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回忆录(文字),战事纪实(声频58分钟),附注作战地图说明,让你详细了解孟良崮战役。

平安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华东野战军成立始末及其各纵队的前身</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本篇正在整理完善中》</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其前身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北撤的新四军部分主力和留守山东的八路军部分主力。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过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当中,最为复杂同时也是我们军史爱好者较感兴趣的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到华东野战军这一时期,诸如华野是怎样组成的?华野各纵队的番号是怎么确定的?华野成立之初各纵队的实力等等问题都很值得探讨。为此,我根据这一阶段众多史料整理了这一篇博文,遗漏和错误之处还请博友指正。</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 1945年12月3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新四军军部兼山东军区领导机关,统一指挥山东、华中在内的华东地区部队。时山东军区所属主力(包括山东野战军)和地方部队已达22万人。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第一副军长兼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张云逸,第二副军长兼军区第二副司令员罗炳辉,副政治委员黎玉,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舒同,副参谋长袁仲贤,政治部副主任唐亮。</b></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 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下辖的野战部队:</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中野战军(1945年11月10日成立,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第6、7、8、9纵队。全军11万人。</b></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 山东野战军(1946年1月7日成立,司令员陈毅(兼)、政委黎玉、参谋长宋时轮、政治部主任唐亮),下辖:第1、2、纵队和第7、8师。全军7万余人。</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 1947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在撤销新四军番号,将其所辖山东、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的同时,将华东地区的两支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委谭震林、参谋长陈士榘、政治部主任唐亮)。随后,将华中和山东两大野战军的下属部队、原山东军区下属的鲁中、胶东和渤海军区及华中军区下属的苏中、苏北军区的主力部队,整编为第1、2、3、4、6、7、8、9、10、11、12和特种兵纵队。当时,为方便上级指挥和部队间的配合,整编后部队番号的排序参照了原部队的番号。总体上是山东、华中野战军部队排在前面,后面依次是山东、华中军区部队。</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 整编后的部队和原部队的番号对照如下:</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由原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由原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为主)和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由原山东野战军第8师为主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4纵由原华中野战军第1师(原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组成;</b></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由华中野战军第6师(原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组成;</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由原山东野战军7师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由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主力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由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主力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由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主力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兼苏中军区)由华中军区所属苏中军区(原华中野战军7纵)部队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由华中军区所属苏北军区部队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由原东江纵队组成。</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根据国防大学1996年出版的四大野战军丛书《第三野战军》中的记载,1947年2月,山东和华中两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时,华东野战军的各主力纵队的编制(按成立时的兵员数量排序):</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6纵队(司令王必成、政委江渭清),辖第16、17、18师,35000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8纵队(司令王建安、政委向明),辖第22、23、24师、炮兵团,33000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9纵队(司令许世友、政委林浩),辖第25、26、27师,31000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4纵队(司令陶勇、政委王集成),辖第10、11、12师,30000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2纵队(司令兼政委韦国清),辖第4、5、6师,29000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3纵队(司令何以祥、政委丁秋生),辖第8、9师,25000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7纵队(司令成钧、政委赵启民),辖第19、20、21师,25000人。