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明星 (中)

晓天

<h3>  二十: 赵镭的努力与获奖 湖南经济电视台继《还珠格格》之后又推出了一部大制作的《紧急追捕》,这部剧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哈尔滨,拍摄地点也选择在哈尔滨,指导这部戏的是摄影师出身的导演赵镭。采访赵镭最舒服,是在宾馆里面做的,其他演员都还没到位,所以就抓住导演先采访了,然后他又介绍了剧中的主要演员,我们协商好,演员来后立即通知我们。 我问:“紧急追捕”人物关系是怎样的? 赵镭:这部戏有几点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还是挺新颖的,比如说:有一线索是一个牺牲了的警察妻子,她有一个小孩,却爱上了罪犯一号,当然她是不知道这个人的真实身份,两个人相爱了,这个人物线是有一定新意的地方。</h3><h3> 我问:你对这部戏的希望是什么? 电视片截图:赵镭接受我的采访</h3><h3><br></h3> <h3>  赵镭:我希望这个戏既有一个好看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是一个很感人的作品,能够打动观众,有时候拍公安片有一些导演会把戏拍成纯情节性,当然那种东西拍出来也会很好看,我希望这个戏除了情节和故事本身能够吸引观众之外,要在人性上有一定的挖掘,让观众看完以后有所感动。 </h3><h3> 我问:对于这部戏你是怎样设计的?</h3><h3> 赵镭:我第一次做导演,以前是摄影师出身,电影和电视剧也拍不少,这个片子在风格上我想拍的很质朴,又不是土里土气的,是一种很大气,很简练的感觉,就是既质朴又现代;造型上,我想尽量显现出一些反差的东西,有一些内景的戏,在光线能够控制的情况下尽量显出反差的力度,画面构成会有一些两级镜头很饱满,或全景的气氛,或特写节奏很快。</h3><h3>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赵镭,谈起他的得意之作,曾获国际国内大奖的电影《那山 那人 那狗》时,真是喜形于色滔滔不绝。</h3><h3> 赵镭:1998年在沈阳举行的“金鸡奖”,《那山 那人 那狗》获得的是最佳影片奖,这片是我摄影的,获得了两项奖,一个是最佳影片,一个是最佳男主角,有六项提名,包括导演、摄影、编剧、男配角等。往前一点的1995年拍的《赢家》那次摄影也是获提名奖,五项提名那次是得了“导演处女作奖”。 </h3><h3> 我问:你对这个剧本怎么看?</h3><h3>  赵镭:这个剧本非常打动我,看了剧本以后特别冲动,觉得它真是太好了,导演都在一起聊天说,现在能有人愿意投资拍这样一部电影,不管钱多和钱少,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情,当时我们很高兴、很激动。拍这部戏有一个比较大的顾虑是:我从摄影角度来讲,要去湖南那边拍,夏季要有大片的绿,现在很多摄影师都比较怕拍绿,控制起来特别的难,要不就是轻飘飘的感觉,要不然就是很脏的一种绿,它不像其他的颜色,这个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h3><h3> 电视片中的介绍: 赵镭 出生:1958年 祖籍:辽宁 经历:曾任西安电影制片厂洗片工、摄影助理 后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干部专修班,毕业后回西安电影厂任摄影师 代表作品:《中俄快车》《赢家》《那山 那人 那狗》</h3><h3><br></h3> <h3> 获奖作品:《那山 那人 那狗》获1999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主角两项大奖,并获199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大奖和印度电影节大奖。</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我问:谈谈你的业余爱好吧?<br></h3><h3> 电视片截图:《紧急追捕》在哈尔滨的拍摄现场,赵镭在给演员导戏说戏。摄影出身的赵镭无论是拍戏还是导戏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希望把画面拍的更唯美、更真实、更有魅力,为此下了很多功夫,也收获不少。左下:《明星告诉你》栏目主持人翟玉红在片中介绍 赵镭。</h3><div><h3> 赵镭:我20多岁的时候还组织过一个乐队,几个朋友在一起搞音乐,演出时被封杀了,不让演。上世纪80年代初时国家还很封闭,社会发展还没有到这一步,流行音乐这些东西还是靡靡之音之类的,所以我也没有搞成。</h3><h3><br></h3></div> <h3>  摄影当时是为了找一个饭碗,找一份工作去做,后来就干起来了,这个专业我是逐渐爱上它的,开始我并不喜欢摄影,它有一定的技术性,胶片啊、洗印啊、用光啊、颜色啊等等,我是喜欢那些旋律性比较强的东西,我一听音乐什么事都忘了,比如我们正在聊天旁边放一个音乐,我马上就绕那里去了,你跟我说什么完全没听见,这个东西特别能够吸引我,我对音乐特别敏感。</h3><h3> 赵镭出身于艺术世家,父母都是演员,他还清楚地记得小的时候随父母到拍摄现场时的情景。</h3><h3> 赵镭:刚刚懂事的时候,我就有机会去摄影棚里看拍戏,那时我在银幕上看父亲演的电影就哭,爸爸被坏人抓走了,他们告诉这是电影,我就不信,他们说你回家就看见你爸爸在家呢。我不看了回家找爸爸,他真的在家呢。我母亲也是搞表演的,后来改行作编辑,也是非常出色的,那时候好几部国内国际获奖的片子,全部是她编的。有时候也有一些编剧啊、导演啊,到家里去谈剧本,谈人物,我就在旁边听着,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地影响我,它是种一潜移默化的注入。</h3><h3> 我问:你是怎么考上电影学院的?</h3><h3> 赵镭:我们上中学的时候,社会上的风气不好,没有好好学习,老师也不好好讲,学校也不管,当时学习也不是特别好,就是喜欢音乐,如果说那时候组织乐队演出要是成功的话,我可能就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了。当时我有一个朋友,他先上了电影学院导演系,突然打电话给我说,明年摄影系招生,你可以试一下,这也是一个机会,我觉得你没问题。就是他说了一下,我想了好几天考还是不考,最后决定考一下,如果考上以后可以去做影视,如果考不上这辈子就跟电影无缘了,就专心地去搞乐队,我以前爱弹吉他,自弹自唱的玩儿了好多年,现在有十多年没有碰它了。</h3><h3>  我问:今后想朝哪个方向发展?</h3><h3> 赵镭:现在还说不好,我想做导演能够继续下去的话,摄影这个专业我一定还会去做,如果有好的导演,好的剧本,投资也比较好,能够做一部好的作品,我一定会去做摄影。摄影师这个职业我还是留恋的,它有一种东西和艺术在里面。</h3><h3> </h3> <h3>  摄而优则导,赵镭已经成功地迈出了这一步,他希望自己首次指导的电视连续剧《紧急追捕》能够在人物关系上,摄影和导演等方面有所创新,并能为观众朋友所接受和喜爱。</h3><h3> 可能我是学摄影的原因吧,所以和赵镭聊起摄影会有许多话题,对于摄影出身的导演,我一般都很欣赏,因为他们影视作品的画面拍的都非常美,给人一种艺术享受和美的欣赏。《那山 那人 那狗》就是这样的效果。包括张艺谋的电影,我有一半是在赏析他拍摄的画面。 </h3> <h3> 二十一: 申军谊的业余与知名 提起申军谊,人们不会忘记他在电视连续剧《乌龙山剿匪记》里的饰演钻山豹的生动形象,从此也让观众认识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采访申军谊是在拍摄现场——哈尔滨一个居民小区中拍摄外景,等戏的间隙在冰天雪地中做的访问。 我问:你是哈尔滨人吗? 申军谊:人家都说我是哈尔滨人,我也就默认了,要不这么冷的天上哈尔滨拍戏,第二故乡呀。 电视片中的介绍:申军谊:生于1956年 出生地:广西 籍贯:河北 身高:182CM 1975年北京西城花园村中学毕业后参军(体育兵) 1978年复员 北京地铁工人 代表作品:《通缉令》《乌龙山剿匪记》《山神》《深圳之恋》《过年》《滴血黄昏》《烈火金刚》《大明宫词》《孤胆英雄》 </h3><h3> 我和申军谊在哈尔滨居民区《紧急追捕》拍摄现场合影</h3><h3><br></h3> <h3>  我问:你是怎么走入演艺界的? 申军谊:我从部队复员以后就回到北京,在地铁工作。当时选我演戏也没有想的太多,搞上电影以后,经常要出去拍戏,影响工作,单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后来我就和父亲商量了,准备辞职去演戏。我父亲是一个老军人,他回答的非常干脆说:你辞了,只要不干犯法的事就行,有我一口饭就会有你吃的。父亲这句话一直激励我,我的辞职跟父亲和母亲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h3><h3> 申军谊1984年一个偶然机会,被广西电影制片厂挑中,在影片《通缉令》中扮演刑警苏晨,至此开始从影。 从“钻山豹”之后,申军谊接演了不少反派角色,如《大明宫词》里的武三思,《太阳滴血》里的毒枭,他都力求演绎出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我问:你学过表演吗? 申军谊:没学过任何表演,也不是从中戏、上戏、电影学院毕业的,就是一个业余演员,机遇赶的比较好,命运对我比较关照。走上这条路也不是从小的追求。我从小就很喜欢体育,没演戏之前当兵,在部队是体育兵,一直搞体育很久了,打篮球为主。 申军谊在影片《通缉令》中饰演刑警苏晨,由于魁梧刚毅的形象和质朴自然的表演,开始逐渐迈入了专业演员的行列。 我问:你演反面角色比较多? 申军谊:其实很多事情不是说以你自己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做演员任何的角色都应该去尝试一下,反面角色也不见得每一个都写的那么精彩。 我问:在这部电视连续剧《紧急追捕》中又是你领衔主演的警探片,你是怎样看待剧中警察的故事呢? 申军谊:我拍公安题材的戏比较多,这种戏往往写的正面人物挺苍白,反面人物写的比较丰富多彩,演这个人物难度比较大一些。其实你说,公安人员本身的职责就是一个执法,是为民保平安的,这是他职能的事情,写的主要是跟不法分子的斗争,如果他表白的太多,一些原则问题上的话,可能剧本通不过吧。 申军谊1986年参演《乌龙山剿匪记》钻山豹这一形象,并凭借此片获得第六届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2009年又在《大西南剿匪记》中将土匪曹山豹饰演得既毒又辣。 我们在采访现场抓拍了申军谊与围观群众的交流,大部分是老人家,人们见到申军谊后,热情和他打招呼,他也主动和大家聊起天来,没有明星的架子 申军谊1988年参演电影《阴阳界》,1990年并凭借此片获得第十二届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h3><h3> 申军谊当年演戏与本职工作屡屡产生冲突时,干脆辞职当上了演员个体户,在当时的演艺圈可算是头一个。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酷爱的演艺事业当中,终于成为了众人注瞩目的明星。这是他的几个影视角色。</h3><h3><br></h3> <h3> 我问:看来你对戏中警察人物不大满意? 申军谊:一般国内警察的戏写得很苍白,不像好莱坞的戏,国外的一些戏敢揭露社会的黑暗面,这样写起来还有点意思。你像咱们这个戏,一不能写警察对恶势力的斗争不利,二又不能反映警察和警察之间有矛盾,警察跟政府及一些不法分子的矛盾,这样写的话肯定戏就不会好看,这个警察也就不好演,现在不敢往那方面写,可能写了也不会通过,所以这样的戏,警察的人物就会很苍白。 我问:你在演艺圈印象最深的事? 申军谊:印象比较深的事,有一次我们在北京长城饭店拍戏,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五星级不可能让你去吃,我们就蹲在马路边上吃饭,天气很冷,正好碰到一个女的领着孩子在看我们拍戏,她和孩子说:以后你再不听话就让你和他们一样,蹲在路边吃饭。我听了以后感触挺深的。 1988年申军谊因在电视剧中饰演“钻山豹”获得了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男配角奖,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一跃成为上片率最高的男演员,并以银幕硬汉和中国第一位个体演员而闻名。 申军谊1987年主演电视剧《便衣警察》,并凭借此片获得飞天奖最佳电视剧奖。 我问:你对演员职业怎么看? 申军谊:有一次我们在哈尔滨拍戏,观众围着看戏,有维护秩序的人和观众吵起来,东北人说话也直接:拍电影有什么了不起,二毛五就给你们看了。当时我听了这句话感触特别深,做演员拍电影,这个工作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从此之后,这件事一直警告我,人家说的特别对,二毛五就把你给看了,所以千万别翘尾巴。 我问:你崇拜谁? 申军谊:我就崇拜我自己,我觉得崇拜别人的是一种无能的表现,为什么要崇拜别人呢? 我问:你喜欢上网吗? 申军谊:我对上网没什么兴趣,说白了网上也就是看看资料,看一些新闻,我从来也不在上面找资料,因为网上也就是胡说八道,没有什么可信度。我觉得上网聊天也好,交朋友也好,是一种很无聊的表现,没事才去干,我不知道网上有什么东西,我觉得就是看一些奇闻轶事,我对上网确实不敢兴趣,上网和别人聊天,一聊几个小时,那不就是无聊,他聊什么能聊几个小时,聊完了以后,约个时间在大街上见面,搞个对象,要么就是在网上胡说八道。 呵呵,关于上网的问题,我和他的观点大相径庭,他很忙没时间上网,不喜欢网络,可以理解,但是他对玩网络的定义有点偏激,不敢苟同。当然这是十七年前的采访,我想如今他大概会改变看法。 我问:你对家庭尽职了吗? 申军谊:这个问题看怎么去理解了,做父母的没有一个不牵挂自己的孩子,你说我们尽没尽到责任?我们每天都在尽责任,在这个冰天雪地我们为什么,一个就是为生活所迫养家糊口,一个就是为了追求的艺术,所以我觉得都应该做到了。 申军谊善于饰演各种外形冷漠的正反面人物形象,他的表演深沉内涵、鲜明生动,本色表演与性格表演并重,这大概是观众喜欢他的原因吧。 和申军谊交流,感觉他是一个不大善言词的人,说话有点随意,爱发点小牢骚,比较真实,不像一般演员一本正经的谈大道理,不知道这是优点还是缺点,好在片子是顺利通过并且播出了。我想作为业余演员的他,获得如此的成功和知名度,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h3> <h3>  二十二: 陈小艺的专业与机遇 20集的电视剧《紧急追捕》使陈小艺来到的哈尔滨,这一曾因主演《外来妹》而红遍全国的演员,在新剧中将出演一个警察的妻子。我们采访陈小艺也是在拍摄现场,不过好在是坐在车里访问的,没冻着。 我问:你怎么会接这部《紧急追捕》的戏? 小艺:这部戏是一个写警察的故事,接这个戏一因为导演赵镭是朋友,而且也比较了解,他以前是一个摄影师,有两次金鸡奖提名,就觉得他是一个会认真拍戏的人。我这个角色不同于别的戏,因为她第一,虽然是个警察的妻子,但丈夫牺牲了,她带着一个孩子,孩子因为爸爸的死变的有孤独症。我这个角色比较有意思的是,这个警察的妻子和戏里的头号犯人李群友两个人相爱了,同时另外一个人叫郝树的警察也在追这个嫂子,后来罪犯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把她的孩子绑架;她也为了自己的生存,跟罪犯反目。她整个的人物关系都比较独特,一般的剧本这种人物比较少。</h3><h3> 电视片截图:陈小艺在电视剧《紧急追捕》拍摄现场接受我的采访,爱谈的她只要给一个话题,就可以展开和你交流。我很喜欢采访这样的明星,不冷场,有深度。</h3><h3><br></h3> <h3>  陈小艺12岁考入四川省乐山川剧艺术学校,同年第一次登上大荧屏,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神秘的大佛》中扮演剧中角色梦婕(成年:刘晓庆)的幼年时代。 陈小艺从小学习川剧,1987年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与徐帆、江珊、胡军、何冰等成为同班同学。1988年代表中央戏剧学院参加国际戏剧院校戏剧节,凭借《挂画》获独角戏特别大奖。1991年 陈小艺主演的电视剧《外来妹》获电视剧飞天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我问:如何接的第一部戏《外来妹》? 陈小艺:当时拍《外来妹》也没有想到会怎么样,因为正是在大学四年级,我们学校每年有一个校庆,所有的老同学都回来了,我还是在校生,导演和编剧都是78届的导演系的学生,他俩要拍一部剧,就开始满学校转。当时我们快毕业了,要拍毕业大戏《哈姆雷特》。当时学校从来没有先例在上学期间可以出去拍戏的,都是放假出去拍。导演找到我以后,我当然很高兴,因为《哈姆雷特》就一个王后,一个奥菲丽亚,我们班有六个女孩不能都出演,所以都不是很有兴趣拍这个戏。我也很高兴,就觉得出去拍戏好玩。我和导演说行啊,我愿意,但是我们班肯定不会同意。他说这样吧,先给你剧本看,你觉得愿意的话,别的就不要管了,我说行。 我是在午睡中间把剧本看完了,当时说实在的不像现在有判断力,只是觉得这个剧本很好看,我愿意去演。他就去找我们老师,听说找了三次,终于老师说行,答应放我出来。他们就问我,想演哪一个你角色?我说:我实际上不想演赵小云这个女主角,我想演另外一个角色叫阿芳的,就是那个怀孕的,和我作对的角色,因为我觉得比较符合我在学校的戏路,而且比较有演头。我说我演阿芳,导演说你还是演赵小云吧。 《外来妹》的播出,给陈小艺这个中戏还未毕业的学生带来了好运,她不但得到的观众的认可,获得的当年金鹰奖的提名,而且之后片约不断,获得了许多导演和制片的青睐。 电视片中的介绍: 陈小艺:四川人 中戏毕业 代表作:《外来妹》《海鸥》《蝶梦》《离婚》《乡亲们》《海马歌舞厅》《爱又如何》《人生点滴》, 1993年凭电影《离婚》获得第十七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2006年陈小艺主演刘惠宁导演的电视剧《半路夫妻》,获得最佳女演员奖,2009年陈小艺获得飞天奖“杰出贡献奖”、“德艺双馨”终生成就奖、第十届四川电影节最受欢迎女演员奖。</h3><h3> 我问:出名后有什么变化吗? 陈小艺:我认为没有太大的变化,当然肯定会有变化,因为当你走在街上有人会认识你了,刚开始根本不会意识到什么,当有人在喊你的时候,还以为真有人找你有事,一看都是不认识的。而且开始有人找上门,找你签名,总有人不停跟你说话,才知道自己出名了,你才有这个概念;前来采访的记者也很多,我们是北京人艺的,经常要出去演戏。我记得印象中有一次,本来明天我要走了,结果前一天我就接待了五拨记者,同时找你的戏也很多了,各方面的。这种东西要这么看:观众赋予的这些是因为你这么一个角色,演员机遇是很重要的,并不是说你多了不起出名了,那么正好你演了这么一部戏被观众接受了,说明也有你的努力在里头,对你来讲是一件好事情,在这之后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让你选择想演的角色和戏,至少不用为了生存,什么戏都接了。</h3><h3><br></h3> <h3>  我问:你觉得香港演员和大陆演员的区别在那?</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陈小艺:香港演员的优势是有经验,他们拍的戏太多了,经验非常多。大陆演员你拍的再多,像我一年紧一点,也只能拍三部戏,而他们可以穿插很多的戏,居然可以一年拍十几部戏,这一点大陆演员是不可能的。他们的经验绝对比大陆演员强,但是有一点大陆演员比较踏实,我拍一部戏就是一部戏,踏踏实实把它弄好了,能比较深入创造这个角色,这是大陆演员的优势。我们可以向香港演员学习经验,但也不要丢掉大陆演员的优势。他们可能有他们的危机感,觉得生存对他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大陆演员差不多挣这点儿钱够吃够喝就行了,也没有必要那么累。 我问:你是什么性格的人? 陈小艺:一个演员就是创造型的演员,应该很会给自己创造机会,开发一些可能性,这样成功的机率会大一些,这是一种演员。我觉得我是一个守株待兔的演员,我会很努力,会把自己这份工作做的很好,就在那等着,如果有机会我会抓的住,如果没有机会,我可能也不会创造它。像我这样的演员,只能说运气比较好。其实我的性格,从为人处事来讲,不十分适合做演员,演员应该去拼命抓住机会,我不是这样的。 我问:生活中你是怎样一个人? 陈小艺:我觉得是一个挺无聊、挺平凡的一个人。普通人业余生活可能比较丰富,喜欢去旅游,喜欢上歌厅,喜欢大家去唱唱歌,去酒吧聊聊,这种雅兴我都没有。我觉得第一,我拍戏一天到晚四处奔波,该旅游的地方也都差不多了去过了,歌厅更不愿意去,因为觉得挺闹的,自己拍戏也挺闹的。 我问:喜欢看影碟吗? 陈小艺:我只要不拍戏几乎都在家呆着,我们家影碟几百盘,他们说可以开一个出租店了,我爱看这个。再一个我们有一帮朋友,平时我们拍戏谁都见不着,回来以后,大家都会扎扎堆、聊聊天,很少有说去哪玩的。平时不拍戏的时候会去锻炼锻炼身体。 我问:你喜欢自己饰演过的哪个角色? 陈小艺:这个东西就特别难讲,要是说观众肯定喜欢《外来妹》,这部戏前段时间又放了一次,我也又看了一遍。要说演技谈不上,我自认为:一个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只是把老师教的那点东西,本身天性的东西表现出来以外,根本谈不上演技,磨炼了这么多年后,肯定比那时候强。但是我还是觉得那部戏演的不错,而且那时候好的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 我问:你更喜欢哪个角色? 陈小艺:我比较喜欢自己演的《老房子》,因为我觉得那个角色赋予我很多能够表达的东西,但是现在观众认为:你应该演一个超过《外来妹》的角色。我觉得也有这么一个愿望:再遇到一个戏一个角色我会更上一层楼,让自己更突破一下,但是现在看来确实比较难。其实我演过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努力创作,尽心去演,有些时候不是我能左右的,所以我觉得机缘很重要,我想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会去抓住它,把它做的很好。</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 <h3>  陈小艺曾与徐帆、蒋雯丽、李琳,并称为国内荧屏的四大青衣,从《外来妹》一炮走红后,她一直星途坦荡,无论是《军歌嘹亮》《母亲》《大姐》还是《苦菜花》,陈小艺演尽了女人的酸甜苦辣 陈小艺说:在现场紧张的拍摄过程中,一定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情,才能让自己演的时候游刃有余。 尽管多年以来,陈小艺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但她所饰演的外来妹还是最鲜明最闪亮的一个,这种角色的定位对演员来说,是喜是忧,很难说清。 我和陈小艺聊得很投机,她与申军谊完全是两种类型的人,只要你给她一个话题,她会滔滔不绝的谈事件经过,谈自己感受,完全不需要启发,不需要引导,就顺着你的思路展开了,我们做记者的最喜欢这样的被采访对象了。其实我认为,这是一个文化修养问题,也是一个人的真诚、大度和潇洒的体现。小艺是一个风风火火的人,直爽、爱说、爱笑,有点男孩子性格,我挺喜欢她的人和她出演过的角色。她生活得很真实,很平和,有家、有丈夫和孩子,并没有因为演艺事业而丢了这一切,我认为这是她的可贵和可爱之处。</h3><h3> 陈小艺的丈夫是刘惠宁导演,1997年他们俩在拍摄《老房子》时相识,1998年结婚,影视圈里夫妻档并不少见,他们也合作过好几部片子。</h3><h3><br></h3> <h3> 二十三: 丁嘉丽的韧劲与不俗 《紧急追捕》剧组的另外两位演员丁嘉丽和方子哥是我的同事秋月采访的,不久她就出国了,所以把素材留给了我,我负责编辑的。因为不是自己采的所以看了好几遍,又搜集其影视资料,写文稿,最后才开始编辑,印象颇深。 明星丁嘉丽,相信很多人对她都不陌生,因为她在众多影片中都有着出色的表演,但是很难有人知道她是黑龙江人,我们就听听这位老乡是怎么讲述她的故事的。 记者:最初的理想: 丁嘉丽:我从小喜欢电影,因为是我妈妈喜欢,我妈妈是黑龙江佳木斯市评剧团的,属于文艺界的演员吧。小的时候没有比表演这个职业更能够吸引我的了。爸爸妈妈都希望我当医生,因为妈妈认为演员的职业不养老不养小,而医生越老越吃香。演员这职业是很残酷的,就是中间这么个阶段,我现在也深有感触。</h3><h3> 丁嘉丽获奖后的喜悦</h3> <h3>  1993年丁嘉丽以《无人喝彩》荣获第十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奖,1999年,丁嘉丽凭借《红发卡》荣获第六届中国电影表演学会奖,同年,与孙红雷出演话剧《居里夫妇》,夺得全国话剧金狮奖。</h3><h3> 记者:父母期盼你当医生,放弃了,后悔吗? 丁嘉丽:演员这种职业给人带来的局限性比较大,但是当时家里又无法阻止我。妈妈曾经还想尽办法让我参加佳木斯中医院办的班,我每天在那里座着,他们说的话我一个字都听不进去。我就想自己的心事,感觉这里就不是我该呆的地方。因为我本身胆小,别看我高高大大的,看到血就会晕过去,就不行了。生活当中我是马大哈,我就说,妈你要是让我当医生的话,肯定经常会出现医疗事故,那保不准。我拍片在现场就经常丢三落四,全场都给我找剧本。 