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流行及防控措施

科前生物技术服务部

<h1><font color="#ed2308"><b>一、非洲猪瘟简介</b></font></h1><h3>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ASFV为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较大(170-190kb)可编码150-200种蛋白;基因组两端各存在一个高变区,基因型多达22个。该病毒主要感染家猪、疣猪、欧洲野猪和美洲野猪引起发病,具有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死亡率可达100%。其临床症状与古典猪瘟非常相似,难以区分。特急性型表现为突然死亡,无明显临床症状;急性型常表现为发烧(40-42℃)、食欲废绝、皮肤局部坏死、皮下出血、耳尖发红等症状;亚急性和慢性型会出现鼻腔出血、便秘、呕吐、便血等症状。解剖发病猪只通常会观察到肾脏出血点,淋巴结肿大、出血,脾脏严重肿大、变黑、易碎等。</h3><h3><br></h3> <h1><font color="#ed2308"><b>二、非洲猪瘟的起源于发展</b></font></h1><h3> 非洲猪瘟起源于非洲,最早于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地区被发现,在随后的30多年里,该病都只是在非洲地区流行传播。直到1957年,ASF首次传播到非洲大陆之外的葡萄牙,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经过短时间的沉默,于1960年再次在葡萄牙出现,随后又依次在法国、意大利、马耳他、比利时和荷兰流行传播。目前除了意大利撒丁岛外,上述欧洲国家都想办法净化了ASF。到了2007年,ASF从欧洲西部逐步向东传播到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随后在整个地区蔓延,并于同年11月份进入俄罗斯南部地区。截止到2017年, 随着ASF在俄罗斯的不断传播,与之相邻的欧盟部分国家(如立陶宛、捷克和波兰),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区也相继出现ASF(图1)。我国在2018年8月3日首次在沈阳一养猪场发生非洲猪瘟疫情,随后在短短的2个多月时间里,我国已经相继在河南、安徽、江苏、黑龙江、湖南等省市地区出现ASF疫情。截止到2018年11月4日20:50,我国累计报道非洲猪瘟疫情共53起(图2)。</h3><h3><br></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非洲猪瘟疫情报道数据</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1月4日20:00)</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font color="#ed2308"><b>三、非洲猪瘟防控措施</b></font></h1><h3> 多年来,虽然科研人员一直在进行相关疫苗的研制,但是到目前为止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都不能对ASF起到有效的防控。因此,目前我们只能通过加强生产管理及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生猪与ASFV的接触来防止ASF的发生,具体的防控措施分享如下:</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