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呼唤墨子归来

幼林

<h1><b>用生命呼唤墨子归来 <br>  ———纪念中国墨学第二次复兴发轫30周年 </b> <br> 张幼林 </h1><h3> 1988年2月8日的《枣庄日报》登载了张知寒先生的文章“回来吧,墨子!”自此就拉开了上个世纪末墨学复兴事业的序幕。这篇文章是我的父亲-一张知寒先生酝酿了30多年的课题,是他第一次发文公开呼唤:墨子归来!尔后整整10个春秋,他以墨子里藉考证为发端,用付出生命为代价,和众多同仁共同谱写了一篇复兴墨学的大写的“论文”,掀起了上世纪墨学第二次复兴的高潮。 </h3><h3> 曾有几位先生问过我,张知寒先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墨子的?今借此话题,谈谈墨子归来的历程,纪念墨学复兴事业的先驱童书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刘敦愿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张知寒先生诞辰90周年,纪念王裕安先生诞辰78周年,纪念中国墨学事业第二次复兴发轫30周年。 </h3><h3> </h3><h3> </h3> <h3>山东大学著名教授童书业先生师从顾颉刚先生(1908一一1968丿。</h3><h3><br></h3> <h3>图片说明:刘敦愿先生师从著名学者丁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奠基人,美术考古学的开拓者。(1918一一1997)</h3><h3><br></h3> <h3>山东大学教授张知寒教授(1928一一1998)</h3> <h3>枣庄师专校长王裕安先生(1939一一2007)</h3> <h3><b>一、50年代在滕县多次做田野调查是对墨子里藉的求证阶段</b></h3><h3> 50年代,在滕县(州)多次做田野调查,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张知寒应山东大学历史系老师童书业先生之命考察探究墨子里藉,这是为墨子复兴事业所做的前期调查准备工作。</h3><h3> 1954年秋,考入山东大学的张知寒,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张维华、王仲荦、赵俪生、童书业、杨向奎、郑鹤声、金诗伯、刘敦愿等先生家里拜访请教,师生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张知寒每当回忆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时就说:“在课下,我跟老师学的知识,比在课堂上学的知识还要多…”。</h3><h3> 有一次课下,童书业先生对学生张知寒说:“我认为墨子与目夷有关,他应该是滕县人,方便时你可去做些有关调查”。对此,张知寒牢牢记在心中。</h3><h3> </h3> <h3>(上图片说明:50年代的山东大学历史系,有不止8位全国著名学者,8位最有名的号称"八马同槽"。童先生是8马中的一位,也是在学业上对先父影响很大的恩师之一)</h3> <h3>上图为,张知寒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上学时和老师刘敦愿先生以及同学们的合影。摄影者张知寒</h3> <h3>(下图为著名学者、被人称之为布衣大师、经学大师的刘子衡先生,是陈极太极拳整理人传承者洪均生先生的好友。刘子衡和洪均生二位老先生在济南大明湖的合影,刘子衡先生是张知寒先生的恩师)</h3> <h3>五六十年代,刘子衡先生家住大明湖秋柳园。顾颉刚先生,到济南青岛调研,和刘子衡先生在大明湖岸边合影(见《布衣大师刘子衡》插页)。2005年在北京开国际墨子研讨会时和顾先生的女儿顾潮女史不期而遇,谈到此图片,她说不曾见过。一年后,顾女史来山东大学,辗转托人告诉我欲寻这张照片。我转告刘子衡老先生的女儿,刘曾莹大姑。曾莹姑找出底片给我,托我转给顾潮女史,也算我们为顾颉刚全集的出版尽点心力吧。此为记。)</h3> <h3>  话说早在1936年,童书业和顾颉刚先生就在《文澜集成》和《史学集成》上合作发表过《墨子姓氏辨》《墨翟为印度人说正谬后案》《目夷亭辨》等文章。童先生据史料考证指出:“目夷之名也称`墨夷’”墨确是他的真姓氏,从这个姓上,可知他是公子目夷之后,原是宋国的宗族”。顾、童两先生考证,宋襄公之兄的长子(也叫伯夷),因封于“目夷”,名目夷子。还说,目夷在滕东南。童教英教授在《童书业传》里谈,顾颉刚先生在《禅让传说起源于墨家》的后记里写道:"…去年童丕绳先生(书业)来平,把这个意见(案:指禅让说由墨家传入儒家)向他提起,他亦具有同心,因托他搜集资料,往返商榷,此成一篇。"又写道“其中墨子为宋公子目夷子之后一则,切理餍心,足破近人墨子为印度人之妄说,记此志感。”这也就是说,童书业和顾颉刚先生均认为“墨子是宋国公子目夷子之后”。墨子里藉问题,是顾、童二位先生早就关注和研究过的问题。</h3><h3><br></h3> <h3>  在童书业先生的提示下,1955至1956年寒暑假期间,张知寒多次去原工作单位王开医院(驻地滕州南沙河)附近的木石、羊庄、官桥、东沙河、城郊、南在童书业先生的提示下,1955至1956年寒暑假期间,张知寒多次去原工作单位王开医院(驻地滕州南沙河)附近的木石、羊庄、官桥、东沙河、城郊、南沙河一带做田野调查,在城东发现了山东第一个彩陶文化遗址——岗上遗址。 </h3><h3> 1955年至l957间,王献唐先生写给刘敦愿先生的书信中,多处提到“知寒同志”。1956年秋,王献唐先生给刘敦愿先生写信说:“闻知寒同志病中尚能去岗上调查,岗上采陶七八片,令弟惊喜。” 