记者:听说你考艺校很波折? 丁嘉丽:高中毕业以后,我就跟爸妈商谈:能不能让我到北京去闯一下,那时候偶然看到一个报纸中央戏剧学院招生,不知道它是干嘛的,我印象中就是评剧、京剧,话剧。佳木斯话剧团我很少看,可能受家庭影响吧。我妈妈说那你去北京闯一下,如果行就干,不行你就回来。我们家所有邻居都抱定了我考不上,说我真不知道天多高,地多厚,咱们佳木斯这个小地方,你又没有接触过话剧,你知道怎么考呀。 1986年丁嘉丽参演首部电影《山林中的头一个女人》荣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同年她还夺得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1年丁嘉丽凭借电影《过年》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 记者:你做事很自信? 丁嘉丽:真是无知者无谓,我来到北京城以后,到中央戏剧学院报名,发现人才济济,美女如云,就是你想象不到的这么多优秀人才,一下子自信被打击了,可能就快没有了。那么就想,我干什么来了,考吧,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好演员,我不知道这种自信哪来的,可能是从小的表演欲,总让比我小的孩子来,我给他们发糖,你们必须听我唱样板戏,然后鬼哭狼嚎半天。 记者:谈谈考艺校的经历吧? 丁嘉丽:到了北京以后,跟家里报喜不报忧,可能北京所有文艺团体都考遍了,总政、空政、二炮、战友,北京各大话剧团。戏剧学院就考了三年,电影学院、广播学院也考,哪都没考上,每次都心灰意冷,一看那个通知书的时候,我不用打开也知道,一个薄薄的纸,千篇一律写着谢谢你的合作,因为名额有限。但是我还是抱定了,我妈那时候就说你回佳木斯,我们有一个北大荒文工团,你可以去施展一下,我们都找好了关系,可我就抱定了在北京发展。当时,我已经在北京三年半了,像我这样闯的女孩真的不多,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女孩喜欢竞争,可以独立去闯。我们经济条件是一方面,再一个还有人的意识,没有现在人那种很独立的因素。 </h3><h3> 电视片截图:上左:丁嘉丽在《紧急追捕》拍摄现场与申军谊演对手戏,上右:丁嘉丽在电影《没事偷着乐》中与冯巩演对手戏,下:丁嘉丽在其它剧中的角色。</h3><h3><br></h3> <h3> 告别故里丁嘉丽开始在北京城追逐自己的演员梦,三年时间她考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艺术团体,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演员梦似乎有些遥不可及了,直到1979年的一天,听说上海戏剧学院在青岛招生,丁嘉丽抱着最后一试的念头赶到青岛。   丁嘉丽:我头一次去青岛,人生地不熟,找到招生的学校,我记得是一个中学,人家初试已经考完,我就跟他说我刚从外地赶来的,也刚看到报纸,能不能让我考?他说不可能了,因为违反规定,初试已经考完了。她让我去最后一个考点在上海。那时经济条件达不到,都是我妈给我邮钱,根本就没有打工这一说,所以不可能再去上海。当时我住在一个考生家,她姐姐是当兵的海军,特别好,我哭了一宿眼睛都哭红了。第二天,她跟我说,没事我帮你说一说,行就行,不行就算了,她长的特别漂亮,她就跟老师说,老师误以为她考试,说好吧!没想到,最后我还真考上了。 </h3><h3> 电视片截图:丁嘉丽在拍摄现场接受我台记者采访。</h3> <h3> 记者:上学后,你一定很努力吧?</h3><h3> 丁嘉丽:我到学校一天拧成两天,真的,恨不得两天的觉一天睡,困的都不行,就使劲掐自己,然后还得看书,写作业,别人都纷纷回宿舍睡觉了,看着人家睡的特香,我自己却被蚊子叮咬。可是我知道后果是什么,一躺下可能就第二天早上了,肯定是那样。这四年当中,我们班同学纷纷谈恋爱,我没敢懈怠。 电视片中的介绍:丁嘉丽:1959年生人 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中国青年艺术剧团一级演员。主要影视作品:《山林中头一个女人》《过年》《离婚》 《无人喝彩》《红发卡》《骆驼祥子》《没事偷着乐》 2007年,丁嘉丽凭借《小巷总理》夺得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丁嘉丽出演的影片,塑造的人物豪放时如山洪暴发、细腻时又如同涓涓细流。 应该说丁嘉丽还是比较幸运的,精彩的毕业演出,让她顺利的进入了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不久又获得了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之后出演了一部让她一举问鼎“金鸡奖”的影片《山林中头一个女人》。 记者:你是怎么接第一部电影的? 丁嘉丽:《山林中头一个女人》是我第一个片子,这之前八一电影制片厂一个叫《通天塔》的片子,让我演一个特别内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当时别人就劝我,丁嘉丽你别接《山林中头一个女人》的角色,如果演这种农村妇女形象,一定会把你定型,像斯琴高娃那种形象发展,你先拍《通天塔》,那是女一号,知识分子形象,定定型再演别的。其实我知道知识分子的角色也能不错,但不是最让我心动的人物,《山林中头一个女人》让我心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是纯属东北人的戏,东北女人的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我能体会出来的那种东西,浓浓的乡情,浓浓的东北人扑面而来的那种东西。 记者:你对美的理解? 丁嘉丽:什么是美?我自认为:如果有一张特美的画,一个大美人,我看她可能两个星期就厌倦,因为她没有思想,没有内容。可能更多吸引人的是性格的东西,这才是永久的美丽。我认为:如果一个女孩子长得很好看,但她性格不可爱,很刁钻,很是非,而且小家子气,很刻薄的一个女孩子,我觉得她不可爱,没有人会喜欢她。如果一个女孩子不是特别好看,她性格特别好,很善解人意,而且有思想,我觉得这是永远吸引人的。 丁嘉丽对美的概念比较理性和客观,人美在心灵,不在外表。丁嘉丽就是这种形象并不漂亮的人,做为演员这是一个很大的劣势,但是她能把劣势变为优势,在学习上用足功夫,然后用自信迎接挑战,她是一个很努力、很勤奋、很有个性、很独特的女人。最后,丁嘉丽终于成功了,我祝福她。丁嘉丽的演员之路应该给许多想进演艺界,客观基础又较差的人以启发,当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就是演员的个性魅力所在吧。 丁嘉丽的婚姻生活很波折:1986年她结婚后生下女儿朵朵,女儿满月时,她与丈夫离婚;1990年丁嘉丽迎来了第二次婚姻,丈夫是一位大学讲师,婚后第二年她生下儿子果果,儿子满月后,丁嘉丽再次结束婚姻;1999年丁嘉丽与孙红雷因排演话剧《居里夫人》从相识到相恋,2002年孙红雷与丁嘉丽分手。就情感和婚姻生活,丁嘉丽曾公开向大家做演讲并承认自己有过失,希望年青的女性朋友们珍爱自己、珍爱生命,她的勇气很可嘉。 丁嘉丽因出演《卡拉是条狗》而获第2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和第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奖,丁嘉丽和孙红雷曾有一段感情经历。</h3><h3><br></h3> <h3> 二十四:方子哥的追求与付出 35岁才走入演艺圈的方子哥,最近是极力多多接片,不断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喜剧人物,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当中体会到了他的表演才艺。 家庭熏陶: 方子哥:我的父母都是演员,父亲是北京人艺著名的演员,妹妹也是演员,姐姐最初也搞一些文艺工作,我是从小在这个氛围里面长大的,比如导演夏刚、英达、濮存析都是在一个院里长大的,都是人艺的子弟。 方子哥好学上进,做事情认真,1986年才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当了演员,虽大器晚成,但也有成果,最终成为资深演技派演员 电视片中的介绍:方子哥 北京人 45岁 身高:178CM 经历:在黑龙江下乡(做过农工 泥瓦工 理发员 炊事员) 回北京后分到工厂(做过油漆工 搬运工 司机等) 代表作:《无人喝彩》《死去活来》《珍珠翡翠白玉汤》《明星制造》《温柔的眼镜》《绍兴师爷》《中国模特》</h3><h3> 电视片截图:方子哥接受我台记者的采访</h3><h3><br></h3> <h3> 人生经历: 方子哥:我是一直非常喜欢演员工作,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跟父亲和姐姐在人艺的话剧舞台上同台演过戏。我小学是少年宫戏剧组的成员,到中学我和很多同学到体校打篮球去了。到了兵团以后,我是团的篮球队队长,还是连队宣传队的队员。我们团文艺宣传队当时有赵严,我经常去他们宣传队玩,我很羡慕他们,能够搞一些表演。回城以后部分人到北京工人话剧队,我是业余的,没有从事表演,却非常热爱它。 喜爱表演 方子哥:我做什么工作都不踏实,都想着表演,包括在当搬运工的时候,一边拉车一边扛着东西还喊嗓子;当司机开车的时候也唱两句,总觉得表演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东西,特别向往,最后终于赶上了,觉得非常幸福。一个人特别喜欢的东西,最后成为自己的事业,成为一个职业去从事,这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 难忘到北影: 方子哥:我是带着非常忐忑的心情进入北影的,也很不容易,因为我是从一个业余的文艺骨干转变成一个专业的演员。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我觉得这是一个艺术的圣殿,能进入到这个行业里来,会很努力地从事这个职业。 方子哥在《无人喝彩》中,因饰演钱康获得了观众和专家的好评,他一招一式的动作,都极为到位,用浓郁的喜剧特色道出了生活中的尴尬与无奈,因此获得了第十四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奖。 性格内向 方子哥:我在生活中是一个沉默寡言、非常内向的人,和当年的兵团战友基本上都不太说话,但是在我表演的过程中,正好是把自己内心的另一部分挖掘出来了。特别过瘾的是,我敢展现我平时在人们面前不敢展现的东西,我觉得戏剧是比较高级的表演艺术,演员如果要是不具备幽默感的话就不是一个好演员,包括演悲剧和正剧的时候,都要具有幽默感。 生活中有幽默: 方子哥:我们的民族虽然是一个比较内向的民族,但是它非常具有幽默感,在生活里处处都存在,我觉得一个艺术要是没有幽默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在表演上,我喜欢着重用一些幽默,但不会故意地搞一些喜剧,生活里它有很正直的地方,肯定还有另外一面,所以要把它挖掘的更丰富,大家也会更喜欢看。 如何演喜剧: 方子哥:越是演喜剧的时候越要正面去演,挖掘在正常生活里面出人意料的举动和行为,这在它的轨迹上是正常的,你把它挖掘出来就成为了一种喜剧。如果故意地找一些噱头,或一些滑稽的东西,反而就不好了,不是在正常的戏剧里面具备的。有些滑稽戏是一个剧种,包括小品,相声,但是作为影视表演,不管是喜剧还是正剧都要很正常地去演。 主角与配角: 方子哥:主角也演过很多,但是在大陆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角写的没有配角丰富,受一些艺术或环境方面的制约,而配角却写的特别丰富,更加有色彩,我觉得演配角会更过瘾,更加有发挥的余地。</h3><h3> 电视片截图: 左下:1993年方子哥主演《无人喝彩》中饰演钱康 ,并在1994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奖,右:方子哥在《珍珠翡翠白玉汤》扮演的角色</h3> <h3>  演悲剧的感受: 方子哥:演完悲剧非常累,又特别痛快,是一种内心的宣泄,把奠基了很多时间的郁闷都宣泄出来了。但是对自己是一种特别大的压力,有时候是一直从头哭到尾,心情每天都是不高兴的,一旦最后演完了,痛快极了。 在方子哥的清规戒律当中,不演古装戏是重要的一条,但是当他看到《珍珠翡翠白玉汤》时却毫不犹豫地接了下来,吸引他的是一人饰演十七个角色,而他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一人饰十七个角色: 方子哥:最痛快也是最痛苦的一部戏就是《珍珠翡翠白玉汤》,因为在这部戏里面我一个人演了十七个角色,非常累。为什么说最痛苦呢,因为我在刚拍没多久就突然腰间盘突出动不了了,大夫要我卧床一个月,我躺了两三天就又开始拍戏了,在现场的一个躺椅上躺着,要别人给我做示范,我知道怎么演了,导演喊预备我就开始演,演完了赶紧躺下,拍完这个戏我的腰椎间盘突出也就好了,大夫说你是拿你的性命换刘宝瑞。</h3><h3><br></h3> <h3>  如何减肥: 方子哥:我原来是一个非常瘦的人为什么变成了一个胖子,就是看电视胖的,我奉劝电视前那些心宽体胖的人少看电视,多运动。 方子哥不在乎自己起步晚,调回北影十四年来,他已经拍了十几部电影,近二百部电视剧,他的敬业和认真是圈内人公认的。 作为兵团战友,我对他又多了一份亲切和情感,更能理解他起步晚,没学过表演艺术专业,却能在这热闹纷杂的演艺圈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名声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就是知青的吃苦耐劳精神和不惧困难一往无前的韧劲。 多年的舞台历练和生活实践让方子哥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做到准确到位、入木三分,所以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9年北京市光爱之家在朝阳举行了一台慈善晚会,方子哥将一幅自己亲手画的国画以慈善拍卖方式捐出,以奉献爱心帮助更多的孩子。2014年方子哥参加第三届中国公益节盛典,被授予最佳公益精神奖。 </h3><h3> 1996年方子哥凭借《混在北京》获得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他饰演的人物生动形象,是一名演技精湛的实力戏骨,每一部作品都被观众给予高度的评价。</h3><h3><br></h3> <h3>   《分手了难说再见》剧组 (2001年)7月是哈尔滨最好的季节,中央电视台《分手了难说再见》剧组来到哈尔滨拍摄,我得知消息后来到剧组和导演见面,没想到竟然是个女导演,还是黑龙江人,所以感到很亲切,自然采访和配合是更方便和默契了。我先后在剧组呆了好几天,因为要采访的明星陆续来哈,所以我及时和导演联系,有谁的戏就采访谁,这个剧组是我收获最大的,一共采访了7个人,就是说是我2、3个月的工作量,可以不用再奔波,呆在家里编辑就OK了。 二十五: 谢云凤的魄力与细腻 提起导演谢云凤,人们可能不太熟悉,我在采访她的时候,她也一再强调说:自己既不是星,又不出名,可是我却从网上了解到谢导蛇年的一部反贪巨作《月色难言》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我们的采访也从这部作品谈起。 谢云凤:在这部片子之前,我刚刚完成了一部20集的电视连续剧,那部连续剧是以反腐倡廉为背景,主要表现了我们执法人员,检察院的检察官他们是怎么样不徇私情,秉公执法的一部作品,写的不是简单的破案,是情感上的东西,所以说这个片子有它的独到之处,是中央台和天津电视台共同摄制的。</h3><h3> 电视片截图:谢云凤在拍摄现场接受我的采访</h3><h3><br></h3> <h3> 我采访谢云凤导演是在电视剧《分手了难说再见》的拍摄现场,作为一位女导演,她既有指挥全局的魄力和大气,又有女性独到的细腻和温和,谢导热情地向我介绍了这部情感剧的特点以及她的导演手法。 谢云凤:这是一部现代的爱情故事,主要写了几对年轻人对爱情的追求。这部片子应该说不同于一般的爱情戏,它没有世俗的那种情感的交易,也没有第三者插足,而是写了这些人以不同的方式对真正情感的追求,所以这部片子我认为还是很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前批判那种滥情的作品时候,这个片子有它独特的地方,有现实的意义。 我们的主人公是位有理想化色彩的人物,曲庄庄为了爱情,一直执着地追求,苦苦地等待,她这个形象在比较讲究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好像有点傻,也不多见。我的作品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形象,实际上就是对一种美好情感的呼唤,对人类文明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种呼唤。 这部片子是一个爱情戏,而且是一个现实题材的作品,我追求的是一个真实、细腻、抒情,主要是把握这几个特点,这个片子有些比较离奇的地方,它有很浓厚的戏剧色彩,所以在整体的把握上,我特别强调生活的真实。特写对演员的表演很强调,包括所有的道具服装,比较追求实际,比较现代,这是我把握的。 另外在整个的画面造型上我比较追求一种美雅,一种比较简单的追求吧,主要想法是因为它是一个爱情故事,就应该拍的很美,爱情是美好的,感情是温馨的,所以我希望这个片子用很美的画面去讲述一个动人的现代的爱情故事。 影视圈里的女导演并不是很多,而谢云凤作为天津电视台的导演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点将拍片,是因为她有独特的导演风格和水平。 谢云凤:做导演已经是20个年头了,要是说最喜欢哪部片子,我觉得每部片子都有遗憾,如果说留下深刻印象的的作品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说1981年拍摄的《刑警队长》,当时作为公安侦破题材在咱们省还算是第一部连续剧吧,是在黑龙江省公安厅的直接支持下完成的,而且是在美丽的哈尔滨拍摄的,我记得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所以这段经历是印象极其深刻的。 这次来到哈尔滨,我又想到了当时拍戏时很多的情景,在20年导演生涯中,这是第二次到哈尔滨来。 我问:你做导演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谢云凤:如果一部作品出来以后,观众能够很喜欢,我能听到一点评价很高的话是我最欣慰的。其实我不在乎什么拿不拿奖,我比较重视观众的感觉,所以我的奋斗目标就是: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拍一两部,观众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 谢云凤下过乡,吃过苦,所以在拍戏的过程当中,再苦再累她都能顶下来,她还给我讲述了一段在自己的导演生涯当中,最难拍的一场戏。</h3><h3> 谢云凤:我上个片子,20集的连续剧《心灵天平》,可以说是难度比较大的,作为女导演来讲,我比较喜欢导情感戏,希望安安静静地在房间里,拍摄一些情感和生活中细节的东西,喜欢这样的作品。 那部作品动作性很强,事件一个接一个的,撞车啊,杀人啊,越狱啊,这种形式上的事情,拍摄难度比较大,那部片子拍的挺累。</h3><h3> 电视片截图:谢云凤在《分手了难说再见》的拍摄现场导戏,她比较喜欢拍生活片、感情戏,她的作品先后得过飞天奖和金鹰奖</h3><h3><br></h3> <h3>  这个片子我所以接了,有这么几个想法:一是回到家乡了,二是中央台挺重视让我来,另外一个很大的因素是,这个本子看完以后,我觉得是一个女导演应该拍的片子,是一部情感戏,我喜欢这样的作品,所以就接了。 这部片子有三分之一的夜景,我们在牡丹江拍摄了一个月的时间,只有两天没有拍夜景,其它每天的工作都是在14个小时以上,早晨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吃完饭就进入现场,每天晚间最早回来是十点十一点,这时候大家就觉得很幸福了,因为可以洗个澡。有的时候要到第二天的两三点,所以说这个工作比较辛苦,工作人员很累。演员作为连续剧,有轮休的时间,工作人员就没有了。作为导演的辛苦之处在于,除了每天在现场以外,可能躺在床上我还不能休息,要看看明天的一大篇子计划, 看看每场戏怎样处理,上下戏的连接,对整个结构的把握,对人物分寸的把握心里要有数,导演工作是比较劳力、劳神、劳心、劳人的。 谢云凤的导演生涯还是从黑龙江起步的,谈起家乡,她有着一份浓浓的情感和回忆。 谢云凤:我对黑龙江观众太有感情了,因为我生在黑龙江,长在黑龙江,应该说是这片黑土养育了我,所以我对黑龙江是非常有感情的。我现在虽然到天津,但是黑龙江卫视是我常看的频道,我经常关注黑龙江的新闻啊,信息啊,特别是对我的家乡齐齐哈尔电视台更是充满了感情,我在那工作了11年,去年是齐齐哈尔电视台建台四十周年,我还特意写回了贺信,确实是很有感情,我觉得没有那里对我的培养,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问:听说你喜欢拍儿童剧,还获过奖? 谢云凤:我拍《妈妈今晚去远航》是1997年,当时中央台让我去拍这个片子的时候,并不是很有把握,因为虽然是作为女人,自己也有孩子,但是儿童戏我还是第一次拍,如何把握,心里不大有数。我看过很多儿童片,不希望拍的很成人化,要有孩子纯真的东西,所以拍片时我始终把握五个比较有典型的孩子,从外形的选择到表演,可以说是一点点教出来的,我就希望演的是儿童的真实生活再现。另外在后期配音的时候,一般来说儿童片都是由大人配的,我的片子坚持用孩子配音,所以整个作品出来的时候感觉到真实,孩子那种比较纯真的东西都出来了。我现在对儿童片的发展很有兴趣,我一直在寻找好的儿童剧本,还想再搞一次儿童剧。 </h3><h3> 我问,作为导演,你觉得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谢云凤:不管是男导演还是女导演,我觉得压力都很大,特别现在是市场经济,电视的竞争性太强了,现在能抓到好的剧本,能拍出好的作品非常不容易。其实一部作品的成功,有时候还不完全和你的努力有关系,还跟经济的制约,各方面的因素有关系,所以说我觉得压力最大的就是自己拍出作品了,别人说不好。 谢云凤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在天津市公安局工作,女儿在南开大学读研究生,全家人各忙各的,聚少离多。谢导更是经常在外拍戏顾不了家,但是很注意兼顾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h3><h3> 谢云凤:我还不完全是一个事业型的女人,我很重视家庭,特别是对女儿,他们都说我特别娇惯她,非常细致,从小到大都是这样子的,我在她上大学之前每年就为什么时间去拍戏,什么时间去照顾好女儿而纠结。每当她考试的时候我一定要在她身边,自己总是运筹好这个时间。我觉得一个成功的女人,不仅仅是事业上的成功,而且家庭也应该美满,人的生活应该是一个立体的。</h3><h3> 电视片截图:谢云凤导演比较喜爱儿童剧,因为都是纯洁天真无邪的故事</h3><h3> </h3> <h3>  在明星云集的导演圈中,谢云凤虽然还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作为一名女导演和地方台的导演,她在多年的默默耕耘中曾向党和人民交过“飞天奖”“金鹰奖”的答卷,是非常不容易的。谢导告诉我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拍出一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而我也知道,谢导正在为这个目标努力着。 我一直对导演职业很尊敬,很羡慕,那绝对是指挥千军万马的领袖,是电影艺术的最高统帅,还需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能够调动所有演职人员的积极性,甚至周旋于投资方、制片方、剧组每一个环节,没有点个人修养和魅力,没有点指挥全局的能力和魄力,没有点艺术水准和见解很难胜任。而谢云凤却敢于在这个男人的领域里挑战,她虽然没有大导演的张扬和光环,却实实在在的完成了一部又一部电视连续剧的力作,着实令我刮目相看。 几天和谢导的接触,我感受到她的亲和力和威严,她的严谨和勤奋。谢导还主动问我有什么困难,听说我的磁带比较紧张,又主动送给我几盘,令我很感动,可能是老乡的原因吧,我们相处得更融洽、更和谐一些,她对我的采访也非常满意。<br></h3><h3> 电视片截图:谢云凤在哈尔滨松花江边导戏 </h3><h3><br></h3> <h3>  二十六: 刘赫男的配角与主角 很多观众都非常喜欢看感情戏,当年电视剧《牵手》引起的轰动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眼下又有一部很煽情的戏《分手了难说再见》正在我们黑龙江境内紧锣密鼓的拍摄当中,据有关人士说,本次的感人度,社会意义和将来观众的参与性都不会亚于《牵手》,我在剧组拍摄现场首先采访了女一号曲庄庄的扮演者刘赫男。 刘赫男:这部戏主要是围绕这个女孩,以她的经历引发的事情,周围的人都是围绕她的人生命运为转折的。刚开始的时候,她是一个美学大学生,爱上了尹三江,就是剧中的男主人公,遭到父母的反对。父母认为尹三江这个孩子是农村来的,没有钱也没有权,前途很渺茫,他们希望女儿找一个跟她门当户对的人才。