</b></font></h3><h3><b><font color="#167efb">第1纵队(司令兼政委叶飞),辖第1、2、3师,独立师(中原1旅),24000人。</font></b></h3><h3><font color="#167efb"><b>第10纵队(司令宋时轮、政委景晓村),辖第28、29师、特务团,16000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11纵队(司令管文蔚、政委姬鹏飞,兼苏中军区)辖31、32旅及军分区人数不详。</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第12纵队(司令陈庆先、政委曹荻秋,兼苏北军区)辖34、35旅及军分区人数不详。</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两广纵队(司令曾生、政委雷经天)、辖第1、第2、第3团和教导总队,4800余人,</b></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特种兵纵队(司令陈锐霆、政委张藩)辖榴炮团、野炮团、工兵团、骑兵团、战车营、汽车大队。</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注1:第11、12纵队和两广纵队,成立之初归华东军区指挥,后陆续转归华东野战军。</b></font></h3><h3><font color="#b04fbb"><b> 注2: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成立于1947年8月下旬,由胶东军区前指及所属部队改编,辖37、38、39师,成立时兵力23000人。</b></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孟良崮战役之背景</font></b></h1><h3><font color="#167efb"> 1947年初,莱芜战役以后,国民党为实施重点进攻计划,在山东战场上集中了约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吸取了以往分路进攻常被分割歼灭的教训,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齐头并进的战法。计划第一步完全占领鲁南解放区,第二步实现其占领整个山东解放区的目的。3月下旬,国民党军集中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向山东解放区发起进攻,到4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步计划,随即稳步向鲁中山区推进。</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孟良崮战役前夕,从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华东野战军在鲁南、鲁中地区主动出击,实行高度机动回旋,力求调动敌人,捕捉战机。但是由于敌人保持高度警觉,采取密集平推、稳步前进、不轻易分兵的新战法,除了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敌第72师主力外,其余大量歼敌的计划均未实现。原因是敌人"接受了屡次被歼的教训,改变了战法,不轻易为我调动",针对敌军这一心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给陈、粟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会。"指示华野进一步向东北方向后退,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根据中央指示,我华野主力实施迷惑敌人战术,使蒋介石、陈诚心理上产生错误判断,他们误认为华野"攻势疲惫",可能继续向东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遂命令各部兼程前进,跟踪追剿,以实现在鲁中山区与华野主力决战之目的。这样一来,就削弱了敌人的戒备心理,促使敌军冒进。尤其是南线的第一兵团司令官汤恩伯贸然改变稳扎稳打的战法,不待第二、三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74师为主,整编第25、第83师在左右两翼配合,以沂蒙公路上的坦埠为主要目标,于11日自蒙阴东南的垛庄东西地区北犯。</font></h3> <p class="ql-block">张灵甫之子张道宇2021年发布的像片视频。</p> <h3>人物生平</h3><h3>求学经历</h3><h3>1903年8月20日,出生于长安东大乡东大村。[1]</h3><h3>1921年,考入长安中学。</h3><h3>192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期间同第一任妻子邢凤英结婚,后因无力负担学费而退学[2]。</h3><h3>1926年,张灵甫听从于右任的建议考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四期学员,与后来的同僚胡琏、李弥,以及对手林彪、刘志丹是同学。</h3><h3>黄埔从军</h3><h3>黄埔四期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21师任步兵排见习官,不久见习合格升任排长,开始参加北伐战争。北伐结束后,张灵甫调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在这个有“天下第一师”之称的嫡系部队中,张灵甫升迁至团长。[3]</h3><h3>张灵甫</h3><h3>1933年,年仅30岁的张灵甫就当上了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此时,张灵甫所在部队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经部队朋友介绍,张灵甫与吴海兰相识。</h3><h3>1933年冬,两人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h3><h3>1936年,张灵甫枪杀了结婚三载的第二任妻子吴海兰。东窗事发后,张灵甫遭到了妇女界的一致讨伐,胡宗南出于怜才,他没有执行蒋介石派人押解张灵甫到南京受审的命令,而是要求张灵甫自解南京。张灵甫带着少量盘缠上路了,用完了盘缠后他就卖字糊口,一路走走停停,两个多月才来到南京。随后被判入狱10年,在南京“模范监狱”服刑。[4]</h3> <h3>抗日战争</h3><h3>淞沪会战[5]</h3><h3>1937年8月,51师、58师编成第74军。随后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任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h3><h3>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在战役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最终也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因作战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h3><h3>徐州会战[5]</h3><h3>1938年春,归队后的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第305团团长。