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10月11日我们沿着加拿大一号公路从温哥华岛南部的维多利亚市去温哥华岛上的另一个港口城市纳奈莫,要在那里乘渡轮返回温哥华,沿途原始森林色彩缤纷。<br></h3> <h3> 途中去温哥华岛上著名的游览胜地—彻梅纳斯壁画小镇游览,这个景点在游程中是没有的,原来的游程当天是游览纳奈莫,导游跟我们讲,纳奈莫城是个工业城,没什么看头,这个壁画镇非常值得一去,你们可以到网上去了解一下。</h3> <h3> 彻梅纳斯小镇位于加拿大维多利亚和纳奈莫之间,是一座文化名镇。小镇壁画的主题为“小镇的历史和现状”。目前有41幅户外壁画以及多件户外雕刻和塑像,是世界最大的壁画镇,因时间关系,我们只看到了其中部分壁画,小镇的马路上随处可以看到黄色的脚印,你只需要顺着黄脚印行走,就不会错过任何一幅壁画。</h3> <h3> 导游介绍小镇过去是以林木业为主,但70年代开始由于林木业的逐渐萧条,伐木场纷纷关闭,工人离去,这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几近破产。在这危急关头,年轻市长—格雷厄姆·布鲁斯(Graham Bruce)上任了,并马上投入到小镇的复兴工作,提出了“转向旅游,用艺术驱动经济和社会”的方针;启动加拿大最大的壁画项目,刚开始是当地政府邀请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免费提供食宿,让他们倾注全力在小镇的墙壁上绘制了12幅大型的壁画,这些壁画大都涂写在小镇的各式建筑上。壁画的主题被定为“小镇的历史和现状”,主要描述了这座百年老镇的伐木历史和风土人情,逐渐吸引了很多的游客来小镇游玩观光,下面这幅画就是描写当时年轻的市长和画家当时作画的情景。</h3> <h3> 下面这幅完成于1983年的壁画,名叫“临时的家”,描述的是早期移民们,刚刚来到这片崭新的土地上,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物资建造像样的房子之前,都是住在自己搭建的这种简易的帐篷房子里。</h3><h3><br></h3> <h3> 原来彻梅纳斯的壁画,并不是即兴的涂鸦,而是雅致的艺术作品;能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心情,尤其在一个晴朗的日子,令人想起海岛令人愉悦的过去,原始般浪漫的伐木生活。这些壁画既有高超的技艺,又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对小镇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完整描述,获得了全球性的赞誉。</h3> <h3> 这是长度超过30米的壁画,其右侧部分的街道场景反映的是维多利亚木材制造有限公司50周年庆典的活动</h3> <h3> 在市中心的水车公园附近,画家们避开政治和宗教的内容,免得引起争议,以《水车轮上的流水》作为参照的摹本;这是彻梅纳斯的历史,后来几乎所有的壁画,都来自书中的老照片。</h3> <h3> 下面这幅壁画以典型的土著文化主题—简洁原始的图腾柱背景,衬托出活力四射,英姿飒爽的原住民。眼中闪烁着不屈的目光,面容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一派印第安人的英雄气质,壁画中的肖像都是土著,生活在考伊琴山谷的真实人物。靠左侧图腾柱,拿着一根木杆的是瓦尔迪斯岛莱克森村的酋长,紧挨着他的是一名印第安保护区的警官,画面中间是一名皇家海军领航员,他的右面是前彻梅纳斯乐队主任,挨着他的是一位萨利希妇女,右上角的女人是玛丽.赖斯,来自库帕岛的佩内拉库特部落。</h3> <h3> 原住民遗产位于遗产广场东侧,画在一面特殊的墙上。这是一个盆景般精致的小花园,壁画前有喷泉和雕塑,花园边上生长的绿树,看起来是壁画里的一部分,而壁画中的图腾柱,似乎安放在公园中,构思之奇妙,令人拍掌叫绝,我们在这里拍了一张合影,有的学着雕塑的姿态,有站着的,有坐着的,大家尽量把自己融入进去,和壁画、花园组成一幅完美的画景。</h3> <h3> 这里的许多壁画描述了当地印第安人的早期生活场景,有伐木,捕鱼,开路等等。</h3> <h3> 下面这幅壁画,以彻梅纳斯邮局为纽带,将加拿大西海岸和法国前线,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画家将多幅鲜明对比的剪辑——家中默默看信的妇女,战场上冲锋陷阵的士兵,小巷里平和地骑着脚踏车的邮差,大海上行驶着浓烟滚滚的战舰,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战中加拿大的全景画面,这幅画的作者是戴维.戈特利,加拿大著名的肖像画家。</h3> <h3> 这幅画在咖啡店外墙,叫《比利·托马斯》。</h3> <h3> 壁画《在彻梅纳斯河大桥上的蒸汽火车》和壁画《横切冷杉的伐木人》给我们重现了当时居民用蒸汽机车托运林木和林木工人砍伐参天大树的画面。