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大脚丫游巴黎

Beaty

<h3>《大脚丫游巴黎》 文/图:【美】埃米·扬 翻译:柯倩华 贝琳达去巴黎演出,可是她的舞鞋被送到了其他地方。一起来看看她是怎样获得她的新舞鞋的。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敢面对,有时候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br></h3> <h3>  这样说或许有些偏颇:这是一个让女孩儿们着迷的故事,因为两个关键词:“巴黎”和“芭蕾”孩子们在《大脚丫游巴黎》中看到的是一个高潮迭起加完美结局的“巴黎梦”。<br></h3> <h3>  故事甫一开始,全城热议“芭蕾舞蹈家贝琳达要来演出了”的重大消息。翻页有路边的露天咖啡座,在奔走相告的人们中间,有银发的优雅女士独饮着一杯鸡尾酒,阳台上的长裙女人端着咖啡侧耳旁听……都是典型的巴黎场景。再翻一页,是巴黎圣母院高处的俯瞰全景,贝琳达像吐水怪(建筑输水管道喷口终端一种雕饰,多是怪物形状)一样托腮凝望着塞纳河,思考着她的烦恼……继续往下翻,看到在圆形池塘玩帆船的孩子们,那是在美丽的杜伊勒里花园,还有小凯旋门、卢浮宫、圣礼拜堂……一直到最后:巴黎歌剧院,大脚丫的表演在这里华丽落幕。<br></h3> <h3>  在这个故事里面,巴黎简直无处不在。大脚丫在巴黎跳舞,遇到了什么困难呢?没有合适的鞋子,便用法式长棍面包做模子!这真是很巴黎的情节啊!还有那些精致的橱窗、街头牵着狗聊天的行人、侍应生、小贩,有的抱着婴儿晒太阳打毛线,有的在阳台伸着懒腰浇花……光看每页中的女人们的姿态和装扮,就能嗅出巴黎的迷人风情。用海明威在60年前的名言来说:“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对了,还有巴黎的食物,你可以看到精致的甜点,有可颂面包、泡芙、法式咸派,还有最后起关键作用的长棍面包。观光之旅也是美食之旅,对孩子们来说,食物是很直接的体会方式。看书如同旅行,用这本书来诠释再贴切不过。和孩子共读的爸爸妈妈可以籍由此书体会一把神游巴黎的美妙感觉。<br></h3> <h3>  尤为可贵的是,驾驭这样的题材,作者埃米·扬却是位地道的美国人。这样强大的实景描述背后,是她自己专程探访巴黎,和喜欢大脚丫贝琳达的好友待上个好些天,做了很多研究,去那些他们认为大脚丫可能会去的地方,拍了700多张照片,画了无数草图……对哈佛法学院毕业后做了七年律师再“退休”来画绘本的她来说,如此重视研究和细节亦是有渊源的。早在十年前,埃米·扬创作第一本绘本《大脚丫跳芭蕾》时,她甚至去学了两年芭蕾,那时她已经40多岁了。她觉得光站在那儿看孩子们跳舞还不够,自己报名学习,才能切身体察芭蕾的灵感。她还做了一双真正的大脚丫的芭蕾舞鞋,拿给小读者们看。创作绘本到这个境界,真实极致。所以对于《大脚丫游巴黎》这本书,她希望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真实的巴黎气氛。在巴黎歌舞剧院,作者可是费了不少劲拼贴全景图,才画出环形的视觉,让读者们身临其境呢。 回到故事本身,贝琳达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之前,凭借耐心和勇气来解决一些看似琐碎的小问题,在偌大的城市找一双罕见的大舞鞋,极短的时间内必须找到合适的布料、模具和鞋匠,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而且贝琳达童话般地坐到了!和童话故事的虚构色彩不同,贝琳达的故事是极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有时,事情的发生就是这样契合,不是吗?而要去发现和促成这样的契合,贝琳达必须在陌生的城市沉静下来,顺藤摸瓜地解决问题:她需要和朋友合作,如果不是嘉贝叶的帮助和鼓励,恐怕贝琳达的巴黎故事会有所不同;她要有自信,敢于奇思妙想;能展示自己的真诚,让大家乐于帮助你。<br></h3> <h3>  孩子们都知道灰姑娘的故事。因为一双(其实是一只)只有她能穿上的玻璃鞋,她和王子找到了彼此,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大脚丫游巴黎》也是关于“鞋子”和“寻找”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同样因此有一个完美的结局。然后,比起几百年前的灰姑娘故事,大脚丫的故事更贴近现代生活和价值观。它宣扬的是勇敢地解决问题,努力地积极地去改变自己的小世界,而不是在万般苦难中被解救,因为仙女的魔棒,遇见王子便万事大吉的灰姑娘。 <br></h3> <h3>  真是个动人耐读的故事。在温软粉调的书页间流动着女孩儿们的悸动和梦想,这是总有奇遇的巴黎。<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