</h3><h3> 电视片截图:从当年的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饰演皇帝小姨子——文姗的配角到如今《分手了难说再见》的主角,刘赫男面对我们的镜头说出了心里的感受 。</h3><h3><br></h3> <h3>  她母亲是一个比较专制的人,庄庄反对母亲,想追求自己的幸福,最后应该算是一个悲剧。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现代社会能有这样的一个女孩为了爱情,这样执着的追求吗?好像很少见。我觉得曲庄庄是一个很难得的人物,那种真、善、美体现在她这个人的身上。</h3><h3> 我问:这个角色感动你的在什么地方?</h3><h3> 刘赫男:第一次让我有情感波动的时候是母亲强烈地反对她跟男主人公好,她就非要跟他好,她说妈妈我爱的是这个人,他身上的质朴和传统的东西我喜欢,你让我找一个高干子弟,一个风流倜傥,或者是一个所谓门当户对的男人不可能。她妈妈不同意打了她一个耳光,她就特别痛苦地从心里喊了一声:妈妈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那场戏我看以后心里挺感动,我觉得母女两个人到这种地步,很难沟通了,产生分歧让你有一种很伤感的东西在里面,毕竟她跟她母亲有亲情,有骨血情,可是在爱情上又造成母女之间的分歧,如果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遇到会非常难过。 </h3><h3> 我问:你觉得演这个角色难度最大的是什么?</h3><h3> 刘赫男:难度最大的就是我没有生过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我的人生应该算是挺顺的,二十几年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学习,然后考大学,大学毕业后分到单位,单位领导对我也很关心,一切都顺理成章的,属于那种正常的渠道往前走的。可是我戏里的主人公不是这样,她属于那种被命运折磨,很可怜的女人、很可悲。最后她遇到了个大老板吴云鹏,无论从学识,从地位各方面都非常好的一个人,却被她拒绝了。弟弟问她:姐姐你为什么不重新选择,为什么你能得到幸福又不找?她说:我觉得真诚的东西如果被破坏掉,心理会非常难过,面对这样的幸福我不能找。她说自己有一个儿子就够了,什么都不需要。</h3><h3> 刘赫男出道很早,在当年的电视剧《末代皇帝》中饰演皇帝小姨子——文姗的就是刘赫男,她还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剧组是如何选中她的,以及和陈道明演对手戏时的细节。</h3><h3><br></h3> <h3>  刘赫男:我第一次演戏很紧张,小时候是学唱京剧的,在黑龙江省鸡西京剧团,那时候全国选演员,选一个文秀的妹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离婚案就是溥仪和文秀,文秀是北京人艺郑天伟演的,溥仪是陈道明演的,他们俩第一桩离婚案,就是因为这个女孩,她背后操纵支持她姐姐离婚,当时文秀是淑妃嘛,要跟溥仪离婚,没有那么大的魄力和勇气,而她这个妹妹从海外留学回来,是一个很前卫的女性,妹妹说,姐姐你为什么被封建的观念所束缚呢?你一定要追求自己的幸福。姐姐就因为听了她的话,然后毅然决然地给溥仪写了一封信,就离开了皇宫,当时在民国的时候成为轰动全国的一件事了。 <br></h3><h3> 右: 电视片截图:刘赫男在《分手了难说再见》拍摄现场,左:刘赫男画像</h3><h3><br></h3> <h3>  那时我十六岁什么都不懂,也没有拍过电视剧,看到镜头就紧张,在舞台惯了,拍戏没有情绪的连贯性,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拍,不像舞台剧从头至尾情绪连贯,所以我又紧张又害怕。当时导演是中央电视台的张建民,他对我说:你那么紧张干吗,害怕啊?我说:一看到镜头就紧张。好在当时有很多比较年轻的、比较成熟的演员郑天伟、罗力哥和陈道明,他们说:你应该放松自己,就认为我是戏中的人物就好。另外你要想走出去将来有发展,一定要考大学。那时候导演骂我,我就哭。他说:你不要哭,自信一点。后来磨一部戏下来,导演说:你还是挺好的,我们对你还挺满意。我奇怪地问他:当初为什么会选我,因为我连黑龙江都没有出去过,导演说:因为你很质朴,我们觉得就需要这样一个孩子来演这样的角色,就定了你。 </h3><h3> 1989年刘赫男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戏,199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顺利进入中央实验话剧院(现中国国家话剧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h3><h3> 我问:你觉得自己漂亮吗? 刘赫男: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漂亮的人,只能说父母给予我长的比较标致,鼻子眼睛都不是很难看,我觉得自己是长的标致而不算漂亮,因为漂亮的人现在很多很多,我从小就没有漂亮的优越感。我们小时候练戏剧很辛苦的,师傅拿竹坯抽的我满身都是印子,我觉得做演员不见得是要漂亮,很多优秀的演员都不是因为漂亮而成功的,还要应该有自己的魅力和个性,这是最重要的。年轻漂亮并不是做演员的标准,有很多不错的演员,奚美娟啊葛优啊,这些优秀的演员,还有国外也有很多都是从演技和魅力方面征服观众的。观众有时候不需要长的漂亮的演员来塑造角色,观众喜欢的是贴近他们生活的,能把周围的很多事和人都反映在作品中,这是最重要的,年轻很快转瞬即逝,很短暂的。 我问:你在中央实验话剧院工作的感受是什么? 刘赫男: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份同事之间的友情,因为我们剧院有很多不错的演员,像李雪建、刘佩齐老师,李圆圆、李琳都是很不错的演员,我从他们身上也能学到很多很好的东西,比如说,他们拍戏的时候从来不会因为个人的原因而影响工作,我经常会看到一些年轻的演员刚刚出道,有一些名气的,不大会照顾同志们的感受,会让剧组人等他,我觉得至少我身边很好的演员都很有责任心,所以我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和看到很多东西,也很开心。 我们剧院不集中的,有事有会议大家都碰到一起,就很亲近,我以前没有意识到有组织的这种感觉,可是自从分到剧院以后,无论有事没事,同事和领导来关心我的时候,觉得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有一种凝聚力,这是挺难得的。 刘赫男总是在“将要走上康庄大道”之时,却静静的脱离舞台和影视寻找新生活,在别人习以为常的“成名规则”前,她会选择说不。 有很多朋友都为刘赫男惋惜,觉得她曾经离成功那么近了,怎么不坚持一下呢?她的回答是:“即便今天回头看,我也没有任何悔意,因为在女演员这个职业身份背后,我首先是一个女人。 我问:你业余爱好是什么? 刘赫男:我爱好很多,喜欢游泳,喜欢跟朋友喝茶、聊天,不拍戏的时候喜欢跟朋友去郊外玩儿,听音乐、看书,还喜欢打保龄球,喜欢逛商店买衣服,爱好很多。我不拍戏的时候,会把时间排的满满的,因为拍戏时两三个月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我高兴的时候,喜欢找朋友或同学,因为我想让大家一起来分享我的快乐,但是如果不高兴的时候,找别人,我会担心给人家造成一种压力。现在大家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有压力,无论是多有钱的多有名的,我不想在无形当中给别人增添烦恼,所以我只有在高兴的时候找他们,不高兴的时候就一个人。 <br></h3><h3> 刘赫男10岁进入黑龙江鸡西京剧团专攻花旦,6年后她荣幸地被《末代皇帝》剧组挑中饰演皇帝小姨子——文姗 </h3> <h3>  2005年刘赫男在央视大戏《热带风暴》中再次成为女主角,然而之后,她又选择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学习、读书、游历、交朋友,甚至做生意,所以最终她没有在娱乐圈红起来 。</h3><h3> 刘赫男是国家二级演员,她说:“其实我觉得自己的性格不大适合做演员。我想过一种简单而轻松的日子,不想把自己的生活弄得沸沸扬扬的。” 这就是可爱的刘赫男的演绎生涯。 </h3><h3> 事业正在红红火火起步的刘赫男对自己追求的艺术充满了希望和幻想,她们这一代的年轻演员赶上了好时候,客观的大环境给她们提供了大好的机遇,让她们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刘赫男是我采访的第一个从家乡走出去在剧中饰演女一号的演员,我真的很为她高兴,为龙江骄傲,希望她珍惜自己的艺术生命,自尊、自爱,为自己,为观众,为家乡创造出更多大家喜爱的角色。</h3><h3><br></h3> <h3>   二十七: 高亮的平和与英俊 高亮应该说不是个大红大紫的演员,但是当他来到面前,让我感觉眼前一亮,他还保持着当年英俊和风流倜傥的形象,说起话来总是带着微笑,给人一种美感。交流中感觉他很儒雅、很平和、很真诚,不像见过大场面的明星,有点腼腆。 说起演员高亮你可能觉得陌生,但如果提到当年轰动一时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我想各位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剧中贾琏的扮演者就是高亮。他当年是如何走进红楼剧组的呢?当时决定由高亮来扮演琏二爷时,他还很不自信呢。 高亮:这个角色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大路上拣来的,我本来是从事舞蹈职业的,是延边艺术学校舞蹈专业毕业的,到北京去是想继续搞这个专业,当时考的是中央民族歌舞团,已经考完试,他们决定要我参加十一演出,正好有机会去北影院里见一个老师,就在我进了北影大院到他们家的路上,有人在跟踪我,我是不知道的,这个人就是中央电视台《红楼梦》的副导演,他通过这个老师找到了我的联系地址,把我推荐给剧组的。</h3><h3> 黑龙江台《明星告诉你》主持人在介绍高亮,年轻时的他英俊潇洒。</h3><h3><br></h3> <p>  高亮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人,1959年出生,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89届 表演系</p><p> 我问:演贾琏的角色对你来说有难度吗?</p><p> 高亮:难度非常大,隔行如隔山,虽然是学舞蹈,但是镜头面前的表演和影视表现手段是不一样的,因为我当时没有学表演,按我的年龄能够理解,但如何表达是一个最大的难题,当时全国各地来竞争这个角色的人很多。宝玉局限性比较大,要一个十七八岁的孩子,有点稚气的这种形象,贾琏这个角色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只要你具有风流倜傥,大家公子少爷的这个气质,都可以来竞争,北京非常多的文艺团体,包括中央戏剧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来竞争的很多。 </p><p> 这时候已经是开机以后了,在拍摄现场,中央台领导,一些红学专家来了。我演了《红楼梦》中的一个小品,演完以后心里没底,也就不问了。我没有勇气去问结果,但既然做了,心里还是希望它能够实现。时间很短就决定了,我从录像的地方走出来还没坐稳,主编说:定了定了,高亮你要请客吃饭。当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我又有点茫然了,我觉得难度很大,怎么去完成这个角色呢?马上就是这种感觉,甚至都要崩溃了。当天晚上我就找王扶林导演谈话,他一看我就笑了说:我就知道你会来。我说:知道你们定我了,我真的没有信心,不知道从何入手,主要是不知道外部形体如何去表达,但是我能理解。王导,我就想问你一句话:让我演,你真的有信心吗?王导说:我有信心。我说:好,既然你有信心,我就有信心,我向你保证,我会尽一切所能,努力去完成塑造好这个人物。</p><p> 我问:听说红楼剧组不但圆了你的演员梦,还让你找到了自己的红颜知己?</p><p> 高亮:应该说是双丰收吧,我跟我爱人认识是实实在在的一件事情,她同时给我们七个演员化妆,要半夜两点钟开始,安排谁第一个化是一个很难的事情,谁都不愿意,因为古装戏化上以后,最多躺在床上,就像木乃伊似的不能动,时间长了都是我第一个化,就这样慢慢地产生了感情,从那时候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到目前为止《红楼梦》形成的姻缘,我们是受人羡慕的。</p><p> 我问:你比较喜欢自己演过的哪个角色?</p><p> 高亮:前几年跟浙江电视剧制作中心拍了一部戏叫《彩云追月》,是写作曲家任光的,他吸引我的地方是有挑战性,因为他是一个音乐家,能作曲能唱,能拉小提琴,能弹钢琴和指挥,他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角色,相比之下这个角色完成之后,我看了全篇,觉得是比较完整的,比较喜欢的一个角色。</p><p> 我问:在《分手了难说再见》剧中你的角色是怎样的?</p><p> 高亮:在这部戏里我演一个研究美学的博士后,他虽然是一个学生,是知识分子型的,但他又跟文化有接近的气质,因为他是研究美学的,这类角色我尝试了很多,所以难度并不是很大,跟以往不同的是在情感上,他要得到的爱情没有得到,别人赋予他的爱情又是失败的爱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悲剧人物。</p><p> 左:高亮在《分手了难说再见》拍摄现场。右下: 当年英俊潇洒的高亮扮演87版红楼梦风流倜傥的贾琏,浪荡公子哥贾琏在《红楼梦》中以“色”而闻名,时隔30年,高亮饰演的这个角色依然为观众津津乐道。</p><p><br></p> <h3>  我问:上戏毕业的学生,好多都是一夜之间变得大红大紫,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高亮:对于这件事,我的心是很平和的,因为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的成功,特别是影视演员,说白了不是完全一个人的努力,方方面面的,比如说这个戏,我自己演的很好,但其他部门都塌方,那么这个戏是出不来的。比如说这个戏我演九分,但其他部门都很帮忙,这个戏还是会成功的。其实现在好多观众心里很明白,他们的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哪个演员是真正有实力的,或哪个演员是靠其它方面走红的,大家都是很清楚的。 我问:做为学舞蹈出身的你,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良好的身材,你认为舞蹈艺术对于你现在的影视人物的塑造帮助大吗? </h3><h3> 高亮因87版红楼梦中贾琏,为世人所熟知,以后虽参演不少影视剧,但很少能超越贾琏的角色。</h3><h3><br></h3> <h3>  高亮:应该这样说:还是有帮助的,虽然隔行如隔山,还是有连带关系的。比如说演戏中的节奏,包括外部内部节奏,舞蹈演员一般节奏感比较强,特别是我现在主要从事舞台演出,舞台上一些比较有张力、表现力的东西,形体帮助还是很大的,可能别人很难办到,对于我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喜欢演那种跟我距离比较大的,形体或内心残缺的,这样的角色不是共性,是个性比较强的,你塑造完以后是有血有肉的,很丰满,让观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当然也不可能这种角色都在等着你,这个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当年学舞蹈的高亮意外在马路上被导演发现,考虑到《红楼梦》的影响力非同一般,思量再三,终于决定放弃舞蹈,重新走一条影视道路 我问:我们知道你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可以谈谈你对家的感受吗? 高亮:我觉得跟家人的沟通是一个很容易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主要在于理解和信任,靠自己调整。像我和爱人一年四季在一起就三、四个月,今年春天我在成都拍戏,她在深圳拍戏,现在通讯设备非常发达,像手机啊人人都有,我们每天都要沟通几次,这样就不会觉得离家人很远,时间也过的很快。 在孩子方面我应该算一个好父亲,做一个好父亲首先要有责任感,然后要有幽默感,这样才能和孩子沟通。可能我这种性格对她写作文影响很大,她写东西非常有情趣,非常幽默,而且恰到好处。她写的第一篇作文叫《土豆和地瓜的故事》,就写我和她的关系,她小时候喜欢吃土豆,我比较喜欢吃地瓜,她说:爸爸,我写一个《土豆和地瓜的故事》好不好啊?我说:你写,爸爸给你看,写完以后,学校给邮到上海的《家庭教育报》和《少年报》,在那上发表了。给我感觉最深的就是:小孩虽然在学校,但家庭和父母的引导是很重要的,她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文化课一直很好。 我问:你和女儿的关系一直很好吗? 高亮:很好,受我的影响,她很喜欢音乐,她小的时候我家没买音响和卡拉OK,偶尔有一次带她去歌厅唱歌,她自己点的田震的歌,拿起话筒说:我要和你们说一下,唱田震的歌要有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是要有鼻炎,第二是要地包天才能唱好。当时我觉得很意外,可能是她养成了好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听音乐台听外语,日积月累她会唱很多很多的歌。我觉得也不是坏事,我对她说:一三五听音乐,二四六听外语,每天听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就积累了好多。 高亮做演员的同时希望照顾好家庭和孩子,是个不错的好男人。 高亮最大的业余爱好是唱歌,他说如果我现在二十岁的话,会成为一名好歌手。快步入不惑之年的高亮,身为话剧演员,他热爱舞台,可他更离不开影视,因为他是在这里打开知名度的,眼下他最大的愿望是观众能喜欢他,能认可他的角色。 高亮的英俊和平和都吸引着我,我非常欣赏和赞成像高亮这样的演员,要事业,同时不丢家庭,既享受演员塑造各种角色的乐趣,又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这是高人,这是聪明人,这是难得的人。 </span><h3> 在演艺圈高亮是一个内向的人,绯闻很少,他供职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脚踏实地地追求着自己的话剧艺术梦想。</h3><h3><br></h3> <h3>  二十八:汪宝生的情感与真诚 在《分手了难说再见》剧组,我见到了汪宝生,并把他约到宾馆的一个运动场上采访的。坐下之后,那天由于我迎风,不时地咳嗽几声,汪宝生很关心地说:是慢性咽炎吧?我也有,经常觉得嗓子不舒服,不着急。几句体贴的话,让我感到很温馨,感觉他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汪宝生作为“红牡丹”的扮演者——姜黎黎的丈夫,虽然比黎黎出道早,却一直在夫人的盛名之下,不少的新闻记者见到他们的第一句话就是,演艺圈离婚不新鲜,不分手的可是新闻了,许多观众朋友也非常关心他们的夫妻生活,于是我们的话题由此展开了。 汪宝生:我跟黎黎时,她刚到长影厂,我们在一个团很早就相识了,她是1975年到长影厂,那时候我已经来长影三年多了,她到剧团来第一个碰到的就是我,当时我正好从楼上下来,她就问我:老师,问一下团部在哪?我就告诉她了。事隔一个月之后,我们就分到了一个组,正好同时上一部戏,《雁明湖畔》,是写“走资派”的戏,在这部戏里相识了,慢慢接触的比较多,很自然的两个人就相好了。 </h3><h3> 采访结束后,我(中)和汪宝生、姜黎黎夫妻合影。汪宝生在1976年到1991年之间,出演了多部影视剧,所饰演的角色个性鲜明,深入人心。</h3><h3> </h3> <h3>  我问:听说你们相爱容易相处难,在爱情道路上沟沟坎坎还不少呢? 汪宝生:恋爱的故事说起来话很长,因为当时她刚去属于学员,所以不允许谈恋爱,那时候很左。我们好以后,团里就不允许还开批判会,而且搞的很厉害。我们是背对背的,批判我的时候她不许在场,批判她的时候不许我在场,要我们检讨为什么这么早谈恋爱,说我们是资产阶级思想,也不允许我们上戏,把我弄到农村搞基本路线教育。 我问:在沉重的政治压力下,你为何还要一条路跑到黑呢?姜黎黎的什么魅力吸引着你呢? 汪宝生:我跟她在一个剧组刚接触的时候觉得她白白胖胖的,性格很内向,不太爱说话,在组里总是默默无闻的,很少听见她的声音,我就觉得她非常温和、温柔,对她印象特别好。当时我们组里的一些年轻人对她印象也非常好,她那种性格强烈的吸引着我,我也属于不完全外向,但比较喜欢和大家交朋友喜欢谈话,所以我对她很主动。她从沈阳到长春,说话的时候有一些东北口音,但不像别的演员那么浓。后期录音的时候,我经常帮助她纠正,慢慢就建立了一种更深厚的感情。我觉得:我们之间没有搀杂任何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多老师告诉我们鼓励我们,我们是青梅竹马的感觉,所以我们真的不怕,而且是真心相爱,付诸于对方。我们经常通信互相鼓励,就这样坚持下来了。 汪宝生和姜黎黎对爱情的忠贞和执著终于感动了上天,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们幸福的结合了,之后两个人都在影视艺术的海洋里遨游,夫妻也多次合作,事业和感情都在成熟和发展,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又一次生死的考验摆在汪宝生夫妻面前。 汪宝生:拍戏过程中黎黎病了,一天院长把我叫去了说,他们准备做一次全院大会诊,第一怀疑她可能是白血病,也很可能是败血症。当时我表面很镇定,其实大脑都空白了。他们看我没反映,就问我你知道什么是白血病么,我说知道,就是血液病,实际上就是血癌么。你要有思想准备,签个字吧,当时我特别紧张,这种病外界人不了解,听说它是非常可怕的。那时候黎黎发烧非常厉害,她头部背部和脚底都枕着冰块,消炎针一直打,但就是不好。我在医院病房里护理她,放了一张小床躺在上面,医生告诉我:不能睡觉啊。有时候她就昏迷了,吃退烧药才能好,好了以后特别高兴,因为那时候年轻不懂,实际上她没好,只是暂时退烧了。</h3><h3> 我唱歌特别好,她总让我教她一首蒋大卫唱的歌《漂亮的姑娘》,她一好,我就唱这首歌,没有多一会她就又烧了。就这样反复,后来就不允许我带烟进病房了,把我身上的烟和打火机都搜干净了,给我一个大的洗脸盆,里面全是酒精棉,叫我十分钟全身擦一次。</h3><h3> 图解:年轻帅气的汪宝生,一双有神的大眼睛,出生于北京的他,竟然娶了东北姑娘,还成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演员。 一对年轻的演员,一段美好的青春回忆。汪宝生比姜黎黎年纪小,进长影厂却比姜早。汪宝生和姜黎黎在长影相识相恋,在文革中经过批判波折,终于勇敢地走到一起,成为夫妻。当汪宝生和姜黎黎正在为自己演员的青春梦想奋斗的时候,新的考验又摆在他们面前。</h3><h3> </h3> <h3>  八天后检查说她是癌症、恶性肿瘤,也有可能是良性的,但是必须按恶性肿瘤来签字,这个单子我签了三次,当时医生都很紧张,我签完自己都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东西,手术后确定是良性的,我们才松了一口气。但是手术做了将近六个小时,原来体重120多斤,她从手术台下来以后,一称体重80斤了,完全都认不出来了,她从发烧到最后手术,折腾了将近两个月,高烧两个月不退。做完手术以后,她的腹部要留一个洞做冲洗用,消炎管、排尿管,几个管插在洞里面,那时候没有电的,只能用人抽,一分钟抽一次,要是不抽的话就会流到腹腔里,就由我来抽,24小时不停止,整整十天,把我累坏了。这场病给她折腾的很厉害,我们有一年没拍戏。 </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汪宝生夫妇的艺术生命并没有因为姜黎黎的病而终止,电影需要他们,观众需要他们,于是他们又冲上来了。 汪宝生:做完手术一个月,厂里拍《街上流行红裙子》又是我们厂的重点片,厂领导说:怎么办?希望你们两个还是要上,我跟厂里说,姜黎黎那种身体,你让她上根本就无法完成。他说这样吧,我们先抢别人戏,让她先去疗养一个月,再来拍,就这样一个月后拍的。</span><h3><br></h3> <h3>  那时候,她刀口刚愈合,医生是不允许她接这个戏的,拍戏是没有办法的,跑啊跳呀什么的避免不了,就这样在上海我们一边拍戏,一边去当时很有名的龙华医院找医生看病,医生以为我们来住院。当我们说明情况时,医生告知:这种状况是不可能拍戏的,必须要住院,但我们不可能住院,只能边拍戏边治疗。我那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骑着车去药店取中药,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回来自己熬中药,还要拍戏,就这样大概治疗了四个多月。 汪宝生和姜黎黎终于共同携手战胜了疾病,我们很想知道,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人生之后,汪宝生还欣赏黎黎吗? 