经著名学者刘子衡等老先生介绍,张知寒50年代初就认识了山东考古学和文献学的奠基人王献唐先生,考上山东大学历史系以后,就常向王献唐先生去请教。在刘敦愿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中,笔者从王献唐先生给刘敦愿先生的书信中获知,王献唐先生患腰疼,使用了张知寒在滕县李店买的膏药,效果甚好,病情得到缓解。王献唐先生后又委托滕县文化科帮忙代购。</h3><h3> 刘敦愿先生是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学通论”的主讲教师,是张知寒的授业老师。张知寒曾将王献唐先生赠给他的一本魏指针撰写的《山东考古遗址调查记》(内部油印本),转赠予刘敦愿先生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他们师生还利用周末,从青岛专程去济南,拜访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王献唐先生,聆听王先生讲山东的考古遗址和有关的历史掌故。(见《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可见张知寒在考古学和文献学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主要是师从于著名学者王献唐、童书业和刘敦愿先生而获得。</h3><h3> 1956年寒假,张知寒又与刘敦愿先生以及同班同学葛永康、汤继云,对滕县东沙河、木石、官桥、张汪、城郊等地的古代历史遗存作了比较全面的田野调查。</h3><h3><br></h3> <h3>当时滕县城外,没有招待所和饭店,搞田野调查的刘先生和同学们,经张知寒安排,吃住都在王开医院里。正逢春节,他们师生同在张知寒家里过大年,大年初一还按当地的风俗,给张知寒的母亲(我的老祖母)磕头拜年。他们尊老爱幼的品德在滕县一时传为美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时就是那样朴实真诚简单。</h3><h3> 刘敦愿先生和同学们搞田野调查,是没有课题经费和出差费的。他们不计名利和得失,凭着对考古专业的热爱和探古寻真的事业心,自觉自愿、自费去做这项工作,最后把挖掘搜集到的半麻袋古瓷陶片文物,全部运至山东大学。现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里,仍有刘敦愿先生带领学生在滕县作田野调查时搜集到的文物陶片。</h3><h3> 1957年春夏之季,山东大学停课整风,师生关系乃至同学关系出现了令人痛心的混乱和紧张。童先生的女儿童教英教授回忆此时的山东大学:“美丽的校园往昔明朗宁静欢笑都消失了。笼罩校园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和为求自保,对师友挖空心思揭发的卑鄙。这是当时全国的一个缩影,知识分子噤若寒蝉,人际交往大多滿含警惕,往日的坦诚热忱不复再现。”一心想在学朮上有所成就的张知寒,被污为“历史反革命”,后经有关部门审查证明他是清白的。没想到,1958年2月,他被补为“右派”,发往淄博王村劳动教养。这样对滕县古代文化遗址的田野调查就没有办法继续做完了,童书业先生布置的,考证墨子里籍的课题也被搁置了。</h3><h3> 在以后20年的岁月里,张知寒没有任何条件再来从事心爱的历史学专业,也不能再向童书业、王献唐、刘敦愿诸位先生请教了。尽管时乖命舛,灾难不停地袭来,张知寒却从来没有忘记童书业先生给自己布置的课题,没有忘记那个藏在心中的平民圣贤:伟大的墨子</h3><h3> <br></h3> <h3>刘敦愿先生率学生在滕州田野调查时和驻地王开医院的领导合影留念。前边居中者是赵林院长,右边是杨全山副院长,左边是毕副院长。</h3> <h3></h3><h3> 此后的20年,先是王献唐先生不幸于1960年去世。1993年王献唐先生迁葬青岛时,作为王先生在山东大学的生前好友,张知寒和刘敦愿先生参加了迁葬仪式。当“看到敬爱的献老,当年那高高的个子,如今只剩一把枯骨,我顿感腹如刀绞,疼痛万分!”张知寒回家后就大病了一场。童书业先生和学生张知寒,自1958年分手后,再也没能相见。等到1978年底,张知寒应召回山东大学等待落实政策时,童书业先生墓木已拱,去世已经20年之久了。 </h3><h3> <br></h3> <h3>王献唐先生在青岛的墓地</h3> <h3>张知寒久经考验,历经磨难能活下来,除了家人的温暖和家乡亲友的关心之外,有像刘敦愿、刘子衡等这样的几位老先生,了解他,尊重他,鼓励他,欣赏他!从50年代起,刘敦愿先生和张知寒的手握在一起,后历经多年生死考验,师生彼此关爱和理解的拳拳之心始终凝结在一起,没有任何外力能把他们分开。惜乎刘敦愿先生于1997年,不幸病逝。张知寒含泪写长文,痛悼恩师刘敦愿教授。<br></h3><h3><br></h3> <h3><b>二、80年代对山东古国史的研究是对墨子里藉的文献考据阶段 </b></h3><h3> 1978年底,张知寒先生恢复工作后,首先利用山东大学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的古藉文献,研究墨子里藉问题。童书业先生在学朮上坚持考据求真,证据广泛,孤证不立的研究方法,对山大学子影响很深。以至张知寒回山东大学任教后,也常给学生讲:“尽可能地充分占有一切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从文物实证和文献考据中分析总结归纳,寻找历史的真象”。</h3><h3> 笔者粗略统计,张知寒考证墨子里藉,主要参考了《诗》《尚书》《易经》《国语》《春秋》《论语》《孟子》《史记》《左传》《战国策》《山海经》《淮南子》《吕氏春秋》《通志氏族略》《汉书》《滕县志》等等典藉;借鉴了清末学者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梁启超的《墨子学案》、王献唐的《炎黄氏族文化考》《春秋邾分三国考》《山东古国考》,顾颉刚的《古史辨》中《禅让传说起源于墨家考》,童书业的《春秋左传研究》《目夷亭辨》以及方授楚的《墨子源流》等研究成果。