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山东知识青年在青藏高原的军垦生活片段(三)</span></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这张照片是在工程团会议室门前拍摄的,照片前排座着的是焦文生参谋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照片是1966-1969年间青海农建师工程连队在没有电,没有任何施工机械的情况下,有年轻的城市知识青年用自己玩稚嫩的身躯,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在青藏高原戈壁荒滩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从事着最原始的生产劳做。但是我们从未叫苦叫累,依然精神抖擞自觉的劳动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照片是青海农建师工程连队进行水利施工的格尔木戈壁荒滩。</span></p> <h3> </h3> <p> 以上照片是原青海建设兵团知青1966-1970年修建的干渠,支渠及施工情况。</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照片为“分水闸”建成开闸放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照片是1970年青海兵团知青修筑格尔木水利枢纽工程时修筑的引水分流渠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照片是原青海建设兵团知青1970-1972年在青藏公路48道班处格尔木河中上游戈壁滩中修筑的格尔木水利枢纽工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水管站大闸至今还在为格尔木的农业灌溉发挥着作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照片是原青海兵团知青1970-1979年在昆仑山南山口修筑的格尔木第一座水电站,为格尔木的城市发展做出了极大的奉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原青海兵团二团四连,八连知青1970年在青藏公路50道班,昆仑山南山口修筑格尔木水电站时的生活工作照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照片是1971年初夏,工程团赵熙臣团长陪同青海省领导在昆仑山口视察格尔木水电站工程时,在南山口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海兵团图片“戈壁大漠锁蛟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格格尔木水电站开工后,1971年初夏,青海省领导林一山率队前往昆仑山口的水电站工地视察,在昆仑山口格尔木河的“一线天”吊桥俯瞰电站的整个施工现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青海建设兵团农十二师在格尔木兴修的水利工程 ——李济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青海建设兵团组建后,1966年春天在格尔木以西30多公里外的戈壁滩上,首开格尔木西干渠施工。1966年5月由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市北区、沧口区800多名知青为主要劳动力的青海农建十二师水利工程指挥部在此成立,李华杰任政委、吴丁寿任总指挥、焦文生任参谋长、段正林任政治部主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青岛知青800多人分别编为水利一、二、三、四连;从北京、济南、广州、武汉、昆明、兰州、南京等军区转来的退役老兵组成、五、六两个连队,主要负责机械操作和爆破施工。其他方面由青海省水利局,以及青海省汽车运输公司等单位配合施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到1966年10月底,一条长30多公里的西干渠基本完成施工,其他配套的支渠、毛渠、水闸等小型水利项目也在同期进行。1966年10月,水利指挥部与原一团工程营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第十二师工程团。由于受文革的影响,1967年基本上停工,为了适应格尔木开发建设的需要,从1968年开始东干渠等配套项目的施工,为了加快格尔木水利设施的竣工,1969年又从马海二团调来两个济南知青连队和两个西宁知青连队,共计近千人以充实水利工程的劳力不足问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969年兰州军区接管后,1970年格尔木9千千瓦水电站,水利枢纽工程上马,由兰州军区农四师师长王宗章担任该水利工程的一把手,青海水利局勘察设计院,水利工程局等有关单位配合施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水利工程项目,直到1979年才比较顺利的完成。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十年间,青海建设兵团的知青们为此项工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年的高原“帐篷小城”,已是今非昔比了,而一代又一代为此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的拓荒人,却悄无声息的消失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当年戈壁滩荒滩风雪中居住的帐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拍于1971年的这张照片非常珍贵,照片中是青海农建师工程团机械连的知青坐在大卡车驾驶室里,向战友们招手致意,因为,以前工程团只有四台“解放”翻斗车,除了施工用外,有时也是团领导的出行坐骑,但总是不方便,于是,1970年兰州军区接管后,工程团赵团长,为了下连方便,干脆让蔬菜连给他配备了一匹红色的大骒马。