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核心素养”竞赛课――阳新实小四年级专题

沧海万年

<h3>作者: 刘秧霞 </h3><h3> 审稿:舒叶青 吕红玲</h3> <h3>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当今中国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举世瞩目,繁荣富强。阳新实验小学于十一月份的“新常态下的核心素养”竞赛课中,四年级的明道鹏老师,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作为敲门砖,为孩子们推开了历史沉重的大门,铭记历史,是为了更清楚当代青少年的责任;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h3> <h3> 明道 鹏老师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资深语文老师,在竞赛课中,他勇于挑担子、负责任,敢于“亮剑”,他的课堂对于爱国主义情怀的渗透教育,全面而到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情感教育比学生学识之所获更重要,这一课,是一道高高举起的鞭子,抽打在每一个人的心上;这一课,是一道耀眼的闪电,带给我们雷击般的震撼;这一课,又是一盏指路明灯,给学生指明前行的道路……在课程的结尾时,孩子们一浪高过一浪的读书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一种宣誓,今日读书,是为中国更加繁荣富强!</h3><h3>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明老师用铿锵有力的古词,引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引出了我们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引出了一百多年前,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里,十二岁的有志少年周恩来。明老师上这堂课先是语气沉重,当学生深深领悟文本主题时,他声调激昂,他的沉重、悲愤、振奋,深深感染了学生。整篇课文的学习,明老师做到:1、思路清晰――a.听“闻”中华不振(疑惑不解)b.“见”中华不振――愤愤不平;c.“思”中华不振――立下志愿。步步深入,紧扣主题。2、切入点巧妙,以“中华不振”为切入点,为此展开对全文的内容鉴赏,通过多处对比,深刻体现“中华不振”。3、设置问题,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升华文本。4、朗读教学贯穿全文,语文味极浓。明老师的板书如烙印般工整强劲,展示了他深厚的语文功底。</h3> <h3>  明老师这一堂课得到了汪雪山副校长及评委们的一致好评,他的课被称为最自然最常态的展示课,体现了一个优秀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老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深刻轻松!而我唯有借用“教育大家”的话――站在讲台上的他,就是语文!</h3> <h3>  回忆竞课过程,实小四年级这个团体,犹如一股拧在一起的绳子,团结向上积极友爱!在磨课中,以舒叶青组长为主导,吕红玲老师对每一堂试讲课都给予中肯指导,刘秧霞、石莉、柯莲等老师都积极参与,去繁从简,以最基础的方式去落实文本,明老师作为一名学识渊博的语文老师,他谦虚、好学,及时改进,细致到课堂上的一句过渡语!教务汪雪山副校长对四年级的教学工作,层层跟进,并给予了指导与肯定,四年级蹲点领导石教友副校长,对本年级工作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支持!庆幸作为实小人,幸福作为实小四年级的一员!</h3> <h3>  “鸦片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山东半岛的被侵占,“东北三省”的沦陷,“东亚病夫”、“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屈辱……怎能忘记历史的沉重?“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屈原的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是文天祥的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爱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爱国。作为和平年代的我们,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做“四有老师”,培育中国好少年,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爱国!</h3> <h3>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h3>

老师

四年级

中华

语文

不振

爱国

这一课

文本

作为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