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撒野”的教育,有你们真好!

涛涛不绝

<h3>  昨天读了李镇西老师的一篇题为《学校,请给学生一片撒野的空间》深有感悟。从“撒野”这个词我想到“野性”这个词语,突然联想起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21岁的年轻小伙子,时常带学生到小花园捉捉虫子;时而到小树林里,学生盘腿而坐,我将一块小黑板挂在树上就开始了我们一节生动有趣的数学小课堂。很多人说,涛哥你唤起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其实与其说唤起了兴趣,倒不如说唤醒了“野性”。</h3> <h3>  随着工作环境的改善,一排排楼房高然耸立,一处处文化墙彻底的熏陶,学校规定为了学生的安全尽量不要到室外去,就这样断了孩子们撒“野”的机会,也断了我心中对“野性”的执着。以后的几年,每每我走过那片小花园时,我总会不住地张望,我在寻找那些年学生的“野性”和我教学的率性,可是那已成为回忆。</h3><h3>  经历了几个学校,都是豪华气派,绿草如茵,可是学校的“净土”留有多少是给学生,没有那么多不允许、不准、禁止。</h3><h3>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三字经、弟子规等等这些标语是那么冷冰冰地挂在墙上。那些文化有值得老师回忆的故事吗?又有多少能勾起学生的记忆。</h3> <h3>  就像李镇西老师写的: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甫雷中学》,特别羡慕苏霍姆林斯基和学生zhong的核桃树、苹果树,还有苗圃和菜畦。我觉得那不是花园式学校,那是充满乐趣和收获的校园。</h3><h3>  回想起我的小学校园,长满小草的土地广场,一个当时看着很豪华的展演台,角落里门口长满花花草草的小卖部;高中校园里我们从家带的一棵棵小草种成的绿茵操场,现在每次回老家我的学弟学妹们就会“埋怨”道,师哥,你看看你们种的草,张势太好了,每次暑假开学我们的第一课就是拔草。听到这些话,心里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自豪感。是呀,那是我们撒欢的地方,戚容你们轻易“破坏”。</h3><h3> 很多人看来,学校是文明的代名词,是培养“文明人”的地方,怎么能让学校充满“野趣”呢?孩子们“举止文明”,怎么能撒野呢?很多时候,我们的校长、领导、老师、家长就是出于这样的理念,而不能留给孩子们“肆无忌惮”的时间和空间。</h3> <h3>  好多年过去了,很少见到校园里疯狂打闹、喧闹的场景了,因为到处都是标语提示、监控警示。每次匆匆走过校园,感觉这不像校园,没有歌声,没有欢声笑语,男孩子的男子汉气概已经烟消云散。</h3><h3>  最后和李镇西老师一起呼吁:教育,请还给孩子撒野的权利,并给孩子们提供撒野的地方。</h3> <h3>  看完李老师的文章,我感悟颇多,默默写下留言:孩子们不是缺少“野性”,因为那些有“野性”的孩子已经被家长、社会、老师慢慢“驯服”,经常有人告诉他们那些“野性”会成为你们成功的绊脚石,可我真的希望孩子们有些许的“野性”,从而使他们思维活跃,心理健康,活泼开朗。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h3>

野性

撒野

学生

校园

孩子

学校

老师

李镇西

苏霍姆

林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