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陕州地坑院</h3> <h3>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北营村,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是我国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2011年,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h3> <h3> 照壁,石雕刻画了“周召分陕”的故事。</h3><h3> 西周时期,天下很不稳定,武王的弟弟周公丹和召公奭决定分陕而治,周公治理陕之东,召公治理陕之西,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成康之治”。</h3><h3> </h3> <h3> 据资料考证,地坑院已有六千多年历史,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就已有了地坑院的雏形,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人住在地坑院里。</h3><h3> 图为1936年德籍邮政飞行员从空中拍摄的陕州地坑院村落。</h3> <h3> 那么什么是地坑院呢?</h3><h3> 通过参观,我的理解是:黄土高原的人民在坡上挖窑洞居住,平地上的人没法在平地挖,在原地挖一个10米见方、5~6米深的大坑,就可以在地底下挖窑洞了,这就是“地坑”。</h3><h3> 上面照片一个个黑方块,就是地面挖的一个个深坑。</h3> <h3>地坑院建筑有什么特点?</h3><h3> 首先,长期居住在黄土高原的先民,比较贫困,建造房屋难度很大,而地坑院结构简单,所用建材少,只需自家劳力就可建成。</h3> <h3> 其次,陕州地区干旱少雨,地下挖掘窑洞不怕水涝。</h3> <h3> 最后,陕州地区为原川区,黄土层厚度达20~70米,适宜在地下挖掘。</h3> <h3>顺路往地下走</h3> <h3>在地下看挖好的窑洞,窑洞可分为不同功能:</h3> <h3>这是主窑</h3> <h3>厨窑</h3> <h3>粮食窑</h3> <h3>居住窑</h3> <h3>牲口窑</h3> <h3>居住窑</h3> <h3>客窑</h3> <h3>婚俗院</h3> <h3> 穿山窑,地坑院特有炉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放置九个锅,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制作“十碗席”。</h3> <h3>拜堂窑</h3> <h3>洞房窑</h3> <h3>陕州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陕州剪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3> 捶草印花</h3><h3> 把野生“芊棒棒草”采回,在白布上摆成花形,用木棒槌打出汁液,印在白布上,形成图案。</h3> <h3> 陕州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名砚之一,被皇宫列为贡品。</h3> <h3>陕州锣鼓戏</h3> <h3> 百味巷小吃街,供应“陕州十碗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