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上海在开放

老範 純品📍

<h3>11月5号 吃过晚饭 乘上43路公车 漫步在浦江江畔&nbsp;</h3><h3>从南码头到外白渡桥 细雨蒙蒙 格外妖娆 行程4.5公里 历时一个半小时 一路掠影 满载而归 美景尽收眼底&nbsp;</h3><h3>进博会把上海提升了一个台阶 面向本土上海 胸怀祖国 放眼走向世界<br></h3> <h3>南浦大桥</h3><h3>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董家渡,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黄浦江上第二座大桥,落成于1991年11月19日,1991年12月1日正式通车。因为该桥是南市区(已撤并)跨越黄浦江的大桥,故名。 南浦大桥于1988年12月15日动工,架于浦西陆家浜路至浦东新区南码头之间,曾经为世界第三大叠合梁斜拉桥。大桥跨越黄浦江连接黄浦区与浦东新区,是上海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发浦东的起步工程之一。 工程总投资8.2亿元。总长8346米,其中主桥全长846米,引桥全长7500米。主桥为一跨过江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两岸各设一座高154米的“H”型钢筋混凝土主塔,桥下可通行5.5万吨级巨轮。<br></h3> <h3>外马路老外滩</h3><h3>1897年夏,南市外马路筑成,路面由黄沙、石子铺就(就是人们常说的台格路)。为防止夜行者不小心跌入黄浦江,沿江边还设立了铁质护栏,这些护栏解放后还在用。 每当大潮汛,江水上岸,外马路一片汪洋,一直漫到里马路,一天二次,沿岸人家叫苦不迭,解放后修筑了防汛墙,才解除了这一问题。 外马路筑成以后一年,沪南之市面“由衰而盛”、“车水马龙”,地价大涨,带动了百业的发展,工程局出卖土地获利30万两,除了抵扣筑路费,还将剩下的资金用于南市自来水工程的建设,从此南市老城厢也象租界一样,用上了自来水。 外马路曾经辉煌过一时,为上海“沙船云集”做出过重大贡献,王家码头街、新码头街、盐码头街、竹行码头街、万裕码头街、赖义码头街、生义码头街、白渡路、轮船码头、董家渡路等都在这里。一旦大批沙船到港,沿江的“萝夫”、“扛夫”黑压压的一大片,扛着货,像蚂蚁搬家一样,可谓壮观。杜月笙、黄金荣在成为上海滩大佬前,都在这里讨过生活。 这里大大小小的码头一个挨着一个,当年这里为了抢码头,曾经演绎过多少上海滩的故事。多少人在这里成了残废,多少人在这里饮恨而亡,事过人非,唯有潮起潮落的黄浦江水的呜咽声,似乎在诉说着当年一段段悲情的往事。 解放后,外马路进行了整顿,码头进行了改建,成了大上海的水上南大门,成了与江浙地区水上联络的枢纽,大量水果、蔬菜、农副产品从这里卸货。如果不健忘,当年关桥码头每年夏天从浙江过来卸西瓜的船摩肩接踵的闹忙景象还历历在目。许多调皮鬼一边在此游泳,一边偷偷爬上船去偷西瓜的情景应该还有印象。 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外马路已今非昔比。目前老码头内已经建有特色酒吧、休闲会所、主题餐厅、个性零售等。广场中心的景观水池,需要时还可变为一个水上T型秀台。旅游节期间,这里已经成为“时尚·饕餮”码头,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味美食汇聚一堂,阳光沙滩与老码头精彩纷呈,让游人尽享美味佳肴和城市风光。到了这里,你会有一种时光倒错的感觉,有一种既是历史,又是现代,更是未来的穿越感觉。如若不信?你自己来体会一把吧!<br></h3> <h3>杨家渡渡口</h3><h3>杨复线轮渡创始于清代,初称杨家渡,为义渡性质,以手摇木船渡客,航线由浦西复兴东路至浦东杨家渡,后渡口改为收费济渡。民国16年(1927年)6月22日,渡口改用小火轮拖船渡客。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济渡遭侵华日军封锁停航。同时,渡口用来渡客的民间划子被集中到了东昌路码头。民国30年(1941年)1月22日,由原杨家渡济渡经验者与民间划舢业主合作,用舢舨渡客。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轮渡恢复运营,运营初期使用租借的船只渡客,次年改用自购渡轮渡客。 上海解放后,1951年9月6日,渡口原经营者与他人合伙组建杨家渡济渡公司。公司拥有渡轮4艘,分别名为“保国”、“保太”、“保平”、“保利”轮。1956年2月1日,公司以资产入股方式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航线正式定名为杨复线轮渡。并入市轮渡后,对航线码头设施进行改建,新建轮渡候船室、钢质浮码头、码头浮桥以及木质平台。 为适应浦东发展,应付日益增长的过渡客流,1978年5月16日,由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批准对航线轮渡站进行扩建,工程于1978年9月1日正式开工,至1979年4月30日建成启用。新建轮渡站为三层楼钢砼砖墙结构建筑,另新建码头设施。1983年时,航线投入2艘700客位平头渡轮运营。 2010年4月24日上午8时,位于航线上游的东东线轮渡浦西东门路轮渡站撤销,渡口向南移至复兴东路轮渡站北侧新建的轮渡站,航线更名为东复线轮渡(复兴东路东昌路)。调整后,复兴东路轮渡站成为同时负责两条航线运营的轮渡站。<br></h3> <h3>十六铺码头</h3><h3>老上海十六铺码头 据上海市档案馆编著的《上海名街》记录:清代乾隆以后,海禁开放,上海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中国南北洋航运贸易的联结点。当时有文献这样记载:“凡远近贸迁皆由吴淞口进泊黄浦”,这时的十六铺区域已经是中国最大港口。 