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我心中的秦腔

云朵爱自由

<h3> 再过半个小时就是中秋节了!流浪狗的吠声划破夜空,隔壁楼的小女孩这会儿还没睡,楼下醉汉大声霸气滴说话……狮子山的夜,很是热闹!</h3> <h3> 都说上了年纪的人爱回忆,我也爱回忆,这恐怕是证明我心理年龄滴最好方式!再加上,身体不好,人更容易胡思乱想!</h3><div> 从五月份至今,我耳畔有唱秦腔的声音!二胡弦时长时短,鼓点或缓或急,梆子声声入耳,唱戏人最后那句拖滴长长滴“啊啊啊”,韵味犹存,有时候甚至隐隐约约还能逮住一两句戏词!再问身边滴人,都说没听到,曾一度怀疑,我已经出现了幻听!<br></div> <h1 style="text-align: left;"><b>印象最深的一场大戏</b></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土生土长的关中娃,从小接触秦腔就比较多!老一辈人,都爱听秦腔!</div><div> 朝李村西边是邓家原,土话连到一起,邓家原就变成了“党儿原”!关于邓家原,传说很多,我只记得门中一个堂哥给我讲过的,慈禧太后从西安过高陵到三原时,路过这里,把马镫掉了,就赐了个名字“等驾原”!小时候,邓家原的那场大戏,至今我都还记得!<br></div> <h3> 西安剧团名角郭明霞,就是邓家原人!有一年,忘了是她妈过寿还是过世,剧团在邓家原搭台子唱了三天大戏!看惯了本地自乐班三五个人唱戏的乡亲们,一听说要搭台唱大戏,方圆五六里路的人家都赶着来了!所谓大戏,就是搭一个正规的舞台,在电线杆上架几个大喇叭,演员们穿着戏服,化着妆,拿着真正的道具,在台上表演!</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中平原,一马平川,大喇叭声音更是肆无忌惮的在一片片庄稼地上空飘荡!</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还记得,当时在朝李小学都能听到这种缥缈的声音,那种感觉,就和此刻回荡在我耳中的声音一样!</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婆(奶奶)带我去邓家原看戏滴,小孩根本不图听戏,就想看看场面!戏台子下挤满了中老年人!往前看:一个个黑脑袋中间夹杂着些许白手绢(八十年代,关中老太太头上都爱挡一块大手帕)。往后看:一张张成日劳作留下岁月痕迹的黑红脸庞,那么投入的盯着台上人家的一举一动,嘴里还不时小声哼几句!</div><div> </div> <h3>  还有很多人,因为看不见戏台上的演员,干脆爬到土墙上或者旁边的大树上!现在想想,这些人和小孩子没两样,他们也不是来看戏滴,而是来看热闹滴!</h3><h3> 至于我们小女娃,最想看的是台上女演员。脸,粉白粉白的;嘴唇,涂滴红红的;头上贴的挂的饰品,闪闪发光!除此之外,还想看的就是人群中,买糖葫芦和买灶糖的!<br></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少年时代的秦腔</b></h1><div>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已经提升了很多,各种曲艺类节目,电视上都能看到!偶尔才有人赶路看大戏!</div><div> 上初中时,为了孩子学英语,家家户户几乎都得置办一样家业——录音机,我爸也给我买了一台!学英语真是架了一个名,实际上过了那个新鲜劲,根本都不听英语了!应该是买录音机送了两三盘磁带吧!我记得有当年流行的李春波的《小芳》,另外就是刘茹慧的秦腔戏!<br></div>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听着戏里,杨六郎杨宗保的唱腔,再看着磁带封皮,竟然是一个微胖的女人!真是难以想象,她是何来的气魄,将一个生角唱的淋漓尽致?佘太君面前,他是那样胆战心惊的宗宝儿;穆桂英面前,他又是试试摸摸的大将军;八贤爷当面,他又是何等理直气壮的杨六郎!以至于现在,提到《辕门斩子》,马上就有“听说来了穆桂英……” </span><br></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同村同学的妈妈,特别爱唱戏,有段时间还跟红白喜事的自乐班去演出!我的同学,经常帮她妈抄戏词!有一次,我去找她玩,惊讶于大人竟然拿着她抄的戏词,在对字词!</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 毕竟衡量秦腔唱的好坏,不但要跟板路还要吐词清晰!能听着电视上人家唱,再把屏幕下边的字幕抄下来,我暗自觉得很简单,私底下也悄悄的试过!这一试可不得了,这哪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唱腔开头,慢悠悠的一字一板,到了高潮,嘴快的不行,字幕直接再跳,根本就写不过来!要想记全戏词,至少得听了五六遍!“记词,她能记住,我就能记住”,后来我还是悄悄的记了几句!在大人们评戏的时候,我也能插几句言,然后赢的一声“这娃还听秦腔哩”的嘉奖!</span><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当年,4频道和8频道,是陕西台,经常会循环播放《秦之声》!到现在还记得《五典坡》里面的“是才间听大嫂言,五典坡来了一位长官”,还有《三娘教子》里面“左边尿湿右边换”!</span><br></h1><div style="text-align: left;"> &nbsp;唉,恐怕那时候听秦腔,就是为了显摆一下!</div> <h1 style="text-align: left;"><b>最悲的秦腔声</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 在高陵,老人过寿、过世、三周年,基本上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x;">会请自乐班的!家家的子女们经常会达成共识!一方面“我大、我妈生前最爱听秦腔”;另一方面,借秦腔感谢一下村里人!</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 16px;"> 上大二那年初夏,我奶去世了!之前爷爷的去世,让我们哭滴撕心裂肺,不过,还得接受现实,还得继续生活!所以听到奶奶不在的消息,我感觉内心能平静的接受这一切了!</span><br></h1><div> 下葬的前一晚,按照惯例,家里请了自乐班!洋鼓洋号奏鸣声,我姑我姊妹伙的啼哭声,厨房的忙碌声,来来回回穿梭的帮忙人,上香磕头的乡党,吊唁的远路客人……每次引魂的队伍回来,我们男女家眷都得跪倒门外迎接!我是无暇顾及门外篷布地下的自乐班唱了些什么,只看见围在自乐班周围的几圈身影!乐人们不紧不慢的吹打,唱戏人不慌不乱的吸气吐气,一声声被高音喇叭传出去,传到寂静夜空中另一些村庄,我们的哭声也裹挟在这种浑厚的秦腔声中,飘向远方……<br></div> <h3>  每次回高陵,和父母一不小心,就聊到过往!唉,我叫爷叫婆滴那一辈人,还在和岁月周旋,他们如今恐怕是孤独滴坐在客厅,茶几放个收音机,把声音调到不打扰儿孙子女,默默滴听着戏!可我却依旧回忆着曾经,他们三五一起,坐在门前,晒着冬日暖阳,聊着家常,也不知谁滴收音机,在一旁,《五郎出家》的唱腔仍萦绕耳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