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校阅官的优良考评,张灵甫305团的成绩在阅后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h3><h3>1938年,徐州会战中,74军51 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的302团合两团兵力进攻日军阵地,因作战有功擢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h3><h3>武汉会战[5]</h3><h3>1938年10月8日,武汉会战中,日军第106师团陷万家岭。经过数日的拉锯战,中国军队逐渐缩小了对敌包围圈。张古山的地势,明摆着对在山上凭险据守的日军极为有利。张灵甫主动请缨:“师长,张古山就交给我吧!”张灵甫亲率一支突击队从日军疏于防范的张古山后山绝壁上进攻。率部浴血死战,与日寇鏖战五天五夜。张古山的攻取封死了日军106师团的最后退路,该师团最终几乎全军覆没。</h3><h3>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荣获四等云麾勋章。</h3><h3>上高会战[5]</h3><h3>1940年冬,张灵甫出任74军58师副师长。</h3><h3>1941年3月15日,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此役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何应钦称之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h3><h3>第二次长沙会战[6]</h3><h3>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第六师团,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为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百分之十。</h3><h3>浙赣会战</h3><h3>1941年10月24日,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h3><h3>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长岛田仁次郎。</h3><h3>鄂西会战</h3><h3>1943年6月6日,鄂西会战,74军58师与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独立混成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殒命。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瓮安。</h3><h3>1943年11月,常德会战,张灵甫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58师略事整顿,于12月8日复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发起进攻,与51师一起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于被突破,敌师团长赤鹿理也在督战时负了伤。</h3><h3>第四次长沙会战</h3><h3>1944年5月,张灵甫升任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此后张灵甫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线继续与敌40师团鏖战。</h3><h3>张灵甫将军</h3><h3>1944年5月10日,张灵甫会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抓紧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要74军解围衡阳。</h3><h3>1944年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两人,与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到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师团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方先觉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h3><h3>1944年8月,张灵甫因功授勋,膺荣宝鼎勋章。</h3><h3>1945年4月,在湘西雪峰山战役,张灵甫指挥74军58师在铁山与日军主力血战获胜,获三等宝鼎勋章,抗战胜利后颁授胜利勋章,再获颁忠勤勋章,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h3> <h3>二战涟水</h3><h3>12月,国军卷土重来,投入整编74师和整编第28师第192旅以及第7军一部共5个旅,由整74师师长张灵甫统一指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解放军以27个团围攻鲁南临沂、郯城,另以24个团阻击华中北上之敌。担负涟水防御的是华野6师和淮南独立6旅。此次张灵甫吸取了教训,改变战术,12月3日首先以74师57旅和192旅向解放军6师17旅阵地作正面攻击,解放军沿涟水以南层层设防,4日占领解放军一线阵地。</h3><h3>5日,解放军6师分路出击,企图夺回失守的一线阵地,但均告失利。6日国军继续推进,解放军退守顺河集一带节节阻击。双方激战十日,解放军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到涟水以南。</h3><h3>12月14日,张灵甫集中74师51旅、58旅和第7军一部共3个旅由王营、悦来直扑带河镇、大关,从西面攻击涟水,这支奇兵一举奏效,当天便突破了淮南独立6旅在带河的阵地,傍晚就已打到废黄河大堤。解放军这才察觉74师的主攻方向,从正面抽调6师16旅急返涟水,配合淮南独立6旅阻击敌人。</h3><h3>16日拂晓,74师集中全部炮火轰击涟水城,炮击一停,即以营、团发起集团冲击,而且一波连一波,前赴后继,经白刃肉搏于上午8时突破大堤进逼城垣,中午时分便攻入城里。接到涟水以西告急华野第6师奉命兼程回师增援,结果急行军35千米,在涟水城外2.5千米处与已攻取涟水的74师接战,6师几次反击均被74师击退,6师伤亡超过5000人,被迫撤出战斗。据江渭清回忆,当时陈毅口头通知他代行司令员职务,将6纵纵队长王必成撤职查办,押来野司。粟裕认为战役失利原因很多,不能只怪王必成一人,但作为主要前线指挥员,应该好好检查,建议留职检查。王必成只说了一句:“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粟裕立即将参谋长陈士榘召来,当面命令:以后凡我华东部队组织歼灭74师的战役,一定让6师参加,一定让王必成同志参加。并特别嘱咐将此命令记录在案,存档待查。半年后,歼灭74师的孟良崮战役中,正是王必成指挥的6纵(原6师改编)从鲁南飞兵急进,夺占垛庄,切断74师退路。</h3><h3>殒命孟良崮</h3><h3>1947年2月,国民党军调整战略,从最初对各解放区的全面进攻改为对陕北和山东两地的重点进攻。在山东战场,以整编74师为核心的第1兵团为绝对主力。3月下旬,国民党军开始全面攻击,至4月上旬,基本打通津浦路徐州至济南段,占领鲁南地区,随后继续向鲁中进击,解放军主动后撤,国民党军迅速跟进,于5月10日占领莱芜、蒙阴、河阳,国民党军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被解放军的行动所迷惑,一改先前的稳扎稳打战术,不待与友邻兵团协同,立即命令以整编74师、整编25师为主攻,从垛庄、桃墟北进,限令必须在5月14日攻占坦埠。[1]</h3><h3>5月11日,74师攻占重山、艾山,先头部队51旅已渡过汶河。[1]</h3><h3>5月12日,74师开始大举进军,以58旅为前卫,师部和直属部队为本队,57旅为后卫,直扑坦埠。当天上午,74师的前锋51旅主力渡过汶河,并于下午攻占北岸三角山、水塘崮、杨家寨一线,但继续向北推进时遭到解放军顽强抵抗,只得在天黑前退回三角山。当天遇到的抵抗,比之前激烈,张灵甫判断出已经开始和解放军的主力接战了。