这台卡车是青海省自己制造不多的“青海湖”牌中的一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1966年新组建的青海农建师,家底很薄,全师只有一辆“华沙”牌小轿车,(也是格尔木唯一的一辆)这还是以前上级配备给尚志田副师长的坐骑。各团只有两三台“解放”卡车,用于团机关与连队的生活服务,大部分是用拖拉机替代汽车运输生活物品。1970年后的青海农四师师部机关里,除了那辆“华沙”外、又多了一辆“北京”和一辆“嘎斯”。师部汽车连当时也只有20几台车,发展到1973年一个汽车连一百多人,也只有50来台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青海农建师工一连男知青1971年在青海格尔木县粮站施工时,周日闲暇之余在西南边戈壁滩上唯一有白杨林树荫的景点,拍照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左起:陈汝梯(陈刚)、苗延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贺照泉(贺勇)、隋洪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原青海农建师工一连女知青,1971年在格尔木河东县粮站西南边戈壁滩上,唯一一片有白杨绿树成荫的小树林景点,拍的合影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前排左起:李英、张青阳、徐春玲(徐杰)、王巧兰(王辉)、孙丽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王丽华、董蓉蓉(董峰)、吕凤英(张巍)、李永忠。</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这张照片是五十多年前青海格尔木县的长途客运站。</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格尔木长途客运站设在格尔木河东,距我所在的青海农建师工程团驻地,格尔木河西小岛有四、五公里远,距师部及师直属单位较近,距河东一团各连队及河西三团各连队相对比较远一些,尤其是三团四营的连队相距有几十公里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从1967 年夏天,青海农建师开始批准少量知青回老家探亲之后,每两年一次探亲住在远离格尔木客运站的知青战友,通过同学、街坊、发小的介绍,陆陆续续与驻防在格尔木河西小岛的知青战友熟悉起来,委婉的提出为他们探亲时,帮忙接送一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因为远道而来去探亲的知青战友,赶到格尔木客运站时,早已超过长途汽车早晨6:30发车的时间,坐不上车,就得在格尔木县城住一晚上,最便宜的招待所也得花1.20元,这对当时知青每个月的津贴费只有10元钱的知青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穷家富路”,本来就攒不下几个钱的知青要回家了,自然是能省一个就省一个,手中有钱,回到老家见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也有面子。于是,凡是探亲的知青战友大都来格尔木小岛寻找熟人帮忙,因为小岛上全是青海农建师的所属单位最多的地方,人多好说话。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同学、街坊、发小介绍结识了不少一、三团的知青朋友。俗话说:吃不好、还吃不饱吗!每次遇到探亲需要帮助的知青战友,我都会热情的为他们张罗吃饭,找住宿的地方,第二天一早就套上我们的“军垦吉姆”(实际就是毛驴拉的架子车),把探亲的知青战友及时送到格尔木河东的长途客运站乘车前往西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探亲回来的战友,当天回不了连队的,也是赶忙为他们安排食宿,第二天再找车送他们回连队。在格尔木小岛这十几年为探亲的知青战友接送中,一来二去,与这些以前从不认识的知青战友,都结成了情深义重知根知底、无话不聊的好朋友了,这也是我在青藏高原十几年的知青生涯中最大的收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由于我常年在格尔木县城区从事基本建设工程和在格尔木地区推广“节煤改灶”工作,有幸结识了驻地汽车团、西格办车队、公路段、地质队等各有关单位人员,以及当地的哈萨克、藏族、蒙古族、回族兄弟、他们热情好客坦诚直爽,在我们生活最艰难的时刻,及时的伸出热情无私的援手,帮助我们度过生活困难,这是我一生也难以忘怀的兄弟情义,没有他们无私热情的帮助,我们无论如何也走不到今天,这也是我在青藏高原十几年最大的收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两张照片是唐古拉山上107道班的藏族养路职工在格尔木长途客运站等候上山的便车情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客运站长途班车每天只有早晨发一趟,其他时间没有班车,出远门的人只好每天在客运站等靠顺路的货车,搭顺风车,这已是青藏公路上不成文的规矩。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青藏高原上生活的人,人人都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善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照片是青海省格尔木县五十年前的河西商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当时的格尔木县地盘比山东省还要大,却只有不到五万人。