这个时期,他在这些古藉文献和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里追本溯源。</h3><h3> 张知寒查阅了三十多部地方志,多次应同班同学、山东省史志办副主任的邀请,参加省地县市史志办的活动,曾被枣庄矿务局、滕州、莒县、淄博市、徐州、泗水、曲阜等史志办聘为顾问和编审;还接受了齐鲁书社、山大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交给的古藉点校和刋物编审等任务。在审核地方史志、点校古藉的工作中,他重点研究有关的古代地方史志,从中搜寻墨子里籍的线索。再者,张知寒先生从墨子的出身、学术渊源、文化流变考察墨子里藉,从民俗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的角度梳理墨子和孔子、孟子的关系,辨析墨家与道家的不同,以及墨家与佛家、墨家与法家的不同等。</h3><h3> 张知寒先生将孔子、墨子的学说与“邾娄文化”相对照,发现有很多契合之处,写有:《略论“邾娄文化”与儒墨》《略说邾娄文化乃齐鲁文化之源》《孔墨异同略论》和《墨孟关系略考》《从孟子中看到的墨子里藉》等文章。说明墨子和孔子利人的思想都是一致的,孔墨两家都是古代东方著名的伦理思想家,如果他们不成长在重仁义丶讲伦理的“邹鲁(邾娄)文化地区”,就很难培养出讲仁爱或兼爱为主旨、以利他为特色的孔墨思想,因为当时的其他文化区不具备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社会条件。 </h3><h3> 张知寒先生传承王献唐先生的观点,认为“儒”之一词,即原于邾娄之“娄”。最早的鲁文化也是从邾娄文化发展出来的。”“鲁由娄转,因娄得名”。(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所以,古人常说邹(邾)鲁文化,却从来没人说过鲁邹的。说明邾原来高于鲁,先于鲁”。"孔子生于尼山,是邹(邾)人之子,墨子生于“目夷”(古代小邾国,今滕州木石)也是下层贱民。他们都是在邾娄文化培溉下长成的世界性的文化名人,其学说有许多光照千秋的至理名言。</h3><h3> 张知寒将墨子文化和邾娄文化比照之后,又和荆楚文化、燕晋文化、戎秦文化相比较,最后把孔子的儒家和墨子的墨家,形象地比喻成“一根藤上结出的两个不同形状的瓜,同源异流而又殊途同归。”还引古人云:“孔子贵公,墨子贵兼,其实则一。”韩愈说“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他还说:“孔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韩愈:《昌黎文集·读墨子》)其意思是二者本同末异,而又互相补充。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只知研孔,不知研墨,对两家学说,就难以获得全面而正确的理解。”</h3><h3><br></h3> <h3>  张知寒先生还从科技思想的渊源考证墨子里藉。他说,著名的科学家奚仲父子、公输般,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墨子、孟子,史学家左丘明、文献学家刘向刘歆父子、神医华伦,还有政治家仲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等我国历史上的巨人,都是"邾娄文化"培溉而成。 张知寒先生在多种场合发言说:“代表上层的儒家文化与代表下层的墨家文化,对我国的历史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就儒家来说,留下了许多当而不可易的名言,当天下安定时,他们确为统治者出了不少的好主意,对推动历史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墨家文化,虽一直处于被统治地位,但是被它武装起来的广大民众,也是促进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再说,下层文化对上层文化,还是一种制约力量和激励其前进的外加力,它的功劳是不能埋没的。</h3><h3> 令人遗憾的是,两千多年来,人们对上层文化推崇备至,对下层文化的贡献却讳莫如深。这是多么不公平啊!”这是张知寒先生回顾历史,发自内心的呼唤,希望墨子归来!</h3><h3> 从考察山东古国史的角度研究墨子里藉,张知寒先生写了《略谈古代徐州》《古徐中心说探微》《古薛史琐议》《略说滕州古代的几个问题》《古滕昔日风彩》《滕国原为“滕国”说》等六篇论文,并且与古国史研究专家刘敦愿等学者反复切磋琢磨,分析探究山东古代的经济、人文社会环境。1986年秋,经张知寒先生引荐,山东古国史研究会会长刘敦愿先生主持的“山东古国史学术讨论会”,在滕县招待所召开。这是张知寒先生从“山东古国史”的角度梳理、考证、切磋墨子里藉的重要学术会议。 </h3><h3> 张知寒先生采用考古和文献合而观之的方法,共撰写了七篇关于墨子里藉考的文章:《墨子里藉新探》《墨子里藉应在今之滕州考》《墨子怎么又成了鲁阳人》《墨子与枣庄地区的关系》《孟子所说的墨子里藉》《略述我所考定的墨子里藉》《关于墨子故里的几个地名答客问》《关于墨子里藉的发言》等,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文献》《文史哲》《齐鲁文化》《枣庄日报》等学术期刊上,很好地解答了童先生提出的“墨子可能是滕州人”的问题,指出“邾娄文化(也称东夷文化、炎族文化)乃齐鲁文化之源头。”