汪宝生:我最欣赏她的地方就是:她不像其它艺术界的女孩子,从来不张扬,也不会有多大的架子,对外对内都是这样,她对普通的观众都非常的耐心、非常好,我就喜欢她这种纯朴、诚实,善良。 汪宝生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生动感人浪漫而真诚的明星恋爱史,尽管在采访中有一些风声的杂音,不无遗憾,但我还是不忍心割舍,都编进去了,相信观众朋友也会谅解。眼下汪宝生夫妇正在不同的剧组里忙着各自的创作,我们真心祝愿他们的爱情常在,同时祝愿他们能为观众朋友演出更多更好的角色。 </h3><h3> 1980年汪宝生在 电影《自豪吧,母亲》中饰侯方,这是一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视死如归做出让祖国母亲自豪的壮举,这是他的代表作品。</h3><h3><br></h3> <h3>  汪宝生和姜黎黎的爱情很动人,我也很想知道汪宝生的演艺生涯。汪宝生,原本是北京人,他为什么来到长春,又进入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呢? 汪宝生:我们的中学是和京剧学校有关系,那时候我们学校也拍了两部大戏,一个是《沙家浜》一个是《智取威虎山》,我是在《智取威虎山》中演扬子荣,《沙家浜》是演B组的郭建光,比较喜欢文艺,在学校谈谈唱唱比较活跃。 文化大革命以后,1972年电影厂刚刚恢复招生,那时候招生还不太敢公开,长影厂到了北京以后先到教育局,他们推荐我去,当时我家里不太同意我来到东北,因为哥哥姐姐上山下乡也都很早离开父母,他们觉得我太小,不想让我走,我奶奶更不同意我走,把户口薄压下了,没让办,托了几天,后来他们来人做工作,最后才办了,我就到了厂里,1972年的5月份吧。</h3><h3> 明星给我的签名,左上:汪宝生字体舒展、刚劲有力,左下:姜黎黎给我的签名留念,她的字体也很大气舒展、漂亮熟练 ,右上:林志豪,右下:常宽给我的签字,中英文同在,老有范了。</h3><h3> </h3> <h3>  汪宝生1957年出生于北京,1973年他参加了《艳阳天》的拍摄,接着他出演了一系列的青少年角色。 我问:你演得最多的就是兵吧,你对兵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吗? 汪宝生:回忆我这么多年的创作,我演兵比较多,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到自卫反击战,空军、陆军、海军都演了,后来出演赵导的《咱们的退伍兵》了。这部戏集中了我这么多年演兵的经验,在退伍兵男主角身上我下了很大工夫,和导演一起,把这个人物创作的还是很完美的,这个角色我比较满意,当然还有很多问题,表演就是遗憾艺术,当你创作完之后,还是觉得这里没想到,那里没做到,这是演员没有办法的。 我问:你演的这个退伍兵戏主要故事是怎样的? 汪宝生:男主角是从部队复员以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里很穷,他想改变家乡,领着大家做各种有意义的事,想使贫穷落后的家乡改变面貌。他吃了很多苦,试验一次一次失败,又面临着自己喜欢的女孩为了经济上的实力和他分手的爱情打击,也面对试验失败的打击,他决定出走,自己去学习。当女朋友和他分手的时候,有几场戏需要演员特别有激情,这几场戏我把握的很好,他们看了以后觉得分寸啊,感情啊都很到位。 我问:这次在《分手了难说再见》的剧组你饰演什么角色? 汪宝生:故事里我演一个叫吴云鹏的,这个角色是一个四十三岁,在事业上、生意上都是比较成功,家庭并不是很理想,但品德很好的一个男人。这个人物演出来以后是会有争议的,我觉得作者写的这个故事,看了以后特别吸引我,故事不仅一环扣一环,写的人物命运是最纠葛人心的,故事性也非常强。是写几个青年人之间人物的感情、生活、观念,色彩非常浓。我这个人物是这个戏里唯一的四十多岁的男人,而女主角就是他所追求的女人。我的角色虽然四十多岁但观念还比较超前,所以他敢恨敢爱,他喜欢女主角,就大胆去追求她,然而接触了一段时间,到最后的时候他觉得应该急流勇退了。这时女主角正要接纳他,他却悄无声息地走了。我看了这个戏以后,觉得这个人物写的非常好,甚至有点完美,我想在第二次创作的时候,会把他处理的更好一些。 我问:每个演员在追求事业有成的同时都会有自己的苦衷和对家人的一份歉疚,你呢? 汪宝生:我觉得作为一个好演员需要付出很多东西,首先来讲每个演员都面临着家没人照顾,像我和我爱人两个人都是做演员的,我们刚好的时候,就天南地北的分开,很多青春时光都是付出在工作当中。从有了家庭再到有了孩子,都没法去照顾,我们孩子几个月以后就完全由我爱人的父母一直替我们照顾,有的时候觉得心理挺歉疚的。有时候家里不管有什么事情都回不去,像我的奶奶去世,在外面拍戏没有办法,而且你还要高兴的拍戏。</h3><h3> 电视片截图:左:汪宝生在影视片中的角色,他在《咱们的退伍兵》中饰演了一个积极向上的青年,他出演的角色几乎都是很阳光很正派的形象 ,大部分是各种兵,他也喜欢演兵,体现现代军人的风采和气质,把男儿的血气方刚都在作品中展示出来。右上:汪宝生在哈尔滨 《分手了难说再见》拍摄现场接受我的专访。右下:汪宝生和姜黎黎在人生中战胜了许多困难,最终夫妻可以笑对生活。这是他们在哈尔滨逛街,我们跟踪拍摄 </h3><h3><br></h3> <h3>  二十九:姜黎黎的大红与健康 姜黎黎、汪宝生于2001年11月份同时来到哈尔滨,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姜黎黎出生在哈尔滨,这次他们的时间比较充分,等于故地重游,完全配合我们的采访走了几个地方,拍摄了不少画面。哈尔滨的冬季,寒冷而又美丽,我们的主持人还是第一次来到室外录制开场白,为了图像好看,她穿得很少,在室外拍摄了一个多小时,我穿着大衣都感到很冷,可想而知,我们的女主持冻得说话嘴都不好使了,这的确需要点敬业精神。我是最怕冷的,所以我干不了演员和主持的工作(我曾做过的记者主持人不需要这样) 我们的第一站是在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拍摄的,因为姜黎黎小的时候就是出生在这里。 我和姜黎黎在铁路医院合影,这次她是应我的约请,专程从外地赶来,非常配合我的创意,在哈尔滨故地回访拍摄了一天,给我们讲述了她与这座城市的故事。</h3><h3><br></h3> <h3>  我父母在世都七十多岁了,在医院里我父亲病的很重,给我打电话,但我没有办法回去,因为是男主角,你走了很多人都无法拍戏都要等,这样你只有放弃不能两头都兼顾。有时候想起来都觉得歉疚家里的太多了。我们双方的父母都总这样说,家里的事情我们全给你做,只要你们把工作做好就行,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你们千万不要影响工作,让别人说你们不好,他们语言也特别简单,我们非常感动。 说起女儿,汪宝生满脸的幸福感,那是他最大的骄傲和精神支柱。 汪宝生:女儿小,我们对她的照顾就更少了,我女儿四、五岁就送长托幼儿园,中央音乐学院幼儿园,完全都是自己管自己,一周接一次,我们有时候不在家,都是父母去接,有时候一出来就是半年,那个时候拍电影时间就更长了,所以从她的抚养也好,教育上也好,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管她。但女儿非常理解我们的工作,因为她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跟她讲:你的父母从事这个工作,就要天南地北去走,所以他们很少有时间和你在一起,像别人的孩子那样,但是你很幸福,因为你爸爸妈妈非常爱你。所以我女儿非常好,每次我们回去一进家,她像小燕子似的蹦过来抱着你,亲吻你,她很能理解。 说起业余爱好,汪宝生都不忘提到夫人姜黎黎。 汪宝生:我的兴趣比较广泛,我特别喜欢运动,游泳啊,保龄球啊,我喜欢健身。我和我爱人从1990年开始就一直买健身卡,坚持运动,还包括器械健身和跑步。如果我们到了外景没有条件,我下车进到住所收拾一下就开始环视四周,寻找一个锻炼的地方。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的汪宝生,在3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塑造了无数个角色,由他主演的电影《咱们的退伍兵》获得了当年的“金鸡”“百花”双奖,他本人还获得优秀演员奖,他说和夫人姜黎黎比起来,自己的知名度还不够高,仍要努力。 其实我更愿意采访像汪宝生这样的不是很红的演员,他们心态比较平和,时间比较充分,可以和你交流的话题很多,很愿意回答你的提问,对你也很尊重。不像当红的明星,给你感觉他们很浮躁,坐不住板凳,忙得不可开交,接受你采访就像应酬一样,慌忙之中说上几句就被助理或剧组叫走了,让你哭笑不得,使采访不能深入,经常是半途而废。而静下心来的采访,是我们记者最需要的,像汪宝生这样的演员可以做到。 我因为和汪宝生谈得很随缘,很深入,所以给他编辑了上下集。其实你有真诚,有付出就会有收获。30分钟的专题访谈片子,对一个演员的宣传力度应该是不小的。同时由于我们友好关系,我又通过宝生把他夫人姜黎黎也约来,又做了三集节目,对他们夫妇,对我来说都是双赢的结果,他们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我找到了被采访对象,完成了报道任务,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工资和奖金报酬。 我采访完姜黎黎和汪宝生夫妇后合影留念,由于他们的热情配合,我为他们两个做了五集的节目(每集15分钟),一个小时15分的专题片算是破我们栏目明星播出纪录了。</h3><h3> 汪宝生多才多艺,曾为十多部译制片配音,并成功的担任了一些影片的制片人。娱乐圈是一个容易迷失自我的地方,但是他却做到了洁身自好,最有意思的是汪宝生说到什么话题都会提到夫人姜黎黎,在我们的镜头前,有他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他和黎黎可以堪称演艺圈中的模范夫妻。</h3><h3><br></h3> <h3>  姜黎黎:再有18天我就要过生日了,40多年前我出生在这里,今天来到这儿感到挺激动,我听妈妈讲她当时生了我以后,年轻身体也好,很快就下地了,早上起来打开窗帘,那是哈尔滨第一场大雪,所有的树上房子上都挂满了雪,特别的白,正好是黎明,妈妈就想起那句话,千树万树梨花开。所以妈妈给我起个名字就是黎,黎明,另外一个就是梨花,这就是我叫黎黎的原因。</h3><h3>  在办公楼门口,我们见到了院长,他请大家到屋里坐,希望黎黎就像歌里所说的常回家看看。 姜黎黎:今天我到铁路医院来觉得特别亲,我很想知道妇产科病房在什么位置。 院长:那时的妇产科病房现在是传染科。我们医院有八百张床位,在黑龙江属于国家三级甲等医院,也是企业中最大的医院,全国百家医院。 姜黎黎:历史也是很悠久的。 院长:医院是1898年始建,1903年正式启用,到2003年正好是一百年。 姜黎黎:我出生的时候,当时苏联专家很多,我同病房对床的就是一个苏联人,她跟我同天生的一个小女孩。 这时我提示黎黎,离开多年之后回到出生的地方,是不是应该给妈妈打个电话。 姜黎黎:是啊,她们也很久没回哈尔滨了,但是她们对哈尔滨有一种特别特殊的感情。 接着电话打通了。喂,妈,你好!我现在在哈尔滨铁路医院,我在这一定要给您打个电话,这是您受苦的地方,我跟院长说要找妇产科病房我出生的那个房间,但是现在那个房间说已经改成别的科了,好了,我没什么事您多保重身体吧。 在医院,他们还谈了创作体会,接着我们在铁路局办公楼,马迭尔宾馆,松花江边拍摄了一些外景,还有他们即兴的感慨。之后,我们回到宾馆,开始了正式的访谈。 姜黎黎和汪宝生夫妻在演艺圈算得上模范夫妻了,他们保鲜的秘诀在哪? 姜黎黎:我们夫妻从1975年认识恋爱到今天26年了,结婚20年,谈恋爱是6年,我觉得宝生最可贵的是他的朴实和真诚,我们夫妻之间相处这么多年,我觉得他最大的特点是特别善解人意、特别理解人,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夫妻之间相处好很重要是互相理解。 这样一对令人羡慕的夫妻,她们当初是自由恋爱吗? 姜黎黎:说来话长了,那还是在1975年的时候,我们认识是在我的第一部戏《雁明湖畔》,宝生那时候已经来到长影厂三年了,我来的时候把他当成老师,实际上他比我小,我也不知道。 </h3><h3> 电视片截图:下左:在我的筹划下,《明星告诉你》的栏目主持人小翟带领观众随姜黎黎夫妇在哈尔滨拍摄了一整天,他们对记忆深刻的地方都走了一遍。姜黎黎1954年12月18日出生于哈尔滨铁路医院(他们身后就是医院旧址)下右:铁路医院的院长接待了我们,并带领姜黎黎夫妻参观了医院环境,在院长办公室他们热烈地交流起来。上左:姜黎黎告诉我们小时候经常到松花江边玩,后来拍戏也在江边有故事</h3><h3><br></h3> <h3> 汪宝生:当时她给我的印象,小孩非常的纯朴,在这个戏里,她梳了一个短发,给我印象特别憨厚,我们厂都是年轻人,所以大家能经常的接触,于是我对她产生了一种极好的印象。 这应该算是一见钟情了,那么你们第一次感觉就这么好吗? 汪宝生:对、对应该是这样子的。 姜黎黎:我们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那时候年龄都小,不允许谈恋爱,70年代的时候比较左,我们在剧团认识的时候,实际上也都20岁出头了。 汪宝生:那时候20岁谈恋爱就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那个年代就不允许,受到很大的撞击,还开批判会。</h3><h3>  姜黎黎 少年时代起就热爱歌舞艺术,1975年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1976年拍摄首部影片《雁鸣湖畔》,她和汪宝生因戏结缘。</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他们没有在这种政治气候面前屈服和退缩,仍然偷偷的相爱着,最后终于走到一起,成为夫妻。黎黎也因饰演红牡丹一角名扬全国,他们终于获得了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然而好景不长,新的考验又来临了,黎黎不幸病倒了。 姜黎黎:我在长春医院的时候有一点误诊,当时我接了一部戏《戈壁残月》,到新疆去拍外景,医院就反对我去,说这种一直持续高烧的状况,又没有确诊是什么病,不能去新疆,因为那是高原,可能更不适应。但最后我还是坚持去了,因为摄制组已经先期出发了,如果我不去,他们都在等我,结果一下飞机就高烧40多度。 汪宝生:当时我们住在昆仑宾馆,连房间都没有进,黎黎就已经昏迷不醒了,然后就直接到乌鲁木齐军区医院。 姜黎黎:当时很严重,我浑身发抖,就觉得很冷,后来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在新疆的时候,我都被推到手术台了,但又推下来了。因为没有确诊,只好终止治疗了,那时我一直在昏迷着。 汪宝生:其实我最清楚了,因为只是她在昏迷。送到医院以后,麻药也打,400CC的血也输了,乌鲁木齐总院的院长都以为她的手术很简单,但是打麻药,血输了以后感觉问题有点严重,所以没敢做。 姜黎黎:当时我不知道,医生找他谈话,我已经感觉到了一点什么了。他跟医生谈完话回来以后,我就发现他眼睛不敢看我,而我一直在盯着他,观察他,医生和你怎么谈,我到底得的什么病,他就说我还有事,收拾这,收拾那,找理由就出去了。从他的脸色,已经感觉到了问题很严重,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他们第一怀疑我是恶性肿瘤,又怀疑我是结核性的什么病。上手术台之前以为是按恶性肿瘤做的,做完手术之后才知道是良性的,松了口气,但是还需要做引流。 汪宝生:就是说她的腹部留了一个洞,一个很大的洞,那时我们国家没有电器化,医疗条件差,都是用人工来抽,一分钟抽一次。 电视片截图:左上:姜黎黎在影片《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出色地扮演女司机叶芳,并由此获得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右上:姜黎黎是我国八十年代著名影星,曾主演过红极一时的电影《红牡丹》 ,右下:姜黎黎在《红牡丹》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网图)左下:姜黎黎和汪宝生夫妇在我们黑龙江演播室接受采访,她们外在的美和心灵的美融为一体,共同讲述了属于两个人的精彩和不平凡的人生经历。</span><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br></span></h3> <h3> 姜黎黎:要抽血担心将来复发,当时已经化脓了,需要在洞孔处24小时不断地抽盐水,主要担心抽洗不干净会有麻烦,留下隐患。真是把我们家人折腾坏了,我母亲很心痛,我当时躺在病床上,当半夜醒过来的时候,看到宝生在那困的,一分钟提一次,太辛苦了。 汪宝生:连续10天挂的盐水瓶,边滴边抽,老一代用吃辣椒的方式提神,那时候我就是这样,整点辣的东西,刺激的东西不让睡觉,因为我不能停,一停那些盐水抽不出来的就会溢到腹腔里。</h3><h3>  姜黎黎:我躺在床上很心疼妈妈和宝生,没有他们的付出,就没有我身体的恢复。 汪宝生:即使那样,我也觉得很幸福,因为我觉得是为最亲爱的人做事。</h3><h3>  姜黎黎:他蛮细腻的,这一点我觉得很幸运。记得那时候生病吃退烧药,热度刚刚退一点,我就觉得我的病已经好了,其实那是一种假象,就觉得特别开心,我喜欢听宝生唱歌,他给我唱最多的一首是《美丽的姑娘》,你还有印象吗? 汪宝生:还有印象,因为当时那种情节对我们记忆太深了。</h3><h3> 这时我建议汪宝生再给大伙唱一个,宝生没有推托唱了起来,唱着唱着,黎黎也不自主地跟着合唱起来。这首歌,当年汪宝生为姜黎黎演唱了许多遍,事隔十多年后,不知道姜黎黎再听这首歌的时候做何感想,我们可以从这首《美丽姑娘》当中,体会到一对艺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美丽的情操。 姜黎黎不仅仅出生在哈尔滨,而且还和爱人汪宝生共同在哈尔滨拍过戏,如今故地重游两个人真是感慨颇多。 在铁路医院宝生和黎黎还有许多他们难忘的回忆。 汪宝生:1995年的时候,我们拍电视连续剧《爱情为你遮风雨》也是这个时候特别冷,这里是她演的角色陶天宜的家,我们演一对夫妻。 姜黎黎:特别巧每次都是这个季节,我出生的是这个时候,九五年我们在这拍戏和今年采访都是这个季节。 汪宝生:那场戏特别有意思,是我们俩好了以后,即将要结婚的时候,她得了癌症,我们两个人心里非常痛苦,在拍这场戏的时候,我们就在里面病房。 姜黎黎:我就联想起十几年前生了一场大病,在病床上特别痛苦,当时还以为是恶性肿瘤,最后是一场虚惊。 汪宝生:和在生活里的特别相近,所以非常有感觉,那场戏是一个镜头下来的,我是泪流满面啊。当时在场的很多工作人员,看我们拍,他们也在一边流泪,到今天我还记得特别清楚。 姜黎黎:也是巧了,我在这里出生,人到中年了又来到这里拍戏,而且是剧中死去的戏,大家开玩笑说:你真是在这里出生入死啊。 这次黎黎和宝生住在哈尔滨非常著名的马迭尔宾馆,他们以前也在这里拍过许多场戏,那么作为夫妻在一个剧组里同时演戏,是不是在生活当中也可能相互照料一下。 </h3><h3> 汪宝生:当然是,在一个组里这样的机会不是特别多,在一起我们特别开心,也特别高兴,可以再创作,也能有一个好的合作过程。 姜黎黎:夫妻从表演角度上讲,我觉得不会有什么矛盾,从职业角度上讲更不会有什么障碍。但是从表演上讲,比如有什么地方分寸掌握的不太好,宝生在旁边,我心里蛮踏实的,因为他好像是一面镜子,会告诉我,你该这样一点,每一个感觉我都会捕捉到的,所以他在旁边我心里很有底。至于矛盾偶尔也会有,有的时候也争执,但是一般多数是一致。 </h3><h3> 电视片截图:在一天的采访中,我看到姜黎黎和汪宝生夫妇在接受每一次访谈,走过每一处旧居时都谈笑风生,充满了爱意,都显示出她们关系的和谐与美满,真是令人羡慕的一对明星夫妻。</h3><h3><br></h3> <h3>  电影《红牡丹》让姜黎黎一举成名, 她在剧中饰演一个刚强、泼辣的江湖女艺人,和她本人恬淡静谧的性格截然不同,且要熟练骑术,站在马背上能卧身接花,更有从酒楼纵身跳至马背上的高难动作,姜黎黎为此专门去骑兵部队学习骑术。这个戏中她骑马的镜头很多,那么接这个戏时学骑马需要多长时间呢?</h3><h3>  姜黎黎:其实很快,我是在拍戏过程中学的,开始是在长春的一个骑兵部队学的,还好我的胆子很大,很快就掌握了骑马的感觉,后来整个片子大部分都是自己去骑的,现在还不会忘,也有摔倒过,但没有摔过很重的。 后来姜黎黎又拍了电影《赤橙黄绿青兰紫》,在那里面她饰演一个性格很特别的角色?    </h3><h3>  姜黎黎美丽、大方又不失古典气质。黎黎是一位外柔内刚的女人,她的外表给人留下温柔娴静的印象,所以几乎每部片她都是角。 </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姜黎黎:我在那里演一个很泼辣的女司机,这个角色跟我的反差很大,生活里面大家都觉得我是一个柔弱的、比较文静的人,但是这个角色很泼辣、很爽气,当时我也想尝试一下各种角色,也是蛮喜欢的。现在会开车的人很多,那个时候女人开车很少,当时我们是到了一个车队,好像在北京体验生活,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司机,包括女司机,她们身上的个性确实有一点不一样,在她们身上我捕捉到了一些东西,然后再发挥自己的一些想象。 </span><h3> 司机这个角色需要会抽烟,有一点痞性,黎黎是怎样把握的呢?</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姜黎黎:开汽车是在那个戏里学会的,还有抽烟也是在那个戏里学会的,我记得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烟,有一次我对着镜子照抽烟的样子,怎样看都不像,点烟也不会,烟放在什么位置都不明白,很陌生,然后就一根接着一根的吸,吸了多少根自己也不知道。吸完了以后我一站起来人就晕倒了,可能是吸醉了。当时那个戏,现在回过头来看,抽烟还是有点假不太像,烟学会抽了,戏也拍完了。 后来姜黎黎夫妇又在《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中共同出演主角,拍戏的过程中宝生和黎黎各自演艺着自己的角色,但是生活当中她们又是夫妻,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在演对手戏的时候,她们有没有一种很默契的感觉,在处理表演具体细节问题上,是不是也会有矛盾? 汪宝生:两个人的理解不同,我作为男演员来讲,可能对男性的角色把握的准一点,她作为女演员可能对女性角色掌握的准一些,所以在探讨的时候双方会都会有一些让步,最终不是她说服我,就是我服从她。 </span><h3>  姜黎黎和汪宝生在哈尔滨期间不仅接受了我们《明星告诉你》的采访,还作客了省台的《难以忘怀》节目,追述了他们早期的作品,让观众领略到了他们夫妇两人共同走过的艺术之路、人生之路,相信这次哈尔滨之行,也必将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印象。</h3><h3> 黎黎和宝生是我采访的唯一一对演员夫妻,他们的爱情经历,他们的婚姻故事、他们的艺术生涯,他们的人生追求都有平和中的波澜,平凡中的闪光,真诚中的深刻,叙述中的感人。我觉得他们事业和生活两全其美,虽然没有大富大贵,没有显赫的地位和名誉,但他们应该是演员中最幸福的夫妻,最充实的夫妻, 最完美的夫妻 。 几年前,我把采访 姜黎黎和汪宝生的五集《明星告诉你》的专题片发到网上,被黎迷们看到,纷纷给我写留言,感谢作者介绍了黎黎夫妻演艺背后的情感和婚姻故事,让黎迷们更加喜爱自己心中的明星姜黎黎,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好妈妈、好妻子、好演员、好明星,美丽和魅力永在。 <br></h3><h3> 电视片截图:我和姜黎黎汪宝生夫妇在马迪尔宾馆合影,她们在接受采访的整个过程都情绪饱满,有问必答,非常愿意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h3><h3><br></h3> <h3>  三十:赵淑珍的影视与家庭 当年电视剧《年轮》曾轰动全国,片中并没有大牌明星,却推出了一批观众喜爱的演员,哈尔滨话剧院的赵淑珍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因饰演小嵩的母亲被观众所熟悉和喜欢。 在拍摄现场我遇到了赵老师,她认真的拍完了一场室内戏后接受了我的采访。 我问:在电视剧《年轮》中你的戏份比较多,这个人物你是怎么把握的? 赵淑珍:提到《年轮》,当年读完这个本子的时候觉得挺感人的,特别真实,我对饰演的人物更喜欢,是典型的中国底层妇女的形象,跟我比较贴近,善良喜欢助人为乐,对人比较真诚,所以才接了这部戏。这个戏很重,饰演的角色最后要双目失明,一个是要背台词,还要找到她的感觉,当时的压力也很大,以前我在舞台中演的都是小姐,《曹植》里面的珍妃和阔太太这样一些人物,少女的形象比较多,一下要我演白发苍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心理很有压力,怕自己演不好,刚开始时也有人说我比较像知识性的妇女,自己的压力就更大了,因为她就是一个朴朴实实的妇女,带着一个孩子。</h3><h3> 电视片截图:赵淑珍在电视剧《年轮》拍摄现场接受我的采访。</h3><h3><br></h3> <h3>  在导演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加上自己的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我从头饰穿着打扮上分析这个人物,平时找找盲人的感觉,片子播出之后,不管走到那里,马路上、商店里、汽车上都有人认出我,我没想到能得到这么多观众的厚爱和承认,开始觉得应该抛开自己找感觉。