</h3> <h3> 在马路的另一侧,原住民遗产的对面,竟然看到一幅华人主题的壁画,身在异国他乡,不由得倍感亲切和自豪,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幅画叫做——一个中国男孩的回忆作者是华人艺术家程树人。这幅壁画,就画在一家华人杂货店的墙上,描述的是在拓荒时代,这家商店开张的场面。这个“三利店”,主要面向当地华人,出售国内进口的食物和小商品,这里还是华工经常聚会的场所,可见当时华人的数量很多。这个店的店主叫常宁, 父亲在当地煤矿打工,店主的孩子后来接管了这个店,一个多世纪后,常宁的后裔仍住在彻梅纳斯。城市街头的壁画在不断增加,而小镇的故事也得以代代相传。</h3> <h3> 这幅画叫“驯鹿号”,画的是一位印第安公主,站在岸边的山丘上,默默地向大海凝视,一艘贝雕般精美的三桅船,正缓缓驶入港湾。这幅画柔和静谧,意蕴无穷,令人顿生向往和无限的遐想…… 。</h3><h3><br></h3> <h3> 村落的某小路口,荒草与泥土间一对老夫妻的雕像坐在小长椅上,彼此间恩爱祥和。</h3> <h3> 小镇还有许多壁画,我不能一一叙说了,这些壁画都是描写小镇的历史和文化,在小镇待几个小时,时间太短了,应该在这里住一晚,那样才能对这些壁画慢慢品味。</h3> <h3> 其实,除了壁画,小镇还有许多可去的地方,毕竟这是个颇有特色的旅游城市,景色优美,紧靠海边,随便你走到哪里,景色都美如壁画,这里枫叶街的枫叶特别红,枫叶街到底还可以看到蔚蓝色的大海,木材码头,还有运输木材的铁路轨道,连街上牵着狗坐着的老头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h3> <h3> 纳奈莫港确实不如维多利亚港漂亮,码头景色一般般,上船后,大家都在忙着拍照,我还是用长焦扫了扫,采集了几张花絮。</h3> <h3> 我很满意拍的这张照片,那个小岛就像是一艘小船,飘浮在海面上。</h3> <h3> 10月12日,我们一路向北,越过狮门大桥,沿着著名的海天公路,去惠斯勒,从温哥华到惠斯勒的海天公路虽然长不过百余公里,但它修建在一条风光迤逦的海岸线上,蜿蜒于太平洋和北岸群山之间,伴随着海洋、河谷、山川,沿途还经过多处海湾、瀑布、森林以及充满北美风情的小镇。</h3> <h3> 从温哥华一直向北沿洛基山脉行驶120公里,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小镇展现在眼前,惠斯勒,这个因举办冬奥会而将群山和城镇完美结合的美丽小镇,一步一景,被称为世界级的度假胜地,名不虚传。惠斯勒是世界知名的冬季滑雪胜地,曾协办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小镇可见冬奥会的痕迹,有五环标志的雕塑,大家都喜欢在五环标志那留影。</h3> <h3> 小镇非常漂亮、有人气,有些房屋为当时冬奥会运动员所建造。在小镇里穿行,感觉象是花园中行走,到处可见美丽的枫叶,红似火。</h3> <h3> 到达这个作为北美极富盛名的度假小镇,这里的建筑极具欧陆色彩,让人如同置身欧洲小镇,因此有“小瑞士”之称。</h3> <h3> 这个仅有三万平方公里的小镇,宛如一个世外桃源,给人一种自然宁静的感觉,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现代的繁华,有的只是悠闲自在的情调。</h3> <h3> 10月13日,游览温哥华最古老的观光景点卡皮拉诺吊桥公园,公园在北温哥华,于是我们又跨过狮门大桥,吊桥建于1889年,有点古老,吊桥全长137米,吊桥距离桥底的卡皮拉诺河约200多米,是世界上最长最高的步行吊桥,也是温哥华最古老的观光景点,人走在上面都心惊肉跳,公园内古木参天,空气怡人。虽然走吊桥是个令人晕眩的挑战,但是为了卡皮拉诺河谷那令人迷醉的壮丽景色,绝对是值得一走的。</h3> <h3> 我们行走在吊桥上,跨过了卡皮拉诺河,就进入大片茂密森林,接着是一条架在树上的木桥和空中栈道,像是走在半空中,我们站在树腰上欣赏这原始森林的美景,仿佛完全置身于大自然之中。</h3> <h3> 吊桥公园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玻璃桥,这个玻璃桥搭建于悬崖峭壁间的小步道上,通道很窄,脚底就是河谷密布丛林的树顶,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往下看还是会感到有一丝的害怕。</h3> <h3> 出吊桥公园时看到这最引人注目的图腾柱,这些色彩鲜艳的图腾柱是60年前,印第安人所雕刻且置放于此的,造型、色彩在数十年后仍保持得很好。</h3> <h3> 这次加西游我们在温哥华安排住四个晚上,在维多利亚安排住两个晚上,时间很充裕,因此又安排去了格兰维尔岛,格兰维尔岛前身是一个工业区半岛,废弃的铁路厂房遍布街头巷尾,经过改建之后焕然一新,充满了现代艺术的气息,岛的一面是停满游艇的港口,这里悠闲自在的气氛可以让你体验温哥华当地人随性的生活方式。</h3> <h3> 在我们下榻的温哥华酒店后面,有一个非常不错的公园,清晨去公园走走,空气清晰,景色优美。</h3> <h3> 我们还去了鹭岛酒庄,参观葡萄园,并尝了尝加拿大著名的冰酒,圆满的结束了在加西的游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