</h3><h3> 在“从《孟子》中看到的墨子里藉"的文章里,张知寒先生说:“韩义缘先生说,我最近对鸦片战争以来,学朮界对墨子里藉的说法,作过一次认真的调查,说墨子为鲁国人的占87%,…由此可知,“墨子为鲁国人说",已成为定论。”笔者要说明的是,张知寒先生的墨子是滕州人说,是建立在墨子是鲁国人说之上的。二者是包含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墨子是鲁国人说不成立,墨子是滕州人也就失去了根据。</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等,发表在《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文献》《文史哲》《齐鲁文化》《枣庄日报》等学术期刊上,很好地解答了童先生提出的“墨子可能是滕州人”的问题,指出“邾娄文化(也称东夷文化、炎族文化)乃齐鲁文化之源头。”在“从《孟子》中看到的墨子里藉"的文章里,张知寒先生说:“韩义缘先生说,我最近对鸦片战争以来,学朮界对墨子里藉的说法,作过一次认真的调查,说墨子为鲁国人的占87%,…由此可知,“墨子为鲁国人说",已成为定论。”</h3><h3> 笔者要说明的是,张知寒先生的墨子是滕州人说,是建立在墨子是鲁国人说之上的。二者是包含关系,不是并列关系。墨子是鲁国人说不成立,墨子是滕州人也就失去了根据。</h3><h3> 1990年春至1991年秋间,张知寒率朱锡光、李广星等,对滕州木石墨子故里遗迹多次考察,还去了目夷山、蚕母山、染山、微山(6O年代以前的微山县属于滕县专署)的宋贤公目夷墓、微子墓考察。</h3><h3> 综合考古实物、古代文献的记载和王献唐、童书业、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他进一步归纳指出,古代的目夷原是商族所建的同姓方国,到了周代“目夷国”即变为小邾国的领地。小邾国从建国之目夷原是商族所建的同姓方国,到了周代“目夷国”即变为小邾国的领地。小邾国从建国之日起就是宋国的附庸,所以,宋襄公能把他侄子封在古代目夷。 笔者要说明的是,小邾国和大邾国原为一个国家,为东夷人所建。邾国在夏商两代是屹立于东方的头等大国,入周后分而为三:即邾、小邾、滥。“小邾国这个地方先是属于宋,后为鲁国的附庸国,又长期被齐国占有。所以,不论说墨子是鲁人、宋人还是齐人,都在古代小邾国滥邑这个地方,也即现在的滕州木石镇一带”。</h3><h3> 张知寒归纳得出的这个结论,为我国墨学复兴事业做了奠基性的准备工作。当1988年2月2号,滕县王裕安县长和郭良志主任等,在济南召开“驻济滕县老乡振兴滕县联谊会”时,张知寒将学界对墨子里藉的观点,和他多年的考证做了详尽的介绍,作了“墨子也是滕州人”的讲话。</h3><h3> 在时任滕县县长王裕安的支持下,该讲话发表在2月8号的《枣庄日报》上,题目是《回来吧!墨子》。同年6月,滕县王学仲艺术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评议新编的《滕县志》稿,张知寒先生再次应邀参加会议。</h3><h3> 据史志办李广星主任介绍:“张知寒先生慷慨激昂地讲,新编《滕县志》很有价值,我同意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需要补充的是应为墨子立传。他从墨子的身世、思想学朮渊源、风俗民情、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和前辈专家论证等方面,说明墨子故里就在滕州市木石一带”。</h3><h3><br></h3> <h3> 1990年春至1991年秋间,张知寒率朱锡光、李广星等,对滕州木石墨子故里遗迹多次考察,还去了目夷山、蚕母山、染山、微山(6O年代以前的微山县属于滕县专署)的宋贤公目夷墓、微子墓考察。综合考古实物、古代文献的记载和王献唐、童书业、顾颉刚等学者的研究成果,他进一步归纳指出,古代的目夷原是商族所建的同姓方国,到了周代“目夷国”即变为小邾国的领地。小邾国从建国之日起就是宋国的附庸,所以,宋襄公能把他侄子封在古代目夷。</h3><h3> 小邾国和大邾国原为一个国家,为东夷人所建。邾国在夏商两代是屹立于东方的头等大国,入周后分而为三:即邾、小邾、滥。“小邾国这个地方先是属于宋,后为鲁国的附庸国,又长期被齐国占有。所以,不论说墨子是鲁人、宋人还是齐人,都在古代小邾国滥邑这个地方,也即现在的滕州木石镇一带”。张知寒归纳得出的这个结论,为我国墨学复兴事业做了奠基性的准备工作。</h3><h3> 当1988年2月2号,滕县王裕安县长和郭良志主任等,在济南召开“驻济滕县老乡振兴滕县联谊会”时,张知寒将学界对墨子里藉的观点,和他多年的考证做了详尽的介绍,作了“墨子也是滕州人”的讲话。在时任滕县县长王裕安的支持下,该讲话发表在2月8号的《枣庄日报》上,题目是《回来吧!墨子》。</h3><h3> 同年6月,滕县王学仲艺术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评议新编的《滕县志》稿,张知寒先生再次应邀参加会议。据史志办李广星主任介绍:“张知寒先生慷慨激昂地讲,新编《滕县志》很有价值,我同意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需要补充的是应为墨子立传。他从墨子的身世、思想学朮渊源、风俗民情、遗址遗迹、出土文物和前辈专家论证等方面,说明墨子故里就在滕州市木石一带”。张知寒的建议在下获得全国地方史志联合指导办公室副主任董一博先生和著名的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的赞同,这次又在会上获参会学者专家的赞同。王裕安县长全力支持同意张知寒先生的建议,后由滕州市史志办李广星主任负责具体落实,将墨子是滕州人的资料编入《滕县志》,为墨子这位历史游子在滕州安家落了户。