青藏、敦格、两条公路在格尔木河西海拔地标2882米定点处交叉形成一个公路转盘东去西宁、南去西藏、西去新疆、北去甘肃敦煌、真正正式通车的只有东、南、北三个方向、西去新疆只有一条早已破烂不堪解放前由马步芳修筑的沙土公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格尔木只有汉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等不到五万人,是青藏高原上的第二大城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格尔木县城只有三个商场,即河东的东风商场,坐落在河东青藏公路东端北侧;红旗食品商场坐落在青藏公路河东北侧的县委大院对面;1966年春,青海农建师在河东青藏公路南侧,格尔木长途汽车客运站东侧建了一座“军垦商场”;河西的河西商场坐落在转盘大十字以西的敦格公路北侧;河西商场的斜对个是西藏驻格尔木办事处的一个西藏职工服务社;再就是公路转盘大十字南青藏公路西侧有一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205大站的一个军人服务社;另外在格尔木河西小岛上还有一个原青海劳改系统的小卖部,这些就是当时格尔木的商业门市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因为没有电,所有的门市部只有白天上午10:00~下午4:00营业,虽然是平票证供给,却时常断货。全格尔木邮电所只有三个、河东、河西、和小岛各一个,省报变成晚报,家书一般最快也得10天才到。下面的农业连队一封家书最快也得半个多月,甚至一个多月。所以知青们有急事时,干脆就发电报联系。不管如何,这些商店,和邮电所给我们青春的年华增添了无限的光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照片是青海兵团军垦知青曾经生活居住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废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两张照片是住在格尔木河西小清河附近的哈萨克同胞,她们每年开春上昆仑山放牧之前,都要骑着骆驼,到格尔木县城的商场来采购大批的生活用品,以备在昆仑山上放牧生活之用。他们真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格尔木市半个世纪前的格尔木市容俯瞰街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青海建设兵团知青的生活福利——李济清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65年9月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经国家批准组建后,到山东招募知青的生活福利待遇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一年以后定工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2、二年以后可以享受探亲报销直线汽车,火车的来回路费和中低档旅馆住宿费;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3、 三年后女知青年满20周岁,男知青年满22周岁经批准可以 结婚成家。另、 经批准参加青海建设兵团后,施行有限供给制,每人每月生活费24.00元、其中主食:9.00元、副食15.00元、食油0.50斤、粮食定量,每人每月45斤,粗细粮按当地标准行,在招募驻地,一次性发放2套单军装、2套白衬衣、2双解放胶鞋、3双线袜子;离开山东驻地时发给每人当月津贴费男知青6.00元 、女知青6.50元;到达青海省城后,即一次性发放给每人一套棉军装,皮棉帽一顶,皮棉鞋一双;到达格尔木后,即一次性发给每人 一件皮大衣、 一床棉被、一条羊毛毡、一块床板(1800/900) 、两个床櫈。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而打乱了以上计划,1967年继续执行有限供给制。 津贴费涨到男知青每人每月10.50元、 女知青每人每月11.00元;单衣正常按年限发放,棉衣每人4年一套;每个班公用脸盆2个、公用水桶2个、公用煤油灯2盏、公用烧水壶2把;在工程团的知青每人每月2付劳动保护手套,冬季棉,其他季节线或布制品。1966年每人发放一顶白纱布防蚊帽,1970年归兰州军区接管后每人又发放一顶正规部队发放的防蚊帽,和一个行军水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从1973年-1976年青海生产建设兵团的男女知青进入大批结婚的时期,为了解决知青结婚住房问题,上级决定:三个人的活两个人干,抽出一个人来搞基建,建结婚住房的水泥、石灰、门窗、油漆、玻璃、木檩条、竹萡、五金件、麦草等 ,统一由上级解决,主要建材土坯、土方则由知青自己就地解决;知青结婚生了孩子以后 ,每个孩子每月生活费18.00元。粮油供给,按驻地标准执行:冬季烤火费执行当地标准,烤火期当年10月至次年4月,为期7个月,每月每人发放烤火费12.00元,一个烤火季共计84.00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1974年青海生产建设兵团对知青的供给方式进行调整,由有限供给制改为临时待遇,分3个档次,即每人每月55.00元、60.00元 、65.00元 ,一直维持到1979年青海建设兵团彻底解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长期这种有限供给制的生活方式、及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 ,对青海建设兵团知青的团队精神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上黑白照片是青海农建师上个世纪60年代发放的服装及个人的便服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穿补丁裤的老照片是原青海农建师二团五连张裕英、蒋玲等女知青1968年在团部少有的青砖房前,拍的合影 留念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这张穿补丁裤的老照片是团机务连男知青们工作之余在拖拉机旁拍的合影留念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我在工作之余整理这些文史资料时,公司年轻的男女同事都围上来问长问短,当看到这些军垦知青当年的生活照片时,十分惊奇的对我说:哇塞!