但是根据侦察发现在坦埠附近至少有解放军的3个主力纵队,这让他意识到情况要比原先严重的多,决定改变原定计划。</h3><h3>13日,74师只派51旅在汶河以北继续进攻,而主力2个旅则在汶河南岸,这样即便情况有异,也能及时应变。但是第1兵团没有同意他的这一计划,要求74师必须全师北渡汶河,务必按计划于14日中午前占领坦埠。74师按计划继续攻击前进,经激战攻占马山、迈逼山、大箭,距离坦埠已不到6千米。马山为坦埠的最后屏障,从马山到坦埠已经无险可守,几乎是一马平川了,但两翼友邻进展迟缓。张灵甫为避免孤军深入,张灵甫于傍晚下令,放弃新占阵地,只在前沿要地留置少数部队警戒,主力全线收缩至杨家寨、马牧池、重山、艾山一线的汶河沿岸,使全师处在可进可退的态势。汤恩伯接到张灵甫报告不以为然,只是重复务必于14日中午攻占坦埠,同时饬令83师和25师必须确保74师侧翼安全。但是随军行动的第1绥靖区第2处(情报处)处长军统毛森立即提出坦埠正面很可能确有解放军主力,而74师又被分隔在汶河两岸,与83师之间都是险峻山地,行军很困难,与25师之间则只有一条临蒙公路,难以及时展开部队,局面危险的。汤恩伯立即向国防部和徐州司令部联系,希望能改变计划。但国防部和徐州司令部相互推诿,汤恩伯不得要领,只好决定明天派兵团副司令李延年和毛森去前线察看情况,并就近督战。[1]</h3><h3>13日入夜后,74师的情况已经陡然严峻起来,58旅在马牧池、王山庄一线遭到解放军主力猛攻,51旅大箭山阵地也同时遭到解放军攻击,左右侧后方向的天马山、牧虎山一带都发现有解放军活动。更严重的是,83师通报其19旅部队在黄石山遭到解放军顽强阻击,无法前进;25师108旅也在解放军的强力攻击下放弃了黄斗顶、尧山南撤,这样一来,74师的左右两翼都已经出现了20多公里的空当。张灵甫接到这些报告,判断出解放军已经有了围歼74师的意图,但是他的权限最多只能命令部队收缩到汶河沿岸,在上级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无法继续后撤。于是他连连向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告急,但汤恩伯不但没有同意他继续后撤,还要张灵甫不要听信不实报告,张灵甫也只好放弃了继续后撤的念头。解放军方面,对74师的围歼也在这天初步形成。当晚,陈毅粟裕联名向中央军委报告围歼整编74师的决心和计划:“74师系蒋介石反动军队的主要基干之一,全歼该敌后对战局的影响远远超过歼灭第7军、第48师;该敌正处我军主力矛头前,我不需要大的调动,即可集中四倍于敌之兵力,造成绝对优势,便于分割围歼,能求速决。而第7军、第48师是广西军,擅长防御,难以速决全歼,如敌乘机攻占坦埠,我则陷于被动;74师虽系蒋军精锐,战力较强,但较突出孤立,且甚骄横,与蒋军其余各部矛盾甚深,同时由于其深入山区,重装备均留置后方,战力相对削弱,且该敌正处进攻态势,无防御依托,我军突然反击,可迫使其措手不及,陷入混乱,而左右各敌亦必因不明情况和害怕被歼而不敢贸然赴援,利于我主攻集团乘机猛烈反击,达成全胜。”</h3><h3>13日晚,第1、第8纵队主力寻隙向敌纵深穿插,1纵1师于14日拂晓占领孟良崮西北的尧山,1纵独立师由于找向导耽搁了时间,赶到集结地点已经比规定时间晚了几小时,领受任务后立即跑步前进,两小时强行军20公里,也在14日拂晓前按时占领天马山。[1]</h3><h3>14日,74师准备按计划再向坦埠进攻,不料当面解放军已经抢先发起进攻,而且投入兵力比前两天还要雄厚,张灵甫立即命令暂停进攻,各部就地转入防御‘。左翼解放军已越过天马山,正向垛庄急进;右翼解放军也过了牧虎山正向万泉山前进。解放军对74师钳形攻击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到上午9时许,张灵甫终于意识到解放军有围歼74师的意图,这才决心不再服从攻取坦埠的命令,命令以51旅为前导,师部居中,57旅殿后沿孟良崮以西向南撤退,58旅则占领孟良崮一线掩护师主力后撤,在师主力撤退后再单独沿孟良崮以东撤退。[1]</h3><h3>14日上午,解放军1纵攻占曹庄、黄斗顶山、天马山等要点,割裂74师与25师的联系,并占领285和330高地,切断了连接垛庄的急造军路;8纵攻占桃花山、鼻子山,割裂了74师与83师的联系;6纵也连夜急进,于14日晨到达垛庄西南观上、白埠地区;正面的第4、9纵队连夜猛攻,夺取黄鹿寨、马牧池等地。中午前后51旅已经到了孟良崮附近,如果一切顺利的话,74师主力将于午后14时左右撤到74师的后方基地垛庄。正向垛庄穿插迂回的华野1纵74师抢先赶到了孟良崮,发现74师主力正在沿公路南撤,1纵独立师1团团长王诚汉意识到情况紧急,立即果断放弃穿插抢占垛庄的原定计划,抢占公路东北的285高地及西北无名高地。几乎同时独立师3团也抢占了孟良崮以西的330高地,彻底切断74师与25师的联系。随后1团、3团便占据高地向正沿公路撤退的74师猛烈开火。张灵甫接到51旅退路被解放军切断的报告,立即命令51旅全力反击285高地和330高地,务必打开撤回垛庄的通道和打通与25师的联系。然后召集各旅旅长开会,商议下一步行动。经过商议,决定退守孟良崮。具体部署是58旅占领孟良崮及附近600高地、芦山、雕窝一线,51旅占领孟良崮以西面梨沟、冯家庄一线,57旅占领以北当阳、孟家峪一线。这是74师在面临解放军4个主力纵队的围攻态势下所决定的,正面是4纵和9纵从北面压过来,8纵已切断74师与83师的联系,1纵则迂回到汶河沿岸至界碑一线,并切断74师与25师的联系。在部署中,张灵甫只派1个团控制孟良崮,主力摆在界碑、临蒙公路两侧便于机动的位置,并尽量与左右两翼友军相连接,依托制高点靠拢友军,重点在于随时能走的自保方案。同时在各旅按照预定部署抢占各制高点的同时,张灵甫严令51旅猛攻285高地和330高地,力图打开退回垛庄和打通与25师联系。经过反复激烈争夺,51旅在黄昏17时许先后攻占了285高地和330高地。与此同时,25师也曾派部队进攻330高地以西的覆浮山,但在解放军顽强阻击下无功而返。[1]</h3><h3>14日黄昏时分,74师基本实现预定计划,各旅都占领指定位置,张灵甫也将师部安排在540高地,张灵甫向兵团报告:“寒黄昏前,安全集中于孟良崮、芦山间地区,正加强工事,严密防范。”[1]</h3> <h3>轶事典故</h3><h3>人物绰号</h3><h3>1939年3月底,日军占领南昌,张灵甫奉命率领自己的部队赶到南昌西边的高安作战,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由于张灵甫带头增援,前军将士士气大振,打退了日军。然而他在冲杀的时候,右腿膝盖被机枪扫中,由于负伤后急于出院返回前线,他落下终身残疾,从此绰号“张瘸子”。[7]</h3><h3>古城杀妻</h3><h3>主词条:张灵甫杀妻案</h3><h3>张灵甫从黄埔军校毕业后,一直在蒋介石的嫡系第一军任职。第一师师长胡宗南对张灵甫十分器重,视为心腹。1933年,年仅30岁的张灵甫就当上了第一师独立旅第1团上校团长。此时,张灵甫所在部队在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交战,经部队朋友介绍,张灵甫与吴海兰相识。1933年冬,两人在四川广元拜堂成亲。—年后,女儿张清芳出世,一家人其乐融融。不料1935年竟发生了“团长古城杀妻”的惨剧。</h3><h3>妻子不忠说</h3><h3>关于张灵甫杀妻的原因一种说法是这样的:张灵甫的妻子叫吴海兰。1935年红军到达西北后,张灵甫所在的胡宗南第一军尾随红军到达西北。第一军的军官眷属都住在西安。一天,张灵甫见一位同事探亲返回部队,便问:“你可看见我的太太没?”同事打趣道:“看见啦,在电影院门口,你太太穿着旗袍。还有一位小伙子,西装革履的俩人可亲热了。”张灵甫是一个遇事很认真的人,听说妻子“不贞”,他向胡宗南请了假,回到家他对妻子说:“我好长时间没吃过饺子了,你为我包一顿饺子吧。”妻子听后便到菜地割韭菜。张灵甫尾随在后,待妻子刚蹲下去割韭菜时,即拔出手枪,对妻子后脑就是一枪。[8]</h3><h3>窃取军事文件说</h3><h3>另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张杀妻不是因为妻子外遇。曾经长期在张灵甫手下任职的刘光宇与张后来的妻子王玉龄回忆,当时张灵甫发现吴海兰擅自拿走了张的军事文件,却交代不出理由,当时胡宗南的部队一直在川陕一带与红军激战,当地也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活动,张灵甫疑神疑鬼,担心妻子可能沾了共产党的边,但在事情没搞清楚之前又不便声张,于是就暗地里向妻子盘查,不料吴海兰对此保持沉默,惹得他气急败坏,越发怀疑妻子背着他做了不可告人之事,于是拔枪杀妻。