</h3><h3> </h3> <h3>山东省史志办听从张知寒先生的建议,根据90年代初在滕州两次召开的大型墨子研讨会的研究成果,决定将《山东省志·墨子志》列入出版规划。山东省省史志办聘请张知寒先生为《墨子志》主编和策划,张知寒先生慨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精心撰写《墨子志》的全书大纲以及编写体例,并确定由他的学生、山东管理学院教授张希宇担任《墨子志》撰稿人。1996年夏天,山东省史志办组织全国有关专家对《墨子志》第一稿进行评审,提出了不少具体修改意见。张知寒先生申请延长撰稿时间,对该志再作修改。在张知寒先生于1998年7月16日不幸去世后,张希宇教授以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花费七年时间查阅研究了大量资料,完成了《墨子志》撰写任务,经过省史志办专家审查批准,由山东省人民出版社于2004年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官方出版的《墨子志》,是张知寒先生为把墨子这位科学圣人和伟大的思想家载入我国官方史册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因为在墨子去世后两千三百多年,官方从未给他树碑立传,文字记载极少。《史记》和《汉书》没有为墨子单独立传,只是在别人的传记中附带做了一点简略记载。现在终于有官修的《山东省志·墨子志》全面记载了墨子与墨家的事迹、思想成就,并作出了比较科学公正的评价。 </h3><h3> 张知寒关于墨子里藉考的观点,获杨向奎、任继愈、张岱年、蔡尚思、颜道岸、刘敦愿、张季平、李永先等等,参加1至4届国际墨子研讨会老先生们的支持。墨子是滕州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了,(见《墨子研究论丛》1.2.3辑)。</h3><h3> 1999年的第四届国际墨子研讨会上,任继愈先生甚至建议说:“墨子是滕州人,已成定论。以后不再将此论题,作为学术研讨会的研究课题了。” 张知寒关于墨子里藉考的观点,获杨向奎、任继愈、张岱年、蔡尚思、颜道岸、刘敦愿、张季平、李永先等等,参加1至4届国际墨子研讨会老先生们的支持。墨子是滕州人这是确定无疑的了,(见《墨子研究论丛》1.2.3辑)。1999年的第四届国际墨子研讨会上,任继愈先生甚至建议说:“墨子是滕州人,已成定论。以后不再将此论题,作为学术研讨会的研究课题了。”</h3><h3>(1999年7月我母亲徐淑梅先生和美藉华人李绍崑教授、山东社科联林兆义书记及其他美国学者合影丿</h3> <h3>(该图片为张知寒和王裕安先生1994年代表中国墨子学会,参予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王学仲先生书画诗艺术展)</h3> <h3>  要补充说明的是,著名墨学研究专家、训诂学专家,山东大学教授姜宝昌先生撰写发表了《从东汉高诱注的&lt;吕氏春秋&gt;看墨子里藉》,又为张知寒的“墨子里藉考"作了有力的补充论述。张国梁先生写的《墨子世系考》也是墨子里藉是滕州的有力考证。近几年,有学者对在四川和滕州木石陆续出土的石碑、石匾考察研究,撰文证明墨子里藉是东鲁人,为墨子是滕州木石人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实证。</h3><h3> 滕州木石村民李存健先生花巨资自费建成了380平方的墨子故里博物馆,馆中收藏的清代“目夷永固”“蚕母绵延”石匾,目夷亭的八棱石柱(石柱上还刻有一幅楹联:上联,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下联,圣称贤贤称圣顽廉懦立百世师。)以及收集的明清时期目石村刘氏和李氏的族谱里,关于狐台、目夷、目石等文字记载的130多种文献,都是墨子里藉的珍贵证物。</h3><h3> 滕州藉的退休教师黄众章老先生曾将自己近一年的退休工资1000元,捐给中国墨子学会!他是第一个为墨子事业捐款的人。以上事例说明,30年来,墨子的丰碑已树立在滕州老百姓的心里了。墨子的遗传基因在老百姓身上被激发,已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h3><h3>(1999年8月17,母亲和中国人民大学孙中原教授台湾东吴大学教授李贤仲,我也在其中)</h3> <h3><b>三、90年代前后是筹划组织墨学复兴的第一个阶段 </b></h3><h3> 1987年春,张知寒先生给时任滕县县长的王裕安老弟写长信,恳切希望他"为官一任、造福家乡”,建议他能以滕县政府的名义,为兼爱非攻的民族英雄、抗日名将王铭章将军立碑。王铭章原为国民党川军122师师长,1938年春为抵抗日寇血战滕县,王师长及其所部八千将士几乎全部殉国,为台儿庄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赞颂和表彰。王裕安县长接读来信后慨然应诺,还给“知寒老兄”,写了封情感真挚的回信“兄句句肺腑之言,弟一一铭记在心。弟决心不论任期长短,誓为滕县人民做一两件实事!“到头来质本洁来还洁去,”问心无愧!还说:王铭章的纪念碑亭年底一定完成,放心!弟有日愿推心置腹有教于兄。”为此事,张知寒先生还拜访了王铭章将军当年的作战参谋、省府参议熊顺义先生,写了《可敬的四川人》,登在《四川省文史资料》上。</h3><h3> 张知寒和王裕安共同携手为王铭章立碑,为墨子安家,做这些事既不是上级的命令,更不是奉任何人的旨意,完全就是凭着为社会担当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使然。为“兼爱非攻”的民族英雄王铭章立碑,这是弘扬墨子精神且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案例,可看作是墨学复兴的前奏曲!