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月克冲,一个躲在柏垫南边山冲里的小山冲。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可是最近,她的名字常出现在微信的朋友圈里。好多外乡的人慕名而来,一睹她的风景。原来,月克冲是上个世纪70年代国营兵工厂所在地。兵工厂于80年代撤迁,只留下几栋旧厂房,只留下被40年风雨剥蚀的断垣残壁,无声见证着当年的朝气蓬勃忙碌繁华。<br> 驾车出广德城南门,沿着215公路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时,向四合乡方向行驶大约1千米时,向右一拐,便看到月克冲的门楼。这门楼除了模仿陈旧尽量让人寻觅往昔的痕迹以外,好像也没有特别的情调。</h3> <h3> 穿过门楼,看到墙上有一幅画:画面几个兵工厂的工人人挎着军用书包,向我们迎面走来。他们衣着朴素,神态安详淳朴,满脸荡漾着幸福,很会让人想起一首老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那个火红的岁月,能成为一个国营兵工厂的工人,对当地的耙泥巴沟的农民来说,是多么令人羡慕呀!</h3> <h3> 这又是一幅墙壁画:一辆老式的解放牌汽车,载着戴着大红花的先进劳动者,沿着七拐八弯的山路缓缓行驶。那个年代,哪个农民的儿子能成为一名工厂的司机是全村人想都不敢想的骄傲,那个戴大红花的先进工作者,要是相中了哪家种田的女儿,把农家女安排到工厂食堂里烧个饭或者扫个地,那是一家人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会让全村人嫉妒得眼红!</h3> <h3>如果说上面两幅画让人想起工人劳动者自豪和幸福,那么此时的一幅墙壁画则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心酸和追求。<br>几个农村的小姑娘,放学回来,挤在冰棒房的屋檐下,踮着脚倾斜着身子,透过窗玻璃好奇地张望着冰棒房里的一切。她们也许想买一根冰棒,可是口袋里的钱不够或者根本就没有钱,只能看着冰棒,只能感受着从窗缝里挤出来的那种带着绿豆甜香的清凉。为了能轻松毫不在乎地买得起冰棒,为了将来能有一份像卖冰棒一样令乡下人羡慕的工作,她们奋发读书,有的考起了那时候的大学成了乡下人的骄傲。说到这,我想起了月克冲一个马家的人学生,2000年考起了复旦大学,后来成了复旦大学的研究生,再后来到瑞士留学……</h3> <h3>这是一座路边的小亭,泛黄的银杏叶点缀着行人欣赏它的视角。它没有名字,可我相信它是有故事的。乡下人远在都市创业,或许一年两年没有回家。到了落霞与秋叶齐飞时,留守的妻子便会牵着孩子站在亭子里遥望远方。此时,它成了“望夫亭”。要是星期天,邀几个同事到月克冲散步,走累了到亭子小坐,一边看远方的山,一边将秀发扎成马尾,一边装着不在乎地要了新来的小伙子的微信却暗藏着微妙的心机。别小看这短暂的小坐,也许一不小心就会让有情人成了眷属。此时,它成了“媒亭”。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故事伴随着这无名的小亭。倒是古人说得好“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么美的小亭,谁不愿意停下来呢?</h3> <h3>这里没有牧童横笛唱晚的画意,也没有炊烟升起的诗情。倒是一条静静的小路在山谷里延伸。这条小路从泥泞换成水泥再换成柏油马路,走在路上脚从穿草鞋换成了穿布鞋穿解放鞋再到穿皮鞋,路上的车从手推独轮车换成了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再到今天的小轿车。“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远方的客人,你要想知道月克冲的小路有多长,请用你的脚步来度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