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前后,是苏州三中老三届初高中一千多名同学离开母校,奔赴天南地北,或农场,或乡村,去接受磨难的五十周年的纪念日子。<br></h3><h3> 十一月四日,母校领导和三中老三届微信群联手组织了一次隆重的《纪念苏州三中“老三届同学”离校50周年》活动。我们班的同学闻讯后都感到该活动意义重大,纷纷踊跃报名参加回母校欢聚庆祝活动。</h3><h3> 回校当天,我们参观了面貌一新的校园,参加了隆重热烈的纪念大会,见到了许多依稀相识的老师和校友,大家互致问候,回忆往事,度过了感怀、惊喜、兴奋的美好时光。</h3><h3>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两位专程从北京前来参加活动的叶庆苏,蒋兆基老同学。叶庆苏是同学们离别后第一次赶来与大家见面的,弥足珍贵;蒋兆基是星夜乘坐火车,天亮时刚到苏州,即时就来参加活动的,精神可嘉。</h3><h3> 纪念活动结束后,全体同学来到小园楼餐厅与李白水、沈民慧两位恩师汇合。大家共叙师生情谊,并为沈民慧老师庆贺八十岁寿诞。</h3><h3> 席间,品尝了华悌同学带来的鲜美的阳澄湖大闸蟹和味道醇厚的红葡萄酒。师生们在欢声笑语中举杯畅饮,其乐融融。</h3><h3> 短暂的聚会,大家意犹未尽,师生们又移步来到饭店对面的街头小公园里继续执手相谈。霍三棣,潘苏梅,邵鲍佩三位极具文艺天赋的同学即兴为大家一展歌喉,表演了拿手的节目,引得了现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h3><h3> 很久,在一片互道珍重的叮咛声中,师生们依依惜别。 文/张伯荣</h3> <h3><b>一.参观校园 互相寒暄</b></h3> <h3>▽ 校园里留下了老姐妹们的靓影。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丁惠玲</h3> <h3>▽ 又来了一位,再照一张呗!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丁惠玲</h3> <h3>▽ 老同学们,今天的场面可真不小啊!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当年我们是相邻两大队的插兄插妹,从没如此近距离地交谈过吧。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如此淡定从容的两位老兄。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蒋兆基轻声说道:又一年没见面了,我的老战友。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慢!让我帮你算一算,买这单货划不划得来。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笑魇如花。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想到了什么往事,笑得这么开心。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咱哥俩当年是情谊非浅的一对哦。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你这么讲,我无言以对。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霍三兄,你又在捣什么酱糊,引得女同学听得一愣一愣的?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愉悦和惊喜都在脸上。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姐妹俩手挽着手,四处兜兜转转。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说说家务事,也蛮好的呀。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老同学之间有谈不完的私房话。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三位老姐妹排列整齐,透出满满的快乐。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我给你看看刚拍了点啥稀罕东西。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周国良老同学,你前几天那外交家的风度丢哪儿啦?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窃窃私语。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哥仨的摆拍,多么的专注。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咱俩当年是插在一个大队里的摯友。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两个平时私下交情深厚的老同学。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换上一位难得一见的老同学,再留个影。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深厚的姐妹情,就得像我俩一样亲密无间。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每次拍摄都精益求精的华悌老同学。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邵鲍佩</h3> <h3>▽ 重回教室体验一把。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今天坐在课桌前的神态,太轻松了吧!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敢想敢说,特立独行的马老师——巾帼不让须眉。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br></h3> <h3>▽ 霍三棣(小组长):叶庆苏同学,请高声朗读课文《爱莲说》。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邵鲍佩</h3> <h3>▽ “你还记得五十几年前的那桩往事吗?”“啊?!讲来听听。”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跨越五十年的握手——不会脸红心跳了吧!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王鸿甫,你还在向老班长汇报工作吗?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满腹经纶,深藏不露的糖(潜水员)。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b>二.问候恩师</b></h3> <h3>▽ 过生日的沈老师笑逐颜开。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杨咏雪</h3> <h3>▽ 恩师与高徒。文/张卫平 照片提供:杨咏雪</h3> <h3>▽ 我们的恩师永远是那么的儒雅和睿智。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邵鲍佩</h3> <h3>▽ 李老师的神态还像当年一样可亲可敬。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叶庆苏紧握恩师的手,久久不放。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杨明华和李老师准备开怀畅饮一杯。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师恩难忘,欲言又止。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你看,多像一家子人。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杨咏雪</h3> <h3>▽ 李老师,明年你的八十大寿生日,我们也要表达感恩之情的哦!</h3><h3>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俞喆舫</h3> <h3>▽ 争相问候,表达感恩之情。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李老师还在指点一二。