以前我十六岁的时候到话剧院,同事觉得我挺温顺的,叫我小猫,后来叫我猫老师,现在又有一个外号了,就是王小嵩他妈。 《年轮》让赵淑珍成为了知名演员,但在此之后,她在影视圈中大多数演的是配角和农村妇女,她能适应吗? 赵淑珍:后来拍了一部《庄稼院里的年轻人》,我饰演的是一个“阿彪子”,跟我的反差特别大,我很感谢冷山导演选了我,其实我特别想演农村人,以前的导演看我的气质都觉得我不是农村人。开始我特别有压力,导演也觉得我不太像,总开导我,后来才逐渐找到感觉。这个戏中央八套播出了,看到的观众会觉得我又以一个新的面貌出现了,这个角色我挺喜欢的,不知道观众认不认可。 我问:在《分手难说再见》这个剧中您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赵淑珍:这次导演让我演大学杨校长,这个人物很霸道,在学校在家里对女儿都特别严格。在生活中,我对孩子是百依百顺,都是孩子嘱咐我,我对他们很少有大声训斥,从来没有伸手就打的时候。拍这部戏导演制片要求都比较严格,我自己也觉得应该演好,因为她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警示天下所有的母亲对女儿婚姻的选择不要太干涉,要尊重她们,否则真的会把这种爱变成悲剧。 赵淑珍的家是一个艺术之家,丈夫、女儿和两个女婿都是演艺界的,说起这个大家庭,她津津乐道。 赵淑珍:我的家庭也很有意思,我家就大女儿不是演员,她是银河宾馆销售部的经理,姑爷是话剧院的演员,二女儿是话剧院演员,军艺毕业的,也拍了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二姑爷是李文岐导演。我们家比较默契都比较平等,在家里谈一些电视剧或一些剧本都是一起探讨的。两个外孙子也特别有意思,大的叫史泰龙,喜欢学电视上一些武打的戏,二的叫李小龙,不喜欢受人左右。 赵淑珍的业余时间也安排的满满的,她感到十分充实。 赵淑珍:以前我喜欢用机器做针线活儿,年轻时经常给一些老同志或他们的孩子做衣服和裤子。我是哈市妇联组委会委员、省民进委员,所以社会活动不少。我喜欢交朋友,有时候参加一些同学聚会;我还比较喜欢游泳和其他一些运动,在家经常要照顾两个外孙子,再加上忙拍戏,一天很充实,事业和家庭都不丢,很快乐。别人感觉我总是乐呵呵的,家庭和朋友之间相处的都很好,所以我的心态特别好。</h3><h3> 左上: 赵淑珍 影视剧中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典的代表作品有《年轮》中饰演王小嵩的母亲,左下:赵淑珍为人善良、待人热情,被圈内尊称为“ 猫姨 ” (网图)右:早年赵淑珍的舞台形象。</h3><h3><br></h3> <h3>  走过大半个人生之路,赵淑珍有她独到的感悟。 赵淑珍:对人生的最大的感悟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真诚和友好,不要互相利用,要互相学习,我愿意助人为乐,帮助别人的时候觉得特别痛快。人也要保持一种心灵的宁静,高朋满座也不要有跃跃欲试的感觉,失落的时候也不要觉得悲哀,要与世无争。 “小猫”的昵称是赵淑珍性格最好的写照,在话剧界和影视界舞台红过紫过之后,她仍然保持平和的心态,听说在家庭生活中,面对性格有些急躁的丈夫,她仍然不温不火。 现场还没采访完,又到赵老师的戏份了,我大胆地和她相约去她家做余下的采访,她很痛快地答应了。 几天后,我如约来到赵老师家。赵淑珍的丈夫也是哈尔滨市话剧院的老艺术家徐念福,他们夫妻家里简直就是一个艺术的海洋,在那里做客,倾听他们的爱情生活和艺术道路真是让人羡慕和敬佩。 赵淑珍:我们的结合可能是天意,他的性格特别刚烈,特别暴躁,我比较柔,比较顺,结合在一起看起来挺和谐,挺默契的。当时是在舞台上合作,第一部戏就是《霓虹灯下的哨兵》他演阿南,我演林圆圆,在一起合作有了好感,另外是到北京演戏又一起接触,一起出去旅游,拍照片,有了好印象,我当时就比较注意他,我第一次给他的定情物就是一双塑料鞋,他穿着不合适,还送人了,当时我挺失望。 后来就是文化大革命,在战斗中两个人的感情更密切了,当时我比较主动,因为他像在舞台上演戏的一样比较王气十足,在生活中大男子主义也足,我总是挺温顺的感觉。有一次我们谈恋爱,他送我回家,我忘了说了一句什么话,他就不高兴了,把我的书包摔出挺远。 徐念福:我们在性格上比较融洽一些,我们要是都脾气不好,就会整天处在战火当中,我这个人比较任性一些,我的脾气也就是一阵,一开始我们不是很了解对方的脾气。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还是别人替我们登的记,因为我们家房子以前是两室,我和父亲在一起,母亲去世很早,单位要调整一下,把我的房子变成套间,我说:我要结婚多不方便啊。单位说:你不是还没结婚么。我说明天就要结婚。单位不相信,说你明天结婚这事就过去。晚上我去找我们剧院的小朱,替我去登记,工会主席再找我时,就给他看了我的结婚证书,他看完二话没说就走了。那时候,我们已经相处了好几年了,但没想选在那个时间去结婚。 赵淑珍:结婚的时候我就穿一个工作服,弄一个吉普车就把我接走了,那时候结婚就那么简单。婚后更有意思,我这个人比较软,发的面也特别软,蒸的包子就塌锅,他拣的时候烫手,就把包子摔到墙角去了,现在我家道里的房子的墙角上还有印记呢。我了解他的脾气,知道他不是冲我,我来拣,我拿筷子和铲子一个一个拣出来,我们经常是这么合作的。 徐念福:这种配合很重要。 赵淑珍:好汉不吃眼前亏,前几天在家做红焖肉,做的时候,嘣到他的脸上和胳膊上了,他把整盘红焖肉都摔到阳台上了。我就告诉他,你要是想倒掉,就倒垃圾筒里,弄到墙上我还要擦。如果要是我也生气的话,两个人肯定会干起来。</h3><h3> 赵淑珍和丈夫徐念福同为国家一级演员,这是他们共同出席一次活动。两人育有两女,女儿、女婿都是演员,如今外孙子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家中可称为演艺世家 (网图)</h3><h3> </h3> <h3>  我知道他不是对我,所以别人说最聪明的是小猫。他虽然脾气暴躁,但是心特别好,早上起的特别早给我们热饭,叫我们吃饭,有的时候送孩子,所以我们配合的比较默契,舞台上演恋人,夫妻和兄妹,生活中也比较和谐,我了解他的脾气,他也知道我的脾气,所以很少有矛盾冲突,我们家这些年来都很平和、平等。 我在他们家里看着他们的影集,听着他们的故事,徐念福和赵淑珍同台出演过许多戏,最让他们难忘的是… 赵淑珍:这是参加国际戏剧节,是我们在舞台上的最后一部戏,1988年他演的是国王,我演的是王后,当时是话剧院第一次出国演出,也是第一次演古希腊悲剧,所以大家都很努力特别精心地拍这部戏,演出时的盛况也很精彩。 徐念福:这是第四届国际古希腊戏剧节,当时演出的盛况现在还记忆犹新,谢幕的时间就有四分钟,两千多年的古剧场,演两千多年前古希腊悲剧,确实是相当壮观,是我们艺术生涯记忆当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演出。我在舞台戏分量比较重的时候,耗费体力很大,在台上演出就没有时间到后台喝水,她就做好后勤工作,那时候条件没有现在好,用大茶杯放入巧克力球和白糖,用水沏好,就放在侧幕的台口上,有空就喝一口,下来时候毛衣都能拧出水来。 </h3><h3><br></h3> <h3>  赵淑珍:他演《拳王》时,我演他恋人,在开始的时候就是跳舞,在演出之前他都是半斤水饺一斤啤酒, 一场舞跳完了,啤酒也就随着汗出没了,演出效果很好。</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赵淑珍:在《漩涡》中我们都是第一次演反面人物,这部戏是演无锡的大案,非法集资32亿,我演邓斌原形叫郑璇,他演犯错误的市长,被我腐蚀拉拢 ,最后这两个人物都自杀了。我们演《漩涡》的中心人物,那次时间比较长,有三个月在一起,剧组很照顾,让我们在一个房间,一起拍戏,一起生活,一起出去玩儿,挺留恋这一段的。 爱在不经意中随时流淌,徐念福和赵淑珍更有他们独有的方式。 赵淑珍:家里水果总是不断,因为我们三个女性,他就天天给我们买,但是他一口都不吃,我就想办法让他吃。我们家都是他做饭,我就在他爆炒的时候,偷偷的塞到他嘴里,或者看报纸的时候,偷偷给他吃,他确实不爱吃,吃完鼻子尖都冒汗。 丈夫徐念福又要出远门拍戏了,这在他们一生中是时常有的情景,赵淑珍又一次精心地为爱人准备行李,分手是暂时的,在他们心中激荡着家庭的幸福,爱情的甜蜜和事业的美好。 在明星家庭采访这是第一次,我感觉特别好,自然、温馨,讲故事、有照片、有实物,亲切感人,很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当然大明星是很难让你去家庭作访问的,即便如此以后在尽可能的状态下,我都会提出到家里访问的要求,让观众看到明星们的另一面。 </span><h3> 赵淑珍夫妇一起参加影视宣传活动。</h3> <h3>  三十一:刘毓斌的正角与反角 </h3><h3> 采访刘毓斌是在剧组拍摄现场进行的,他刚刚拍完自己的戏份,就被我抓住了,我们找到一处离拍摄现场较远的、很肃静的外景作了访问。刘毓斌是一位老演员了,很善谈、很乐观、很坦率,这是我喜欢的性格。</h3><h3> 眼下在中国电视台许多大制作的电视剧当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哈尔滨籍演员的身影,电视剧《武则天》中的长孙无忌;《太平天国》中的左宗堂;《抉择》当中的严震等等,都是由哈尔滨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毓斌所扮演的,在话剧舞台上他一直出演主角,可是转到影视剧之后他却甘做配角。 </h3><h3> 刘毓斌:我也是哈尔滨人,家乡人把我培养起来了,利用这个机会把我怎么走上影视道路的跟大家说点实话。我19岁的时候考到了哈尔滨电影制片厂,但由于经济情况不景气很快就下马了,我就顺理成章地转到哈尔滨话剧院,到话剧院一干就是43年,一直到现在。为什么说是哈尔滨观众培养了我呢?因为我在舞台上一直演话剧,是观众捧了我的场,看我的戏,培养了我,我很热爱哈尔滨这块热土。</h3><h3> 电视片截图:刘毓斌在电视剧《分手了难说再见》拍摄现场。</h3><h3><br></h3> <h3>  不谦虚地说,原来我在话剧院是台柱子,《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王一民;《西安事变》的张学良,一部戏接一部戏地演,很难有机会出来拍影视剧,后来有一个机会,剧院也同意我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拍了第一部电影叫《西门家族》,这个本子我看完以后很兴奋,不是要表扬自己有敬业精神,是感觉本子好,另外从开始入道就是电影演员,抓住这个机遇,我下了一番功夫。</h3><h3> 《西门家族》获得“百花奖”的提名,刘毓斌作为主演感到非常骄傲,不过提起当初是否选他而引发的那番争议时,他还是记忆犹新的。</h3><h3> 刘毓斌:一开始导演还有争议,这个本子是导演爱人写的,她跟导演有分歧,说你选这个演员个子太矮不行,导演也没说不行,一开始就让我拍一场重戏,化妆师化了三个小时的妆,胡子都是一根一根粘,一边化妆,一边看你的造型合不合适,时间长了一些。化好了以后,我从妆上找到了这个人非常霸气的感觉,摄影棚里所有的道具、布景、演员全布置好了,就等我一个人,感谢导演给我这样一个氛围,一走进去的时候就找到感觉了。这场戏很快就拍完了,几天以后看样片,导演坐我旁边,他爱人在他后边,看完样片之后导演跟他爱人小声说:谁说他个小。这就肯定了,我的表演比较到位,这样后面的戏就拍的很顺了。</h3><h3><br></h3> <h3>  长孙无忌,我是非常上心地去准备,同时在操作过程中也从北京人艺那些老演员身上学到了很多好的东西,比如说吕奇,王培这都是老演员,他们比我的资历经验都强得多,特别是从现场上看,境界是不同的,每天早上按时起来,非常潇洒,到驻地附近打打太极拳啊,活动活动,按时吃饭和化妆,进现场一声没有,对光站位,从来不动地方,晚上吃完饭以后,也在一起谈天,七点多的时候,你有事去敲门就不开了,在里面认真地准备台词,这种精神了不得,特别是吕奇,非常敬业,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h3><h3> 在电视剧《分手了难说再见》中刘毓斌演的还是配角,可是他仍然很投入很认真地塑造这个角色。</h3><h3> 网上资料:刘毓斌 出生日:1940年6月1日 籍贯:哈尔滨 身高:174公分 体重:58公斤 生肖:龙 血型:B型 主要作品《武则天》《太平天国》《西门家族》《远东阴谋》《抉择》《大城市一九九零》 《西门家族》获“金鸡奖”提名</h3><h3> 刘毓斌演了许多角色,他最钟情哪个呢?</h3><h3> 刘毓斌:最喜欢的是长孙无忌和西门郭太,我感觉是把霸气表现出来了,我现在也愿意把带子拿出来看一看,特别是长孙无忌,武则天登基以后,被罢出朝廷的那段戏演的很精彩,导演说电视剧和电影你创造了“之最”,就是拍戏时观众和演员在围观时鼓掌了,这是头一次。还有就是《抉择》,这个省委常务副书记,十五大召开以后决定整治一批人,但是没决定杀,这个戏是尉健行抓的,他关于我这个人物塑造到什么程度,一个礼拜要听一次导演的汇报。这个戏我是很下功夫的,有一点跟导演有点矛盾,导演说最后他要自杀,我不太同意,因为本子上没写自杀,当初本子上要写,我可能就不接这戏了,我说这显得共产党太无能了。有人提出说:你怎么把严震这个人物塑造的完全像一个好人,而是从心理上坏的不能再坏的。我要感谢自己这十四年的人民代表职务,让我观察了很多生活。虽然他们犯错误以后我没接触过,但是从他们日常生活中,在官位上的生活我都是比较掌握的。</h3><h3><br></h3> <h3>  喜欢钓鱼的刘毓斌还有一套他自己的理论呢,他认为钓鱼的好处是背台词、健身、磨练耐性三不误。<br></h3><h3> 刘毓斌:我最大的爱好是钓鱼,不管什么地方,我进去都先琢磨这里有什么鱼?什么鱼钩?用什么鱼食?想办法今天得有收获。钓鱼的好处特别多,不会耽误背剧本,演员就是这样没有黑夜没白天,睡觉醒了,在厕所里,还是坐车嘴里都是台词。你又钓到鱼了,又没有耽误工作又锻炼身体,多好呀。</h3><h3> 刘毓斌有一个非常温馨的家庭,他对小孙女非常疼爱,小孙女是这个家的中心人物,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h3><h3> 电视片截图:上:电影《西门家族》刘毓斌主演,下:刘毓斌在电视剧《抉择》中的角色,他在电视剧中经常扮演各级领导,这不又坐在中心位置正在发言</h3><h3><br></h3> <h3>  刘毓斌:我爱人是原配,女儿昨天晚上还从美国打来电话回来报平安,我们都挺想念和惦记他。儿子在哈尔滨话剧院电视中心搞电脑工作,爱人是退休教师,我们家的中心是孙女,特别好玩,我爱人说:谁家的孙女都说特别好玩,不只是你的好玩。 </h3><h3> 去年,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又塑造了一个高风亮节不同反响的角色——朱国志,我们看到60多岁的他没有一点疲倦感,仍然一个戏接一个戏的跑,一个角色接一个角色的塑造,我衷心希望他能不断有新的角色奉献给广大观众。</h3><h3> 多次采访老演员了,我发现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心态好、乐观、豁达、不计较得失,素质比较高,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这让我对他们产生诸多好感,非常愿意与他们交流,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演艺生涯,并把他们介绍给观众。</h3><h3><br></h3> <h3>  《清水源头是热血》剧组</h3><h3> 2001年8月《清水源头是热血》剧组的导演来到哈尔滨选演员,我朋友王淑萍应邀去见导演,我得到消息后,与她同去宾馆了解情况。张导看了淑萍的形象很满意,当即定下她的角色,饰演市委书记的夫人。</h3><h3> 听说我要去剧组采访,他很热情地给我介绍了这部剧的概况及演员。这是一部发生在黑龙江省某市的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主要演员有高明等,其他大部分演员在龙江找。高明因为我们节目刚刚采访过,所以我很遗憾的把他啪死了,只好定了两个知名度不高的二线演员,其实记者喜欢碰到最红的演员,会增加我们栏目的收视率。</h3><h3> 三十二、 张今标的资深与收获</h3><h3> 大约10天以后,我接到剧组已经开拍的信息,让我们近几天过去。部里给我配了车,我带着摄像员抓紧时间紧驱车赶到七台河市。到宾馆后得知剧组正在热火朝天的赶戏。我按原定计划先采访了导演。</h3><h3> 电视片截图:导演张今标在《清水源头是热血》拍摄现场接受我的采访。</h3><h3><br></h3> <h3>  张今标在我国的影视界算是资深的导演了,也许大家还不太熟悉,由他导演的作品都比较大气、厚重,《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刘少奇的44天》《解放云南》《屈原》等等都多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和“华表奖”,眼下张今标正在黑龙江省拍戏,没想到他对我们黑龙江到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h3><h3> 张今标:黑龙江的电视观众,你们好!我姓张名今标,大家可能对我不太熟悉,但是我对黑龙江是很熟悉的,因为我来过多次,60年代初是第一次,到现在这次,对黑龙江的印象很深的。我觉得这是一片黑土地,有广阔的田野,就像北方人的个性,心胸非常开阔;第二个印象是哈尔滨有着异国的情调,所以在咱们国内来说也是独一无二的。</h3><h3> 张今标正在导的这部八集的电视连续剧《清水源头是热血》,是以全国十佳人民满意公务员,全国环保系统先进典型七台河市环保局局长乔文国事迹为原形,广泛吸取全国环保系统先进人物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环保体裁的电视剧。</h3><h3> 张今标:这是一部在我们国家持续发展时要注意环境的戏,我们历史上曾经有两次文明,一次是农业刀耕火种,发展了以后的农业机械化;还有一个是黑色文明工业的发展——工业的机械化,都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一些污染。所以现在无论从全球来讲,还是从我们国家来讲,经济要持续发展,我们更要注重不要污染环境,否则将会付出数倍的代价。 </h3><h3> 因为比较喜欢电影,我本来是学电影美术的,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时,我和林志峰合作拍李四光,做这部片子的美术,他发现了我当导演方面的能力,就告诫我,你适合当导演,包括他的夫人石在欣就是演赵一曼的那个演员。回来以后就实现了我这个愿望,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做导演21年了。</h3><h3> 张今标是1980年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的,80年代就改行做导演了,他说美术的功底让他受益匪浅。</h3><h3> 张今标:我觉得学美术专业的当导演有一定的优势,电影就是视听艺术,影视就是形象和画面,听就是声音。作为美术来讲,我起码具有一些造型和画面的能力,所以我想从前搞美术,后来转行当导演比较自然,没觉得特别不适应,因为我在北影厂17年了,有句俗话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走,所以说从这方面来讲也具备一些知识。 </h3><h3> 张今标谈起自己的导演生涯总是津津乐道,他喜欢这一行,非常认真,非常投入的做好自己的每一部片子,他说我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自己。</h3><h3> 张今标:从做导演开始基本上是搞娱乐片,这个观众可能理解,也可能不理解,因为你要把娱乐片搞好,首先是厂家买账,另一个是观众买账,观众喜欢看,片子卖的多能收回成本,从厂子来讲他就可以继续拍戏。到了后来需要拍各种历史性的影片,或影视题材的电视剧,一拍发现还可以,特别是有时候评论家们给个一等奖、二等奖以后就阴差阳错的搞这种主旋律的影片了,或者是各种题材的影片就拍的比较多一些。讲实在话谁都可以做导演,我也没觉得自己做的特别好。导演,你说他有本事就有本事,说他没本事就没有本事。</h3><h3> 电视片截图: 导演张今标在《清水源头是热血》拍摄现场,展示了他激情的一面。</h3><h3><br></h3> <h3>  一个美国导演说过:做导演只要学会摇头和点头就够了,你不需要别的。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都需要一个集体创作,涉及到很多部门,你发挥他们的优势,把他们都调动起来之后,你只需要点头和摇头了,比如说对于演员的表演,好,你点个头就过了,不好,就再来一次。我觉得除了你自己有一种创作热情,把你的潜能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如何发挥每个成员的智慧,把他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个戏就能拍的好;如果发动不起来,这个部门漏一点,那个部门漏一点,你导演再有才能,将来这个片子也拍不好。</h3><h3> 张今标很有个性,他对自己的评价是……</h3><h3> 张今标:我有的时候非常沉默,但是有时候激动起来也非常张狂,可能是一个人有方方面面的个性吧,但我还是比较注意一些条理,当然作为搞艺术的人,你不能没有激情,我评价自己还是比较内向一点。</h3><h3> 张今标,1939年生,河北人 195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毕业后分配到潇湘电影制片厂任美术师、副导演、导演(网图)</h3><h3><br></h3> <h3>  采访张导是在拍摄现场的一个花园中,当时剧组人员全部停工休息,自然就开始关注我的采访了,不少人围观看热闹,和导演开玩笑,可以感受到张导和工作人员的关系非常和谐。张导因为是湖南人,说普通话很不标准,而且节奏很快,他应该是个性格直爽,有话一定要说的人。他在现场指挥时,威严和亲和力同在,严谨和活泼同在,让人感觉他人老心不老,充满活力和朝气。</h3><h3> 就在我的片子即将播出之际,刚刚结束的“金鹰奖”评选结果出来了,张今标导演的《毛泽东在1925》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我衷心祝愿花甲之年的张导圆了自己心中的梦,其实在拍摄现场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张导忘我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创作激情。</h3><h3> 导演张今标曾执导了《毛泽东在1925》《毛泽东的亲家张文秋》《毛泽东和他的儿子》《毛泽东回韶山》等多部伟人故事及红色系列片,深受好评,而成为知名导演(网图)</h3><h3><br></h3> <h3>  三十三:张仙衡的深爱与泪水 <br></h3><h3> 张仙衡过去我对他并不熟悉,几乎没看过他的电影角色,听说他是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演员、团长,应该60多岁了,退休后经常接拍电视剧,比原来上班还忙,并且在全国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在《清水源头是热血》的剧中他和高明演对手戏,高明饰演的角色是正面坚持环保的典型,而他的角色是一味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环保的市长。我们是先拍摄了他和高明在小河边争执的一场戏,然后再采访的。现场一共拍摄了三遍,他们两人边走边聊,摄像机有全景和近景一直跟踪,拍摄过程中我感觉不管有多少人围观,他们俩个不愧为老演员,非常入戏,真像生活中两个领导人有意见分歧的感觉,一点也不做作,个人强调个人的观点,谁也不服谁,看了资深演员的戏,我真佩服他们的演技和水平,台词背的熟练,角色领会的深刻、表演的不露痕迹,不紧张、不放松,绝对到位。</h3><h3> 张仙衡老师在我采访之后,到哈尔滨拍戏专程来电视台看望我,在我的办公室留下这张合影。</h3><h3><br></h3> <h3>  在银幕上塑造领袖人物的特型演员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出演省长市长的形象,往往不容易被人们记住,张仙衡就是这样一位老艺术家,他那张让人似曾相识的面孔,一看就有省市领导的风采和气质。</h3><h3> 我问:您来过黑龙江吗?</h3><h3> 张仙衡:因为拍《清水源头是热血》,头一次来到哈尔滨,现在我们这叫七台河吧,这个城市我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来到这里觉得挺好,以前到过东北,都是在黑龙江的周围转,长春和沈阳。这次来对黑龙江省和对七台河这个城市的印象非常好。</h3><h3> 我问:能介绍一下你在剧中的角色吗?</h3><h3> 张仙衡:这个市长环保意识比较差,他考虑比较多的是怎么样把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起来,老百姓日子过的好一些。在个人方面有一些想显示出自己的政绩,因为他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对环境保护和子孙后代的考虑不是太多。