吴海兰死在了丈夫的枪下。因为事涉通共之嫌,事发后张灵甫怕传出去有口难辩,便推说是感情纠葛。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张灵甫对吴海兰的怀疑并没有寻获确凿的证据。[8]</h3><h3>自首释放</h3><h3>吴海兰被枪杀的事情传到了她的娘家四川广元,吴海兰的哥哥吴正有写了控告信,找到了西安的妇女协会。西安的女界得知此事,声称要为吴海兰讨个公道,严惩杀人凶手,中央军团长杀妻案一时在古城闹得沸沸扬扬。张灵甫依旧在胡宗南那里当他的团长,继续带兵操练。</h3><h3>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来到了西安,妇女协会把吴正有的控告信转到了她的手里,希望上面能有人出面干预一下。于凤至回到南京就把此事告诉了宋美龄。宋美龄正在和蒋介石一起积极鼓吹新生活运动,旨在改造社会道德与国民精神,一看状子,团长杀妻,即违社会道德,又触犯了国法,于是她向蒋介石告状。蒋介石一听有人告状,说自己的黄埔门生无理杀妻,非常生气,立刻吩咐下面将人送南京军事法庭查办。</h3><h3>胡宗南在西安接到了命令,他叫来了张灵甫,告诉现案子已经闹到了南京,校长下了命令要把他押送南京法办。张灵甫自知罪责难逃,于是他向胡宗南表示,事已至此,他也不想再让师长为难,自己遵命去南京投案服罪就是了。到南京后径自去军法处自投罗网,被拘押于老虎桥模范监狱。</h3><h3>案子审完了,起先初审内定是要判处张灵甫死刑的,连名字也被打上了红勾,择期待决。在被判处死刑之际,他在狱中染上了疟疾,几乎奄奄一息。模范监狱的典狱长和他的关系不错,他对张的处境表示惋惜和同情,并竭力为张灵甫打气,还悉心安排狱医为张灵甫治病。不久之后居然起死回生,战胜了病魔,于是他又重新燃起了求生的欲望,听从典狱长的劝说,向军事法庭递交了申诉书。</h3><h3>死亡之迷</h3><h3>迄今为止,关于张灵甫之死,仍在继续流传的,主要有三种版本:中国大陆方面主流的“击毙说”;国民党方面主流的“自杀说”;以及中国大陆方面非主流的“杀俘说”。[9]</h3><h3>击毙说</h3><h3>张灵甫被击毙在其指挥所山洞里,1947年5月30日,华东野战军陈(毅)粟(裕)谭(震林)(陈士)榘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军委的电报。电报原文如下:</h3><h3>军委,刘邓:</h3><h3>(一)据最后检查证实,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五十八旅旅长卢醒,确于十六号下午二时解决战斗时,被我六纵特团副团长何风山当场所击毙。当特团何副团长走近张灵甫等藏身之石洞,据师部副官出面介绍为张灵甫等人,现尚在俘官处可证。</h3><h3>(二)另查出五十一旅旅长陈传钧、副旅长皮宣猷、五十七旅旅长陈嘘云、参谋长魏振钺、副参谋长李运良、五十八旅副旅长贺翔章、师新闻处副处长赵建功,均被俘,现在野战俘官处生活。</h3><h3>陈粟谭榘 三十日[10]</h3><h3>自杀说</h3><h3>张灵甫在山洞内与其他高级军官集体“从容自戕”,这是国民党方面在战役结束后公开宣传的最初版本。张灵甫及其74师被歼灭后,蒋介石收到了张灵甫的遗书,其中写道:</h3><h3>“今战况恶化,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我与众将战到最后,为上报党国与领袖,下达士兵与部属,决心以一弹饮绝成仁,报效校长多年之教诲。”</h3><h3>1947年5月29日,蒋介石发布《为追念张灵甫师长剿匪成仁通告国军官兵》一文,向国民党全体官兵通报表彰了张灵甫的“杀身成仁”。该文说道:</h3><h3>“确能至死不屈,舍身取义,如我陆军整编第74师全体官兵,在最近鲁南一役之壮烈殉职者,实为国军截击奸党以来最悲壮之史诗,亦为我革命军人莫大之光荣。查该师此次乘胜深入敌巢,当进至坦埠附近地区,遭遇敌四个纵队以上之兵力,血战凡四昼夜,前仆后继,裹伤浴血,愈战愈坚,寻以众寡势殊,奉令退守孟良崮之高地,该地石崖层叠,目标暴露,形成弹巢,数日之间,死亡相继,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而该师官兵明知无法达成任务,仍以彻底遵奉命令为职志,一心一德,再接再厉,死守阵地,誓共存亡,卒致当时阵亡者,有副旅长明灿等官兵一万余人,最后不屈相率自裁者,有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旅长卢醒、团长周少宾高级将领凡二十余人。呜呼!凄惨壮烈,可谓史无前例,能不悲哀痛愤,为我忠勇将士复仇雪恨,继承其遗志大业乎!似此临难不苟之正气,见危授命之精神,允足发扬我革命军人之崇高武德,而无愧为我总理三民主义之真实信徒。”[9]</h3><h3>杀俘说</h3><h3>张灵甫被俘后才被某士兵违反纪律枪杀,所谓的杀俘说,指的是张灵甫先被中共军队俘虏,稍后又被负责押解的某解放军士兵泄愤枪杀。这一说法虽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百年潮》杂志2007年第七期刊登的一篇署名冷玉键的题为《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亡命之谜》的考证文章,作者称“采访了现任中共临沂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原全程参与张灵甫死亡调查及遗骨考证的崔维志等同志,并对相关资料进行考订”,作者的史料依据全部都是中共参加孟良崮战役的军队干部的回忆。最有分量的是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的王必成撰写的回忆文章《飞兵激战孟良崮》,抢救未果身亡”,其依据则是所谓的“田野调查”,也就是半个多世纪后的战地回访。[9]</h3><h3>遗骨事件</h3><h3>据记录,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将张的遗体埋葬在山东沂南县董家庄。到了1992年,在美的王玉龄请山东人士寻找张的遗骨,2003年12月末,张夫人王玉龄在浦东玫瑰园举行灵葬安放仪式。</h3><h3>2012年8月,微博网友“沂河边的乌鸦”就曾发布消息说:“抗日名将张灵甫的遗骨,至今埋在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董家庄村一户村民院中,该处院落污秽嘈杂,张灵甫遗骨埋在羊圈下方,任由踩踏”。2015年1月21号,名为“74师师长张灵甫之子张道宇”的实名认证微博转发消息,并表示“多次前往沟通都是索要巨款”,“近期前往,他们说要20万才让动土,如果鉴定不是他不管,如果是想要移走灵柩在谈再给多少钱。”[11]</h3><h3>人物纪念</h3><h3>台湾地区</h3><h3>张灵甫阵亡后,蒋介石称其“杀身成仁,为党尽忠”,并亲自撰写祭文:“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为劣势乌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损失,能不令人哀痛!”蒋介石为其颁发第3号旌忠状,在南京玄武湖畔为其修建纪念碑(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被拆毁),将山东蒙阴县改名为灵甫县(1949年后恢复原名),并将英国援助的1艘驱逐舰命名为灵甫号(该舰官兵于1949年5月起义投奔解放区,舰只被英国收回转卖给埃及)。台湾高雄县凤山市有张灵甫路,陆军军官学校内有张灵甫纪念馆。</h3><h3>中国大陆</h3><h3>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张灵甫阵亡之处刻字庆祝,上书“击毙张灵甫之地”。张灵甫的尸体后来被掩埋在沂南县野竹旺村后山冈上。</h3><h3>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灵甫的长子张居礼替父亲领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国务院颁发的一枚抗日纪念章。</h3> <h3>在十大元帅眼里,粟裕的军事能力如何?