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红军医院 青城“老字号”</h3><h3> 一原解放军二五三医院</h3><h3> 杨东升</h3><h3> 在呼和浩特百姓心中有一家放心医院一解放军二五三医院,它扎根北疆已65个年头,留给了几代呼市人美好的记忆。</h3><h3> 在呼和浩特市还有一种放心食品一二五三面包,至今仍畅销不衰,曾是一代人舌尖上最好的美味。</h3><h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军医院。1933年初,共和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创始人之一傅连暲同志将福建汀州福音医院全部设备与药品运到江西瑞金叶坪,同时捐献出自己全部财产,创立中央红色医院,任院长。1934年10月,医院改编成中央红军直属卫生所,跟随中央纵队长征。1937年1月,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关怀下,在延安扩建成中央苏维埃医院,红军整编后改称陕甘宁边区医院,傅连暲任院长。抗日战争期间,医院主要承担延安地区党政军首长和人民群众的医疗收治任务,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和美国朋友马海德大夫先后在此院门诊部工作过。1947年初,医院改为“陕甘宁晋绥联防第七后方医院”,直接参加西北解放战争。1948年1月,医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野战医院”,随同作战部队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1950年11月,医院改编为东北军区后勤部第25陆军医院,驻扎在黑龙江省绥佳线和北滨线庆安县一带,接收抗美援朝伤员。1953年1月,赴朝参战。1953年11月,从朝鲜回国进驻呼和浩特市,改编为华北军区后勤部呼和浩特陆军医院。1954年9月18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隶属于内蒙古军区后勤部,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495亩),同时从野战医院转为后方中心医院,至今已走过了85年的光辉历程。</h3><h3>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壮大,二五三医院曾是北京军区免疫检测研究中心、重点学科烧伤整形科、计生优育技术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烧伤整形和畸矫中心、防盲治盲中心,内蒙古首个“老年人肛肠病健康指导中心”,获全国爱婴医院、百姓放心医院称号。</h3><h3> 二五三医院的烧伤整形科绝对是超一流的,在军队中,尤其是战争时期,烧伤肯定占的比例也较大。军队中的情况咱不清楚,但至少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农村,农民是交口称赞,并感激终生的。就说30年前吧,内蒙古西部地区农村,有一种传统习俗一锅连炕,即灶台连着大炕,且没有任何遮挡。那时农村的灶台不但做饭,大锅还烧开水,冬季更要干烧锅取暖。在炕上玩耍的幼儿,大人们稍不留神就会掉进锅里,造成严重的烫伤和烧伤(有的甚至失去生命),造成终身遗憾。我有一小表弟那年就是这样烧伤的,当年他们来我家求助时,我才知道住进了二五三医院,才知道二五三医院的烧伤整形是一绝。期间也看到了病房有许多这样的农村孩子。不过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很快就康复了。家长们都是千恩万谢的,甚至把二五三医院比做孩子的再生父母。当工人时,工友们也总有被钢水烧伤烫伤的,工厂总会第一时间送到二五三医院,较轻的领上点药膏抹上,次日就会见效,很神奇的。</h3><h3> 物质匮乏,票证供应的年代,面包这个舶来品,绝对也是个“奢侈品”,尤其是对于孩子们。那时呼和浩特市有面包房的,恐怕二五三医院是首家了(据说烤面包的师傅还在俄罗斯学过艺),普通百姓能吃上个二五三面包也算是舌尖上的的绝对美味了。我父亲就曾通过军区的熟人和复转的部下,时不时弄几个回来,但父母也总舍不得吃,看着我和姐姐吃,至今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怀念。改革开放后,“二五三面包”也逐渐市场化了,有了专营“二五三面包”的店铺,更有推着小车,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进小区吆喝着买“二五三面包”的,如今看着这传统的老式面包,不管真假,总会情不自禁地买上几个尝尝,似乎吃的不只是面包……</h3><h3> 我中学有许多同学是军区子弟,更有在二五三生,二五三长,二五三参军服役、退役的,还有退役返聘的,可谓一辈子没离开二五三这块热土。他们对二五三的感情是常人不可理解的……2018年11月初,二五三医院随着军改的深入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9医院”。</h3><h3> 告别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番号虽改,革命传统本色不变,弘扬长征精神,争做四有军人,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h3><h3> 告别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三医院,在内蒙古的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在呼和浩特市人的心中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至少还有那“二五三面包”的飘香和那“二五三面包”的吆喝声,更有那些在二五三医院出生的孩子们……</h3> <h3>原二五三医院烧伤整形科</h3> <h3>现九六九医院烧伤整形科</h3> <h3>傅连暲将军塑像</h3> <h3>原二五三医院军营及医护训练队</h3> <h3>操场</h3> <h3>老建筑</h3> <h3>计生优育技术中心一产科</h3> <h3>文化长廊</h3> <h3>街巷里的“二五三面包”店铺</h3> <h3>新番号</h3> <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的253人</p> <h3>原二五三医院的部分医护人员改番号前在主楼合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