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初闻雷音寺塔,甚奇!一奇是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噢噢!《西游记》不是有大小雷音寺嘛!二奇是为何不直接叫雷音寺,而是叫雷音寺塔呢!第一次户外活动中,明月老大就说雷音寺塔风景如何如何,说等天凉了一定要去看看秋景,更是勾起了我们寻幽探秘的好奇心。</h3><h3><br></h3> <h3> 2017年11月5日,一个晴空万里,艳阳高照的秋日,我们终于登上了朝思暮想的雷音寺塔!</h3> <h3> 2018年5月13日,一个春暖花开,阳光普照的春天,我们再次登上雷音寺塔!</h3> <h3> 雷音寺塔,又名神仙塔,当地人叫九天台,九级浮屠。是岳西县和平乡、来榜镇、河图镇三个乡镇的交界处,也是古潜山县与太湖县的分水岭。可谓“一山分两县,一塔跨三界”。更是“安徽小黄山——岳西之驮尖”又一处靓丽的风景点。雷音寺塔海拔1631米,并非高不可攀,只是路途艰险,没有平坦之路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岭,披荆斩棘,奋力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饱览这里的无限风光。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热爱登山的人们撩开了她那神秘的面纱。</h3> <h3> 2018年11月4日,又到深秋。相约再游雷音寺塔,虽然报了名,即将出发了,但一想到前两次登山时的艰难困苦,加上天气的骤变,心里不免直范嘀咕!</h3> <h3> 嘀咕归嘀咕,纠结归纠结,说走还就走了。早上6:30从城西广场出发,在斑竹叉路口捎上爱山人和安岳,8点就到了山下的冯家,稍作休整就开始登山了。</h3> <h3> 上山的路充满荆棘,虽然偶尔飞扬着毛丝雨,但马上就热汗淋漓,衣服脱得不能再脱了。一些人吵着要歇伙,我们倒没什么感觉,步伐轻飘飘的,即使歇着也只是站站而已😄</h3> <h3> 看官注意了!下面两张图片是同一地方,有什么不同?参照系是中间两棵交叉的树干,今年与去年相比,树皮剥落的更多,一横向生长的枝桠已经脱落了!</h3> <h3> 这里是一处观景台,若干健壮的松树下有大片的光岩,供登山者歇息,天气晴好的话,可以遥望四周的苍松怪石。前2次在此处均有逗留,今天只略略站了站。</h3> <h3> 2017年11月5日,在此向东可遥望天柱山!</h3> <h3> 越往上走,花岗岩倒石堆越多,杂乱堆积棱角分明,且都裸露在地表;越往山上走,空气湿度也越大,裸石上长满了苔藓(比三天门神仙谷更胜一筹),在这漫山遍野枯黄的季节,它们绿油油的直挺挺地向上生长,是多么地难能可贵!着实让人喜爱!忍不住摸了摸耶😊</h3> <h3> 今天登山速度真不慢,才将近11点就到达顶峰,实测海拔1712米!山顶雾气比山下更大,偶尔吹来一阵冷风,周围的景观就会显现一下,众人都穿上了加凉的外套。我们属于先锋队伍,边拍照边等后续队伍。</h3> <h3> 后续部队从老路,也就是那段极陡极险的斜坡上爬上来了,还举着队旗唱着歌谣……</h3> <h3> 这里是雷音寺塔周边海拔最高处,我们在此留下了精彩瞬间!</h3> <h3> 约定地点午餐了,时间略为早了一点点!有什么办法呢?谁叫我们登山速度快呢😊</h3> <h3> 小妹妹!这吃的啥?那么陶醉!</h3> <h3> 吃饱喝足了,别歇着!去寻找蓬莱三岛啊!首先来到了一处孤立突兀的岩体边,正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去年远远地看到了仙岛!</h3> <h3> 今年满眼都是雾气,只见前方悬崖壁立,深不可测。背靠石壁,我们在一起😊</h3> <h3> “砰”地一声响,众人吓了一跳!糟了!一美眉的保温杯滚落了,幸好被石壁半腰的一松树截了!捡不捡?都说不捡,老大闷不做声地摘下相机,溜下去捡上来了!都在啧啧称其好身手,他却说“我也怕呀”😄真的,好险!