五位元帅对他推崇备至</h3><h3>历史客栈</h3><h3>百家号02-08 11:50</h3><h3>关注</h3><h3>提起粟裕,自然无人不知,被誉为无冕之王、没有元帅军衔的元帅,其原因,自然是因为粟裕在解放战争中的逆天表现。但在1955年授衔时,粟裕与元帅军衔失之交臂,至于原因,60多年来人们争论无数,在这儿就不讨论了,咱来看看元帅们对粟裕是如何评价的。</h3><h3>早在八一南昌起义时,粟裕就是朱老总的部下,到了井冈山后,更是成了朱老总最直接的嫡系。有一次,朱老总带着陈毅、粟裕去帮老乡收麦子,有人看朱老总年纪大了,就劝他多休息,朱老总说:“没关系,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传下去,我老了,有粟裕!”</h3><h3>这句话虽然说的有点随意,但也足见粟裕在朱老总心中的地位。</h3><h3>解放战争时期,朱老总在一次大会上表扬粟裕说:“粟裕是学习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楷模。”“粟裕同志决心果断,不轻易改变决心,特别能领会统帅部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意图,善于捕捉战机。”</h3><h3>建国前,粟裕跟彭老总基本上没有交集,但到了建国后,彭老总担任国防部长,粟裕担任总参谋长,开始有了一些工作上的交往。然而,两个人都是不转弯的牛脾气,因此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h3><h3>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粟裕这个人在性格上的缺点,太执拗,缺少通便,这样的性格在战争时期是优点,但到了和平建设时期,就成了缺点了。以前有性格豁达的陈老总替他撑腰,倒也没什么,现在陈老总被调去了周总理的身边,粟裕没了这个缓冲带,就很容易跟同事闹矛盾。比如彭老总、聂荣臻都曾批评过他。</h3><h3>当然,粟裕这个人也不会记仇。彭老总受到批判后,有人来劝粟裕也站出来说说,为自己平反。粟裕拒绝了,说:“我不愿彭德怀受批判的时候提我自己的问题。我绝不利用党内政治风浪的起伏,我相信自己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够说明自己!”</h3><h3>林彪与粟裕并称“伏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在解放战争中,两人的战绩最大、军功最盛,林彪也对粟裕的战术非常推崇。</h3><h3>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林彪特地让人把此战的资料找来,关在屋里研究了两天两夜,最后对刘亚楼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h3><h3>林彪还专门比较过两人的作战风格:“我因为长期以来肩负保卫党中央的重任,又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主力,我的担子很重,打仗较为慎重。一般情况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只有五六成把握,风险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会失去战机,无仗可打。而粟裕同志呢,长期远离中央,长期孤军作战,一般情况都是在敌人包围的态势下打的仗,不冒险就无法生存,养成了他敢于冒险的特点。如豫东战役,我看最多只有五成把握。拿这次淮海战役来说,没让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讨和借鉴。”</h3><h3>1958年,粟裕受到批判,林彪很难得地替他说话:“我一直生病,不明白这次会议,打胜仗的是罪犯,打败仗的当英雄,这个会议我不参加了吧。”</h3><h3>十大元帅中,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水平最高,但他也对粟裕很推崇,在豫东战役后,刘帅感慨地说:“打这样的大仗,我是做不到的,没有这样的胆识,没有这样的气魄。”</h3><h3>1949年9月27日,刘帅在《人民日报》上对粟裕评价说:“智深勇沉,百战百胜,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有古名将风,是中国的战略家。”</h3><h3>渡江战役时,刘伯承还对邓小平说:“将来过了江,我就不带兵了,把部队都交给粟裕。”</h3><h3>当然,对粟裕了解最深的,还要数陈老总。从井冈山时期,粟裕就是陈老总的部下,之后的新四军、华东野战军,粟裕都是陈老总最得力的助手,也深得陈老总的器重。</h3><h3>1947年3月10日,陈老总对记者说:“我华东野战军在最近宿北、鲁南、鲁中三次战役中刚刚创造了一个空前大胜利,就被下一个更大胜利打破了记录。空前之后又来一个空前,接着还有另一个空前。……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h3><h3>1948年元旦,陈老总在总结报告中写道:“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高明,由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的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这就是“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这句话的出处。</h3><h3>陈老总虽然是华野总司令,但他也知道,在打仗这方面粟裕比自己强得多,因此完全放手放他去指挥,以至于后来每到战役发起的时候,陈老总都会离开,说:“我离开这里很必要,免得粟司令事事向我报告,延误时间。”</h3><h3>贺老总、罗帅、聂帅、徐帅跟粟裕的交集不多,客栈没有找到他们对粟裕的评价,就不说了。</h3><h3>最后是叶帅,叶帅这个人跟陈老总有点像,性格圆通,能容人,能办事,因此,当粟裕被撤销总参谋长的职位后,周恩来特地把他安排到军事科学院,给叶帅当副手。</h3><h3>叶帅对粟裕极为推崇,在平时称呼粟裕从来不直呼姓名,而是称之为“粟总”。</h3><h3>有一次,叶帅还当着众人的面对粟裕说:“你是全党、全军、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战将,打了很多的胜仗,对革命战争贡献很大,又有丰富的战争经验,你的军事才华令我们大家钦佩。”</h3><h3>晚年时,粟裕去拜访叶帅。临走时,叶帅拄着拐杖,想起来送送粟裕,粟裕连忙又让叶帅坐下,说:“叶帅坐着就行了,哪敢劳驾老帅相送。”</h3><h3>叶帅说:“你是百战名将,谁人不知华东粟裕?我送送又何妨?”</h3><h3>粟裕淡淡一笑,说:“沧海一‘粟’,不足挂齿。”</h3><h3>粟裕走后,叶帅叹道:“战功高而不自居,贡献大而不自大,不简单哪!”</h3> <h3>粟裕</h3><h3>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h3><h3>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h3><h3>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2月5日逝世。