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土城

又见黄昏

<h3>  戊戌岁晚秋,与骑友相约骑行茅台至赤水(此为自行车专用骑行车道,主要经仁怀、习水、赤水三县市,其中有一小段经四川泸州古蔺县,车道沿赤水河顺流而下,全长154公里),首日骑行85公里,夜宿习水县土城。</h3> <h3>  土城古称滋州,自土城以下赤水河始通商货船只,是川盐和川货入黔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川黔交通的枢纽和咽喉。自古以来,土城一带舟楫繁忙,商贾云集,气候条件优越,附近多肥田沃土,物产丰富,有“山明水秀,地坦人稠”的美称。</h3> <h3>  土城历史悠久,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平夷县,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2年)置浙州,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置滋州,领承流、仁怀二县。元末明初,街民改建房屋时发现大量土城墙,故名“土城”。清代设土城里,民国3年(1914年)改设为区,属赤水县。1950年更名为土城镇,1965年划习水县辖。</h3> <h3>  1935年元月,遵义会议确定红军途经土城在泸州一线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27日中央军委进驻土城。28日拂晓,在毛泽东、周恩来的亲自指挥下,红军与国民党川军激战青杠坡。29日红军以土城为主要渡口渡过赤水河,红军1000余名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此战役为四渡赤水第一战。</h3> <h3>  当晚,到达土城时己是万家灯火,等齐人后进入古城,找己订的红河客栈,找到客栈安排住下后上街草草用罢晚饭,抓紧回到客栈休息,坐在客栈的阳台上,喝着茶,吹着牛,听赤水河流过的声音,心里几分苍凉,几分慰籍,还有几分淡淡的乡愁。同行中有善诵者二人,两人诵性大发,朗诵了毛主席《忆秦娥 娄山关》、《长征》等诗词。</h3> <h3>  有头夜次晨两次古街的漫步和夜宿一晚的经历,对古城有了一些零星依稀的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是感性的。</h3><h3> 小镇两边有红军将领住址,也有十八帮的住所,同时还有商铺、客栈和住户。青灰色的瓦,土灰色的墙,一段整齐有序一段又错落无致的屋檐,既不单调又不乏味,给人一种简单明快的感觉。街面由青石板铺成,充满了古朴沧桑,青石板上曾留过了多少足迹:商贾、军人、耕夫、农妇……不管是英雄豪杰、贩夫走卒、才子佳人、凡夫俗子都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街道两旁的门窗陈旧古朴,给人一种久远沧桑的感觉,没有仿古建筑的轻佻和肤浅。小镇上的住户安静详和,给人一种悠闲自得的感觉。</h3><h3> 走在这青石板上,心里想象着:在这街上是否会遇到撑着油纸伞独自彳亍丁香般的女性,在春天会不会出现"客栈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买杏花"际遇。</h3><h3> 我喜欢这古镇,它拥有曾经的繁华,却留下了千年沧桑,它拥有曾经的喧嚣,却留下了千古宁静。目睹青瓦灰墙,陈门旧窗,青石街面,听赤水河涛声阵阵,让我有一种穿越感觉,心里增了几分宁静,减了少许的浮躁。</h3> <h3> 人在红尘中,心灵难免会受到世俗的侵蚀,有时心灵是需要回归的,在这个曾经繁华、饱经沧桑的小镇小住,也许可以找到心灵的慰籍,回归生命最初的纯真。</h3><h3> 虽然我只是这小镇的匆匆过客,或许可以在此找到心灵的归宿……</h3><h3> 别了小镇,或许我还会再来。</h3> <h3>  次晨,众人早起,吃过早点,便又踏上了骑行之路,下一站一一赤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