这个前奏曲,却让兴致很高的王裕安市长遇到了预想不到的困难。 </h3><h3> 1988年10月,张知寒先生从山东大学离休。次年5月,他在滕州住了一个多月,和王裕安市长进一步商谈,为墨子安家,请山东大学和滕州联手搞墨子研究。此时滕县改为滕州市,王裕安县长改为王裕安市长。县改市的工作千头万绪,王市长继续做市委市府的工作,征求领导班子同意。最后,王裕安市长批准在滕州市先成立起“墨子研究室”再说。 </h3><h3> 由于种种原因,1988年10月滕州市委书记和市长突然同时被调离滕州。年底,王裕安先生去枣庄师专任校长。为王铭章立碑的事曾一度停止,(后在下一任市领导林兆义书记主持下纪念碑在滕州塔寺下落成,由于城市重新规划,纪念碑后迁至烈士陵园)滕州市墨子研究室的工作,没 由于种种原因,1988年10月滕州市委书记和市长突然同时被调离滕州。年底,王裕安先生去枣庄师专任校长。为王铭章立碑的事曾一度停止,(后在下一任市领导林兆义书记主持下纪念碑在滕州塔寺下落成,由于城市重新规划,纪念碑后迁至烈士陵园)滕州市墨子研究室的工作,没启动就划上了休止符。</h3><h3> 2006年,在枣庄学院参加国际墨子研讨会时,笔者感谢王裕安先生当年对张知寒先生的支持。我很真诚地对他说:“没有您老对我父亲张先生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墨子研究的今天”。没想到,王裕安先生很认真地说:“不能这么说,应该说是没有知寒老兄和林兆义、郭良志、朱锡光、李广星他们搭台子,墨子研究事业没有今天。”他继而又很高兴地说:“那时,我人虽离开了滕州,但墨学研究的工作哪一项也没拉下…”,又说:“我很高兴,能和知寒先生一起为社会办几件实事!只可惜他走得太早了!”这就是恭谨谦和、敦厚儒雅的王裕安先生!他为墨子事业的全力付出,所受的那些难为只字没提。王裕安先生为张知寒先生惋惜时,没料到自己也为墨子事业透支生命的凶险。王裕安先生在任职期间为墨子事业所做的前期工作,为后任滕州市委林兆义书记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h3><h3> 王裕安先生是墨学复兴事业的功臣!为墨学复兴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事迹是应该写进墨家传人的篇章,载于史册,昭示后人。谁也没想到,继任中国墨子学会秘书长之后的王裕安先生,由于为墨子事业长期操劳,编写《墨子大辞典》,操心主办了几届大型国际墨子研讨会,协调滕州、山东大学和山东省的关系,要去北京拜访任继愈等学朮界的老先生,劳累过度,导致免疫力下降。一场普通的感冒竟夺去了他的生命,2007年9月29日不幸去世,享年67岁。(可详见孙卓彩先生写的怀念王裕安先生的文章)</h3><h3> (我母亲徐淑梅先生和滕州政协原主席,山东墨子学会会长朱锡光先生,墨学研究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著名的军工学专家、墨子学会资深顾问颜道岸先生题写的碑文前合影)</h3> <h3>  1990年10月,经郭良志主任引荐,张知寒先生又去面见新上任的滕州市委林兆义书记,商谈上一任市领导班子制定的墨子研究计划,询问新一届市领导能否把墨子研究列入议事日程?张知寒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林书记被彻底感动了。林书记是文革前的大学文科毕业生,国学功底深厚。他认为张知寒先生倡导复兴墨子思想的思路和设想很有道理,与市里其他领导共同商议后,大多贊同。敢于担当的林书记采取先在市领导班子会上征求意见,再分别做工作的办法,做通了市委市府班子的工作。在林兆义书记大力支持和全力推动下,王铭章纪念碑于1991年底落成。<br></h3><h3></h3><h3> 张知寒和恩师刘敦愿先生联手为王铭章将军纪念碑撰写碑文,并多次到全国著名书法家宗惟成先生家里和病房里拜访,邀请宗先生为碑文书丹。 </h3><h3> 林书记委托郭良志主任、政协主席朱锡光、市史志办李广星主任全力协同张知寒先生共同做工作,请山东大学和滕州市牵手弘扬墨学。1990年12月成立了山东大学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作为领导机构,又成立了滕州墨子研究中心作为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又接着成立了山东墨子基金会、山东墨子学会;1992年8月,在山东墨子学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国家批准的中国墨子学会。这标志着我国墨子研究进入有组织、有领导、有官方支持、海内外协作共进的新阶段,墨学研究的广大同道从此有了切磋研究的重要平台。</h3><h3><br></h3><h3> 张知寒先生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开拓和示范作用,并且约定,学术研究问题由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学者决定,滕州市的领导只在召开国际墨子研讨会时,到主席台上名正言顺地就坐。各级领导是中国墨子学会的后勤服务人员,在人力和财力上全力支持大型国际墨子研讨会的召开,支持学朮专著和论文研究丛刋的出版,不具体过问学术研究问题。这种既保持学朮独立性、又有财力支持的学朮研究模式,被称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全国开创了先例,现己被各地竞相效仿。</h3><h3> 各级党政领导在学会只兼虚职没有实务。尤其是枣庄和滕州市的领导,他们心甘情愿地做中国墨子学会的高级义工,官方不干涉学术研究,这是墨学复兴事业最重要的举措之一。