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杯中都是浓浓的师生情。文/张伯荣<b> </b>照片提供:杨明华</h3> <h3>▽ 叶文强沉浸在当年学生时代的回忆之中。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王鸿甫你把手遮住脸干什么?考砸了羞见恩师?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沈老师说:高中元啊,你当年可是坐在前排不太安稳的调皮鬼——学习成绩不错。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霍三棣</h3> <h3>▽ 谁说了一句笑话,引得师生们哄堂大笑。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李老师也在洗耳恭听。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庞显成同学抱病前来问候老师。 照片提供:华悌</h3> <h3><b>三.欢迎叶庆苏同学回归</b></h3> <h3>▽ 离群的孤雁终归巢。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我俩可是当年班级篮球队的老搭档了。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机会难得,我们来张合影吧!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想到同学们一直把我放在心上,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我俩同桌,情同手足。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我是来者不拒,还欠账来的。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换个人再拍一张。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这四位老同学聚首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篮球队老队长发话:你终于归队了。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这才握上手,那边又在叫我的名字——分身乏术。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看见老同学,还依稀认得出模样却叫不出名字,急着翻看画册后面当年班级同学的名单,好囧啊。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一声惊呼——终于见到了你,久违的老同学。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听说叶庆苏同学专程从北京回苏参加聚会,庞显成同学特意从医院赶到现场见上一面。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黄苏生同学身体十分虚弱,他委托胡寿康同学问候大家。让我们一起为他的健康祈祷。 照片提供:胡寿康</h3> <h3><b>四.给沈老师过八十大寿</b></h3> <h3>▽ 这么大的蛋糕——同学们对恩师的情意都在其中。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师生们齐唱《生日歌》表达心声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虔诚地许愿。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张卫平</h3> <h3>▽ 视频提供:霍三棣</h3> <h3>▽ 视频提供:霍三棣</h3> <h3>▽ 视频提供:霍三棣</h3> <h3><b>五.同学情谊在杯中</b></h3> <h3>▽ 此处无声胜有声。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你们尝尝这道菜的味道如何。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对面桌上有人在起哄搞笑?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和观</h3> <h3>▽ 四美同框,赶紧收藏。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这五十年一路走来不容易啊!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为了五十年的同学情再干一杯!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霍三兄向李老师叙述当年对自己关怀的恩情细节,几近哽咽,闻者无不动容。 文/张伯荣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田世荣</h3> <h3>▽ 照片提供:杨明华</h3> <h3>▽ 照片提供:杨明华</h3> <h3>▽ 照片提供:杨明华</h3> <h3>▽ 照片提供:杨明华</h3> <h3>▽ 照片提供:杨明华</h3> <h3>▽ 视频提供:霍三棣</h3> <h3><b>六.街头花园的临时演唱会</b></h3> <h3>▽ 照片提供:蒋荣堃</h3> <h3>▽ 照片提供:蒋荣堃</h3> <h3>▽ 视频提供:杨咏雪</h3> <h3>▽ 照片提供:蒋荣堃</h3> <h3>▽ 视频提供:杨咏雪</h3> <h3>▽ 照片提供:潘苏梅</h3> <h3><b>七.集体照</b></h3> <h3>▽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照片提供:华悌</h3> <h3>▽ 照片提供:华悌 照片修饰:邵鲍佩母女</h3> <h3>▽ 照片提供:叶文强</h3> <h3>▽ 照片提供:华悌 照片修饰:邵鲍佩母女</h3> <h3> 为纪念老同学们一起返校参加“老三届离校五十周年”活动,亦即下乡五十周年,张伯荣同学特作小诗一首。</h3><h3> 相聚古稀说当年,</h3><h3> 面朝黄土背向天。</h3><h3> 共忆酷暑严寒苦,</h3><h3> 重温青梅竹马缘。</h3><h3><br></h3> <h3> 读了伯荣同学诗歌后,蒋荣堃同学和打油诗一首助兴:</h3><h3> 阔别母校五十年,</h3><h3> 往事历历浮眼前。</h3><h3> 同窗情谊非寻常,</h3><h3> 相约百岁再续缘。</h3><h3><br></h3> <h3> 李老师也在微信上留言:昨日,天公作美,风和日丽,秋色烂漫。与四十多位同学再次欢聚一堂,暖意融融。伯荣、荣堃所作诗歌情真意切,写出了大家的心声。感同身受之余,凑成几句,聊表谢意,并助伯荣同学之雅兴也。</h3><h3> 暌离兰亭五十年,</h3><h3> 岁月悠悠拳拳情。</h3><h3> 又逢一年秋光好,</h3><h3> 师生联谊谱新篇!</h3><h5><i>注:兰亭,三中标志性建筑,毁于“文革”,现按原先式样移址重修。</i></h5><h3><br></h3> <h3> 叶庆苏同学说:随着北上的车轮即将启动,我不得不向养育我的家乡故土说再见了。向两位恩师,向各位老同学,尤其是向以华悌为代表的后勤保障团队的辛劳工作表示感謝!此次相会,将永久留在我的记忆中。请两位恩师,各位老同学保重,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祝庞显成老同学早日康复。后会有期,再见。</h3> <h3> 在结束本期美篇时,首先感谢两位恩师对我们班同学们的眷顾。祝两位老师保重身体,心情愉快,万事如意,健康长寿!明年是李老师的八十大寿,我们提前预约,请李老师再给同学们一次感恩的机会。</h3><h3> 感谢李文娟、杨明华和王鸿甫同学对聚会活动的精心组织,感谢华悌同学每次都给大家的聚会带来惊喜。</h3><h3> 特别感谢华悌同学为了本次返校活动,及时把母校和校群获知的有关信息传递告知大家。全班43名同学返回母校参与了这次纪念活动,创了纪录。</h3><h3> 对因故未能参加聚会的奚文山、陈国良、叶觉民、戈金良、谢雪萍、陈曼娟等同学表示遗憾,希望我们后会有期。</h3><h3> 对抱病赶到聚会现场,专程前来拜访恩师和与失散五十多年的叶庆苏同学见上一面的庞显成同学表示敬意。</h3><h3> 对因身体欠佳而缺席的许秉炎、黄苏生同学表示亲切慰问,祝你们早日恢复健康,同学们等着与你们欢聚一堂。</h3><h3> 牵挂周小萍同学,以及至今还未联系上的金仲禹同学。</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