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距今约140余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当时的上海县将城厢内外的商号建立了一种联保联防的“铺”。由“铺”负责铺内治安,公事则由铺内各个商号共同承担。最初计划划分27个铺,因为种种原因实际只划分到了16个铺(即从头铺到十六铺)。而其中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了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各铺随之取消。但是因为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地方,客运货运集中,码头林立,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都将这里称作“十六铺”,作为一个地名,这个名称也就存用至今。 20世纪70年代,随着客运的迫切需要,原先的装卸区与客运站合并起来,以十六铺码头为基地,重新成立了上海港客运总站。由于设施陈旧跟不上,1982年,把原来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仓库拆了,建造了十六铺新客运站。”新客运站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来参观,“当时有三大亮点:一是自动扶梯;二是摄像头监控;三是造了7个小候船室,落地门窗、空调、沙发,连市政府各委办都来借用。一时轰动上海。” 然而,公路大发展后,水路作为交通工具形式的衰落是历史必然。1998年,沪杭甬高速公路全线开通,上海至宁波只需要4小时车程,这条水路航线面临停掉的可能。2004年9月,随着十六铺客运码头定期航线被全部迁至地处长江口的吴淞客运中心,十六铺一度淡出人们视线。 改建 十六铺码头的“浦江之云”天棚 由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担任设计总承包的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一期工程,是对外滩十六铺地区的全面改造和全新开发。这片占地3公顷的基地,经过设计师们妙笔改造,告别了昔日老十六铺客运码头单一的形象和功能,华丽变身为绵延600米,贯通地上地下,总建筑面积为6.73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性建筑。 除了作为黄浦江水上旅游中心外,如今的十六铺还具有公共滨江绿地、大型商业餐饮和大型停车库等各种功能。 整个游船码头的岸上部分只布置了三座体量小巧、线条简洁,层高不超过四层的小楼,而环绕其周围的则是大片绿化以及江边特色的亲水平台。在这标高7.4米的景观岸线上,绿化覆盖率达52%的“空中花园”内,设计者还构筑起一组飘逸起伏的曲线形玻璃棚,名为“浦江之云”。最低处约9米、最高处20余米,就似一朵远方飘来的彩云。 “浦江之云”与三栋由石材饰面的小型建筑,在材质上形成现代与传统的对话,自然过渡了浦西老外滩建筑群和浦东陆家嘴建筑群之间的巨大时代反差;又在造型上相互穿插呼应,成为总图上一条绵延不绝的主线,也成为现代滨江表现形式的一种新体验。<br></h3> <h3>云雾缭绕中的上海中心大厦</h3><h3>上海中心大厦(Shanghai Tower),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的一座超高层地标式摩天大楼,其设计高度超过附近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项目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8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机动车停车位布置在地下,可停放2000辆。<br></h3><h3>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一幢综合性超高层建筑,以办公为主,其他业态有会展、酒店、观光娱乐、商业等。大厦分为5大功能区建造,包括大众商业娱乐区域,低、中、高、办公区域,企业会馆区域,精品酒店区域和顶部功能体验空间。其中“世界之巅”即是功能体验区,有城市展示观看台,娱乐,VIP小型酒吧、餐饮、观光会晤等功能。另外,在大厦裙房中还设有容纳1200人的多功能活动中心。 建造中心大厦是中国建筑实力的高度体现 此外,2至8区,每区的底部每隔120度就有一个由双层幕墙组成的空中大堂,全楼共有21个这样的空中大堂,大堂内视野通透,城市景观尽收眼底,为人们提供了舒适惬意的办公和社交休闲空间,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配套服务。 上海中心大厦位于地下二层的公共通道连接地铁2号线及在建中的14号线,并与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及国金中心相互连接。<br></h3> <h3>外滩万国建筑金碧辉煌</h3><h3>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全长约1.5公里,东面靠着黄浦江,西侧是52幢风格各异的大厦,外滩的精华就在于这些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的外滩建筑群。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这些建筑虽不是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也并非建于同一时期,然而它们的建筑色调却基本统一,整体轮廓线处理惊人的协调。无论是极目远眺或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外滩原来是上海城厢外北面的沿江滩地,旧时俗称“黄浦滩”,筑路后,名为黄浦路,1945年更名为中山东一路。