把建庙,典故,古柏结合起来。那么牵牛镇的陶瓷业早在1300年前就兴盛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二:文献文字</p><p class="ql-block"> 国史,方志,家谱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文献。牵牛镇陶瓷业国史记载于元代(阳泉市陶瓷业最早的国史记载),《大元一统志》中载,“石甘有窑十处在盂州”,“磁窑二十处,在州南八十里招贤村,岁办官课”。招贤村就含牵牛镇村。明《永乐大典》载“盂县有瓷窑一座,在县东南三十里”。方志记载于宋代,古《盂县志》,《平定文史资料》,《阳泉市地名志》,《山西历史地名录》中都有本村“宋时出产瓷器,有黑白釉器”。元《平定县志》中载“元末,本县牵牛镇设瓷窑场,烧制黑白黄釉瓷制品”。明《盂县志》载“永乐十八年(1420),牵牛镇建瓷窑一座。产品除本县需用外,还销往平定等地”。嘉靖版《盂县志》载“瓷器出牵牛山”。“瓷器之货较之它物乃盛”。民国《盂县志》载“清末至民国年间,(县境内)只有牵牛镇村生产瓷器”。家谱有记录于明代,本村《周氏宗谱》中载,明景泰年间,京城司理监太监李公,闻本村烧制瓷器,将“得一览焉”视作己之一大“幸”事。阎氏家谱也有“先人专营瓷器为生”的记载。上述资料足以佐证,牵牛镇村的陶瓷业在宋代就开始生产,在元代已具一定规模,明代盛名远扬,在清代至民国年间达到鼎兴。</p> <h3>三:历史遗迹</h3><h3> 牵牛镇村内历朝历代建造的寺,庙,瓷窑,碑石,庭院等几十处。牵牛山上的牵牛寺碑文,记载证明牵牛镇的陶瓷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定刻花瓷和砂锅的鼻祖。松树坡上的轩辕庙壁画《陶冶图说》,展示村陶瓷器从原料开采到成品烧出全过程(遗憾已经不存在)。南崖湾的观音庙石碑,记载“牵牛镇瓷业为盂邑之冠”。村东的玉皇阁,牵牛镇瓷窑烧结瓷器历经400余年依旧瓷“稳”,青釉色泽葱翠莹澈,表明当时的烧结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村西北的碗渣坡,堆积了几米厚的古碎瓷片。古瓷场的遗址遍布村里各个角落。及村民保留的古老瓷器等,千百年来,是历代村人勤劳,智慧,素养,文明的反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牵牛镇村人责无旁贷。</h3> <h3>四:民间传说</h3><h3> 牵牛镇村自古就有“千年陶瓷器,素誉文化村”的美誉。民间传说,虽未经历史考证,但对于丰富本地的文化内涵,也有重要价值。一瓷陶缘。说起阳泉盛产砂锅,知道的人恐怕不少。但要说起砂锅源于牵牛镇瓷器,知情人恐怕寥寥无几。相传很久以前,小西庄村有一对人称“耐心汉”和“急性婆”的夫妇,在赶集归来的途中,不慎打碎了从牵牛镇买来的瓷盆,回村后耐心汉根据牵牛镇瓷盆的制作原理,捏成泥盆,急性婆急着拿去到铁匠的烘炉上烧,结果烧出一个砂盆,从此砂制炊具便诞生了。二阳泉俗话。相传,清康熙皇帝用的夜壶就是牵牛镇的陶瓷进贡的,所以当地就有了牵牛镇的夜壶----嘴嘴好的歇后语。三著名的山西“红旗渠”温河引水工程,最早的引水线路,就是用牵牛镇烧出的笼奎,把底捅透,一个个套起来做水管,把水引回各村的故事。</h3> <h3>还原村轩辕庙壁画《陶冶图说》,图示了清代本村瓷器制作的大致工序,内容有采坩制泥、圆器拉坯、旋坯蘸釉、逐器绘图、烧坯出窑、束草成捆。</h3> <h3>实物藏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知器用兮福中国,习文化兮渐八荒</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