他也是戏里主人公的对立面,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市长,最后在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厂子当中,他认识到了错误,改变了自己的态度。</h3><h3> 我想把这个干部不要处理成某一种错误思想的代表符号,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道理,有自己的想法,处理成这样的形象。因为往往在作品当中容易出现一个英雄的对立面,不断的反对英雄,两个人冲突不断,如果这样演的话就不对了。我要找到他心理的依据,他是错误的,他在做这件不正确事的时候,有他自己的逻辑和理由,来把这个找准,才可以使这个人物比较活,这个对立面也比较有打头,要不然就是代表一种错误思想就没意思了。</h3><h3> 张仙衡主演的影片《月光下的小屋》曾获印度及美国电影节金奖和最佳外语片奖,但是说起他演艺生涯中最难忘的角色还算是曾获“飞天”奖一等奖的电视剧《走过柳源》,在这部剧中他饰演的仍是一位让人过目难忘的好省长。</h3><h3> 张仙衡:其实我们离省委书记很远,我们只是在某一种场合可以见到省委书记,或者是相当于省委书记这一级的领导,我们并不是非常了解他们的想法、他们的生活、他们日常的工作状态。但是我觉得我演那个《走过柳源》省委书记的时候,无非是依据剧本提供的文学形象,他刻画的这个人物,另外一个就是观众和老百姓希望我们的领导是什么样,加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这些领导,省委一级的甚至比他们更高的。我所喜欢的领导,应该是关心群众的,把这些领导汇总起来形成这个形象。</h3><h3> 我问:作为话剧演员出身的您,对于话剧与影视的特点怎么看?</h3><h3> 张仙衡:从表演的角度来说,实际上他们是相通的,但面临的具体的对象不一样,一个是对着镜头,一个是对着现场几百上千的观众。话剧表演会要求有一定的东西要传送出去,每一句话必须让最后一排的观众听清楚。因此,他比生活要放大一些,他不可能像生活当中那么自如,像我们现在随便说话,他的发声、他的音量,台词包括动作的幅度大小,都要有一些舞台的感觉,才可能传递到观众那里去。</h3><h3> 电视片截图:张仙衡在《清水源头是热血》拍摄现场接受我的采访,他说:你是一个很好的记者,能调动被采访对象的积极主观性,把不想说的故事也都讲出来了。</h3><h3><br></h3> <h3>  而影视仿佛观众就坐在你面前,就像我们现在这么近,机器就是观众,你就不可能像舞台表演那样放大,要更接近生活,更自如一些,我想这是他们主要的区别。舞台上的表演联贯,演员自己对人物的把握,发挥的过程很重要,而在机器面前,导演的镜头,什么时候给你近景,什么时候给你中景,什么时候给你远景都代表这种强调,因此作为演员来说,不像话剧演员那么主动,但是从塑造人物,从对人物的理解表现这些方面,我觉得实际上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很多的影视演员都是话剧演员和舞台演员出身,这样的演员如果舞台功底比较深厚一些,会有助于他在影视表演中对人物的刻画。</h3><h3> 他们说影视是遗憾的艺术,其实我觉得话剧也是这样的,因为演话剧,我们每天都在演,每天都在调整,也许有一天达到你所预想的结果了,你就会有一种满足感;影视就是这一回了,拍完了一剪就这样定下来了,因此他是遗憾的。你说哪一部是自己最满意的,说实话这比较难说,总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只是从观众的欢迎和认可的角度,可能这部戏观众接受的多一些,这个也很容易,你演完了以后在任何场合都能认出你,比如我演《走过柳源》这个戏北方看的比较多 ,我一出现,人家就会说包书记来了,可见这个角色比较受欢迎,但并不是说你演的这个角色就没问题了,都很好,我是这样看的。</h3><h3> 张仙衡饰演过的影视角色。他曾主演的《走过柳源》获"飞天"奖的一等奖,这部剧主题深刻,人物生动,胜在形式,故事不是平铺直叙,避免了观众对此类"反腐败"题材的简单理解。</h3><h3> 我问:请您大致介绍一下自己的演艺之路,</h3><h3> 张仙衡:我到文工团比较早,1950年我就在文工团演戏了,那时候还是个孩子,大概13岁,不太会演,不太懂,只是参加到革命队伍了。到了1955年才去戏剧学院里念书,之后再继续工作到现在,也演了50多年的戏了,由于一些原因,我原来大部分都在舞台,到了1980年以后才开始拍影视,80年代拍的比较多一些。 </h3><h3> 我问:您对老一代讲奉献,新一代演员重市场的现象怎么评价? </h3><h3> 张仙衡:这个现象是社会的一种发展,也是社会的进步,首先应该肯定,因为像我们这一代人,几乎一大部分时间是在为人民服务,把本职工作当任务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度过的。包括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拍的很多电影是没什么酬劳的,跟单位签合同就去了,最多拿点生活补贴费,出差补贴费一两块钱就挺高兴的了,因为那时候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就是这样。现在整个社会在前进,我们走向市场化,搞商品经济,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同,如果用我们的观点来要求现在的青年人,这是很脱离实际的,也不应该这样要求。</h3><h3> 有时候,我跟团里年轻的演员聊天说:如果你们活到我这个年龄,还像我这样的话,那你们就太可悲了,说明我们社会没进步,还像原来那样。这是一种社会发展问题,因为市场过后,它有一个规范和完善的过程,我们现在中国的影视市场是不是就那么完善,那么规范,我看还是在逐步形成一个规范的过程,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学影视。</h3><h3> 电视片截图:张仙衡的早期电影《雨后》和《乱世郎中》,话剧舞台的功底虽然让张仙衡在影视剧中完成了大段的台词,但这毕竟容易使角色带上了话剧表演的痕迹,这也是他感到遗憾和不满足之处。</h3><h3><br></h3> <h3>  我在上海师范大学表演艺术学院兼一个话剧影视表演专业主任的工作,发现报考的人都充满了幻想,比如我看一个人实在是条件比较差,他就说:我一定要学出来。可能觉得诱惑太大了吧,又容易出名,又容易得利,实际上我觉得作为演员的专业功底 是一个很不容易学好的事情。</h3><h3> 说起自己的演艺生涯,张仙衡有说不完的话,其实他的感情生活更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据我了解张仙衡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经历,他说真的不愿意提起,却又难以忘记,面对我们的镜头本不愿意揭开他那段尘封已久的记忆,但是由于我真诚的采访和不断地引导,他终于情不自禁地打开了思绪的闸门,袒露了心扉。</h3><h3> 主持人在向观众介绍张仙衡演艺生涯背后的故事。</h3><h3><br></h3> <h3>  张仙衡:这是很远的事了,在记忆当中还是深的,因为我妻子是我的老师,现在好像很流行时髦的师生恋,女的大一些,男的小一些,这个好像也挺多。那个时候按传统观念来看是比较反常的,当时无论是家人也好,单位的领导、年长的同志也好,都劝我们不要在一起,可是感情这个东西很怪。</h3><h3> 她虽然年纪比我大,但我觉得她的身上始终有一种纯真的东西,始终保持着一种天真,后来到了40多岁的时候还拥有童真。她是教我们芭蕾舞的,事业心非常强的一个人,我对这种在专业上很敬业的,不一定要成为名家,但是她很能当一回事,很能发挥自己专业特长的人,都是带着一种敬佩的心情去对待的。她尽管年纪比我大,但是跟我们学生玩的很好,除了上课很严格,下课大家在一起玩啊闹啊都很开心。慢慢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也开始懂得一些感情上的事了,我就特别喜欢她,我觉得她这个人很可爱,当然是我去找她了,她不可能找我,然后我们就开始恋爱了。</h3><h3> 张仙衡在艺校学习阶段正赶上政治运动,他不幸被打成右派,使他们的恋爱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女友始终没有离开他。</h3><h3> 张仙衡:由于政治运动的关系,当年,我们间断过一段时间,大家都知道那个年代政治运动一来,必须划清界线。后来运动过去了,又过了几年,她在北京舞校也调回上海,便有机会大家见面相处,最后终于还是结婚了。结婚以后一直很好,我们是1961年结婚的,而我们从51年就认识了。  </h3><h3> 经过十年的波波折折,张仙衡终于和心爱的人结合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名言在张仙衡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可是正当他们夫妻二人准备携手共度美好人生时,一场更大的生死考验摆在了张仙衡的面前。</h3><h3> 张仙衡:文革过去以后,还没完全结束,我从干校回到上海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得了癌症。文革期间有什么工宣队、军宣队,他们不太懂文艺,都来领导上层建筑,搞斗批改。而凡是不符合艺术规律的,她都反对,从来没什么顾忌,尽管被贴大字报仍然坚持,这个人很正直、很敬业。</h3><h3> 查出来得癌之后,她曾经很痛苦,作为丈夫我就安慰她,我很爱她也很尊重她。她在一个星期之内就突然都想通了,她说:我已经面对这样的事情,就不要再那么伤感了,然后就积极治疗,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她就去上班了,一直工作到她去世前两天。前一天她还在上课,国庆节放完假后,第二天早上我刚好也去排戏、去走台,她也说要去上课,等我出门的时候,她突然说今天不去了,觉得有些发烧。我说那你就在家休息吧,等我回来的时候,她就昏迷了,送医院就不行了。</h3><h3> 在张仙衡心里,妻子永远是美好的,她非常理解妻子所做的一切。</h3><h3> 张仙衡:她因为生的是鼻咽癌,后来转移到颅底,颅底骨质疏松以后,通向头颅的神经就受到压迫,所以她最后上课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是一个眼睛蒙着,因为这个眼睛不能看到边上,焦距对不起来,一个能动一个不能动,她要蒙着眼才能看清楚。</h3><h3> 电视片截图:这三张黑白家庭照是张老专门为我提供的, 张仙衡曾经幸福的全家照,夫人一直是他心目中最敬业的教师,从不愿提及的心灵深处的情感往事,却面对我娓娓道来了。听了张老的故事,更加敬佩和欣赏他了,这绝是一个有情有义,谦和有艺德的好演员、好丈夫、好父亲、好人。</h3><h3><br></h3> <h3>  听觉也坏了,带着助听器,唾腺也造坏了,吃东西口水很少很困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她还每天备课。那时候家里住的面积也很小,她就扶在窗口,自己做动作,然后记下来,每天坚持去上课。</h3><h3> 她已经没有具体的班和教学任务了,因为学校要她休息。她每天自己走到学校,看哪间教室空着就去给上课。那时候比较乱,老师也不是准时来,有的就不来了,自己革命去了。学生们都很喜欢她,她跟学生关系也很好,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最后。</h3><h3> 说实话在运动当中,我思想上曾经产生过动摇,就觉得我们应该滚蛋了,不应该再上舞台了,要不就不演戏算了。而她始终相信我,并且说:我觉得你是可以演戏的,你不要轻易放弃。她有病后,我说要不跟团里打声招呼,我就不参加演出了照顾你。她反对,如果这样的话,我就去驻地演出,我知道她是最不愿意去驻地演出的。那时候我还年轻,每天早上陪她去放射治疗,然后回来把她安排好,我再去拍戏,中午回来给她弄吃的。我每天晚上有演出,家又住的比较远,带着饭骑自行车去,根本就来不及吃,抽时候回来,晚上还要给她熬药,八年就是这样过来的,最后她就离开了。</h3><h3> 她离开后的第二年,我的政治问题也解决了,给了我一个落实政策的文件,我觉得她这一辈子跟我结合受到很多牵连,她是在知道我有这些问题的情况下嫁给我的,可是等到我问题解决了,她也不在了。我只能把那个文件放在她相片面前告慰一番。她是一个我很难忘记的人,不仅因为是我的妻子,实际上她在生活当中也教会我很多东西,她教了我芭蕾舞,也教了我做人,教了我怎样对待自己的专业和敬业。 </h3><h3> 说到这里,张老已经泪流满面,不停的用手擦眼泪,看着哽咽的张老,我被他对夫人、对家庭的那份真情深深地感动了,也许很多人都知道他曾获很多影视大奖,“全国话剧最高奖”、“演员金奖”以及“白玉兰”表演艺术主角奖,可是在他心中珍藏已久的那一段情感往事却很少有人知道。</h3><h3> 张老还和我讲了他的第二段婚姻:是他的一个学生,比她小10多岁,主动追求他,之后结合的,并生育了一个儿子,不到十年这段姻缘也结束了,给他留下许多遗憾和困惑,至今张老孤身一人,两个妻子,留下两个儿子,这是让他还欣慰和挂念的。</h3><h3> 张老说:我的感情经历几乎没和别人讲过,都把它留在心里,不喜欢说出来。不知为什么,面对你的采访,我会不自主地回忆起自己的故事,本来你事先希望我大胆的讲出来时,我还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想说。结果你太厉害了,我真服你的思维方式和采访技巧。不过他一再嘱咐我,虽然我说了很多,还是不希望播出来,特别是后半部分。我告诉他会尊重他的意见,将成稿征求他的意见后播出。最后,我编辑了上下集30分钟的专题片,按张老的意见,只讲了第一段婚姻故事,几乎没提第二段婚姻,并将片子刻成碟送给张老,他还是很满意的。</h3><h3> 采访这么多明星,张老的爱情故事是最打动我的,也是我少有的让被采访对象流泪的人,而且对方又是一个老艺术家,一个资深演员,一个人生阅历相当丰富的人,一个非常有城府的人,竟然在我面前动了真情,不能不说是我的诚意打动了他,感染了他,我为张老的倾诉和情感而动容,更为自己的执著和能力而欣慰。</h3><h3> 电视片截图:《清水源头是热血》在紧张的拍摄之中,张仙衡(左)在剧中与高明演对手戏最多,两个人见面就为自己的观点辩论,拍摄时他们不愧为资深演员,完全不顾及周围的嘈杂的环境和看热闹的人,边走边争论,把两位领导的姿态展示的淋漓尽致,虽然拍了几遍,但是越拍越精彩。</h3><h3><br></h3> <h3>  三十四:黄鹏的功力与喜好</h3><h3> 黄鹏(后改名:黄俊鹏)在2017年热播的反贪大剧《人民的名义》中因饰演反贪局长陈海而出名。</h3><h3> 《人民的名义》剧中人物我有幸采访了四位,其它三位是:省反贪局长侯亮平的扮演者陆毅;省纪检委书记田国富的扮演者翟万臣;省公安厅长祈同伟夫人梁璐的扮演者陶慧敏,后两位正好当年在一个剧组拍电视剧,我之后将有详细介绍。</h3><h3> 采访明星终于碰到老黄家的人了,感到很亲切。黄鹏是一个年轻演员,知名度还不是很高,一直在演2、3号角色,但是和他交流,感觉他很自信,文化档次也不低,是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人。</h3><h3> 一直以来仿佛在人们的印象中黄鹏只不过是一名影视新人,不过提起当年屡获大奖的《英雄无愧》中的秦五岳以及《新闻小姐》中的刑警队长韩大年相信大家可能就会觉得黄鹏不再陌生了。</h3><h3> 黄鹏:黑龙江的观众大家好!我是第一次来黑龙江拍戏,我对哈尔滨特别熟,因为我的第一个女朋友就是哈尔滨的,所以1998年和99年过年我都来哈尔滨,没回自己的家。</h3><h3> 我问:在《清水源头是热血》这部剧中你的角色是怎样的? </h3><h3> 黄鹏在《人民的名义》中因饰演反贪局长陈海。</h3><h3><br></h3> <h3>  黄鹏:这是一个环境保护的片子,我演高明老师的儿子,父亲是环保局的局长,他有很多环保的行为,得罪了不少人,其中有一条线是他和家里人的矛盾,包括他和自己的儿子,因为我去通风报信给我三叔,让他继续放一些废气,种种事情让我下岗了,这是儿子和父亲矛盾的一条线。</h3><h3> 电视片介绍: 黄鹏 1973.10.23出生,身高:181,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本科。 2000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宋江波导演的《毛泽东与斯诺》中饰演黄华,全片用英文演出 </h3><h3> 我问:听说你是从一个小县城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h3><h3> 黄鹏 :我是来自一个小地方,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东市,在我之前基本上没有人考过这个学校。我们校长说:学校将近50年,你是第一个考到艺术院校的孩子。当初也是偶然一个机会,中央戏剧学院到宁夏招生,我才有机会报考。还有妈妈的支持,这个非常关键,我妈妈希望儿子上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那时我好多同学的爸爸说考戏剧学院,男孩子唱什么戏呀,就是对戏剧没有什么概念。我妈妈则说:不管你学什么,自信很重要,不要以为你在一个小地方、边远的地方,就有差别,其实人都一样的。到北京参加全国性的考试,只要你充满自信去做,就有成功的机会。</h3><h3> 我问:早在电视剧《英雄无悔》中你就有过出色表演,谈谈当时的感受?</h3><h3> 黄鹏:我在1995年影视实习课的时候,拍的《英雄无悔》,第一次拍电视剧,我演警校的队长黄五岳,那条线是:一群警校的孩子一起学习,后来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了国际刑警,最后破案牺牲,我就牺牲在香港,这么一个故事。我第一次拍戏觉得很好玩,也不像现在这样有压力。毕业以后才感觉到真正挺难的,因为你有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必须要往上拼,这样你才可能做出一些成绩来。</h3><h3> 我问:你对警察戏感觉如何?</h3><h3> 黄鹏:其实我特别喜欢演警察,我有警察情结,因为我爸爸是警察,我从第一部戏就演警察。我去年拍了一部戏特别有意思叫《中国女子刑警档案》,这个纯男一号的警察戏,我觉得蛮过瘾,开车、骑摩托、抓罪犯,演起来特别带劲,所有人为你配戏,这个对演员来说是比较幸运和自豪的一件事。生活中有一天,我在人大等同学,那时穿一个T恤、戴墨镜站在那,旁边等车有一个人转了半天侧过来,他说先生你要不要毕业证、还有身份证、大学的种种证书。我看了也没说话,我说你做几年了,这人一愣,没做几年。我说你还有多少,他说没有,然后转身就跑,特别有意思,他可能把我当成一个便衣了。我跟我同学讲他就乐,说你像一个警察。</h3><h3> 我问:电视剧《新闻小姐》你和香港演员演对手戏,饰演的人物过瘾吗?</h3><h3> 黄鹏:这个戏我虽然是主演,但戏还是集中在周海媚、高曙光身上,因为我这一条线作为他们的好朋友,跟周海媚一块去美国,后来回到国内。周海媚在每一次有困难的时候都是我演的那个刑警队长帮她,比如在孩子的问题上,包括她后来被绑架,很多都是警察帮她解决问题。虽然我的戏不是很多,但是都在节骨眼上,每次到一个情结有冲突的时候,这个人物就出现了。那个戏的导演也非常有意思,他希望拍的非常青春、好看,是以这个路子走的。</h3><h3> 电视片截图:黄鹏在电视剧《英雄无悔》演警校队长黄五岳和他饰演的警察角色,1999年 黄鹏在《新闻小姐》中 饰演:刑警队长韩大年</h3><h3><br></h3> <h3>  黄鹏在《东周列国》中 饰演晋怀公,这是他少有的古装扮相。出道以来,他先后与濮存昕、张丰毅、吴秀波、罗嘉良、周海媚、陆毅、刘诗诗等众多影视明星搭档领衔主演过很多戏。</h3><h3> 我问:你毕业以后就与大腕明星演对手戏,是否会有压力呢?</h3><h3> 黄鹏:我觉得这种压力是不应该有的,他是比你名气大,多向人家学习就是了。我和王志文拍《让爱做主》的时候,感触最深一点就是:我非常喜欢王志文的表演的台词,非常有魅力。有一天我和他演对手戏,演之前,我跟他聊台词的事,当演完一条的时候,他就说,来哥们,看你的词,他就帮我分析一遍“你看这个什么、什么……”我一听按照他的意思说一遍。拍我这的时候,他认真听完说,很好,你的戏肯定没有问题,我不看就知道。这些大演员,他们成功有他们的因素,我在跟他演的时候,一个学习他怎么演戏,一个是对台词的投入,这两点对我很有帮助。至于压力,只要你充满信心的去演,不要有压力,有压力眼神就不对了。</h3><h3> 我问:在我国的影视界里,不少的演员已经成为特型演员,比如王铁成扮演周恩来,古月扮演毛泽东,而陈毅青年时代的扮演者似乎也成了你的专利了吧?</h3><h3> 黄鹏:我看了陈毅元帅很多的资料,他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包括陈毅元帅当年回答记者问,非常潇洒非常有个性,但我演的是他青年的时候,那时候陈毅就二十六七岁,就我这么大,他年轻没有的资料,是按他成年时的风采,再往回找他青年的形象,就抓住陈毅元帅的个性,他是一个非常潇洒的人。我当时看了《陈毅元帅传》,中国的元帅录很多资料,包括他以前的影像资料,从他的眼神说话去捕捉,因为我觉得演特型首先从外形上像,这是扮演最重要的一点。再有一个,你演青年陈毅,演完之后大家都觉得你像,只要是再有年轻陈毅的戏都来找我。</h3><h3> 黄鹏先后在《朱德上井冈》《长征》《井冈山》《上海沧桑》等剧中多次出演年轻时的陈毅,与陈毅元帅在屏幕上结下了不解之缘。</h3><h3> 黄鹏在大型谍战剧《螳螂》中饰演的国军情报处长一角将直接面对“情”“义”两难的尴尬抉择,人物性格极其复杂,让他驾驭的很自如 。</h3><h3> 黄鹏在《毛泽东与斯诺》中扮演黄华这个角色,从头至尾都是英文对白,又是同期录音,这对于演员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与考验。</h3><h3> 黄鹏:我觉得这是一个演员的综合素质问题,因为我上学的时候英文还不错,正好宋江波导演拍《毛泽东与斯诺》这里面有一个角色叫黄华,因为斯诺当年在延安采访的时候,黄华是全程陪同。既是他的翻译又是他的朋友,当年在燕京大学黄华又是斯诺的学生,这么一种关系。这部剧中我有50多场戏基本上都是用英文演下来的。当时他们选演员的时候,选了很多演员,就是因为英文不行没有用。我记得我那天去的时候导演旁边坐一个翻译,每一个试镜的演员,都跟那个翻译用英文聊天,到我的时候翻译说这个演员可以,他认同了我的发音。拍戏的时候我们那个组有将近5、6个国家的人在一起拍摄,有美国、叙利亚、西班牙的,大家沟通的方式就是英文,所以这部剧对我的英文帮助还是蛮大的。将来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媒体进入中国市场,我觉得英文对白就是一个非常必须的手段,它可以把你戏的路子拓宽,这个很重要,你除了说母语之外,又有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h3><h3> 我问:说说你的业余爱好吧。</h3><h3> 黄鹏:我上初二的时候,看到成方圆在电视上弹吉他,我很喜欢,妈妈就给我买了一把,从那时我就学吉他。</h3><h3> 电视片截图:黄鹏在七台河宾馆接受我的采访。</h3><h3><br></h3> <h3>  妈妈还给我找了一个老师,我弹了5年的古典吉他,后来弹吉它唱歌。之后我又在学校学习舞蹈,我从小就对这些东西比较爱好,妈妈可能就是因为我喜欢艺术,老想让我走这条路,最后还真让我妈妈把我推到这条路上了。我平常爱骑马、开车、还游泳,去健身房锻炼,这是经常要做的事情,因为我一不小心就要发胖,所以必须坚持锻炼。</h3><h3>  2007年黄鹏在电视剧《庚子风云》中饰演卢勇, 获得了个“千面演员”的称号 。黄鹏在电视剧《勇士之城》中饰演的雷大虎以呆萌可爱又不失民族大义的英雄性格广受观众好评 </h3><h3> 黄鹏从影以来不断涉猎不同领域,演绎不同角色,积极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从青春剧到老成持重戏,从古装到现代,从正派到反派无不涉及,属于地道的老戏骨,如今的反腐剧又让他火了一把。</h3><h3> 喜欢骑马、开车、游泳的黄鹏有一个健硕灵敏的体魄,抽的空闲擅长吉他弹唱的黄鹏也会轻歌一曲,与好友分享浪漫,对于目前急于尝试不同人物性格塑造的黄鹏而言,他对影视的热爱始终在血液中沸腾。</h3><h3> 说来也巧,黄鹏不但和我同姓,而且他出演年轻时的陈毅,又与爸爸当年跟随过陈毅将军做机要秘书的经历有所联系,爸爸对年轻时陈毅将军的了解和敬仰,使我对将军也有同样的感情和亲近感,我能采访年轻时陈毅的扮演者黄鹏,感觉应该也是一种缘分吧。</h3><h3> 电视片截图:黄鹏在哈尔滨松花江边拍摄《清水源头是热血》现场。</h3><h3><br></h3> <h3>  三十五:孙杨的直率与纯真 </h3><h3> 因为在七台河《分手了难说再见》拍摄现场时,孙杨的戏刚刚结束,已经回哈尔滨了,听说过几天在那里还有她的戏分,所以我电话和她约好采访事宜。孙杨的家也在哈尔滨,自然我希望到家里做访问,她都一一答应了。</h3><h3> 孙杨的家是刚刚买的新房子,装修一新,她和妈妈在家接待了我们。孙妈妈是个热情好客的人,又是张罗沏茶,又是洗水果,忙个不停;孙杨领我参观了她的卧室,简直就是一个温馨的小窝,娃娃、小绒毛动物摆满了一屋,一看就是个小女生的房间,她给我一一讲述了每个玩具的来龙去脉,让她都记忆犹新,然后我们才坐下来正式采访。</h3><h3> 在第二届“金鹰节”评选上,深受观众喜爱的《女子特警队》获得了“最佳电视剧奖”,在这个剧中女特警杨继军的扮演者就是孙杨,她向我讲述了拍摄这部电视剧背后的一些感人的故事。