</h3><h3> 30年来,中国墨子学会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滕州人无私奉献的墨子精神是分不开的,与墨子研究中心全体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是分不开的。笔者认为,墨子研究的学人应该感谢滕州人的墨子精神!应该感谢维护墨子研究这个平台的墨子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的服务精神!</h3><h3>(我母亲徐淑梅先生和墨子学会顾问,山东省人大副主任王玉玺夫妇合影,王玉玺先生是中国墨子学会开展的各项工作的保驾护航者!的还有著名学者,集书画剧本艺术于一身山东大学编审焦世瑜先生,我站在老先生身边)</h3> <h3>母亲徐淑梅先生和美国、日本的学者参观墨子纪念馆</h3> <h3>2002年夏,我和母亲在山东大厦参加玉玺先生的"墨子书法展“,我被王先生的墨子精神感动的泪如雨下</h3> <h3>1990年10月,经郭良志主任引荐,张知寒先生又去面见新上任的滕州市委林兆义书记,商谈上一任市领导班子制定的墨子研究计划,询问新一届市领导能否把墨子研究列入议事日程?张知寒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林书记被彻底感动了。林书记是文革前的大学文科毕业生,国学功底深厚。他认为张知寒先生倡导复兴墨子思想的思路和设想很有道理,与市里其他领导共同商议后,大多贊同。敢于担当的林书记采取先在市领导班子会上征求意见,再分别做工作的办法,做通了市委市府班子的工作。在林兆义书记大力支持和全力推动下,王铭章纪念碑于1991年底落成。张知寒和恩师刘敦愿先生联手为王铭章将军纪念碑撰写碑文,并多次到全国著名书法家宗惟成先生家里和病房里拜访,邀请宗先生为碑文书丹。 </h3><h3> 林书记委托郭良志主任、政协主席朱锡光、市史志办李广星主任全力协同张知寒先生共同做工作,请山东大学和滕州市牵手弘扬墨学。1990年12月成立了山东大学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作为领导机构,又成立了滕州墨子研究中心作为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又接着成立了山东墨子基金会、山东墨子学会;1992年8月,在山东墨子学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国家批准的中国墨子学会。这标志着我国墨子研究进入有组织、有领导、有官方支持、海内外协作共进的新阶段,墨学研究的广大同道从此有了切磋研究的重要平台。80年代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和地方产学研结合,搞学术研究是没有先例的。如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文社会学科的专家搞"学研产”结合是不可能的。张知寒先生在这其中80年代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和地方产学研结合,搞学术研究是没有先例的。如没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人文社会学科的专家搞"学研产”结合是不可能的。张知寒先生在这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开拓和示范作用,并且约定,学术研究问题由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会的学者决定,滕州市的领导只在召开国际墨子研讨会时,到主席台上名正言顺地就坐。各级领导是中国墨子学会的后勤服务人员,在人力和财力上全力支持大型国际墨子研讨会的召开,支持学朮专著和论文研究丛刋的出版,不具体过问学术研究问题。这种既保持学朮独立性、又有财力支持的学朮研究模式,被称为“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全国开创了先例,现己被各地竞相效仿。各级党政领导在学会只兼虚职没有实务。尤其是枣庄和滕州市的领导,他们心甘情愿地做中国墨子学会的高级义工,官方不干涉学术研究,这是墨学复兴事业最重要的举措之一。</h3> <h3>1991年,滕州市在木石镇修建了一座墨子纪念馆。张知寒恭请自己的授业老师、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向奎先生题写了“墨子纪念馆”;由北京装甲兵军事学院教授、著名的军工专家颜道岸先生恭请西南联大的老同学、老同事,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任继愈先生题写了“墨子故里碑”和“目夷亭”。院内共有8间展室,展出墨子生平简介、图书、文物、名人字画等。(笔者注:1996年被地方拆了改其为煤灰厂,木石三村村民李存健,接着在自家宅院里盖了座3800平米的墨子故里博物馆。)为墨子塑像。刘敦愿和张知寒共同推荐全国著名雕塑家王昭善先生,承担制作墨子塑铜像的任务。王昭善先生是著名雕塑家韩美林的老师。王老不顾年老多病,带病工作,几易其稿,历经半年,完成墨子塑像稿样。王昭善先生不幸因病去世后,刘敦愿先生又转请王昭善先生的学生,著名雕塑家李月华和仇志海先生等根据王昭善的遗作,继续完成墨子铜像的雕塑工作。(这个被众多专家认为是传世之作的墨子塑像,本作为滕州的标志性建筑,树立在滕州火车站广场。却因城市建设,拉倒,拉倒!现迁到枣庄职业技术学院。)在滕州创建国际墨子研究中心,将石刻墨经120块镶嵌在墨子纪念馆墙壁上,填写了墨学研究史上的空白。先后组织邀请了600多位著名学者和书法家题写的墨子名言,并将这些名言镌刻制成石碑,树立在墨子研究中心。