</h3> <h3> 继续在林子里转悠,又见到了这棵大树</h3> <h3> 春天里,爬上去八大美女呢😄</h3> <h3> 在浓雾迷漫的林子里穿行,很容易迷失方向,象“鬼打墙”似的转圈子,仙岛是找不到了!我们倒是做了回神仙,云里雾里行走,行踪飘忽不定!</h3> <h3> 还是排排坐下来拍个美片吧!</h3> <h3> 雾里看“桩”!远景不佳,目光收回来,意外地看到近前平时没太在意的东西,“桩兜”就是其一。雷音寺塔的山上树桩还真多,有人为伐木留下的,但更多的是雷击或虫害等自然原因所为!</h3> <h1> 虬龙探海</h1><h3></h3> <h1> 二龙出海</h1> <h1> 哥俩巡山</h1> <h3> 山顶风大,树枝摇晃起来,石块就充当切割机的作用。看!切开这么大一缺口!多疼啊!</h3> <h3> 又回到石塔!这里雾气仿佛比别处更大,背后的主塔基本是看不到了!</h3> <h3> 雷音寺塔,当地人称神仙塔,大致由九层石块组成,如人工垒砌一般,所以又叫九天台、九亮台。除了主塔以外,整个人山脊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石塔,花岗岩山体大多风化发育成球状“石蛋”地貌,如黄山、天柱山。为何此处如此奇特呢?</h3> <h3> 原来在花岗岩形成后,地壳较均匀上升过程中,顶部压力突然卸荷,产生了卸荷裂隙。卸荷裂隙是由于自然地质作用和人工开挖使岩体应力释放和调整而形成的裂隙。卸荷裂隙往往受重力、风化及岸坡的物理地质作用进一步张开或位移。<span style="line-height: 1.8;">岩石产状近似水</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平,具张性特征。</span></h3> <h3> 倏尔云开雾散,为我们登塔带来了时机!</h3> <h3> 前2次都没敢尝式,只找了个小塔体验了一下,登九亮台就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目标!</h3> <h3> 终于上来了!虽然没有“一览众山小”的空旷,却有了腾云驾雾的飘逸!</h3> <h3> 主塔北边还有一小塔,我们绕过它沿山脊向北行走,很快就来到了锅斗岩周边。不过也只有“锅头岩”三个字看得清了,待到阳光普照的日子再来一睹真容!</h3> <h3> 雾气稍散,近景相当好!</h3> <h3> 下山的路上,要穿过密密匝匝的小竹林</h3> <h3> 下面两幅画面也是同一地点,一年以来的变化!景是人非噢!</h3> <h3> 谁说今天的红叶不过瘾,棺材石沟里秋叶正红呢😄借着落日的余晖,红得是那么自然,那么柔和……</h3> <h3> 终于回到谷口,今日沿山坡上山,从棺材石沟返回,顺时针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圈。</h3> <h3> 村口的红枫依然红得艳丽!</h3> <h3> 家佳园的晚餐十分丰盛,美味佳肴填饱肚子,大约7:30回到城关,充实的一天就这么愉快地结束了!</h3> <h3> 回顾这次活动,有两点感悟:其一,还是要多运动多锻炼,前2次爬山都有点疲于奔命,回来腿痛几天,走路成“虾”状,这次登山是越走越轻松,下山挪步也没那么“举步维艰”了,回到家也没有任何腿疼的感觉。其二,好景点要多次欣赏,三次上雷音寺塔,都有不同的收获,以往总觉得去过的地方就没必要再去了,现在才知道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只要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就会美不胜收!</h3><h3>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再聚神仙塔,那将会是个阳光普照、春回大地的日子,亦或是个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日子!</h3>