<br></h3><h3>外滩又名中山东一路,全长约1.5公里。东临黄浦江,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壁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大楼,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外滩的房屋开始时都是两层楼和三层楼。外滩12号穹顶本世纪以来,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出现多层和高层,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汇丰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1700米。<br></h3> <h3>璀璨明珠从东方升起</h3><h3>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The Oriental Pearl Radio &amp; TV Tower)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塔高约468米。该建筑于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承担上海6套无线电视发射业务,地区覆盖半径80公里。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塔内有太空舱、旋转餐厅、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等景观和设施,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br></h3><h3>直径50米的下球体室外观光廊标高90米。263米的上球体观光层直径45米,是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的主观光层。263米的上球体主观光层 259米的悬空观光廊全长150米,宽2.1米,[13]通过原第二球体观光平台的临边改造而成。该观光廊由24个可活动收放的“花瓣”状钢化透明夹胶玻璃组成,单元建筑面积17.29平方米。350米处的太空舱直径为16米,以未来主义的风格展现了太空场景的科幻魅力,是电视塔最高的观光层。<br></h3> <h3>人民子弟兵保护着游客的安全</h3> <h3>拍下瞬间的一刻</h3> <h3>金光闪闪的海关大楼</h3><h3>上海海关大楼是1891年拆除旧屋,于1893年建成一座英国建筑师设计、浦东川沙匠人杨斯盛主持建造的3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哥特式楼房。1925年又拆除旧屋重建,于1927年底落成,即现大楼,与雍容典雅的汇丰银行大楼齐肩并列,相得益彰,被称为汇丰银行的“姐妹楼”。 上海海关大楼面临外滩的一端高8层,上冠三层高的四面钟楼,西部5层,均为钢架结构。东部墙面用花岗石砌筑,西部1、2层石砌,3、4层镶褐色面砖。正面1、2层处理似底座,粗石墙面,入口处为典型的希腊多立安柱门廊。7层上方又挑出的高大檐口。 入口大厅藻井以彩色马赛克相拼的帆影海事图案为饰,甚为精美。建筑上部具有装饰艺术派建筑特色。钟楼旗杆位置在地理坐标东经121°290.02,北纬31°1420.38,为上海地理位置的标志点,同时也外滩建筑中气派最大者。钟楼则为哥特式,有十层楼高,是仿英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在英国造好后运到上海组装。据说花了白银5千多两,是亚洲第一大钟,也是世界著名大钟之一。海关大楼巍然屹立在浦江之滨,它那铿锵、激昂的钟声象征着庄严,象征着使命。<br></h3> <h3>陆家嘴金融贸易区</h3><h3>陆家嘴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隔江面对外滩。是众多跨国银行的大中华区及东亚总部所在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金融中心之一。明永乐年间,黄浦江水系形成,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相汇后,折向东流,迤逦而来的黄浦江在这里拐了 一个近九十度的大弯,留下了一片突出的冲积滩地,从浦江之西向对岸眺望,这一块滩地犹如一只巨大的金角兽伸出脑袋张开嘴巴在这里饮水。东岸形成一块嘴状的冲积沙滩。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生卒于此,故称这块滩地叫陆家嘴。 1990年,中国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并在陆家嘴成立全中国首个国家级陆家嘴金融开发区;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金融机构,必须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设办事处,因此目前共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在陆家嘴设立办事处,当中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星展银行、东亚银行等。<br></h3><h3>陆家嘴有高度中国第二的环球金融中心(492米)和第七的金茂大厦(420.5米),及中国最高的上海中心大厦(632米)。尤其是这里的夜景,相比于欧美高度发达国家的城市可以说是毫不逊色,<br></h3><h3>陆家嘴这一块就可以玩上一整天,上午去水族馆,下午滨江大道走一走,喝个下午茶,傍晚上东方明珠和三大高楼,俯瞰上海。