</h3><h3> 电视片截图:孙杨在哈尔滨家中接受我的专访。</h3><h3><br></h3> <h3>  孙杨:这部戏我拍的很辛苦,比如趴在泥里面陷到下半身了,我有那个照片,整个下半身还有头发、脸、耳朵所有的地方都是泥,南方的稻田就是像咱们说的那种大泥坛子,我原来以为就是干草呢。以前当兵时训练过匍匐前进,我本想这个情节应该没问题。结果到那以后,原来都是大泥巴,而且还是队长把我踢进去的,因为当时我有点闹情绪,我是政委的女儿,觉得有点委屈,又被队长踢一脚,所以反映特别大就想哭,一想还有动作要打,就把所有心中的愤怒和对队长的恨,都跟那个男兵打起来了。结果男兵还要把我给举起来摔出去,我身体已经陷到下半身了,举也举不起来了,我自己还要往上起,再从空中抛出去,连续往泥里摔了好几次,整个脸和所有的身体一下子就陷到大泥巴里了。好多的这样的戏,最后再一点点爬出来。</h3><h3> 有一场我们野外生存的戏,我和雷敏走了好远的路,5公里赛跑,然后跑到一个冰冷的水池里面。四川很少下雪,拍片的时候是1月份,峨眉山上还流着雪水,特别的凉,我们俩必须跳进去。拍戏的时候我穿的是迷彩服,不敢穿多,怕穿多了自己显得胖,本来吃的就挺胖,怕跟不上训练。后来好多观众看到我说:你生活中好像比镜头上看着瘦一点,苗条一点。我就不好意思说:我们那时吃的多、吃的好,当时就不顾忌胖瘦了,也符合照生活中特警队女兵都是比较结实的那种身形。我跟雷敏迷彩服里面只穿了一件线衣线裤,蹦下去,当时就麻了,电视中看到的真实反映就是叫的不行了。我们所有的戏都是按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这样拍,顺着镜头拍的时候就要从山上下来,然后再烤火,衣服就一直不能换,穿着湿衣服,四川的1月份是那种潮湿、拔拔凉的天气,跟咱们这边还不一样,虽然没有这边冷,但是从山上往下走,从头到尾头都是湿的,还是冻得哆哆嗦嗦。 </h3><h3> 然后到山中央的时候,拍的是篝火的戏,点了一个小火堆,我们俩在那谈话的,结果为了取暖我们把腿站到了火堆里面,就看到腿不着火,只是四处都冒烟,我们觉得很暖和。队长罗滨就说:你们不能这样烤,容易得风湿。后来我们就赶快跳出来了,还是一直抖着。干衣服都在山下,我们要等到山下才能换,就这样一直湿着,好几场戏都是这样坚持拍下来的。</h3><h3> 还有好多艰苦的拍摄,比如被狗咬的那场戏。我们拍的时候来了四条狼狗是特警队的,专门为我们四个女孩子准备的,每个人跟一个狼狗拍一次,结果我是最后一个拍的。那三条狼狗分别和其他三个女孩拍完以后,到我的了,那条狼狗可能表现欲望也特别强烈,就感觉它挺着急的,上来以后,我刚一带上棉袖,那狗蹭就蹿上来了。我小的时候不怕狗,跟狼狗趴在一起的照片都有,还有马和好多挺害怕的动物,我都接触过,但就是这个狼狗好长时间没看到了,它长舌头伸着,哈喇子流着,看着就挺害怕的。当时它是咬着我的袖子,本能的反应就是把它往下甩,结果手一抬起来的时候,狼狗就抓不住目标了,它就蹿到我后背上了咬了两口,当时就感到它咬到我了,因为牙齿扎到肉里,我能感觉到。</h3><h3> 我当时穿的夏服军装已经被撕裂了一个大口子,绿色的军装已经变黄了,两个小点点,然后我就喊:咬到了,咬到了,这时狗又蹿上来了,训犬的战士就把狼狗拽到一边去了,结果我站着就不能动了。我们副导演是李连杰的姐姐李连萍,还有化装姐姐过来说看看怎么样?结果一掀衣服,他们呀了一声,我就知道不好了,但我也没有哭,没有感觉了。制片主任、武警总务、电视制作中心周健老师特别好,带着我开着车,找好几个防疫站给我打狂犬疫苗。当我坐上车的时候,后背特别疼,就想:完了,完了,肯定会有一个大疤,虽然我还没看到是什么样,但眼泪已经哗哗就往下流,没有话了。到了防疫站上药的时候,我一看有很长的一条疤,是半圆性形的。现在已经好,没有问题了。 </h3><h3></h3><h3> 孙杨电视剧《女子特警队》中的剧照,可以看出浑身是泥的她们吃了不少苦 (网图)</h3><h3><br></h3> <h3>  孙杨是黑龙江哈尔滨人,原是黑龙江森林警察总队文工团的演员,后考上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专业。</h3><h3>  我问:电视剧《寻呼小姐》是你的第一部戏吧?</h3><h3> 孙杨:那是十七八岁的时候,还没上军艺前拍的《寻呼小姐》。那时一切凭自己的感觉和导演的指导出演的。上了学以后慢慢的在学校里经过学习,在剧组看别的演员演戏、老师演戏,一直像一个学生在默默的学。我以前不光拍我的戏到现场,别的老师的戏,我也要在那,拿笔拿纸去记,看别的人是怎样演戏的,看每个演员优点和不足的地方,然后再总结。</h3><h3> 孙杨的确是幸运的,在校期间的几次接戏,都让她赶上了好剧组、大制作,她给我描述了接《女子特警队》这部戏的过程。</h3><h3> 孙杨:先是制片主任问我要了照片带回剧组,第二天副导演就给我打电话,让我过去看一眼。本来他看照片的时候,感觉很一般,结果一看我本人就说:不错不错,挺好,对我的第一感觉很好。然后就把我带到导演那,有制片主任和美工围成了一圈,不停的看我,包括我的两个耳朵长的不太一样他们都看出来了,有一颗痔也看出来了,身上如何,脸上的一点点的缺点都看到了,挑的特别细,最后一关一关的过,试戏、拍剧照、试服装等等,结果原来定的角色,准备给赵薇的,学校没放她,就给我了,我觉得自己运气挺好的。</h3><h3> 孙杨非常喜欢马,在拍《上官婉儿》戏时,着实过了一把隐,她把骑马的照片放了很大,而且对马的性能很熟悉,说起马和照片来她非常兴奋。</h3><h3> 孙杨:不是真骑马的话马尾巴是垂下去的,还有马鬃毛不是立起来的,飘起来的感觉,尤其是这张照片,他们给我拍时特别辛苦,要站在两个凳子上面俯拍,我还要拼命的骑好多次马,手已经被划破了,出了泡,都出血了,我也付出挺大,但是我觉得老师比我更辛苦,没有他也不能拍出这样好的片子。他觉得唯一差点就是:如果马鞭能飘起来就更好了。但是能看到马尾巴和丝巾都是飘起来的,就说明马跑的速度非常快,付出了很多,才拍出这么好的照片。</h3><h3> 有一次,我骑马的时候过宣武门,带着后面的侍卫,已经拍过我了,旁边都是大臣和侍卫,公主冲进来,是李隆基要谋反叛变的戏,我要带着所有的大臣冲进去。当时宣武门的地方刚下过雨,地面有点湿,是水泥路,有两个石头中间是一个小坑,马蹄子前面的两个和后边的右蹄子就飞出去打滑了,它也控制不了,我的整个身体和马就倾斜过来了,我自己当时的感觉就是已经离地不远了,已经麻木了,就在那一二秒中我抓住了那个半圆型的马环,这时候就等于马和我在空中被拽了回来,飞的一样落到了地上,然后马没有动,我也没有动,当时,我脸都吓白了,两边的大臣都鼓掌说好功夫! </h3><h3> 1994年孙杨在《上官婉儿》饰演:太平公主,2001年孙杨拍摄了《心灵的天平》 ,2002年孙杨在《军歌嘹亮》中饰演高敏 (合作演员:孙红雷、陈小艺),她成为该剧中最洒脱的"军人之后" 。孙杨一直以来都是以“阳刚、稳重、干练”的荧屏形象示人,被粉丝们称之为“军中假小子” 。2015年《永不磨灭的番号》让孙杨再攀新高,"大门子"一角的泼辣、果敢、直爽,是孙杨数年来生活经历的沉淀,也是她演技成熟的发力之作。</h3><h3> 然而当孙杨以一袭抹胸晚礼服出席活动时也会惊艳现场,脱去战袍的孙杨,换上了长裙,“显山不露水”,“知性、温婉、大方”,亲和力十足,很有女人味。 </h3><h3> 这是孙杨穿军装出席活动的情景</h3><h3><br></h3> <h3>  我属于一个特别热心肠的人,有爱心的一个人。我爸爸妈妈不是像别的父母那样特别关注孩子穿和吃了,不会表现的特别关爱的样子,其实他们心里特别爱我,但是表现的不是那么强烈,不善于表达。</h3><h3> 每次我拍戏的时候都是自己收拾东西,不像我同龄的或者是比我大的,他们拍戏需要带的东西都是爸爸妈妈给收拾、或者提醒这个带了吗?那个带了吗?我都是自己带、顶多爸爸帮我装装电褥子什么的。</h3><h3> 我感觉爸爸和妈妈有点颠倒了,我妈妈就像一个男人,爸爸就比较细心,家务都是他管。我跟他们就像朋友一样,我们在一起大中小,我在我们家个子最高,我爸不到一米七、我妈不到一米六,所以我长这么高,他们都感觉挺奇怪的。可能是跟吃的有关系,我小的时候一天吃三个馒头一盘菜,长个的时候吃的挺多。一出去我们三个搂着,就像朋友一样。</h3><h3> 孙杨妈妈:孩子挺懂事,小的时候我上班骑车带着她,冬天路滑,我们摔倒时,她就哭了,然后我把她拽起来说:疼不疼?她说不疼,不疼咱们就接着走,我就把她练出这个劲儿,我对她可能不是很细致的照顾,所以她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自立的习惯。她当兵离开家也挺想的,但我觉得部队是一个大学校,能锻炼孩子。她考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是自己去的,后来电话让她去复试,当时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我说坐飞机吧,小贝贝就自己坐飞机去考试,所以我觉得这孩子自立能力挺强,我对她特别放心。  </h3><h3> 孙杨有许多的业余爱好,说起这些,她显得有些眉飞色舞。</h3><h3> 孙杨:爱好特别多,有游泳、跑步、打保龄球,我还会打台球。上一个剧组我们演员还在一起打台球呢,演我男朋友的那个演员还说,你打的挺好的啊。还有好多项目,比如说:我还挺喜欢击剑的,但是没有时间去,能蹦能跳的都挺喜欢。我嗓子不好,唱歌可能和别人不一样,跳舞我也喜欢,但是现在都在拍戏,好朋友也都在忙,蹦迪就很少了。有机会蹦迪就疯狂的蹦,感觉蹦迪可以减肥。</h3><h3> 孙杨的妈妈:女儿和我说过这样的话:妈妈你别想我如何成名,我只作个普普通通的人、做一个平凡的人。她这句话让我的印象很深,贝贝的这个想法是对的,人的一生不需要光辉灿烂、需要平淡、真实,她的一生很幸福就足以。</h3><h3><br></h3> <h3>  当电视剧《清水源头是热血》在哈尔滨松花江边拍摄时,我们去了现场,正好是孙杨和黄鹏的对手戏。孙杨虽然拍戏好几年了,但是妈妈还是第一次到现场去看望女儿,妈妈说女儿喜欢的就是我喜欢的,女儿是我的骄傲,孙杨也不断的努力,为事业、为父母、为自己。<br></h3><h3> 一部《女子特警队》使孙杨走入了全国观众的视线,自然她的知名度也在不断的提升,但是孙杨仍然是纯朴的、乐观的。孙杨从解放军艺校毕业后选择回到哈尔滨武警部队,当然她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演艺生涯,有条件的情况下仍然接戏,创造自己喜欢的角色,但是她也喜欢平凡,喜欢过平静自然的生活。</h3><h3> 电视画面截图:孙妈妈慈爱地看着女儿孙杨,她讲了不少对女儿的培养故事。</h3><h3><br></h3> <h3>  和孙杨交谈,让人感到她的青春活力、热情和坦诚,孙杨自己也有着许多小秘密,在她的房间里愿意说的不愿意说的,都让我挖了出来。</h3><h3> 孙杨:这个娃娃是我过生日的时候朋友送给我的,这是一个小蜜蜂,大脑袋小身子挺好玩的、还有两个小考拉,第一个娃娃,是我在11岁时拥有的,因为我小的时候娃娃比较少,所以现在只要看到好看的娃娃,我都要买回来,这7个娃娃是我从无锡背回来。</h3><h3> 孙杨的妈妈:她在我眼里什么都好,我从来没批评过她,也都没用手指头点过孩子,要是别的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我都不乐意,我说当别人的面,千万不要批评自己的孩子,都应该是赞扬,所以说我的小贝贝(孙杨)是在我的赞扬声中长大的。</h3><h3> 说起感情,孙杨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其实孙杨早就有心仪的对象了,只是她不想对镜头说,怕妈妈接受不了,在我们的开导下她还是吐露了真情。</h3><h3> 孙杨:我14岁当兵就认识他了,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是被他的一个球迷上的,因为他特别喜欢打篮球,个子很高185左右。有一次,我回家路过篮球场就看到那个哥哥把篮球从很远的距离“嗖”就投进筐里了,我觉得挺神的,就默默的喜欢上他了,也不敢说一直忍着,后来上学了,慢慢的就表明了。</h3><h3> 现在我们俩也很好,因为在北京剧组拍戏,经常会遇到和男演员拍感情戏的,也没有什么感觉,看其他漂亮的男孩子也不觉得喜欢,没有当时心跳的感觉了。那个时候是一看到他心就蹦蹦跳,现在虽然说已经谈恋爱了,但还是觉得跟刚开始的谈恋爱一样特别好。</h3><h3> 他特别支持我,当遇到不同的角色,比如说是接拍古装戏、还是现代戏的选择,他都会给我意见。当时拍《女子特警队》的时候,有一个汉官五帝的剧组是女1号,演哨兵的妹妹,当时也定了,是八一厂的戏,在这两个戏中我做选择。他就给我打电话说:可能去拍《女子特警队》会好一些,因为你以前当过兵,有生活,这样的戏会更适合你;汉官五帝是古装戏,你又刚拍完一个,这样他也帮我做了一个决定。其实我是一个特别有主意的人,自己也已经定了,结果我俩想到一起了,这样他更支持我了。</h3><h3> </h3><h3><br></h3> <h3>  我在剧组经常遇到感情戏,这次戏里就有,导演看我们都不大情愿就说:算了,拍接吻戏拍不好挺难看的,我和男演员就逃过去了。有好几次都是剧本上要求接吻,我都阴差阳错的躲过去了,到最后导演说不用了,然后就取消了,到现在都没拍过接吻戏,我觉得挺庆幸的。</h3><h3>  孙杨出道至今没有花边新闻,在圈内更是口碑颇佳,她也因此被同行们昵称为“零绯闻女星”。用她的话说:是部队严谨的作风培养了我,我的每一言行都得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 。<br></h3><h3> 我当兵的时候,都说我不像是独生子,感觉像一个大孩子一样,一直照顾着别人,包括比我大的战友,我有的时候还要帮他们拿东西,可能是我心挺细的,哪个细节我都能注意到,比如说谁忘记带什么东西了,我都帮她们想着。</h3><h3> 电视片截图:孙杨2000年凭借电视剧《女子特警队》中"杨继军"一角,而成为了该剧中最低调的“愣头青”。</h3><h3><br></h3> <h3>  《偷渡客》剧组</h3><h3> 2001年11月,我得知一条值得兴奋的消息,当年《北京人在纽约》剧组现在厦门拍摄姊妹篇《偷渡客》,可采的人应该不少,我的报道计划很快就批下来,于是我整装出发,直奔厦门。 </h3><h3> 三十六:曹桂林的张扬与作品</h3><h3> 十年前,一部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让全国的观众大开眼界,不仅让人们了解到了中国留学生真实的生活,同时也让观众记住了一个作家编剧的名字曹桂林,眼下他的又一部同样也反映移民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偷渡客》(注:播出时改为《危险旅程》)正在福建省的厦门市紧锣密鼓的拍摄当中。</h3><h3> 在剧组居住的宾馆院里我约到曹桂林,进行了采访,他可真忙,仅仅半个小时的访问,几次被海内外的电话打断,他的工作电话和各种事情就不停的打断我们。</h3><h3> 曹桂林在厦门《偷渡客》拍摄现场接受我的专访,这是我采访的第一个编剧监制片,他很善谈,而且很风趣,不愧为是著名作家、美籍华人,视野开阔、调侃有度。</h3><h3><br></h3> <h3>  他每次都不好意思地说,这个电话必需得接,不好意思,我只好客气的说:没关系,然后耐心的等待他再次回到我的话筒前。曹桂林说起话来似乎有些张扬,而且带有调侃性质的语言较多,让你感觉他很自信,可以掌控一切。</h3><h3>  曹桂林的第一部作品《北京人在纽约》让他一炮走红,闻名全国,也使主演姜文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h3><h3> 曹桂林:我叫曹桂林,业余写字的、也是业余的制片,这是我的业余爱好,黑龙江电视台的朋友约我说几句话,透过镜头向黑龙江的朋友问好。</h3><h3> 我问:《偷渡客》与《北京人在纽约》都是华人在美国的戏,区别在那?</h3><h3> 曹桂林:因为我是华人里面的早期移民,到现在20多年了,有很多的感触,想告诉国内的朋友们,那边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每次回国,感觉到人们并不太十分了解美国,也并不十分了解美国移民的生活,所以我觉得应该做做这方面的事,光是赚钱也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拍《北京人在纽约》是写完小说,后来就跟小龙、王杰他们一起弄连续剧。我不知道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轰动效应,我什么都没想到,那时候因为我不是专业的。和《北京人在纽约》第一个剧相隔差不多9年了,区别当然很多,《北京人在纽约》是一个很小的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在一个小家庭里发生的事情;《偷渡客》比较社会性,涉及到更多的层面、涉及到更多的人物,也是鲜为人知的故事、鲜为人知的层面。</h3><h3> 《偷渡客》在美国的拍摄期间正好赶上“ 9、11”事件,这可给第一次做制片的曹桂林出了一个大难题。</h3><h3> 曹桂林:美国被轰炸的时候,我们正好在那拍到了中间,就很难做决策,拍不拍?拍下去怎么样?不拍怎么样?拍,你有很多的困难,因为这是黑帮的片,你没办法避免打枪,美国对火药的限制,对枪支的限制很多,一天到晚和警察打架,每天都不知道发生什么情况。</h3><h3> 我问:最后你还是决定要拍下去?</h3><h3> 曹桂林:最后还是决定要拍下去,因为投资方投了不少的钱,电视台也投了不少的钱,必须有这个责任拍下去,不能把钱浪费掉了,不能因为这场战争就停拍了,天天都是一挽狂澜的拍下去,是很有意思的,具有挑战性。</h3><h3> 自称是业余制片人的曹桂林,对这一角色的感觉如何呢?在同事的眼里曹桂林是怎样的一个名人呢?</h3><h3> 曹桂林:制片人就是一个倒霉蛋,一肚子委屈还得给别人说好话,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成功,假如没有点城府的话做不了制片人。</h3><h3> 演员杨潞:曹桂林是一个挺善良的,很有爱心的人,而且也是一个很幽默、很风趣的人,常常跟大家开玩笑,你别看他那么出名,有这么多的成就,我觉得他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h3><h3> 导演沈涛:我们俩是从零上的沟通,经历了三年才写成这本书,然后他自己跑到缅甸的丛林里采访、去体验生活,费了千辛万苦的写作,又花了一年的时间写这个剧本,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我觉得老曹是非常有生活底蕴和文化底蕴的人,他的剧本和他的书在我们国内来说以前是没有过,他所表现的人文精神,不是说表面上去表现一种什么所谓的人性,而是更深刻挖掘一种大的人文、大的人性,我觉得关照的是人类的社会。</h3><h3> 曹桂林(左)力邀《北京人在纽约》的摄影师沈涛执导这部《偷渡客》</h3><h3><br></h3> <h3>  曹桂林在在旧金山拍摄《偷渡客》这部剧用了三个月,共有四百五十个场景,他充分体会到做制片的不易</h3><h3>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当年《北京人在纽约》这段旁白太有震撼力了,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h3><h3> 曹桂林:人家都说很有哲理,挺准确的,实际上你生活在那种环境中,都会有这种体会,只是有人没说出来,让我给碰上了。因为那确确实实是人们看不到地狱的一面,只看到故事的丰富、所谓的自由,实际上还有鲜为人知的地狱。</h3><h3> 问:你从小就喜欢写作吗?</h3><h3> 曹桂林:其实,我小的时候专业是学音乐的,一直30岁到美国还是发展音乐,写字对来我说是一个业余行业。</h3><h3> 曹桂林在美国生活了10多年的时间,《北京人在纽约》的故事里有许多他经历的缩影,谈起他与女儿的关系、谈起他的夫人,曹桂林感慨颇多。</h3><h3> 曹桂林:因为我想我的女儿,《北京人在纽约》是一个父女情的,因为女儿去太早,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所以对于我这种比较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很痛苦,在苦闷当中写出来的大家感觉都比较真实。我又没有时间去照顾她,我要开工厂,女儿天天在家待着,又想让她去接受美国社会,等她真的进入美国社会,又想把她拉出来。我希望中国人要去美国读书工作的话,也得25岁以后,太早的话,你想把你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去,学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实际上跟你没关系,等于给美国送了一个孩子,你得不到任何的东西。</h3><h3> 《偷渡客》拍摄现场, 曹桂林在这部剧中讴歌了中国公安人员与国际刑警组织合作,共同打击国际人口偷渡、走私团伙的事迹。曹桂林形容自己创作小说《偷渡客》并将其改编为连续剧《危险旅程》的过程时,随口念了句诗:十年磨一剧,梦醒犹心惊。</h3><h3> 我问:你女儿看了《北京人在纽约》吗?她看了以后对这种父爱能理解吗?</h3><h3> 曹桂林:已经西方化了的她不太理解,我这太传统,她不理解我的感情世界,我也不太了理解她,她也不错,两个社会观点不一样吧!最后我俩分开了,她说你也没有错,各自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而且说我太中国化。</h3><h3><br></h3> <h3></h3><h3>她的西方观点很强,这不是以主观意识来说,你送出去,给她好的教育,过人上人的生活,不是那样,因为社会制度不一样,每个人想走什么路就让她自己去走吧。现在我很难和女儿碰到面,假如你有女儿,你也很难碰到她,她有她自己的天地,有她自己的事业,很难有共同的语言了,我不后悔,只要她高兴,快乐就好了。</h3><h3> 我太太是很棒的音乐家,这次中国50年大庆也请她回来,她叫叶英是美国加里西亚大学的终身教授,也是歌剧系的主任,我也很为她荣耀,像中国艺术家在美国主流社会里这么好的没有几个。</h3><h3> 曹桂林(左)在创作《偷渡客》时阅读了大量素材,采访有关人士不下百人,完成了这部以打击人口偷渡走私犯罪为题材的四十三万字的长篇小说《偷渡客》</h3><h3><br></h3> <h3>  曹桂林有太多自己的个性、说话总是带着嘲讽和幽默,同时在不断的自嘲,我认为只有非常自信的人才敢于自嘲。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爱向生活挑战、爱向事业挑战,不断尝试新的领域,不断战胜自我。</h3><h3> 曹桂林还是个相当有内涵和相当浪漫的人,他的音乐细胞,他夫人的艺术造诣,都使他能在绝对艺术的氛围里生活和写作。她对爱人的赞扬和欣赏那是发自肺腑的声音,我好羡慕这一对高雅、浪漫、艺术、成功,并具有异国情调的夫妻,他们的人生、他们的追求、他们的声望是华人的骄傲。</h3><h3> 曹桂林2003年开始酝酿着他“移民三部曲”的第三部,准备奉献给大家的是“海归派”回祖国大陆重新创业。</h3><h3> 王姬(左)在《北京人在纽约》中饰演阿春,与姜文演对手戏。在《偷渡客》剧中她又作为女一号人物扮演女蛇头。</h3><h3><br></h3> <h3>  三十七:沈涛的导摄与敬业</h3><h3> 在电视剧《偷渡客》中做导演的沈涛就是当年与曹桂林合作轰动一时的《北京在纽约》的摄像,如今两个人再度携手,一个是原著、编剧和制片,另一个做导演兼摄像,这回两个人的担子都加重了,可是他们两人却都乐在其中。</h3><h3> 导演是剧组中最忙的人,抓着他采访可是不容易,约了好几次,终于在一个外景地,做准备的空隙,给了我半个小时的时间作访问。</h3><h3> 我问:你对曹先生这部作品怎么评价?</h3><h3> 沈涛:我觉得曹桂林先生写《偷渡客》这本书三年多的时间,他进行了三年的创作、三年的体验和三年的采访,完全是靠自己最直观的内心感受来写这本书的,所以我看到这书非常的冲动。首先,我觉得这本书里的人物非常的真实,整个人物特别的贴近人性,还有一个,我觉得他这个书有一种生活的哲理性,虽然他写的是偷渡,但关注的是人类。 </h3><h3> 电视片截图:沈涛在《偷渡客》拍摄现场插空接受我的专访,他是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会员,上世纪八十年代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和北京广播电视学院导演系</h3><h3><br></h3> <h3>  我问:你首次做导演对这部片子的演员是怎样定位的?</h3><h3> 沈涛:在选择演员的方面,我一开始首先考虑的是他会不会讲英语,因为这个戏需要大量的和美国人交流,如果你不会英语,在交流上就比较麻烦,所以说我首先不考虑这个人是不是有知名度。比如说我选择石凉,因为他的英语非常的好,在国内一点名气都没有,他是从法国回来的,但是他在和美国人演戏的时候可以用英语去交流,这就非常方便了。第二个,有名没有名都不重要,大家现在都有一个商业意识,就是操作一部片子的时候,都需要几个明星来托着这个片子。那么我的看法是:首先是剧本必须好,再一个就是我们拍摄的认真,故事好看,我觉得具备这两个条件了,演员有没有名观众都愿意看,这是一种观众的收视心理。当然观众喜欢看明星,我们这个戏里也有,王姬就是明星,她的戏演的非常好,我们选择了没有名的石凉、薛山、杨潞,我觉得通过他们的表演和他们在整个戏里的行为,也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的非常好看,那么我们为何不用他们,非要用那些明星呢?</h3><h3> 《偷渡客》在美国拍摄的期间,正赶上震惊世界的“9、11恐怖事件”时间紧、任务大、压力重。