</h3> <h3>人物生平</h3><h3>青年求学</h3><h3>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h3><h3>青年粟裕</h3><h3>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h3><h3>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h3><h3>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h3><h3>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h3><h3>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2]</h3><h3>入党革命</h3><h3>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h3><h3>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h3><h3>粟裕</h3><h3>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3]</h3><h3>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h3><h3>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h3><h3>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4]</h3><h3>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4]2月-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4]</h3> <h3>抗战时期</h3><h3>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2]</h3><h3>粟裕</h3><h3>1939年1月,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歼日伪军400余人,俘日伪军57名,并炸毁火车一列。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2]</h3><h3>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5]),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2]</h3><h3>粟裕与夫人楚青</h3><h3>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日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4]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4]</h3><h3>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4]</h3> <h3>解放战争时期</h3><h3>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h3><h3>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分两个阶段作战,历时45天,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6]</h3><h3>粟裕大将</h3><h3>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其中,1947年5月歼灭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迫使国民军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h3><h3>1948年5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h3><h3>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国民党军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4][7]</h3><h3>粟裕与陈毅</h3><h3>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华东野战军不战而胜。[4]</h3><h3>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8]地方部队40万。[9]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h3><h3>在上海我军入城式上检阅部队</h3><h3>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4]</h3><h3>1949年5月20日,粟裕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8月2日,华东海军由粟裕指挥。[2]</h3><h3>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中粟裕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2]</h3><h3>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紧随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铲土。</h3> <h3>俱往唉!定论许曾盖棺所固尘封数载,岂是唐宋蒙闲愚昧之朝?融媒体时代,自封终被涤涮,真实终将沼告天下!</h3><h3>删除</h3> <h3>建国初期</h3><h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h3><h3>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粟裕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粟裕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2]</h3><h3>1955年,粟裕与陈赓在天安门城楼</h3><h3>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14日,粟裕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疗。8月1日,粟裕病情仍未好转。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2]</h3><h3>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2]</h3><h3>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h3><h3>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h3><h3>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周恩来总理授予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h3><h3>1956年11月20日,增补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h3><h3>建国后期</h3><h3>1958年2月,粟裕参加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粟此行主要与朝方协商部署志愿军回国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总参谋部第四次部务会议,讨论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有关总参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9月19日,正式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的常务工作。