<br></h3> <h3>眺望远处的杨浦大桥</h3><h3>上海杨浦大桥是继上海南浦大桥之后又一座跨越黄浦江的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塔双索面迭合梁斜拉桥。大桥全长7658米,主桥602米,塔的两侧32对钢索连接主梁,呈扇面展开,如巨型琴弦,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br></h3><h3>上海杨浦大桥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高达208米的塔柱似利剑刺破青天,无数根排列整齐的斜拉钢索仿佛一架硕大无比的竖琴迎风弹奏。全桥设计精巧、造型优美、气势恢宏,犹如彩虹横跨浦江两岸,是上海旅游的著名景观。 上海杨浦大桥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宁国路地区。桥址离苏州河5.3km,离吴淞口20.5km,与南浦大桥相距11km。该桥是市区内跨越黄浦江、连接浦西老市区与浦东开发区的重要桥梁,是上海市内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黄浦江,</span></div><font color="#39b54a"><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上海最迷人的一道风景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滔滔江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将上海分成了浦西和浦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过去黄浦江上没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两岸来往全靠乘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人称之为摆渡。</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摆渡已逐渐淡出上海人视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前的上海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取而代之的是,</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过去的40年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浦江上建起了12座美丽的越江大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因为有了它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现在阿拉上海人开着车哼着小曲</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能轻松跨越黄浦江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步跨过黄浦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今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成了现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真是很让人骄傲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你能叫出黄浦江上13座桥的名字吗?</div> </font></h3><h3><br></h3> <h3>庄严的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h3><h3>上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建成于1993年,是为了缅怀自1840年以来为解放上海而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而建成的纪念性建筑。她位于外滩黄浦公园内,在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br></h3><h3>纪念塔坐落在上海滩上第一家公园--黄浦公园内,是黄浦江与苏州河的交汇处。黄浦公园原是英国驻沪领事馆前面的一块滩涂,园门口却挂出了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就激起了民愤。经过长期的斗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五卅运动后,殖民者才不得不将牌子摘了下来。位于黄浦公园南大门内的大型青铜人像雕塑展现了一位身躯伟岸的工人,扬着风帆迎向袭来的巨浪,奋勇搏击。形象生动,表现出无产阶级力量无比,不畏艰险,勇敢前进,气吞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作品主题是表彰上海工人阶级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光辉业绩。 人民英雄纪念塔的三块枪状塔体,寓意鸦片战争、五四运动、解放战争以来光荣牺牲的先烈永垂不朽,内涵有深刻的概括性。并有大型花岗石浮雕位于黄浦公园的下沉式圆岛上,浮雕全长120米,高3.8米。充分从形态特征中体现了先烈们的伟大斗争业绩。值得后辈瞻仰学习。浮雕以写实的手法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表现了从1840年至1949年间上海人民的革命斗争。