那么,作为导演的沈涛是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令人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的呢?</h3><h3> 沈涛:这部戏拍的大家都非常辛苦,第一个就是我们在美国人生地不熟,有很多工作的程序和美国的工作程序不太一样,我们的剧组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中国创作的计划,和美国的不太一样,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以后也给剧组带来了一些麻烦。另外,我们还遇到了“9、11”,虽然美国人不工作了,但是我们还是坚持把戏拍了,这个剧组在美国不到两个月,我们拍了将近20集的戏,我觉得在所有出国拍戏的剧组里这是很少的。</h3><h3> 我问:这部片子的特点在哪?</h3><h3> 沈涛:我希望这个戏用人文环境交代整个时代的变迁,这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也是比较难的。还有一个就是这个剧不单单是写偷渡的蛇头,它其实挖掘的是一种人性,是最根本的东西,你怎么去展现。</h3><h3> 我问:十年前第一部详细反映中国人在美国生活经历的电视剧连续剧《北京在纽约》曾吸引了无数的观众,作为此片的摄像,你能给我们讲讲拍摄背后的故事吗? </h3><h3> 沈涛:我到那以后,首先看到的是许多的高楼大厦,在这些都是大玻璃的高楼前面,我觉得特别渺小,人们都在这座大厦下匆匆忙忙的走过、跑过,他们都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拼搏,在这座楼里有那么多正在辛勤工作的人,虽然这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地方,但是你感觉这些人的生活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说在拍摄这部戏的时候,我把这样东西作为了摄影造型创造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刚到美国我们选择的场景地下室,这是我们找了一个朋友租的地下室拍的,我们把那里所有的东西都变了。然后就是王启明制衣厂的戏也是在特别高的楼里面,找了一个环境好地方。王启明赚钱以后,他自己买了一栋非常好的别墅,在别墅的整个环境氛围上,我就想是四面苍白,家居基本都是黑的,展示王启明虽然有钱了,但是他内心却有了很多人性的变化,他的妻子离开了,他和情人又有矛盾,所以他的内心非常的苍白,整个四壁都是苍白感,用环境创造了氛围,表达了心态。</h3><h3></h3><h3> 电视片截图: 沈涛《偷渡客》拍摄现场。这部片子在美国拍戏时遇到了很多麻烦,沈导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他说:“为了找演员,你得和工会打交道;为了拍外景,你得去办许可证,美国的许可证规定十分具体,细到在哪个时间段拍。如果过时没有拍完,那对不起,你得重新申请,而申请一次就需要300美金。至于像枪战等场面的拍摄,那就更加繁琐了。”</h3><h3><br></h3> <h3>  沈涛带领摄制组在美国拍摄时赶上了‘9·11’事件的发生,美国的道路、桥梁、机场全部封闭,老百姓都待在家里保家护舍。沈涛说:我们请的美国的枪械师、演员都不来了…… 作为导演,那时候我真有点抓瞎,但没办法,上不了街,就拍车里的、室内的戏;没有美国演员,就拍自己人的……总之,找戏拍,绝不能闲着。</h3><h3>  沈涛出身于摄影和导演两个专业,并对影视工作怀有浓厚的热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一刻也没停下来,参与制作众多影视佳作。从摄影到编剧,再到导演,沈涛见证了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影视剧潮流的变化和发展。沈涛还曾在 1998年与美国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教授chrietine choy合作,拍摄制作反映中美关系的记录片《与龙共舞》,他任中方导演和摄影。 </h3><h3> 上世纪90年代初沈涛在《盆色轮船》和《白樺林作证》两部电视剧中任编剧和摄影,前一部获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后一部获北京市电视艺术家协会"春燕杯"最佳摄影奖 。</h3><h3> 2001年沈涛和郑晓龙合作的 《永不放弃》获得北京'五个一'工程奖;'金鹰'优秀电视剧奖;'飞天'导演提名。 </h3><h3>  我问:《北京人在纽约》和《偷渡客》两部电视剧讲的都是移民的故事,你在《北京人在纽约》中做摄像,拍出了纽约的特色,如今在《偷渡客》中做导演又准备拍出什么样的风格来?</h3><h3> 沈涛:《北京人在纽约》有纽约的风格,这部戏我是非常想拍出一种节奏比较快,而且是非常现代的都市风格的一种片子,当然这里面有很多的原因没有完全的让我达到,但是我觉得现在我们拍的素材基本上可以说是能够体现出原来我想达到的这种东西。</h3><h3> 《北京人在纽约》是家庭的事,而这个是一个社会的事,当然《北京人在纽约》是通过家庭反映社会,这个片子是通过一个林姐,她是大哥大,黑社会的女蛇头来反映整个人类的状态,反映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我觉得在拍摄上,整个风格上,比《北京在纽约》更现代一些,节奏更快一些。</h3><h3> 虽然已经做过几部戏导演,但是像《偷渡客》这样跨国度、跨地区的拍摄还是把沈涛累了个好歹,我们在剧组的几天里,他们每天戏都要拍到后半夜,有一次竟然拍到了凌晨5点,剧组人员对沈导的敬业和吃苦精神都赞不绝口。</h3><h3> 演员杨潞:沈导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导演,而且他导戏的时候也是充满了激情,我们有的时候要连轴工作20几个小时,有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导演是不是用铁练成的,无论如何沈导都是想把他的一腔热忱放到这部戏里,他对这份工作和摄制组的各个部门管理的都非常认真。</h3><h3> 制片人曹桂林:这么多年来,他默默的积累和耕耘,我觉得他把十几年的宝藏给挖出来了,他在为人上比较细致。这个戏一般的导演确实都不敢接,15个导演里面大概有多一半不敢接,因为太大了。</h3><h3> 沈涛的确是太忙了,他除了要干导演的工作之外,还因曾经拍过《北京人在纽约》《花纱》等作品而成为对美国比较熟悉的人,所以像选景还有与外方交涉的细节,都要他一一过问,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沈导曾经创造过带领全剧组36小时连轴转的拍摄记录,至今仍然斗志昂扬。</h3><h3> 电视片截图:沈涛在《偷渡客》拍摄现场导戏, 摄影出身的沈涛在《偷渡客》拍摄现场经常自己掌机,拍起来心中更有数,效果会更好。这部剧播出时改为《危险旅程》,获得北京市电视剧'春燕杯'优秀长篇电视剧奖。</h3><h3><br></h3> <h3>  沈涛导演在剧组里面是公认的大忙人,但是他却并没有忽略我们一个来自地方台的记者,他总是在拍戏的间歇时间,主动的找我聊天,接受我的访问,这让我能够比较充分的了解他和他的艺术。其实沈导并不是科班出身,而且艺术之路也走的比较艰辛。</h3><h3> 沈涛:我15岁就当兵了,这段时间最深的印象是:它锻炼了我的意志,我当时在全连是最小的一个,但是要和18—20多岁的比我大的战友们一块去干体力活,去扛180斤的大米袋子,去黑龙江的土地上趟很长很长的地,也照样干下来了,我觉得那段时间锻炼了我的意志。当兵回来以后就在北京广播剧院开车,然后成立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当时叫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心拍第一部电视剧叫《大能儿人》,是姜昆演的,我就边开车边当助理,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介入到这项工作来了。我的老师叫梁世龙,对我非常好,是北影出来的一个老摄影师,他问我:你是不是愿意干这一行?我说:当然愿意了。他说:你要真是钻心愿意学的话我就带你。我说:我非常愿意学,这样我就步入了这个行当,从岁数上讲我当时比较大已经27岁了,而且也有家了,跟着学摄影在理论上又不懂什么,就一点点的从开始搬移动轨、拿三角架子学起,是比较辛苦的。</h3><h3> 之后,沈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开始做摄像、拍电视剧。可是剧组经常天南地北的走不在家,最初的时候夫人还真是不太理解,不过最后妻子还是成为他的知己和支持者。</h3><h3> 沈涛:这条路走的比较艰难、也比较辛苦,抛家舍业。1984年我开始上学,补专业知识。我的小孩是当年4月19日生的,而我根本顾不了家,不是学习就是出外景,刚开始她们对我老不在家特有意见,后来因为工作性质就是这样,她们也习惯了。虽然我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是我真的觉得非常对不起这个家,也感谢妻子的理解,坚持干下来不容易,现在我觉得是比较好了。</h3><h3> 我的家庭现在还是比较稳定的,首先妻子不是做我们这行的,他们都说我挺牛的,找了一个行外人,不懂得行里的东西。其实她也懂也明白。我干这行也不是没有矛盾,但是我的妻子非常贤惠,非常明事理、非常支持我。孩子从小到大都是由她带的,我基本上没有怎么管,因为我常年在外头拍电影,都是她一直在照顾孩子,现在我的小孩在新西兰上学已经出国了。</h3><h3> 别看沈导工作很忙、别看沈导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的学习精神和多项的爱好使得他的艺术修养在不断的提升。</h3><h3> 沈涛:我的业余爱好其实也不多,更多的是爱听音乐,我爱听交响乐,爱看片子,爱看一些书,我看书可以不放手的看下去,比如“乾隆皇帝”的那三套书,比如“雍正皇帝”、“乾隆大帝”,我三套书是一口气连着往下读,当然中间也有睡觉。我是不放手的把那三套书都看完了,一套书三本至四本,我觉得从书里可以得到一些文学的东西,来补充自己不足的地方。电视剧和电影是一样的,它有一种文学性,当然这种文学性不是文字的,文字也是一种文学性,那么电影和电视剧的文学性是什么?我觉得它不是靠语言和文字形成的,它有自己独特的一种方式,比如对环境氛围的营造,它就是一种文学性,因为这是剧本和文字上写不出来的。我举个例子:当你走进宾馆大堂时,我在拍摄的时候可能会拍了很多的东西来展现它,这就是一种文学性,叫镜头语言的文学性,所以说,我可以从书里面截取非常多的知识来补充自己的文学修养。</h3><h3> 电视片截图:沈涛在《北京人在纽约》剧中的摄像转为《偷渡客》的导演是一个很大的跨越,沈涛与制片人曹桂林再度合作,将《偷渡客》搬上电视屏幕,从策划到最后完成整整五年的时间,两个人都付出了很多心血 (网图)</h3><h3><br></h3> <h3>  再一个就是听音乐,作为一个导演,他首先要能把自己沉下来思想一些问题,尤其是在拍摄这么忙的情况下,晚上回来以后听听音乐,就觉得对自己是一种净化。还有就是把自己的情操往上提,要提到一个层次上来,交响乐本身给我的感受是非常深的,比如以色列交响乐团到中国人民大会堂演出我就买票去看了,我觉得真棒。</h3><h3> 由于演艺界里都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大家的关注,绯闻和故事似乎比常人要多,而且花边新闻不少,触及此类问题,沈导并不回避。</h3><h3> 沈涛:一直到现在没有人傍着我,而且我也不愿意干那种事,我觉得女演员傍导演我能理解,但是我可能在这方面不太有。这种东西如果是在拍摄以后两个人合作非常好,出现一些所谓情感上的东西,我觉得应该能够理解,但决不能因为这种事而影响工作,把它带到剧组里面影响拍摄那就不对了。如果说女演员跟导演好了,你上一部戏的时候就要衡量她适不适合这个剧组,适不适合剧中的角色,要不适合的话,你就不要用她了,你要用她弄不好还得给你捣乱,所以不要把感情色彩带入到剧组里,应该完全用一种工作状态来对待这种事情,我觉得会更好一些。</h3><h3> 长发似乎是导演这行的偏爱,沈导也很喜欢长发,当我提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沈导很幽默的做了解释。</h3><h3> 沈涛:可能也是因为进了这个圈子以后受了影响,再加上我头发稀,头发掉的非常厉害,我想就不剃了,干脆留长发好了,拍《北京人纽约》的时候我头发比现在还要长。其实,我现在的头发是去美国以前剃的,一直到现在没有剃过,我准备拍完这部戏以后,把头发给剃了,再剃成短头。其实这也没有刻意设计什么,可能觉得这样比较酷。</h3><h3> 由摄影改行做导演,在国内不少,张艺谋就是成功的例子,沈导是怎样看待自己转行,他更编爱哪一行呢?</h3><h3> 沈涛:我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工作,但是毕竟还是有联系,摄影主要是单方面的,但是导演是全局的把握。摄影师要从整体观察的事物中去截取他的点,在点里面升华以后,通过这个点去搞造型上的一种东西,怎么用光来使造型漂亮、怎么用角度把演员拍的漂亮,使这个演员在这个景物里面非常的融合,色彩上准备怎么去用,我觉得作为摄影师功夫下在这一点上。但是作为导演不是这样的,我觉得导演是一个杂匠。 </h3><h3> 在拍摄现场经常会看到沈导自己掌机拍摄,看来关键时刻沈导还是最相信自己。</h3><h3> 演员杨潞:在我们这个部戏里,沈导说是导演,但是其实他也干了一大堆摄影的活,可能是有的时候他看不惯就自己来掌机,作为我们演员来讲一看到沈导扛机就特别的高兴,因为会觉得一条行了,就不用演那么多遍了。</h3><h3> 刻苦敬业的沈涛自从1976年进入电视界以来,曾多次获过“最佳摄像奖”,还获过“最佳编剧奖”,但是他并不满足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希望能够更上一层楼。</h3><h3> 正因为沈导的十分配合,我觉得采访的内容很丰富、很到位,所以编辑了上下两集30分钟片子,充分展示了沈导的追求、敬业、他的摄影手法和导演艺术,可以让观众多侧面了解他,接受和喜欢他和他的作品。</h3><h3> 沈涛在影视剧拍摄过程中导戏。</h3> <h3>  三十八:石凉的高知与深刻<br></h3><h3> 电视连续剧《偷渡客》当中一号人物是王姬扮演的蛇头,还是演的非常出色的,但是我们以往的节目当中,已经对王姬做了非常全面的介绍,所以我就不能再采了,而且我看她连轴转的拍戏,据说那几天在抢她的戏,大牌明星都会这样,挡期比较紧,剧组一切围着她转,趁她有空签10天、8天的合同,必须赶出来,然后人家就走人了。其实这样赶戏,对身体真没好处,时间是节约了,钱也没少挣,但是,我想伤坏了身体还是得不偿失的。</h3><h3> 好在这个戏的其他几位主角都在现场,而且都是留学海外的演员,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首先采访的是男一号丁国庆的扮演者石凉,他是大家不太熟悉的演员,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不仅是法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而且还在法国拿到了国际法和商业管理硕士的两项文凭,这样一个学者式的人才是什么动机让他放弃了专业一脚踏入了影视圈呢?</h3><h3> 电视片截图:石凉在厦门宾馆接受我的专访,他是演艺圈中少有的学者风度的人,他的人生经历令我欣赏。他1978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次年,他又考入国际关系学院成为法国语言文学系的研究生,毕业时用法语写了一篇法学论文,获得法语硕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转学商贸法,获国际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之后在法国从事金融职业,利用业余时间念完了法美电影戏剧学校表演专业的培训课程,并在法国开始了演员之路。</h3><h3><br></h3> <h3>  石凉:一开始是我自己学的英语,后来考大学准备学法语,其实这一点后来跟去法国有很大的关系,我学习的时间,偷偷看了很多法国文学方面的书,我印象特别深,使我特别崇拜法国,后来上大学就选择了这个外语,没想到后来就真的考到法国去了。学法律是因为有一段时间觉得可能法律是救国的吧,那时有一点雄心壮志,觉得中国特别需要这个东西,但是后来发现,我不适合干法律就改行了。</h3><h3> 有一段时间我在学商业管理,是因为完全不知道该干什么,结果就去学了,听说商业管理读完以后,很多行业都可以干,就坚持学下来了。但是读完以后,做了一两年才发现,我不是干这个的料,想来想去还是走回头路。</h3><h3> 后来在法国开始演戏,一直到现在这么多年了,我还没有变过,以前经常是干这个又干那个,换了好多的工作,开始演戏之后,还是觉得这个最踏实。</h3><h3> 有了硕士基础又有了不错的职业,可是石凉并不满足,他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于是不安分的他又改行做起了演员。</h3><h3> 石凉:我在法国演了很多的戏,但是可以说演的角色都不太满意,可能因为自己太挑剔了,另一个原因,在法国演戏本子都是法国人写的,我只能演比如说中国人,越南人、缅甸人、日本人这一类的。从他们写的本子能够很明显的看出来,对亚洲人有着一种偏见,或者说是成见,他们眼里的亚洲人基本上都是一个路子、一个模子,比如讲法国、讲英国都带有一点固定的口音,然后在动作上表现上都比较僵硬。</h3><h3> 我曾经演一个戏,一开场是一帮日本的黑社会大佬坐在澡堂子里一边洗澡一边在喝香槟酒,我装扮成服务员,进来拿枪就把这帮人给干掉了,这个法国人导演跟日本演员说,你们讲几句日本话,随便讲什么,让人知道你是日本人就行了,我不知道这个事,结果等我拔了枪冲进去的时候,还没等开枪,他们正好在举杯说,你好、晚上好、万岁,喝酒怎么可能讲这种话呢?黑龙江的人可能都知道点日语,是很笑的,我当时“噗”的就笑了出来。我和导演说这样说不行,你猜导演说什么了?我觉得很好,我听不出来啊,说什么都可以,结果这段戏就采用了。</h3><h3> 热爱祖国、思念家乡,使石凉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了国内,并荣幸的接到了《偷渡客》男一号的角色。</h3><h3> 石凉:在美国,我们的车戏很多,我这个人在欧洲住惯了,欧洲不像美国,车速慢就比较废油,所以速度快的多,我开快车开惯了,在美国有几次不知不觉的就被警察追上了,后来我知道一个诀窍,只要他把我拦住了,下来我就跟他讲法语,美国警察听不懂。每次开始都非常生气,很正经,甚至要掏枪,非常紧张,我就给他赔笑,就开始讲法语,讲了半天,结果每次都把警察说笑了,后来就说算了,走吧走吧。</h3><h3> 电视片截图:石凉的颧骨高而英俊,五官棱角分明,身高1米83,走在巴黎的大街上,是一道瞩目的“东方风景”,巴黎广告公司时常找到石凉拍广告。 石凉非常具备剧中国际刑警的范,内外兼修,在《偷渡客》剧中担任男一号的角色</h3><h3><br></h3> <h3>  我问:你对这部戏中的角色感觉如何?</h3><h3> 石凉:我当时是觉得这个人物太单薄,作为一个警察,虽然是一个卧底,出生入死,但是还是太单了,这个人没有任何背景,没有家庭、没有孩子、没有妻儿老小、父母双亡,而且在整个25集的剧情发展过程中,他几乎没有任何情感上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有点太像铁人了,当时我就提了,他们后来就说根本不可能,没有时间在这些方面做修改,导演也同意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后来基本上是照这个路子演了。书里描写的这个警察是一个武功高手,我自己不是练武的人,我开始就跟他们说,这个你一定得请一个很好的武术指导,镜头上肯定都能过得去,基本动作都能做,结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吧,我就不多说了,实际上在美国拍武戏的时候根本没有,所以都是现场瞎凑合,这方面我就觉得特别不好,可能穿帮的东西太多了,这是非常对不起观众的。</h3><h3> 我问:你更希望演什么样的角色?</h3><h3> 石凉:我就希望演一个多重性的,就是这个人即有善也有恶的一面,这两方面都有一个表现,尤其是这个善与恶的交替的过程,实际上人都是多重性,但是我自己接触到的角色,到目前为止都是相对比较单一的,所以觉得自己演起来不过瘾</h3><h3> 我问:你有自己喜欢的演员吗?</h3><h3> 石凉:我比较喜欢两个演员,一个是德尼罗、一个是达斯丁克夫曼,这两个人的路子不太一样,还有阿布塔其诺(以上均为音译),我不知他的中文是什么,就是演教父的里的那个人物,德尼罗这人有一种很奇怪的内在的东西,他基本上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一个演员,但是不管他演什么角色的时候,他自己有一种内在的,从他的眼神里,他神态里给你一种独特的东西,他给你一个镜头,看长了你觉自己心里忽悠忽悠的,他有这么一种东西抓住人,他这种表现状态基本上不是做出来的。</h3><h3> 石凉有一个可爱的儿子,在法国出生,又被父亲带回到国内,石凉常年在外拍戏,他又是怎样与儿子沟通的呢?</h3><h3> 石凉:打电话啊,拍戏就打电话,有一次,今年5月份,我们在贵州拍《寻枪》电影的时候,正好那时候他没人看,我就把他带到摄制组了,在当地给他找了一个幼儿园。没事他就跑到组里,一来就捣乱,经常影响我们拍戏。有一次正拍床上两个人吵架,都在发楞的时候,他自己在那看监视器,看着看着就咯咯乐出来了,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当时没人不知道我有一个儿子带到那去,结果哗就笑起来了。干这种事很难,因为你不能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在演戏,所以很少有人这么做,我今后也尽量不带孩子到剧组了。</h3><h3> 孩子是在法国生的,本来应该说他法语还不错,但是回国一年多了吧,现在中文特遛,北京话说的特好,法语就忘的差不多了。有的时候提醒他,他绝对不认,还狡辩:谁说我不懂法语,我当然能听懂,我比你说的还好。</h3><h3> 对儿子的教育问题,石凉更倾向于国内,而且他还告诉我一些他独到的观点。</h3><h3> 石凉:上学,我觉得最好是在国内,因为中国字我觉得是难学的,基础不在国内打的话,很难学好,现在我听说很多人把小孩中学就送到国外去,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个方法,因为孩子这个时候的中文程度还没定型。我自己是长大以后才学的外语,所以我觉得外语不管是英语、法国、还学会点德语、学会点日语、我都觉得这个东西对有正常理解力的成年人都不算太难,但是中国的文字是太难了,到今天我都没弄明白,我觉得小孩太早送过去不好,在国内打好底,再送到国外念大学,读研究生什么的。 </h3><h3> 石凉主持的节目富有韵味,他极富磁性的嗓音使观众极具代入感,随着他的讲述而仿佛身临其境,因此获得观众好评 (网图)</h3><h3> </h3> <h3>  石凉出生于原四川石油管理局泸州气矿的石油职工家庭,幼年在四川五七艺术学校学习京剧(老生),青年时期曾下乡插队,返城后当过工人、教师、翻译、导游、市场营销等。 </h3><h3> 2000年石凉离开法国,回国拍了许多影视剧。他阅历丰富,却柔和平静;他做事行云流水,却不匆不忙;他特立独行、天马行空,前些年常常回法国探望老朋友。</h3><h3> 导演对石凉的评价是:他的气质风度非常接近国际刑警的角色,石凉的每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非常的到位,的确石凉深厚的文化底蕴,敏锐的思想和独特的个性也深深的感染了我,我觉得国内像他这样学者型的演员太少了,我非常欣赏他的知识、个性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他的气质、风度、修养、大气与一般演员绝对不同,是我喜欢的类型,我想在国内,在演艺事业上,石凉应该有较大的前途和较深的造诣。</h3><h3> 石凉是演艺圈中当之无愧的高材生,像他这样的学识背景,不仅在表演上能轻松运用各种语言,台词功力深厚,作为一个实力派男星,石凉也有着其他艺人少有的内涵与气质 (网图)</h3><h3><br></h3> <p class="ql-block">回帖摘:</p><p class="ql-block">当年,我是省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的忠实观众,对著名记者黄晓天非常熟悉,因为几乎每天都有她拍摄的新闻。可是后来不知为什么,见不到她拍摄的新闻报道了。原来,转身做了“明星告诉你”栏目的采访记者了。通过本篇的回忆文章,晓天干一行,爱一行,同样是如鱼得水。让那些龙江追星族走近演艺界的名家!</p><p class="ql-block">谢谢你曾经的关注和好评,我的确挺喜欢明星,喜欢他们塑造的角色,所以采访也很有激情,15分钟的专题片能了解不少明星背后的故事,感人的我会做上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