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2]</h3><h3> </h3><h3>粟裕一叶帅在军科院会议上</h3><h3>1970年6月,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h3><h3>1973年8月24日,粟裕出席中共十大,在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h3><h3>1975年1月13日,粟裕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h3><h3>1977年8月,粟裕出席中共十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82年5月7日,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他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h3><h3>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10][11]</h3> <h3>轶事典故</h3><h3>夫人赋诗</h3><h3>夫人楚青写诗一首,以寄托和粟裕共同战斗、生活四十多年的深情。</h3><h3>遣怀</h3><h3>时晴时雨正清明,万里送君伴君行。</h3><h3>宽慰似见忠魂笑,遣怀珍惜战友情。</h3><h3>唯思跃马挥鞭日,但忆疆场捷报频。</h3><h3>东南此刻花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15]</h3><h3>颅中弹片</h3><h3>粟裕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h3><h3>留在粟裕头颅中长达五十四年之久的三块弹片</h3><h3>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h3><h3>2003年,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公开了这三块珍藏近20年的弹片。[16]</h3><h3>授衔让帅</h3><h3>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泽东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粟裕推辞了,但毛泽东认为粟裕“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并称:“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17]</h3><h3>艰难平反</h3><h3>1958年,粟裕因“反对反教条主义”一事在军委扩大会议中受到错误的批判。1978年,中共中央开始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称“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粟裕得知消息去见了叶剑英副主席,表示要求平反。叶剑英称:“这件事应该解决一下,你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京后同小平同志也说一下。”从叶剑英那得知邓小平也同意后,粟裕于1979年10月9日向中央正式写了申诉报告,要求撤销会议强加给他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叶剑英在粟裕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但不知何因,此事却一直拖了下来。</h3><h3> 共20张</h3><h3>粟裕大将历史照片</h3><h3>1983年,胡耀邦总书记对“粟裕的冤案”又进一步批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直接受理后,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征求了粟裕本人的意见,决定即由中共中央指派代表同粟裕本人正式见面,但这一决定也未能付诸实施。粟裕于1984年故去。</h3><h3>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的战绩和品德作了全面的评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18]</h3><h3>纪念场所</h3><h3>纪念堂</h3><h3> 共58张</h3><h3>粟裕</h3><h3>“粟裕纪念堂”于1987年建于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陵园北部,为古典苏式建筑。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为“粟裕纪念堂”提写了匾额。现纪念堂内陈列有粟裕半身胸像模型和其夫人楚青敬献的花篮,以及老同志的题词多幅,东台市委党史部门在这里举办了《粟裕将军在三仓》和《东台英烈》的图片展览。1984年4月19日,粟裕夫人楚青偕子女来三仓烈士陵园,将粟裕部分骨灰安葬于纪念塔的西南侧,并在墓穴周围栽植七株松柏,象征“七战七捷”。当年6月,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15]</h3><h3>纪念馆</h3><h3> 共4张</h3><h3>粟裕公园</h3><h3>“粟裕纪念馆”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城南郊粟裕公园内,建成于1987年。1991年9月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馆名,属纪念型建筑。馆内陈列有粟裕铜像,还有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粟裕题的词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文献等等。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h3><h3>公园小山顶立有粟裕纪念碑,碑名1986年由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征粟裕享年76岁,碑身的四周还有宋任穷、张震、毛致用等人的题词。碑座中心安放着盛有粟裕部分骨灰的骨灰盒。粟裕纪念馆地理优越,交通通讯便捷。枝柳铁路穿城而过,209国道通过馆前。馆外青山绿水相映生辉,是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19]</h3><h3>人物评价</h3><h3>1946年2月,粟裕在组织大兵团作战中,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20]</h3><h3>粟裕大将</h3><h3>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发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h3><h3>1949年,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h3><h3>1949年,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21]</h3><h3>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一。</h3><h3>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h3><h3>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王希先发表文章《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说:“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2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