两翼为装饰性的花环图案,象征着上海人民对革命先烈的缅怀。浮雕可分为七组,97个典型人物,表现了先烈们伟大的斗争业绩。 人民英雄纪念塔的组成和布局融汇了中国建筑讲究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节奏感。巨大的下沉式广场给人们提供了瞻仰和怀念先烈的空间。纪念塔环型的墙面镌刻着上海百年来的革命斗争历史,这儿是回顾历史、追忆先烈的主要场地。让小辈们学习中国烈士们的英勇抗敌的大无畏精神;让长辈们将这段用鲜血换来的历史永远铭记心中。<br></h3> <h3>外白渡桥</h3><h3>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br></h3><h3>关于桥名“外白渡桥”的来源至今仍存在着许多的争论,现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对原先木桥的称呼。其中最为广泛认可的解释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称之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则为外。”在学者薛理勇的《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一书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况下,汉语的内部和外部,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这种用法至今仍旧可见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称为里白渡桥,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称作为外白渡桥。而之所以称之为白渡桥,是因为该桥建成后,凡是过河无需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是“白”渡。<br></h3><h3>上海人的记忆中始终保留着这么一座桥外白渡桥。在普通人眼中,外白渡桥始终硬朗,每天有近3万辆次的车从它身上驶过。人们对这一百年城市地标已渐渐熟视无睹。2008年4月,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到2009年3月大桥以原貌回到原地。想象假如真的没有了这座桥,就少了城市发展的见证,少了集体记忆的载体。此次外白渡桥的大修,提醒了人们,保护百年老桥屹立不倒,是城市的责任与使命。<br></h3> <h3>细雨蒙蒙 印映着南京路一条街</h3><h3>上海市南京路是上海最早最繁华的街区之一。两侧云集着七百多家商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南京东路步行街的开通,各国商家的入驻,这条商业大街,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街”。步行街路面铺设彩砖,以金带为主线,象征荣华富贵。道路中间还有叮当车来往供游客观光使用。是中国十大最美的步行街之一。 </h3><h3>南京路起源于1851年花园弄堂,1854年延伸到浙江路,俗称大马路,1862年再次向西伸至西藏路,1865年正式定名为南京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租界被废除,民国政府将南京路分别命名为南京东路与南京西路。1908年5月,通行有轨电车,1953年南京东路拆除有轨电车轨道,重新铺设了路面,改铺为柏油路面。至2000年,南京路东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并且建造了现代化的南京路步行街,为南京路又添一大特色。<br></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习主席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海背靠长江水</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面向太平洋</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同其开放品格</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开放优势</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开放作为紧密相连</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开放 创新 包容 已成为上海 最鲜明的品格 这种品格 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 的生动写照<br></h3> <h3><i>主席主旨</i></h3><h3><i>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i><br></h3> <h3><i>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i><br></h3> <h3><i>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i><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影 范平</h3><p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 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