李老师,你们年轻的时候也很时髦呀!我回问到:怎么讲?年轻的同事们忍不住羡慕的说:你看,那时你们虽然穿的是军装,却都缝上了补丁,跟现在的“乞丐裤”没什么两样!这还不时髦吗?然而对年轻同事们的惊讶,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共和国那段艰苦的日子。我便对他们说:我们那不是时髦,我们也不想穿“乞丐裤”,那是没有办法的办法。</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当时国家一穷二白,物资贫乏,不得不采取计划供给,买什么物品都要凭票证供应。我们当时实行的是“有限供给”制,一年发两套单军装、两套白衬衣、三双线袜子、不发秋衣裤和内衣裤,不发布票。工程连队常年高强度的施工,两套军装穿不到头就破了,会针线的女知青,自己缝缝补补,那些不会针线的男知青,干脆找来针线胡乱在破口子的衣裤上来回拉上几道就算完事。还有那些聪明的知青,更是花样百出,跑去连队卫生室,找卫生员骗来几块医用胶布,反贴在衣裤的里面,双手拍几下立马见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说来有些心酸,却也充满了青春的欢乐,当然,这些小事情决不能让家中的父母亲知道。每每回想这些年轻时的趣事,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我们曾经年轻过,我们曾经也“时髦”过,我们也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我们所经历的苦乐年华可以向世人宣告:共和国同龄人的知青是可亲可爱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以上两张照片是1966年青岛在文革初期拍的珍贵资料照片,照片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看看那时的奇装异服,及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穿的戏装,再与现在人们的普通穿着相比,真可谓天壤之别。这使我回想起1968年,连队在“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的一些革命行动;1968年我们这些从山东八城市来到青藏高原参加边疆开发建设的知识青年,正值20岁左右青春勃发的阶段的年轻人特别爱美,虽然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却仍然阻挡不住年轻人爱美的向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我们连1966年10月从工七连,工十连,各调来一个女知青班和男知青班。因为这两个班的知青都是从青岛市市北区和市南区来的,在穿戴上,相比我们这些从台东区和沧口区来的知青,要比较会打扮自己。他们很聪明,把每年发的两套白衬衣,拆去袖口和前面的扣子,然后用缝纫机扎起来,在袖口,腰口穿上松紧带,做成掐袖、掐腰、大翻领、满头套类似春秋衣的样式,再去格尔木河西商场买回染料和咸盐,把挑水的大水桶坐在炉子上、点火猛煮,待桶中的染料和咸盐完全融合后,再把改制好的白衬衣放进桶中的染料水中煮染,男知青基本上都染成墨绿或咖啡色。还别说,经这帮男知青改制染整后的白衬衣,穿在他们身上显得格外精神利落,真是戈壁荒原上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家虽然都很羡慕,却碍于文革中的思想教育,也不敢大张旗鼓的表示支持。由于他们这些行为有悖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在1968年年底的“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中,或多或少都遭到了不应有的批判,尤其是对穿“鸡腿裤”、“包腚裤”、“蝙蝠衫”“港衫”、抹头油、打发蜡的知青,加大批判监管力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现在回想一下,当时在一穷二白的落后社会条件下,大惊小怪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从来也未见过,更不用说去享受了。再看看现在,我们什么也就明白了。爱美,是人的本能,爱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的祖先就是从穿树皮,穿兽皮,到今天穿丝绵织品,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文明社会。