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串串

干城之将

<h3>题目是我现在住地方门口一个小餐厅的名字,撸串已经基本是市井的代名词了,能不能一起撸串,已经成为分类和判断社交圈的一种划子,如此蔓延下去,估计以后得三大铁肯定有一个会变成一起撸过串。</h3> <h3>说串串应该有两种串串,一个是烤的,一个是涮的,五年前说起撸串还大多是说烤肉,从那以后很长时间说起撸串都是懵的状态,到底吃什么呀?要注意,吃煮的和吃烤的着装是不同的。烤的毕竟烟火气小一些,随意些的着装都可以,戒西装革履就行。如果是煮的,最好算清楚那身衣服该洗了,回家最好人和衣服一起洗,实话说,如果能一起放进洗衣机就完美了,但是,做不到呀!</h3> <h3>中国的历史悠久能达成共识,习近平总书记刚说过: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这个论断我绝对支持。由于历史悠久,就产生了个好习惯,什么都想弄个追本溯源,搞个源远流长。其实,真的没什么必要,目前我们去饭馆吃到的东西,大多不会超过四百年,细究的话,现在的跟十几年前的都没什么关系了。中日建交以后,日本人拍过一个纪录片《中国之食文化》,上面的东西现在大多还能吃到,不过,真的跟今天同样的菜品没什么关系了,也就是麻婆豆腐还是那时候的模样了。而现在的小吃,大多经不起推敲,市民阶层在新中国前一直发展缓慢,宋代和明代最辉煌的时候才有一部分,发展出小吃的土壤不够肥厚,也就给小吃寻找历史依据造成很大困难。不过伟人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所以,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智慧,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行成了大约三个支系,如果以后谁要创新发展,可以直接往上套,毕竟经过凝练,用起来既方便,可靠性可信度还比较高。江南一线的餐饮小吃可以用乾隆,七下江南能弄出多少故事,电视剧拍了几十部都没重样呢,别说一个小吃,满汉全席也就是追到这里了。北京到甘肃一线,有老佛爷西狩可以用。当然,西北有很多东西比如羊肉泡,这个历史太久远了不好意思往上靠,但是门面铺子可以呀,老佛爷吃了都说好,腊牛肉蓼花糖胡辣汤什么都行。第三个就不限于那一条线路了,全国大多数地方都能用,历史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和尚皇帝朱元璋,这个太好用了,但是也要注意一下,用朱皇帝代言一般都走珍珠翡翠白玉汤,也就是大救驾这个路子,大明江山要是没有我这碗饭就没了。最后最后,中国太大了,一定会有他们都没去过的地方,你看,还是好在历史悠久,就有几个万水千山踏遍的名人,陆羽、徐霞客啦啦啦……。最终,只要有心,每个小吃都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当然,世间肯定有另类,比如美国吃不到的加州牛肉面和中国没见过的左宗棠鸡。有一天看过一个新闻,上海开了一个西餐厅,主打是给中国带来了正宗的左宗棠鸡,看得我尴尬癌都犯了。<br></h3> <h3>插播了一段,因为麻辣烫也就是本文里说的串串,起源不会早于八十年代,就不用费力气考证了,更何况,一个东西好吃不,跟历史也没什么关系,反倒是一代又一代厨师的不断尝试、创新、完善,才有了今天的中餐体系,千万别相信汉代的东西能比现在好吃,不信我给你还原一下鸿门宴的菜色,能吃了说好才见鬼了。</h3> <h3>因为各种原因,吃过很多串串,说实话不爱坐在大餐厅坐规矩,举手投足、迎来送往,这还是简化了,如果按照仪礼里面乡饮酒礼来,我宁可死了也不去。那些东西就是钱钟书说的: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反倒是路边小摊,灯火阑珊,按照自己的心意,一碟一碗,饱了自家不羡神仙,也许才是吃饭的本味观吧。所以喜欢各种串串,无论烤还是涮。</h3> <h3>回到文章的主旨,如果真的对一个食物的本味去追究如何好,不是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就是中华小当家的旁白。一个东西好不好,贵在本心,喜欢了自然喜欢,那里有什么道理,每个人的味蕾不同,追究它作甚?我就爱死芝麻酱了,可我儿子一口不吃。有钱道真语,无钱语不真。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走,聚个餐、撸个串,我请得起!嗯,少拿两串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