中国墨子学会先后组织的四次大型国内和国际墨子研讨会也分别在滕州、山大和济南召开,还出版了张知寒的《墨子里藉考》、杨向奎的《墨经数理研究》、秦彦士的《墨子新论》、姜宝昌的《墨经训释》、杨俊光的《墨子新论》、1-4辑《墨子研究论丛》和《墨学与当今世界丛书》10册等。专家认为,这标志着墨学复兴事业进入第一个高潮阶段。</h3> <h3>杨向奎、张岱年、匡亚明和张知寒先生在木石滕州墨子纪念馆。</h3> <h3>1996年7月在滕州参加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会期间去岗头参观</h3> <h3>从1988至1998年的10年,张知寒用生命呼唤“回来吧!墨子”,他给身边的师友说过:“我之所以研究墨子,是我身陷囹圄之后,常想如世上能有真正的墨子,我绝不会受此侮辱。每当想起墨子,我心中的积痛就被冲淡了。我是带着司马迁在狱中的感受去研究墨子的。”他用生命的呐喊告诉世人:“在当前不少人只重金钱,不讲良心,只求索取,不愿奉献之际,讲墨子的‘兼爱’‘非攻’恰逢其时,因为墨子是中华民族的良心和灵魂。”“墨子的理性精神和科学精神如能在中国深入普及,民主和法治的思想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张知寒是多么迫切希望这个社会上的爱,能够不分等级,不分差别,像墨子所期望的那样:“利乎人则为,不利乎人则止”“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让天下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h3> <h3>蔡尚思先生说:“张知寒同志富有墨子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张岱年先生蔡尚思先生说:“张知寒同志富有墨子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张岱年先生也说:“张知寒先生弘扬墨学,厥功甚伟!”回忆墨学复兴肇始的3O周年,尤其是初始的第一个10年,工作极其紧张而又富有成效。墨子事业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为了弘扬墨学,这些开拓性的工作硬生生地把张知寒先生的身体累垮了!</h3><h3> </h3><h3></h3> <h3>  尤为令人痛心的是,参加前几届国际墨子研讨会的、十数位年高德劭的著名学者已成了古人。如颜道岸、匡亚明、蔡尚思、杨向奎、张岱年、任继愈、费孝通、刘敦愿、王先进、张季平、张政烺、季羡林、苗枫林、王裕安、李绍崑、王瓒源、孙以楷、杨斯德等等老先生。他们有的撰写文章支持张知寒弘扬墨学的观点,有的则以各种不同方式积极参与墨学复兴事业。老先生们的远见卓识和为墨学事业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历史将不会忘记他们;老先生们和张知寒亦师亦友的真挚情感,以及他们携手共同开创墨学复兴事业的不平凡事迹,必将成为后人世代传颂的佳话。“</h3><h3><br></h3><h3></h3> <h3>在滕州召开的首届国际墨子研讨会上,费孝通和张知寒合影,1992年10月</h3> <h3>杨向奎、苗枫林和张知寒先生在首届全国墨子研讨会上,1991年6月</h3> <h3>张知寒先生在三里河南沙沟任继愈先生家门前竹园合影</h3> <h3>墨子不仅属于滕州、属于山东、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参见《墨子研究论丛》1-31辑》)这已成为我国学界的共识。墨学复兴后继有人,方兴未艾,这是令人无比欣慰的。在纪念墨学事业第二次复兴发韧30周年之际,缅怀先躯们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可贵精神;祝愿墨学事业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我深愿把这篇纪念文章作为一瓣心香,敬献在墨学研究前辈的灵前,愿他们恩泽流芳,永远惠及后人。为行文方便,我很不恭敬地对前辈学者直呼其名,敬请老先生们在天之灵原谅,恭请大家理解。(作者系张知寒先生次女、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h3><h3> 参考文献:</h3><h3> 1《读墨余论》,张知寒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年, </h3><h3> 2《童书业传》,童教英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8年, </h3><h3> 3《刘敦愿先生纪念文集》,山东大学考古学系编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墨子研究论丛》(1…4辑) 张知寒和李广星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h3><h3>后记:本文也是应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西锋之邀,为墨学事业发展的“口述史”而写。 2018年10月于济南</h3> <h3>张知寒和颜道岸先生畅谈墨学</h3> <h3>杨向奎先生任继愈先生和颜道岸先生在墨子纪念馆合影。</h3><h3>三老参加中国墨子学会常务理事会,讨论1997年的墨子学会议题等事项,而后杨先生、颜先生和张知寒先生又应王裕安校长之邀赴枣庄师专参加“墨子大讲坛”</h3> <h3>张知寒先生和颜道岸先生参观台儿庄纪念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