下面再发一些我们知青穿戴照片,进行一下对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这张照片是工程团加工连的知青返城前在格尔木拍照留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前排左起:黑淑珍、翟啓华、郭克先、崔质俊(连长)、曹双林(指导员)、石忠全、邵玉美、丁青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二排左起:何秀英、袁丽华、邹来吉、杨廷武、徐和宾、王相文、牟善学、战仲平、刘晓青、于素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三排左起:盛美玲、徐明月、李玉林、杨永珍、李允忠、王昌义、万国良、高继兰、张锡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照片是1972年兰州军区青海农四师被推荐上青海师范大学的兵团知青,在西宁看望原青海兵团农十二师政治委员闫文俊夫妇拍的合影留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照片是2005年山东省档案局杨重光副局长来青岛搜集山东知青文史资料在青岛组织有关知青座谈会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左起原青岛日报社记者李硕、青岛文学总编李旭、新华社青岛支社社长张荣大、青岛邮电局宣传处长单丞、青岛日报社社长兼党委书记谭泽、青海兵团知青王佩东、李济清一起参加了座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照片是2005年山东省档案局杨重光副局长及档案局编征处张殿恒处长一起来青岛,在市档案局于佐臣处长陪同下,在搜集山东知青的相关文史资料的座谈会上的座谈情况。</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照片左起:于佐臣处长、王佩东(青海兵团知青,原青岛电视二台台长)、杨重光副局长、省档案局随行记者、张殿恒处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格尔木荒原被沙尘暴,流沙吞噬了的草泥土坯住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上照片是格尔木的自然环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以上照片是青海格尔木阿尔顿曲克草原大漠荒原原始植被的自然风光。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青海建设兵团是在1964年根据国家当时的经济形势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向中央提出申请,经批准后于1965年开始筹备组建的。阿尔顿曲克草原大漠上的原始植被除了一些耐盐碱的草本植物外,木本的植物基本上都是小灌木丛、主要有红柳、白刺、沙棘、胡杨、枸杞、骆驼刺、亚麻、麻黄等,别看这些其貌不扬的灌木丛,它们是原本植被脆弱的青藏高原上,阻挡风沙吞噬草原的最好的屏障。由于当时的格尔木没有统一的燃料公司为居民供给生火取暖的燃料煤炭,分散在阿尔顿曲克广袤荒原上的连队知青,为了抵御零下一、二十度冬季的严寒,本能促使他们迫不得已去挖掘砍伐这些高原上原本就脆弱的灌木植被,以获取生存的可能。尽管知青们当时是为了生存,却在有意无意间严重破坏了青藏高原,几千年来才形成的原始生态植被,在无意间变成了破坏青藏高原生态植被的罪人。</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1970年9月16日兰州军区青海农四师一团六连业余宣传队在王世新烈士墓前进行的宣传演出“继承烈士的遗愿,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奉献青春”。</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王世新烈士是1965年9月参加青海兵团一团六连的山东淄博知青,1966年秋为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而英勇现身。牺牲时还不满17周岁。他的英雄精神鼓舞着我们更加努力前进。</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照片是2006年“山东知青回访团”,于2006年8月底在团长张荣大(1965年9月参加青海兵团的淄博知青)带领部分团员,前往原一团革命烈士王世新的墓地,进行祭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李洪庆、石鲁生、李增发、魏兆基合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如果说回忆是美好的,还不如说使我们感动的是对逝去的已经不可复原的日子的那种怀恋……"。那是一段遥远的经历,近40年了,我原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记忆也会像荒草覆盖的小径,再也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却不知回忆的闸门一旦打开,那段特殊的经历又鲜活的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点点滴滴……深深感谢当年“上访”团的战友们,深深感谢洪庆和多年来关注青海知青命运的所有战友们。相信随着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政治环境的宽松,青海知青文学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有思想深度的作品!</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为李洪庆《记忆》随笔魏兆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照片是2006年8月29日清晨“山东知青回访团”的专列到达格尔木火车站后,回访团的青岛知青金瑞彩,迫不及待的将收藏多年的“青海生产建设兵团”背心高高举起,向欢迎人群致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 照片是2018年9月16日,1965年9月参加青海兵团的山东淄博博山知青在博山举办“淄博知青赴青海生产建设兵团53周年庆典”会上,青岛知青李济清与他当年老连长何正余同志的女儿何凤兰在战友聚会上拍的合影留念。(何凤兰专程从青海西宁赶来参加庆典)。</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